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柴德赓年谱 精装

分享到:

定价:¥168.00

  • 著者:4188 
  • 出版时间:2024年03月本印时间:2024年03月
  • 版次:1印次:1页数:468页
  • 开本:16册数:1 卷数:1
  • ISBN:978-7-100-23144-2
  • 读者对象:中国史学史研究者
  • 主题词:柴德赓(1908-1970)年谱
  • 人气:0

显示全部编辑推荐

一部对20世纪史学大家柴德赓先生最好纪念的佳作


 

显示全部作者简介

柴念东,北京人。苏州大学柴德赓研究所首席专家,特聘教授。2013年起开始整理柴德赓遗稿、遗著、日记、书信等。已经在商务印书馆出版有柴德赓系列著作:《清代学术史讲义》、《史籍举要》(修订本)、《史学丛考》(增订本)、《新五代史》(点校本)、《书目答问补正》(批注本)、《柴德赓来往书信》、《青峰学志》、《宋辽金史讲义 资治通鉴介绍》等十余种。

显示全部内容简介

柴德赓先生是20世纪著名的史学大家。《年谱》这本书,由柴德赓先生的嫡孙柴念东编写。《年谱》主要取材于柴德赓先生的日记、诗歌、书信、著作、检查和档案材料及实地考察,还包括他人的回忆录、纪念文章和与他相关名人的传记、年谱、年表等。记述了柴德赓先生从1908年出生至1970年逝世间的事迹,另外增加“谱后”内容,即柴德赓先生的后代整理其著述的轨迹。我们可以从柴德赓先生的书中看到老一辈的史学家如何读历史文献、如何严谨精勤、一丝不苟地校勘历史文献。柴先生的著作非常值得当代年轻学者深入学习、研究。
柴德赓先生在文献研究、诗词、书法等方面均有杰出建树。这些内容在《年谱》中都有充分体现。除此之外,书中还收录了柴先生同陈垣、启功等师友的学术交往的内容,弥足珍贵。这本书不只是柴德赓先生学术研究生涯的记述,而且对于当代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具有难得的学术价值和文化传承意义。本书的公开出版,将对治中国史学史的年轻学者大有裨益。

显示全部目 录

卷一 1908年—1943年
○ 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 出生
○ 1909年—1911年(宣统元年至宣统三年) 一至三岁
○ 1912年(民国元年) 四岁
○ 1913年—1918年(民国二年至民国七年) 五至十岁
○ 1919年(民国八年) 十一岁
○ 1920年—1921年(民国九年至民国十年) 十二至十三岁
○ 1922年(民国十一年) 十四岁
○ 1923年(民国十二年) 十五岁
○ 1924年—1925年(民国十三年至民国十四年) 十六至十七岁
○ 1926年(民国十五年) 十八岁
○ 1927年(民国十六年) 十九岁
○ 1928年(民国十七年) 二十岁
○ 1929年(民国十八年) 二十一岁
○ 1930年(民国十九年) 二十二岁
○ 1931年(民国二十年) 二十三岁
○ 1932年(民国二十一年) 二十四岁
○ 1933年(民国二十二年) 二十五岁
○ 1934年(民国二十三年) 二十六岁
○ 1935年(民国二十四年) 二十七岁
○ 1936年(民国二十五年) 二十八岁
○ 1937年(民国二十六年) 二十九岁
○ 1938年(民国二十七年) 三十岁
○ 1939年(民国二十八年) 三十一岁
○ 1940年(民国二十九年) 三十二岁
○ 1941年(民国三十年) 三十三岁
○ 1942年(民国三十一年) 三十四岁
○ 1943年(民国三十二年) 三十五岁
卷二 1944年—1948年
○ 1944年(民国三十三年) 三十六岁
○ 1945年(民国三十四年) 三十七岁
○ 1946年(民国三十五年) 三十八岁
○ 1947年(民国三十六年) 三十九岁
○ 1948年(民国三十七年) 四十岁
卷三 1949年—1952年
○ 1949年 四十一岁
○ 1950年 四十二岁
○ 1951年 四十三岁
○ 1952年 四十四岁
卷四 1953年—1956年
○ 1953年 四十五岁
○ 1954年 四十六岁
○ 1955年 四十七岁
○ 1956年 四十八岁
卷五 1957年—1958年
○ 1957年 四十九岁
○ 1958年 五十岁
卷六 1959年—1961年
○ 1959年 五十一岁
○ 1960年 五十二岁
○ 1961年 五十三岁
卷七 1962年—1965年
○ 1962年 五十四岁
○ 1963年 五十五岁
○ 1964年 五十六岁
○ 1965年 五十七岁
卷八 1966年—1970年
○ 1966年 五十八岁
○ 1967年 五十九岁
○ 1968年 六十岁
○ 1969年 六十一岁
○ 1970年 六十二岁
谱后 1970年—2023年
○ 1970年
○ 1971年
○ 1973年
○ 1975年
○ 1977年
○ 1978年
○ 1979年
○ 1980年
○ 1981年
○ 1982年
○ 1983年
○ 1986年
○ 1987年
○ 1988年
○ 1989年
○ 1990年
○ 1991年
○ 1992年
○ 1996年
○ 1997年
○ 1998年
○ 1999年
○ 2002年
○ 2004年
○ 2005年
○ 2006年
○ 2007年
○ 2008年
○ 2009年
○ 2010年
○ 2011年
○ 2012年
○ 2013年
○ 2014年
○ 2015年
○ 2016年
○ 2017年
○ 2018年
○ 2019年
○ 2020年
○ 2021年
○ 2022年
○ 2023年
附录 主要人名注释
参考文献
后记

显示全部精彩试读

卷一
1908年—1943年
此期间主要经历:出生,上私塾、临浦小学,至杭州安定中学读初中,于杭州一中读高中,考入北平师范大学史学系;与陈璧子恋爱、结婚;毕业后先后于安庆、杭州两地中学任教;重回北平于辅仁附中及大学任教,走上治学之路。
卷二
1944年—1948年
此期间主要经历:离开北平,在洛阳进修班短期任教,兼任第一战区长官司令部任秘书。受聘国立女子师范学院,至白沙任教。重返北平,任教于辅仁大学。
卷三
1949年—1952年
此期间重要事件有:北平和平解放,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开国大典,中央政府接管辅仁大学,参加北京教授土改参观,“镇压反革命”“抗美援朝”“思想改造”“三反”等运动,以及全国大学院系调整,辅仁大学并入北京师范大学。
卷四
1953年—1956年
此期间重要事件有:参加赴朝慰问;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讨论;从北京师范大学调到江苏师范学院工作,创建江苏省属高校第一个历史系;当选民进中央委员及江苏省政协委员,组建民进苏州地方基层组织。
卷五
1957年—1958年
此期间主要为各项政治运动:“鸣放”“反右”“一般整风” “双反整改”“反五气”“双献五比”“交心运动”“大跃进”“大炼钢铁”“人民公社”“教育革命”等。
卷六
1959年—1961年
此期间主要经历为:学校“教育革命”“反右倾”运动等。
卷七
1962年—1965年
此期间主要经历为:赴北京参加高校文科教材审校及在北京大学历史系任课“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参加新旧《五代史》点校;1962年—1965年是集中发表学术论文时期,大多数论文在这一时期撰写及发表。
卷八
1966年—1970年
此期间经历:“文化大革命”。
谱后
1970年—2023年
此卷主要介绍柴德赓的身后事。包括去世后到1979年5月平反昭雪;陈璧子主持遗稿整理,分别出版《史籍举要》、《史学丛考》、《资治通鉴介绍》三书;民进中央举办80周年纪念活动;苏州大学举办100周年纪念活动;北京师范大学举办110周年学术报告会;苏州大学成立柴德赓研究所,开始整理出版《柴德赓文集》以及开展对柴德赓的学术研究活动。


○ 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 出生
柴德赓,字青峰。清光绪三十四年九月初六(戊申年辛酉月戊子日,1908年9月30日)出生于浙江诸暨里亭柴家村。
祖讳继高,原名大昌,字配堂,号封山,又号沛棠,庠贡生,例赠修职郎。父名灿,字廷植,号静斋,清国学生,奖给五品顶戴。母陈氏。
据《诸暨里亭柴氏宗谱》记,柴德赓名辛,字德庚,号丙夫。自入学堂读书初以德赓为名,至北平师范大学读书后,始以“青峰”为字。
诸暨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活动,东周时曾为越国古都。据《史记·秦始皇本纪》,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秦将王翦降越君,置会稽郡,《汉书·地理志》载诸暨县属会稽郡,则诸暨这一地名先秦时已经存在,公元前222年置县。此后多沿袭不改。
里亭地处杭坞山东北部、浙北丘陵北端,东与店口一山之隔,北与浦阳接壤。自古交通便利,物产丰饶,是杭城南下婺州第一要道。
……
○ 1933年(民国二十二年) 二十五岁
    •  北平师范大学毕业。
    •  于辅仁大学附中代课,任国文教师。
    •  9月任教于安徽省立第一中学(安庆)。

5月4日,邓之诚赠送《通史讲义》。
6月11日,照毕业相,并与陈璧子合影一帧。
8月,由杨廉介绍至安徽省立一中任国文教员。
……
○ 1949年 四十一岁
    •  任辅仁大学史学系教授。
    •  兼任北平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1月4日,于余嘉锡寓所与顾随、启功共商寒假补习班事,旋同往陈垣处汇告。
1月13日,台静农自台北台湾大学来函,再叙与师友离别之情。并附临苏东坡《跋王晋卿藏挑耳图帖》以补《墨缘》册页缺席之憾。
1月16日,与张重一至顾随寓所,告北平私立院校发“和平倡议书”,商签署。
1月31日,晨至顾随寓所看望。
午后与刘乃和一起陪陈垣自兴化寺步行至西直门,以普通北平市民身份迎接解放军进城。
3月22日,致香港章佩瑜书,4月7日香港《大公报》以《春在北平》为题刊载,重庆《大公报》随之转载。
4月9日,香港《大公报》刊载华克的评论文章《两封信的故事》,评说《春在北平》。
4月14日,陪陈垣访邓之诚。
4月17日,与陈垣、启功、刘乃和前往西苑华北人民革命大学(以下简称华北大学)看望刘乃崇。
4月21日,辅仁大学聘为史学系代理主任。
4月29日,与刘乃和、乃崇姐弟同陈垣讨论“致胡适之一公开信”。刘乃和执笔,经范文澜润色于5月11日在《人民日报》发表。
6月19日,辅仁大学新校务委员会成立,共18人,除包括陈垣在内的12位教授以及讲师、助教和学生代表各二人外,芮歌尼(Rigney)和卢修女二人也以教会代表身份进入校务委员会。
6月28日,张春华自天津复函,谈解放后市井生活。
7月1日,中国新史学会筹备委员会在北京成立。
7月11日—9月2日,暑假期间参加辅仁大学教员学习班。
7月13日,参加校招生委员会会议。
7月17日,参加教职联扩大会议。下午出史地考题。
7月19日,参加政治学习,“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社会发展史”诸问题。
7月23日,听南汉宸f“关于人民银行问题”的报告。
7月30日,听何戊双“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问题”(即党在当前阶段总路线和总政策)的报告。
8月11日,听夏康农“关于自然辩证法”的报告。
8月13日,听阎宝航“关于东北解放经过”的报告。
……
○ 1970年 六十二岁
    •  在“文化大革命”中继续遭受迫害离世。

1月13日,从尹山湖农场回到江苏师院,与杨增慧见面,回忆起1966年6月离开北京时二人曾有约定:“人生不死会相见。”
1月15日,致书刘乃和,告知苏州因战备需要,疏散闲杂人员,陈璧子将北上。并言,“我身体尚好,精神亦能自振,问题已了结,但欠一宣布耳”。信札中附两首诗,均为陈垣祝寿。……
1月22日,上午从尹山湖农场至苏州市内,按照农场要求回校联系取锣鼓。下午办完公事有些疲倦,访周国伟,准备当晚借宿周宅,第二天回尹山湖农场。正遇周外出不在,连夜赶回尹山湖。……
尹山湖农场没有医务室,无抢救心脏病患者的经验,用床板搭起担架,四人肩扛,送往医院救护车来的方向的公路。在翻过附近一个尹山桥后,柴口吐白沫,当救护车到达时,已经没有心跳,医生诊断为心脏病死亡。此时大约下午两点半,离开尹山湖农场不足二里。……
农场接通市电话局,将长途电话转接到上海复旦大学第七宿舍陈绍闻寓所,恰逢当日陈璧子离开上海去北京看望病中的陈垣。后通过铁路专线电话通知昆山站,让陈在苏州站下车,等陈璧子赶到第一医院停尸房见到只是柴德赓的遗体,校方的人员已经离开,当晚周国伟戴孝守灵。柴祖衡的工作单位北京市公安局被军管后,人员下放,时在北京房山县窦店公社插队劳动。柴令文所在宿县师范学校,下放至孔庄农场劳动。柴邦衡所在学校吉林工业大学,教师下放当农民,安排插队落户到榆树县。三人先后赶到苏州。柴君衡所在学校北京水电学院搬迁至河北岳城水库,因“文化大革命”中定为“现行反革命”,被管制劳动,不准奔丧,未能最后告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