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历史流域学的理论与实践(精装) 精装

分享到:

定价:¥120.00

  • 著者:182788 
  • 出版时间:2019年09月本印时间:2019年09月
  • 版次:1印次:1页数:300页
  • 开本:16册数:1 卷数:1
  • ISBN:978-7-100-17644-6
  • 读者对象:地理、历史学专业师生及研究者
  • 主题词:流域历史地理中国文集
  • 人气:73

显示全部编辑推荐

(1)知名学者陈桥驿、朱士光作序推荐(2)历史区域研究、历史地理学研究的新方向
 

显示全部序言

序 一
陈桥驿(2011年11月于浙江大学)
王尚义先生所著的《历史流域学的理论与实践》,为历史地理学开创了一个新的领域,是历史地理学者值得重视的问题。作者通过这方面的实践,提出了有关这个领域的理论,并非一般的泛泛之谈。所以此书是一本有价值的作品,是值得向历史地理学界推荐的。
作者在全书开始就提出了关于创建“历史流域学”的构想,并且统计了近20年以来有关流域问题的论著,指出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29年中,公开发表的这类论文达1.3万余篇;又归纳和分析了历史流域的研究和分类,共达20类之多。这说明作者在这方面的研究有素,已经积累了大量资料和数据。此书是作者多年治学的成果,因此不仅此书本身值得推荐,作者的孜孜为学也是值得称道的。
此书内容丰富,议论广泛,我为此书作序,着重于作者关于创建一门新的学科的议论。因为愚意认为这是此书最重要的论点,也是学术界值得重视和讨论的问题。
作者在此书卷首,就提出关于创建“历史流域学”的构想。既然提出“历史流域学”这个名称,这就涉及学科分类的问题。因为此书书名是《历史流域学的理论与实践》,所以“历史流域学”显然与“流域历史地理”有密切关系。从宏观概念的学科分类而论,“流域历史地理”属于区域历史地理的范畴。整个地球是一个大区域,其中陆域面积接近1.5亿平方公里,除了大沙漠如非洲撒哈拉沙漠和中国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等内部的“无流区”和南极洲及格陵兰岛等极少数“永冻区”以外,都是由河流(包括地下水)网络的大小流域,我往年为《中国水系大辞典》(朱道清编纂,青岛出版社1993年版)作序时,在序中提到:“我国河流,流域面积在一百平方公里以上的有五万多条。”这是一个巨大的数字,说明在我国境内,除几处较大沙漠中的无流区以外,没有一个区域不属于某一条河流的流域。因此流域历史地理是历史地理学领域中的一门大学问。
这里就要议论此书卷首提出的“关于创建历史流域学的构想”问题了。既然提出了“历史流域学”这个学科名称,那么就必然应该存在“流域学”这门学科。但查索中外古今的学科名称,“流域学”(当然也包括历史流域学)却并不存在,所以这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作者本人显然也知道这种现实,因而写明了“实践探索与理论创新”,同时也写明了“历史流域学”的“创建”与“构想”,说明作者的慎重和认真。所以我也不揣浅陋,以我的若干经历,议论这个问题。
众所共见,20世纪70年代后期,学术界开始有了与国际交流的相对自由。我们不再是“闭关锁国”,而是“改革开放”了。于是我从1980年起,就不断得到国际学术界的邀请出国讲学。仅1982年一年,我的讲学从加拿大开始,然后南下,一直讲到南美洲的巴西。虽然从美国向南,全是流行拉丁语(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的地区,但那里的人的语言素质确实比我们高,英语仍能一路畅通,所以沿途都没有语言上的困难。1983年起,又受到日本文部省的聘请,以后每隔两三年,先后担任日本几所大学的大学院(即研究生院)的客座教授。客座教授与讲学是不同的国际学术交流活动。讲学比较简单,只要口袋里有十个左右的讲题,就可以周游列校,因为在每校讲学不过一两次,就可以用这些讲题轮换讲出,对各校听众来说,都是新鲜的。但客座教授却不是这样,除了教课对象是研究生(包括博士生和硕士生)外,受聘后必须在该校开设一门课程,并讲满一个学期。倒是应该感谢聘请我的这几所名牌大学校长,事前都诚恳地要求我:对研究生们请用英语讲课。目的当然是为了提高他们学校研究生的英语水平。我的日语水平很低,所以实在是正中下怀。既然用英语讲课,那么我使用的参考书和个人阅读的其他资料,也多是英文书。先进国家的大学,图书馆都是全校的重要学术核心,经费充裕,常常按外地寄来的新书广告购书,而且对我这位客座教授服务周到。我需要哪一类书,只要挂个电话,馆方就会派人送来让我挑选,而且有求必应。在这方面,我们一般大学的图书馆就显然无法相比了。
我因为如郦道元在《水经•沔水注》所说“东南地卑,万流所湊”,是一个生长在这个水乡泽国中的人,所以生平经常与水打交道,到国外讲课,主要也都是涉及水的问题。某些日本大学的图书馆,有时竟把进口不久的如水力学和水声学(都是物理学的分支学科)等方面的书送来。其实,我所需要的只是水文学(hydrology)以及与此有关的资料,他们当然送来很多,所以在这个领域里,我读过的英文书(包括少量日文书)确实不少,但从来没有读过以“流域学”为名的,甚至连这个词也未曾从这类文献中寓目过。当然,在有关水的研究中,“流域”(drainage basin)这个词和与它相关的其他词是经常接触的,我自己也是常常使用的。以我点校的几种《水经注》为例,如2001年由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一种,出版社在事前与我商量,在我的点校和注释中,能否多注意一些“普及性”,让那些素慕此书之名但对古代河川懂得不多的读者能够获得一些古今对比的知识。我同意了出版社的要求,所以凡是能够确定在《水经注》中列为卷篇名称的河川为当今某条河流的,我都在注释中加以说明。例如卷十三《漯水》,现在已无此名,我就注明:“此水在山西省发源后,上游今称桑干河,经官厅水库而进入河北省,今称永定河,是海河的五大支流之一。”又如卷六《汾水》等篇中的“涑水”,我也作注:“今称涑水河,是一条单独注入黄河的小支流,全长约260公里,流域面积约5 500平方公里,在今永济以西注入黄河。”因为涑水与漯水不同,它是一条小河,所以不仅注明其今名、长度,并及于流域面积。其中“流域面积”(catchment area),即是水文学中的一个专门词语,是有严格的科学解释的:流域分水线所包围的面积,降落于流域面积的降水,都汇流入此区河道,最后经流域出口断面流出,流域面积和形状的差异,直接影响河流径流的形成过程。以“流域面积”这个词为例,虽然我在国外读过的不少文献中并无“流域学”这门学科,但有关“流域”的许多词语,都有严格的科学解释。何况在一个流域之中,除了有关水文学方面的现象以外,还存在许多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特征。为此,我认为尽管当前在国内外还不曾以“流域学”作为一种专门的学科,但我们要建立这一门以水文学和地理学密切结合、相互交错渗透的“流域学”是完全符合科学原理的。既然“流域学”作为一门学科可以存在,那么“历史流域学”也相应存在。当然,把“流域学”和“历史流域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这是科学发展中的一种创新,有待学术界对此进行深入的探索,使这门学科能够获得充实和发展,也就是此书作者在第一章中提出的“实践探索与理论创新”。
此书议论的内容多数都是山西省的河流水文与其他学术问题。山西学者论山西,得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就地取材,当然得心应手。此书所收都是千锤百炼的文章,值得阅读和研究,也值得其他省域学者仿效。事有凑巧,我往年曾经因学术事务而几次入晋,因而撰写过《水经注记载的三晋河流》一文。文内把《水经注》所记的山西省河流排列成表,也把各河流域中的湖泊排列成表,并且加了若干肤浅的议论。其实我对山西省素无研究,拙文不过是一篇叙述性的文字,不能与当前此书的专题论文相比。不过从拙文引述的《水经注》记载来看,今山西省确实是一个富有河川的地方。拙表中收入了郦注记及的二级和三级支流。以省境内最大的汾水为例,二、三级支流就多达26条。前文举例的涑水不过是条小河,但它就有洮水、景水、沙渠水、盐水四条支流。每条支流尽管长度不大,但都拥有一个流域,所以即以山西一省为例,“流域学”与“历史流域学”不仅值得创建,而且是研究内容丰富和很有发展前途的学科。
前面已经提及,在整个地球的陆域上,除了极小片无流区和永冻区以外,河川流域是无所不在的网络。当然,范围的大小很有差距,流域面积最大的是南美洲的亚马孙河,我有幸在此河流域中做过一点考察。此河的流域面积达700余万平方公里,那年,我为了考察此河上游的原始森林和土著印第安人的聚落,从此河中上游的港埠玛瑙斯(Manaus)搭乘当地的营业游船,上溯数十公里,勉强地完成了我的踏勘计划。但按面积,我所踏勘的只占这个流域的极小一角。以我们中华民族发祥的黄河流域为例,我在《黄河需要可持续发展》一文中,曾经记述了我在1953年出版了普及性的《黄河》(天津益智书店)一书,以后又于1994年为大型水利志书《黄河志》第十一卷《黄河人文志》撰序,并且述及我对黄河各段历年来的考察等事。但黄河的流域面积近75万平方公里,我所考察的河段,其实也只占此河流域的很小部分。而我在前文提及的山西省涑水河,流域面积就不过5 500平方公里。所以,网络了地球陆域的许多河流,在流域面积上具有极大的差距,在地理景观上当然更有不同。为此,在流域学和历史流域学的研究中,在研究方法和步骤方面,都是很有讲究的。
我赞同创建“流域学”和“历史流域学”这些以水文学和地理学密切结合的学科的意见。不过由于河流和流域面积的差距很大,所以在研究中,必须讲究由近及远和由小到大的步骤。山西学者先从山西本省做起,如作者撰写此书一样,这是符合实际研究步骤的。此外,这门学科的研究,除了细致的资料搜集以外,还有大量的田野工作,必须组织许多人力,筹措大量物力,才能开展研究工作。这在当前“重商主义”的社会潮流中,显然相当困难。对此,学术界需要恒心和耐心。任重道远,学科的前景必然是大有发展潜力的。

序 二
朱士光(2011年12月22日)
王尚义教授出任太原师范学院院长十多年,在主持全院教学、科研工作之余,仍然倾心于他所挚爱的历史地理专业研究工作。这本即将出版的题为《历史流域学的理论与实践》的著作是他长期艰苦探索、勤奋钻研的心血结晶。从这本分为八章、每章均冠有“历史流域学”并以之作为主旨统领各章的著作中,可以鲜明地看出王尚义教授的两个治学特点:第一是观照现实,结合实际需要,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著作针对他工作的地区,即黄河中游黄土高原地区,特别是山西省地域范围的有关内容立题。由于所论问题剖析深入,结论明确,因而对所涉地区当前之经济开发、河流治理有着很强的历史借鉴与资政建言作用。第二则是富有创新精神,着眼学科发展,落脚理论构建。这主要集中体现在创建“历史流域学”的构想中。
论及“历史流域学”,这是近年来经以王尚义教授为首的学术团队倡导与践行而应运而生的一门新兴学科。其学科之定义,按王尚义教授等的阐述,“是以流域为研究单元、以人类历史为研究时段、以河流水体为主线的人地关系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其学科构成包括三大分支,即流域自然地理学、流域人文社会学、流域工程学。而催生他们产生建立历史流域学的基本思想是其对流域不是一个一般性的“区域”,以及自然系统、社会系统和人地系统具有强烈的整体性的深刻认识。他们通过对1980年至2008年29年间从中文期刊网上搜检到的以流域为研究区域、对象所发表的13 420篇论文,特别是其中从整个历史时期或较长时段进行长时段研究的282篇论文的审视中,明显地发现,上述论文大多只是将“流域”看作普通的空间地域范围,而很少注意到流域范围内前述三大系统的整体性;其所论述的有关的自然、人文问题时,也大多是孤立地就事论事,未能从流域范围内各自然、人文要素之整体性以及它们彼此间所存在的关联性来深入揭示其运动与变迁规律。基于上述认识,尚义教授等遂认为需要在此前关于流域多方面研究的基础上创建一门立足于流域内前述三大系统的整体性之理论性认识上的“历史流域学”。而具有这种性质与功能的学科,此前尚未形成或建立起来。尽管此前曾有学者,如王守春研究员在1988年11月印行的《中国历史地理论丛》当年第三辑上发表《论历史流域系统学》一文,倡导将历史时期河流变迁与流域环境演变作为一个系统进行研究,但作者在论文最后仍只将之定位于“是历史自然地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与王尚义教授倡议建立的“历史流域学”不能等量齐观。
揆诸实际,王尚义教授等倡议建立的“历史流域学”,既继承了先秦之《禹贡》、北魏之郦道元《水经注》以及清末民初杨守敬与熊会贞《水经注疏》等我国历史上长期以来形成、发展的对河流进行全面深入研究的学术传统,又借鉴了现代各有关学科对流域进行多方面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并将对流域的研究推进到一个新的更高阶段。而当今这门学科的出现,正如前文所述,确是应运而生。具体说来,是适应了我们国家当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历史文化传承与弘扬、现代学科建设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
首先,从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现状与趋向看。改革开放以来30余年间,我国各地区,特别是其中的一些大中城市,均处于持续快速发展的态势中。在这一过程中,各地对水资源需求量日益增大,与水环境的相互影响关系也日益密切,有的已成为制约今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如众所周知的珠江下游的水质污染、长江三角洲特别是上海市区的地面沉降、华北平原与京津地区的严重缺水等。而要解决好上述问题,就需要按照历史流域学之理论思想,对它们所处河流全流域的自然与人文要素之历史演变、当前现状及今后发展趋向进行深入研究后,才能做出整体规划安排,实施综合开发治理。
其次,从传承和弘扬我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看。过去我们都认为黄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流域是我们国家古老文明的发祥地。到20世纪后期,季羡林等诸多学者指出,长江流域的古代文化可与同期的黄河流域文化并驾齐驱,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源头之一。一时间我国各大中流域文化之研究蔚为大观,推出了一大批研究论著。然而这些成果往往只将流域作为一个区域,或逐个论列地域文化,或按时间顺序列叙各历史阶段之文化史,很少深入研究流域中之生态环境在文化起源和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也较少注重揭示流域文化,主要是如黄河、长江这类大流域文化之整体特征。这就使有关流域文化的研究缺乏深度,使得一些流域文化之深层次本质特征未能被揭示出来。由此可见,要推进对流域文化研究朝纵深方向发展,还需遵循历史流域学之学科理念加以开掘。
最后,从现代学科建设与科学技术发展看。针对上述的历史流域学研究的对象与内容以及它所要解决的学术及实际问题,现有的一些研究与流域或河流相关问题的学科,如水文学、水利学、河流地貌学等,均承担不起前述研究任务;就是前已提及的历史流域系统学以及历史流域地理学,也都还难膺此任。因此很需要新建“历史流域学”这门具有跨学科性质的学科,以推进当前有关流域问题的学术研究与治理工作,也推进现代学科建设与科学技术发展。
综上所述,可以概见,历史流域学当今之应运而生,是因为它适应了多方面工作发展的需要;这也表明今后它必将会乘势而起,不断取得新的进展,成为一门显学。而国内外之科技史与学术史表明,大凡一门学科从创立到臻于成熟,需要一个发展过程,同时还有赖于有一支稳定而精干的学科梯队。令人十分欣喜的是,太原师范学院,在王尚义教授出任院长以来,继在院内成立历史地理与环境变迁研究所之后,近年来又为切实推进历史流域学的发展,发挥院内拥有相关学科与专业人才之优势,组建了“汾河流域科学发展研究中心”,并于2010年5月被山西省教育厅批准为山西省高等院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而王尚义教授作为这支专业队伍的领军者,已对历史流域学之学科性质、学科体系以及有关之理论问题均做了具有一定深度的先期探讨;并以黄河流域,特别是汾河流域,作为重点研究对象,对其历史时期之经济与文化发展、土地利用、河道与湖泊变迁、生态环境演变等方面,推出了一批研究成果。现结集收入这本论文集中的论文,就是从中精选出来的。由此,我深信,借助太原师范学院汾河流域科学发展研究中心这一基地之支撑助推作用,在以王尚义教授为首的太原师范学院校内外学术团队合作努力下,新兴的“历史流域学”不仅可在汾河流域之相关问题研究中获得突破性进展,而且其学科理论在获得不断充实完善之后,还将在更广泛的领域发挥出积极的作用。

显示全部作者简介

王尚义,教授,博士生导师,山西省优势特色学科地理学学科带头人,山西省高校城乡统筹协同创新中心主任,汾河流域科学发展中心主任。山西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山西省委联系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山西省人大常委会委员,省社科联副主席,中国古都学会副会长,山西省古都学会会长,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
王尚义教授带领的学术团队首创了历史流域学学科理论,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并形成了太原师范学院地理学科的鲜明特色与优势。主持国家自然基金、国家社科基金及省以上项目26项;在《新华文摘》、《地理学报》、《地理研究》及《生态学报》等知名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5篇;获得山西省社科一等奖、山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等省级奖项14项;出版《历史流域学论纲》、《晋商商贸活动的历史地理研究》等著作多部。

显示全部内容简介

本书是作者在2015年4月出版《历史流域学论纲》之后又一部关于历史流域学的研究专著,将历史流域学理论应用于流域的自然和人文发展变化之中,并以黄河、汾河等为例,充分阐述了作者首创的历史流域学理论的科学价值和应用价值。

显示全部目 录

第一章 历史流域学的理论探索...... 1
第一节 流域及其功能...... 2
一、自然资源禀赋与人类流域聚集...... 2
二、空间结构特征与人类发展...... 4
第二节 历史流域学缘起及学科性质...... 7
一、创建缘起...... 7
二、地理学的体系与发展趋势 ...... 9
三、地理学发展视角下历史流域学的学科特征...... 11
第三节 历史流域学学科体系及主要任务...... 13
一、地理学体系下的历史流域学...... 13
二、历史流域学面临的主要任务与研究方法...... 18
第四节 流域问题及应用方向...... 20
一、触目惊心的流域问题...... 21
二、目前主要研究实践...... 23
第二章 历史流域学视野下的河湖变迁...... 29
第一节 汾河河源新解...... 30
一、“无木而多草”的景观是历代对河源基本的认识...... 30
二、对汾河河源湖泊群的解读...... 32
三、河源确定原则的认同...... 33
四、东西二源特征值比较...... 34
第二节 太原盆地昭余祁钩沉...... 37
一、昭余祁的变迁及残留湖泊的逐步湮塞 ...... 38
二、利用遥感卫片对昭余祁变迁及淤塞范围的订正...... 40
三、实地勘测对史籍、遥感技术分析结果的进一步佐证...... 41
四、昭余祁湮塞的原因...... 43
第三节 汾河中游的河道变迁...... 44
一、史前太原盆地河湖形成的地貌条件...... 44
二、汾河的变迁与文峪河...... 44
三、太原盆地农田水利事业的开发...... 49
第四节 汾河下游及入河口河道变迁考...... 51
一、汾河下游河道变迁情况...... 51
二、汾河入河口变迁及其原因...... 53
三、余论...... 58
第三章 历史流域学视野下的河流水患...... 61
第一节 两汉时期黄河水患与中游土地利用之关系...... 62
一、对两汉水患频率的分析...... 62
二、东汉黄河决溢的文献证据...... 64
三、两汉新河安流情况的比较...... 65
四、两汉时期黄河中游的人类活动...... 67
五、游牧民族牲畜结构比例的估计...... 71
六、东汉时期水患严重的根本原因...... 73
第二节 隋以前黄土高原自然环境变迁对黄河下游河道及湖泊的影响...... 74
一、秦以前黄土高原山清水秀,气候宜人,是一个自然环境良好的地区...... 74
二、西汉时期黄河下游河患严重...... 78
三、新莽至隋是黄河下游相对安定的第二个时期,也是黄土高原变农为牧、森林植被恢复的时期...... 80
第三节 唐至北宋黄河下游水患加剧的人文背景分析...... 82
一、唐代水患发展情况概述...... 83
二、唐代黄河水患的发展过程...... 85
三、五代及北宋黄河水患的发展过程...... 88
四、黄河中游人口增长并非水患加剧的原因...... 90
五、游牧民族对环境的影响...... 93
第四章 历史流域学视野下的人口与土地...... 99
第一节 唐代黄河土壤强烈侵蚀区的人类活动...... 100
一、农耕人口耕地面积的变化...... 100
二、耕地地貌状况的估计...... 101
三、唐代农垦对土壤侵蚀的影响...... 103
四、地面坡度对土壤侵蚀的影响 ...... 105
五、几点启示...... 106
第二节 六百年来汾河上游人口与环境...... 106
一、汾河上游的环境特征...... 107
二、明初至现代流域内行政区划的变迁...... 109
三、历代本区人口与耕地的估算方法...... 111
四、耕地的扩展对土壤侵蚀量影响的评估...... 115
第三节 汾河上游土地利用生态安全特征分析...... 119
一、研究背景...... 120
二、研究内容...... 121
三、汾河上游土地利用研究分析...... 122
四、土地利用生态安全分析 ...... 125
第五章 历史流域学视野下的沙漠化问题...... 131
第一节 无定河上游统万城的兴废与毛乌素沙漠之变迁...... 132
一、赫连勃勃选择白城子建都,首先取决于他的军事目的...... 132
二、建城时虽已有沙,但不失立城环境与经济条件...... 135
三、对毛乌素地区自然环境的探析......136
四、结语...... 139
第二节 鄂尔多斯高原农牧业的交替及其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140
一、先秦时期鄂尔多斯高原的自然环境...... 140
二、秦汉时期的移民屯垦和农牧业的开发...... 144
三、魏晋南北朝以畜牧业为主时期...... 147
四、隋唐时期农牧业的发展及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150
五、西夏、元畜牧业发展时期...... 153
六、明清以来农垦的兴盛及自然环境的进一步恶化...... 155
第三节 48年来黄河中游治理水土流失的历史明鉴...... 160
一、 黄土高原荒漠化的三大危害...... 160
二、48年的成就回顾...... 161
三、水土流失治理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 162
四、关于加快治理的四项对策建议...... 163
第六章 历史流域学视野下的交通与商贸...... 167
第一节 流域交通与太行八陉...... 168
一、八陉的地理位置及变迁...... 168
二、太行八陉的历史意义及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 176
第二节 山西商贸活动的历史发展...... 179
一、山西商业经济的产生...... 179
二、山西商业经济的发展...... 181
三、山西商业经济的萧条...... 183
四、山西商业经济的兴盛...... 184
五、山西商业经济的鼎盛...... 187
六、山西商业经济发展原因及其特点的分析...... 190
第三节 晋商商贸活动的空间扩展...... 193
一、区域类型划分...... 193
二、商贸活动区域扩展的机制分析...... 195
三、结语...... 207
第四节 山西交通的流域学特性...... 207
一、山西地形的“二律背反”特性——封闭性与通达性并存...... 208
二、山西道路的流域性特征...... 212
三、结语...... 219
第七章  历史流域学视野下的都城与文化...... 221
第一节 都城分布的流域性特征——以先秦时期为例...... 222
一、先秦时期都城分布、迁徙的流域性特征...... 222
二、河流廊道的通道功能:都城沿着流域行走...... 227
三、河流廊道的阻碍功能:都城以河流、分水岭为要塞...... 230
四、结语:都城流域性特征研究亟待深入...... 231
第二节 汾河流域的都城变迁...... 232
一、上古传说及三代之都...... 233
二、方国都城...... 235
三、战国及秦汉之际诸侯国都...... 236
四、割据政权都城...... 237
五、陪都...... 238
第三节 山西其他流域的都城 ...... 239
一、 上古传说及三代之都...... 239
二、战国及秦汉之际诸侯国都城...... 243
三、割据政权都城...... 244
四、陪都...... 247
五、北方少数民族——楼烦国都...... 247
第四节 汉唐时期山西文人的地理分布及其文化发展之特点...... 248
第五节 地名与流域文化...... 255
一、汾河中游的地名...... 256
二、地名与流域自然要素...... 257
三、地名与流域人文要素...... 260
第八章 历史流域学视野下的流域管理...... 269
第一节 明清时期汾河流域生态环境演变与民间控制...... 270
一、明清汾河流域生态环境演变及原因分析...... 270
二、民间生态环境控制的主要措施...... 275
三、民间控制的困境...... 280
第二节 汾河流域古代水资源管理制度...... 282
一、洪洞水利系统形成的自然背景...... 283
二、洪洞水资源利用与管理...... 284
三、通利渠水资源管理制度分析...... 286
四、汾河流域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启示...... 287
第三节 流域一体化管理的探索...... 289
一、流域一体化管理...... 289
二、山西矿产开采对流域生态环境的影响...... 290
三、流域一体化管理是统筹资源与经济发展的钥匙...... 292
参考文献...... 296
后 记...... 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