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资本语境在现代欧洲的兴起:以文学史为线索 平装德国学研究丛书

分享到:

定价:¥96.00

  • 主编:  
  • 出版时间:2023年08月本印时间:2023年08月
  • 版次:1印次:1页数:336页
  • 开本:16册数:1 卷数:1
  • ISBN:978-7-100-21886-3
  • 读者对象:欧洲文学爱好者、文化研究者等
  • 主题词:欧洲现代史研究
  • 人气:0

显示全部编辑推荐

聚焦文学语境下的资本影响力,力求从历史演变中关照当下

本书作者们从多维视域的资本现象中进行个案研究,以文本为田野,借鉴多种理论资源,细致描摹分析不同国族语境下的文学与经济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带领读者思考欧洲学乃至文明学,呈现了思考的轨迹以及复归现代中国思想建构的基本立场。
本书作者研究内容广泛,行文中既有可读性的文本解读,也不乏哲理性的思考,共同为读者呈现“文学与经济”相关的盛宴。

 

显示全部作者简介

叶隽,同济大学特聘教授,人文学院文化史与文化哲学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歌德学会会长等。曾在德、英、法等学术机构做研究。著有《另一种西学》《异文化博弈》《歌德思想之形成》等。学术兴趣现集中于德国古典文学、中德文化关系史、侨易学等。

显示全部内容简介

本书为德国学研究丛书之一,分上下两篇,分别聚焦于资本源起的国族语境和多维视域的资本现象。文学与经济之间的关系源远流长,相关作者从文本细读出发,并借鉴文学社会学、文学史、思想史等多种理论资源,借鉴跨学科的理论,立足于中国现代学术史的整体框架之中,以体贴精英人物为思路,探讨“一个复杂空间的现代欧洲的资本语境的形成史”。以“资本语境在现代欧洲的兴起”为本书题目,编者期待从“欧洲学”(Europenology)乃至“文明学”这一特定角度进行探讨,提出现代欧洲概念的命题,并考察其与资本语境形成的互动维度;而“以文学史为线索”,则追求以一种“诗性”维度来上下求考之,复归现代中国思想建构的基本立场。

显示全部目 录

绪论 资本语境在现代欧洲的兴起    /叶隽
 一、欧洲的“精神三变”及西方现代性的形成     
 二、侨易视域下的资本语境与资本精神——以东方现代性为参照     
 三、理论框架与研究思路    
上篇 资本源起的国族语境
第一章 歌德时代:德意志的“金融帝国”    /叶隽 
第一节 从“牧歌殇落”到“金融帝国”——歌德文学世界表现的经济图景    
第二节 “漫游情趣”与“田园消逝”——漫游者小说中资本语境的阴影    
第三节 现代驱魔的知识力探索——《浮士德》与《资本论》所映射的“双影人”或“三影人”    
第二章 维多利亚时代:英格兰的“资本年代”    
第一节 狄更斯与资本年代的道德神话 /乔修峰 
第二节 侨像、冲突与二元三维——《南方与北方》所反映的资本语境与文化交域    /叶隽 
第三节 英国状况问题:卡莱尔、恩格斯与狄更斯    /乔修峰 
第三章 第二帝国时期:法兰西的“百货商店”    /王涛 
第一节 资本语境下百货商店的产生    
第二节 道路的桥变:从拱廊街、奥斯曼大道到百货商店的过道走廊    
第三节 行走在百货商店的妇女    
下篇 多维视域的“资本现象”
第四章 资本语境与词语观念    
第一节 世纪法国的经济转型与金融现象——法国信贷理论嬗变    /李征 
第二节 世纪英国的社会转型与文人的词语焦虑    /乔修峰 
第三节 资本语境的德国变型与知识人的观念之惑——以二元关系和年理念为中心    /叶隽 
第五章 罗斯金的财富观与资本主义伦理批判    /乔修峰 
第一节 “财富”的词源系谱考证    
第二节 罗斯金的“财富”定义与政治经济学批判    
第三节 商人与国民性陶铸    
第六章 布尔迪厄的“资本论”    /刘晖 
第一节 “资本引论”:“资本”的再定义与扩展    
第二节 文化生产    
第三节 从文化再生产到社会再生产    
综论 世界文学里的资本语境与侨易空间    /叶隽 
 一、世界文学及其作为资本语境的“诗性载体”    
 二、文学世界里表现的家族史    
 三、资本语境的器物符号与侨易空间的成立——在民族文学、家族文学和世界文学之间
主要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显示全部精彩试读

主体部分分为上、下两篇,前者聚焦“资本源起的国族语境”,后者则展示“多维视域的‘资本现象’”。上篇三章,分别从国别史角度考察德、英、法资本时代的形成特点,第一章以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时代为主观察德意志的“金融帝国”之形成,其中有对歌德文学世界表现经济图景的概括表述,提炼出从“牧歌殇落”到“金融帝国”的核心意象。
第二章则探讨维多利亚时代英格兰的“资本年代”,这其中有像“狄更斯与资本年代的道德神话”这样的命题,通过分析卡莱尔与狄更斯的诗思对话来考察英国状况,背后自然是资本语境的制约;也有对盖斯凯尔夫人《南方与北方》所反映的工业化时代情爱故事的深入分析,通过侨像冲突与二元三维等核心概念,展现出资本语境与文化交域的深交互作用下的博大画卷。
第三章则观察第二帝国时期法兰西的“百货商店”,其虽然是一个具体的商业建筑意象,却可以牵连出非常广泛的资本语境命题。从最初的资本语境下百货商店的产生,到“道路的桥变”命题的展开,从拱廊街、奥斯曼大道到百货商店的过道走廊,展现出的是在资本语境的“势境”之下可以隐喻资本的世界状态;从室外转向室内、从有形转向无形的道路桥变,展示了资本世界生生不息的动力之一;至于“行走在百货商店的妇女”的画面,不仅展现了第二帝国时期的女性购物者形象,而且探讨了购物如何因“越位消费”的逻辑与女性职责的关系。百货商店作为拜物教圣地成为资本语境的一个缩影,依靠推动变与常的交互流转,既实现资本增值,更在衣食住行的小事上不断改变世界。
下篇三章,则试图通过词语、观念、理论等多重视域来考察内容丰富的“资本现象”。第四章聚焦“资本语境与词语观念”,对19世纪以来法、英、德的情况做了不同角度的切入,其中既有由法国信贷理论嬗变而入手的对19世纪法国经济转型与金融现象的梳理,也有对19世纪英国的社会转型与文人的词语焦虑的考察,还包括了资本语境下德国变型背景里知识人表现出的观念之惑。
第五章则聚焦英国思想家罗斯金的财富观,并将其与资本主义伦理批判相关联,对财富与政治经济学、资本与正义,乃至商人与国民性陶铸等命题都做了深入的追问。罗斯金对“财富”一词背后所含的价值取向深感忧虑,在19世纪60年代写了大量文字重新诠释“财富”概念,锋镝指向了推究“国民财富性质及其原因”的政治经济学,旨在借助“词语系谱学”重建权威知识话语,挽救世道人心。这番“原富”既反映了文人在变革年代的词语焦虑,也反映了经济学在寻求学科地位过程中因“去道德化”而引起的诸多问题。
第六章则转换为对法国理论家布尔迪厄的“资本论”的梳理和阐释。布尔迪厄扩大了资本的范围,在经济资本之外,还增加了文化资本、社会资本和象征资本,进而从个资本总量与结构的作用角度讨论文化再生产与社会再生产;从资本的悖论讨论文学场与文学生产。明显可看出,职业学者的理论构建和思想家的“奇思妙想”进路不同。
之后为综论,讨论世界文学里的资本语境与侨易空间之命题。一方面以世界文学的概念讨论入手,强调其作为资本语境的“诗性载体”意义;另一方面选择三部德国文学文本,讨论其中表现的家族史,总结出婚姻悲剧—商战兴衰—理想之灭的轨迹。这些强调每一种叙述都离不开个体,离不开家庭;甚至有更大的家族在存在,发生二元交错关系,出现代沟冲突与变异,但具有强力意义的仍是隐在背后驱动的资本语境。最后借助巴尔扎克名篇《赛查·皮罗托盛衰记》讨论侨易视域的意义,一是相关侨易概念的直接运用有助于观察到非常典型的物质位移现象,譬如从南方到北方(盖斯凯尔夫人的《北方与南方》)、从本土到异国(《印度之行》)、从乡村到城市(威廉斯《乡村与城市》);二是对物境拟符空间的考察,正是在这样一种空间侨易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更清晰地展现出资本语境得以具体型构的若干环节,使之得以“节点化”;三是运用侨易观念的元思维将更有助于我们将问题链接到一个更为开阔的大背景和大语境中,譬如立体结构、交叉系统、混沌构序等等,当然最核心的还是二元三维。
就本书所涉猎的宏大问题,我们这里也仅仅是做了一个初步的探讨。考察“资本语境在现代欧洲的兴起”这样一个命题,实在涉及太多太重要的维度和方面,我们在强调自身的宏大视域和知识拓展的必要性之外,也特别重视自身的“看家本领”,即是以文学史为线索,是以一种“诗性”维度来上下求考之的。既然选择以一种文学史路径介入经济史、思想史等的策略,那么就必然在方法论上提出了自我挑战:原有的文学研究方法是否奏效?或者我们仍走老路融新知,还是试图在方法论上有所尝新?我们自然不会满足于既有的知识和范式,但求新也并非易事,必须在脚踏实地、小心求证的基础上大胆假设、合理建构、不断完善。黄仁宇认为,“探究资本主义思想系统之构成,只能从当时人的文字中寻觅各种原始观念,将它们结连补缀而成”,此论相当高明。郭沫若在戏剧《卓文君》里借卓文君之父卓王孙之口说道:“世间上除了金钱而外,那一样事情办得到?上而天子王公,下而苍头走卒,都是我们有钱人的傀儡。一碗饭可以养活淮阴侯,五羊皮可以买死秦宰相。任你甚么英雄、豪杰、志士、仁人,离了钱便没了命。”卓王孙还说:“钱可买名,名可卖钱,人生没有别的,就是名与利纽成的一道彩绳!”这些话或许有些偏激,但确实也反映出资本语境所制约和可能局限的“框架”所在。我们还是坚信学术自有其道,必须尊重、认知与遵循,或正如陈寅恪先生所言:“考自古世局之转移,往往起于前人一时学术趋向之细微。迨至后来,遂若惊雷破柱,怒涛振海之不可御遏。”学问之道虽然微薄,但其承载之重却或有未可比拟者,盖文化借此而承传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