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相关图书

图书搜索:

给莉莉的信——关于世界之道平装

分享到:

定价:¥31.00

  • 著者:2930 
  • 出版时间:2006年05月本印时间:2014年05月
  • 版次:1印次:5页数:367页
  • 开本:32册数:1
  • ISBN:978-7-100-04797-5
  • 主题词:莉莉
  • 人气:2549

显示全部前言

         致中国读者

  很荣幸,能向你和广大中国读者介绍我所著《给莉莉的信——关于世界之道》及其中译本。
  众所周知,当前中国正在经历有史以来任何文明未曾经历过的最大最快的变革。在仅仅一代人的时间内,中国取得了西方和日本花费了一百多年才完成的各项进展。一切改革,包括精神、文化、经济、法律、技术和科学领域的改革,都在同时同步进行,并影响着地球上五分之一人口的生活。中国的日日尝新,确实令每一个目睹者惊叹不置。
  在这样的形势下,你和你的很多同胞自然希望能够深刻地理解中国的变化。而且,你一定尤其希望了解西欧和美国现状的由来,以及欧美社会的运作方式,因为许多现代理念和现代技术都发源于欧美世界。置身于一个瞬息万变的时期,我们很容易不知所措,很容易迷失某些深层的定律和趋势,而这些定律和趋势非常重要,它们决定了一切人类文明的运行之道。
  莉莉是我的外孙女,一个英格兰女孩,假定年龄为十七八岁,正处于一个喜欢思索和提问的阶段,也面临着类似的困惑。因此,我给她写了一系列三十封信,力图向她清晰地铺陈历史的模式,阐释当代的文化。我的分析主要基于西方文明最近二千年所发生的情况,尤其基于英国的故事。但是,我在尼泊尔、日本和中国的多次访问和研究同样为我的分析提供了依据。所以,本书也能诉诸中国的“莉莉”和其他心怀好奇的人们。
  “上帝是谁?”、“爱情是什么?”、“巫术是什么?”、“暴力是必要的吗?”当我探索诸如此类的问题时,我的答案背后是我三十年来作为历史学者和人类学者的经验。我一直教导我在剑桥大学的学生们,可以如何逼近这些问题的答案,现在我也愿意和你分享我的心得。
  我的所有信件都含有一个基本理念,那就是,人类各文明的历史中确实存在常规的趋势或规律。例如,人口通常会迅速增长,不平等通常会加剧,既成体系通常会封闭,战争通常会变得更富侵略性。我试图站在孟德斯鸠、马克斯•韦伯等哲学与社会学巨擘的肩膀上解释这些趋势。一旦你理解了究竟是什么潮流在携裹我们向前,那么你将能更加自如地弄潮其中,躲开旋涡,回避礁石,让自己不致没顶和受害。这些信告诉我们,实际上存在多种选择,我们完全可以选择最佳方案,而规避最糟的趋势。选择,再加上机遇,确曾在某些国家或某些时代引导人类走向进步。
  依我之见,中国人在21世纪很可能再次成为世界文明的主导力量。因此,更新和保存他们在历史长河中为世人贡献的高标准学术、艺术、手工艺等方面的成果,以及独创性、勤劳、和平共处等品质,是至为重要的。
  倘若本书能帮你认识中国可以如何适应广大世界,以及中国与广大世界关系如何,我将非常高兴。如果本书能向你和你的同胞展现你们可以选取的一些生活方式,则它已经达到了写作的宗旨之一。我给莉莉写信,为的是让她比较容易进入一个飞速变化、从而令人惶惑的成人世界,对于你,本书也可以产生同样的效果。不言而喻,当我在武汉的一所中学和中国其他地方对中学生们谈起给莉莉的信时,他们立刻憬悟了这些问题的深层意义,并能迅速领会和欣赏我给出的答案。
  本书目前正被翻译成九种语言,读者不限于西方人,也包括许多东亚人。在韩国,本书被推荐给青少年读者,甚至被推荐给中小学生的家长,以帮助他们解答孩子的问题。日本和中国台湾也出版了本书。因此你是国际读者群的一员,勤思好问的你和其他人一道,正在尝试认知所有那些影响了全人类的变化。
  当前,人类生活在一个日益拥挤和濒危的世界,迫于这种情势,本书力图诚实而直接地思考我们面临的问题。它将向你解释家庭、社会、爱情、友谊的奥秘,它将向你介绍什么是权力和暴力、宗教和巫术、经济和现代通信、身体和头脑,等等。
  已经读过本书的读者发现,这些信不仅提升了他们的认知,而且赋予他们更大的信心,使他们敢于直面貌似危险和混乱的大千世界。写作本书时,我心里容纳的是所有那些想问“为什么”的人,不论他们在中小学、大学,还是已经毕业。我们西方人大都对中国发生的事情兴趣盎然,并对中国的未来满怀憧憬。我的书,是我对世人瞩目的中国之发展的一个微薄奉献。我真心希望你喜欢它,也希望它能增进你对“世界之道”的理解。

                          艾伦•麦克法兰
                        2005年9月23日,于剑桥

显示全部后记

  这本书的读者是谁?在西方,它的标靶读者群几乎不言自明:是莉莉们,也就是那些十几岁、处于一个开始自省的年龄段、对人类行为方式和社会运作方式不断提出问题的青少年们。但这本书的中国读者是谁?答案却不这么单纯。
  在我们中国,当今的青少年以及近几代人都是在《十万个为什么》的陪伴下长大的,通过这本自然科学的普及读物,我们解索了自然世界的许多奥秘:为什么竹子长得特别快?为什么食人鱼特别凶猛?为什么潜水艇能在水中航行?等等。与莉莉同龄、像莉莉一样勤思好问的中国青少年,会不会也思索过她所提出的那一类关乎人文科学的问题:我是谁?爱情是什么?为什么世上有不平等?无疑也思索过,只是由于训练方式不同,我们能够提出的问题或许数量比较有限,譬如我们大概不会问:什么使我们成为个人?民主运行良好吗?然而,不论数量多寡,问题终归是存在的,可惜我们无处寻找参考答案,因为我们没有类似于《给莉莉的信》这样的书籍。
  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之间仿佛真有一道森然的屏障,以致成为两个互不对话的分立的畛域——这几乎是一个普世存在的现象。然而我们知道,客观世界并非以两个分立的体系在运行,这只是人为的、晚近的、未必永远合适的划分。正如本书作者在“什么是相互关联?”这一小标题下所指出的:“我们在学校的学习是分科进行的,比如分成经济学、生物学、历史学、文学、物理学,等等。这很好,很有必要。不过,分开以后,还得把零散知识重新组合起来才对。要想在认知世界的道路上走得很远,我们必须以关联的眼光看待事物。”对于各学科的关联性和相辅相成性,或全部可信知识的整体性,如果举一个简单化的例子,那么我们记得,达•芬奇曾在文艺复兴时代现身说法。不过,虽然强行分开了学科,并将众多的学科大体归类为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两个畛域,但一般说来,这两个畛域都很活跃,都在开展着既广泛又高深的研究与实验,同时也都充满怀疑、挑战与创新的精神。如果某地的自然科学十分开放,人文科学却一片寂寥,其中有些学科甚至有点儿讳莫如深,这种现象倒是奇怪的,此中必有值得究问的缘由。
  与世界其他地方的情况相比,中国的人文科学当前尚处于起步阶段,或者更准确地说,处于“第二次起步”阶段——因为中国的近代学术建制实际上发端于清末,到了1930—1940年代,中国在人文科学方面已达到一定水准,堪与国际学界进行某种程度的对话。以后人文科学在中国的再度沉寂则是其来有自。比如在1950年代初期进行的大学院系调整中,人文科学由于它的“资产阶级性质”而从宏观上遭到否定,域内一些具体学科如社会学、政治学、法学等甚至遭到取缔。
……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艾伦•麦克法兰的研究成果以多种形式行世,除专著和论文以外,还不乏影视形式,因而他在英国是一位著名的作家和影视节目制作人。此外,他十分重视对数字和网络形式的利用,建立了“数字东方”等若干个学术和个人网站。
  近年来艾伦•麦克法兰对中国发生了浓厚的研究兴趣,几乎年年来访,并以讲学、助建研究机构等方式,毫无保留地与中国学者交流,热情帮助中国人文科学的发展。在感谢之余,我们也感到欣慰——进入21世纪的中国是一个学术开放的中国,“内陆之蛙:大海莫入”(仿书中语“海峡之蛙:大陆莫入”)的时代已成明日黄花。
  年已六旬的艾伦•麦克法兰近来深感有必要将他所理解的世界之道晓喻晚生。他的外孙女莉莉今年七岁,已经在缠着他问各种各样的问题,他不难预见,十年以后她会为更多更复杂的问题所困扰,他也不难推定,许多当前十几岁的青少年正在被这些问题所折磨。既然他“不会永远留在这里”,所以他提前写出了这本书,以备答疑解惑,帮助莉莉们“理解这迷乱的和令人迷乱的世界”。给莉莉的这三十封信乃是他积年认知的一个总结,研究过艾伦•麦克法兰其他著作的人会在这里时时瞥见他那些更艰深的论著的影子,只是这些影子如今已变得轻快亮丽,令我们不得不承认,深入浅出地普及学术是一件多么有意义和多么愉快的事业。不过,当教授踱过他家花园里的“思想之路”,走进那间日本茶室,开始伏案写作时,他的肩头并不轻松,因为正像圣者克里斯朵夫一样,他背负着一个孩子。你若问:“孩子,你是谁?”他会说:“我是未来的日子。”

                          严潇潇
                      2006年1月,于剑桥

显示全部作者简介

  艾伦•麦克法兰是英国著名社会人类学家,剑桥大学社会人类学教授,国王学院院士和不列颠学术院院士,著名作家,著名电视节目制作人。著述凡16种,包括《英国个人主义的起源》(商务印书馆即将出版中译本)、《玻璃的世界》(商务印书馆已出版中译本,2003)、《都铎和斯图亚特王朝英格兰的巫术》、《现代世界之谜》、《资本主义文化》、《和平的野蛮战争》等。

显示全部内容简介

  莉莉是本书作者艾伦•麦克法兰教授的外孙女,17岁,对世界之道充满好奇,经常向他提问:“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于是,教授写下这部专著,以30封信的形式,回答了莉莉的部分问题。身为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历史学家和教师,作者运用自己的丰富学识和经验,对莉莉的诘问给出了深入浅出、极富创造性的回答。   这30封信纵观人类历史,综览世界文明,笔锋的指向,从个人层面,直达哲学、宗教、政治等更宏观的畛域。莉莉的问题没有时间性,它们是每一个思考者——从青少年到成年人——的不朽困惑,同样,教授的回答也没有时间性,它们是每一个思想家的可能答案。因此本书面世后,立即在英国引起巨大轰动,评论界一致认为它即将或已经跻身经典宝库,成为英国为世界贡献的又一部杰作。目前本书正被多国翻译,被认为是了解世界的必读书。

显示全部目 录

第一束信:这是些什么信?
  1.为什么给你写信?
  2.你是谁?
第二束信:爱与友谊
  3.为什么家人总难相处?
  4.爱情是什么?
  5.谁是我们的朋友?
  6.为什么要玩游戏?
第三束信:暴力与恐惧
  7.暴力是必要的吗?
  8.战争是什么,我们为什么打仗?
  9.巫术是什么?
  10.恐怖分子是谁?
第四束信:信仰与知识
  11.上帝是谁?
  12.我们能控制神灵世界吗?
  13.我们怎样学习?
  14.教育可以毁掉知识吗?
第五束信:权力与秩序
  15.民主运行良好吗?
  16.自由从何而来?
  17.为什么实行官僚制度?
  18.我们怎样伸张正义?
第六束信:自我与他人
  19.为什么世上有不平等?
  20.什么使我们成为个人?
  21.人们为什么辛勤劳作?
  22.我们的数字世界是怎样形成的?
第七束信:生与死
  23.增长有哪些局限?
  24.为什么有这么多人饿死?
  25.我们为什么生病?
  26.为什么要生孩子?
第八束信:身体与头脑
  27.什么使我们感觉愉快?
  28.性是什么,它对你有益吗?
  29.什么在控制我们的头脑?
  30.我们为什么在这里?
译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