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老字号新故事•传承人篇(第二辑) 老字号新故事•传承人篇

分享到:

定价:¥90.00

  • 主编:  
  • 出版时间:2020年02月本印时间:2020年02月
  • 开本:16页数:406页
  • ISBN:978-7-100-17860-0
  • 读者对象:高中文化以上读者均可阅读,普及性的大众读物
  • 主题词:老字号介绍中国民间艺人生平事迹
  • 人气:217

显示全部编辑推荐

了解老字号前世今生,听传承人们讲述老字号的新故事

本书由28篇文章组成,分别论述了仿膳(清廷御膳)制作技艺、吴裕泰茉莉花茶窨制技艺、剧装戏具制作技艺、民族笙管乐器制作技艺等27种国家级、市级老字号企业的制作技艺,并介绍了相应的传承人和传承故事,图文并茂,叙述生动自然流畅,是一本让大众读者了解老北京文化,了解老字号发展故事的优秀大众读物。
 

显示全部作者简介

京市商务局,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内外贸易和对外经济合作方面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起草本市相关地方性法规草案、政府规章草案,研究内外贸易和对外经济合作的发展战略,提出内外贸易和对外经济合作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及年度计划,并组织实施。

显示全部内容简介

本书由北京老字号协会组织编写,对北京老字号协会成员单位中27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事迹进行了全面介绍,重点突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的新故事。此次申报的是传承人篇的第二辑,涉及20余位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事迹。
本书由28篇文章组成,分别论述了仿膳(清廷御膳)制作技艺、吴裕泰茉莉花茶窨制技艺、剧装戏具制作技艺、民族笙管乐器制作技艺等28种国家级、市级老字号企业的制作技艺,并介绍了相应的传承人和传承故事,图文并茂,叙述生动自然流畅,是一本让大众读者了解老北京文化,了解老字号发展故事的优秀大众读物。

显示全部目 录

京城烧麦独一处
—都一处烧麦 / 1
传承正宗宫廷风味 保存传统饮食遗产
—仿膳(清廷御膳)制作技艺的传承与发展 / 17
徽州古韵有嘉木 京城茉莉裕泰香
—记吴裕泰茉莉花茶制作技艺及其传承 / 35
墨为血脉 薪尽火传
—记一得阁墨汁制作技艺传承 / 52
百年宏音斋 盛世传佳音
—记宏音斋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 64
名驰冀北三千里 谓誉江南第一家
—北京老字号聚元号弓箭铺 / 88
国粹因它更绚丽
—剧装戏具制作技艺的前世今生 / 100
百年传承修脚术 开拓创新清华池
—记清华池传统修脚术及其传承人 / 120
南北皆喜的百年美食
—北京饭店谭家菜 / 133
坚守老北京铜锅涮肉
—壹条龙饭庄 / 148
北京最有特色的自制饮品
—锦馨豆汁食俗 / 158
寿膳技艺的百年传承
—颐和园听鹂馆饭庄的前世今生 / 165
小吃大艺
—护国寺小吃店的流金岁月 / 176
博采众长 锐意进取
—京菜老字号柳泉居展新时代风采 / 187
初心不忘 薪火相传
—爆肚冯爆肚制作技艺传承中的那些人和事 / 195
百年经典 传承坚守
—记小肠陈卤煮火烧制作技艺的历史沿革 / 210
用真心酿造甜蜜 用甜蜜温暖人心
—红螺食品故事 / 226
百姓最爱 京味小吃
—北京小吃的古往今来 / 238
百年技艺 匠心传承
—记正兴德清真茉莉花茶制作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王会明 / 261
动静结合 雅俗共赏
—北京宫廷补绣的传承与发展 / 272
学如弓弩 才如箭镞
—记红都中山装制作技艺•中山装技艺传承人蔡金昌 / 291
人间巧艺夺天工
—记京式旗袍制作技艺•京式旗袍技艺传承人李侃 / 304
延续中华服装血脉 保存中式服装珍宝
—瑞蚨祥品牌故事 / 316
中国手工制帽第一家
—马聚源制帽技艺的传承与发展 / 329
以质为本 以信为根
—记“京作”硬木家具制作技艺传承人杜新士 / 339
传承百年湖笔技艺 孕育千载民族文化
—记戴月轩湖笔制作技艺及其传承人 / 356
曾为宫廷增光辉 今向民间播文化
—国家级“非遗”项目北京宫灯及其传承人翟玉良 / 374
昔日皇家案上瓷 飞入寻常百姓家
—记北京仿古瓷百年沉浮 / 390

显示全部精彩试读

“竽”,是中国古老的吹管乐器,中国有个成语故事叫“滥竽充数”,这个典故中,南郭先生吹“竽”在乐队中混事,说的就是这件乐器。我们只知道这个故事,可谁也没见过南郭先生吹的“竽”究竟是什么模样,没听到过“竽”吹出来是什么声音。 1972 年,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中出土了一盘二十二管的“竽”, 1973 年末,在马王堆三号汉墓中,又发掘出土一盘“竽”。三号汉墓中发掘出土的这盘“竽”,虽然管(竽的竹苗)折断,外形已经不完整,但是同墓出土的竹简上有“楚竽”及“郑竽”的文字记录,肯定地告诉我们,这就是在中国大地上早已销声匿迹的“竽”,它让我们看到了“竽”真实的外形面貌。然而,马王堆出土的“竽”,没有簧(簧片、发音源),没有音窗(发音孔)。簧与音窗是“竽”发音最根本的发音条件,没有簧与音窗的“竽”根本发不了音,所以,它不是当年的实用乐器,只是“竽”的一个外形而已,我们猜测,它很可能是为墓主人专门培葬的一个象征性饰物,而不是墓主人生前使用过的乐器。由于它没有簧也没有音窗,反映不出竽发音的制作尺寸和整个竽发音的结构和构造,所以,没法将它复活成真正的舞台演奏实用乐器,人们对它的认识依然陌生。
  2000 年,日本正仓院的工作人员拿来两盘一大一小的唐“竽”,大的为“竽”,小的为“和”,来到北京宏音斋吴氏管乐社进行复制,真正实用的竽才展现在我们的面前。据相关资料介绍,日本正仓院是一座迄今为止保存的最完好、最全面、最丰富、最有价值的中国唐朝艺术品宝库,被认为是“丝绸之路的终点”,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竽”就是唐传音乐文物的一种,是世上唯一仅存的唐代“竽”的乐器实物。当时,吴景馨面对着唐竽震惊地说“这太珍贵了”,她看了看唐竽的管(竽的竹苗)上有演奏按孔的指法位置,有开通的音窗(发音孔),虽然簧片散落,但凭借多年制作技艺经验她立即断言:“在中国大地销声匿迹失传了的‘竽’,陈箱沉睡千年后可以重见天日了!”于是,她对正仓院工作人员说:“我们不单复制,而且要把唐竽复活,让它恢复演奏功能,成为舞台上活灵活现的乐器。”
  历经三个月的时间,吴景馨依据清朝宫廷技艺,对唐竽进行复制复活的研究制作工作,终于复制成功,并且制作了一式两件,日本正仓院带走一件,宏音斋留下了一件。至此,中华大地上又出现了实用“竽”的身影,唐竽的复制成功,给沉睡千年的古乐赋予了第二次新的生命。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等多家博物馆争先订制收藏,在许多专业院团和中小学校组建的宫廷乐队中,竽成为宫廷音乐的主奏乐器,成为传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