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中国农垦:农业现代化与农业安全的中国道路 精装

分享到:

定价:¥58.00

  • 著者:183505 
  • 出版时间:2021年03月本印时间:2021年03月
  • 印次:1页数:198页
  • 开本:32册数:1 卷数:1
  • ISBN:978-7-100-19373-3
  • 读者对象:中国农业研究者,农学专业学生
  • 主题词:农业现代化研究中国农垦农业生产安全生产
  • 人气:241

显示全部编辑推荐

中版好书榜2021年度第三期上榜好书

 

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国际背景下,中国的粮食安全的前景如何、出路何在?本书给出了自己的回答。积二十年研究心得,了解中国当代农垦面临的新形势、新发展及新任务的必备之书。
 

显示全部作者简介

王曙光,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产业与文化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先后获北京大学经济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1998年留校任教至今。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农业与农村、中国发展战略与国企改革、中国经济史。已出版著作《维新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论》《中国经济》《中国论衡》《中国方略》《中国农村》《天下农本》《中国扶贫》等三十余部,并出版《燕园拾尘》《燕园困学》《老子心诠》《论语心归》等。

显示全部内容简介

国有农垦体系是我国农业经营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担负着我国农业安全和粮食安全的重任,是中国农业现代化的主力军和排头兵。本书从全球农业竞争格局下中国农业现代化和农业安全的大战略出发,来构建农垦制度改革和未来发展战略的基本框架。特别聚焦农垦产权改革和现代企业制度构建、剥离社会功能改革、农业技术进步和农业安全、集团化企业化改革与企业品牌建设、垦地共建机制、金融支持框架、生态农业构建等难点焦点问题,结合各地农垦的创新探索经验,对我国农垦体制变革与发展模式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本书将理论探索、历史研究和实践梳理相结合,值得各地农垦和决策部门参考。

显示全部目 录

引言: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农业体系的挑战与出路
第一章 从我国多层次农业经营主体看农垦的战略地位
第二章 从历史与现实视角看农垦的核心制度设计与未来战略
第三章 中国农垦体系传统体制的历史贡献与“适应性扬弃”
第四章 中国农垦体系的产业性质、功能结构与剥离“企业办社会”改革
第五章 中国农垦体系改革历程:路径、成就和挑战
第六章 农垦体制改革必须处理好四大战略关系
第七章 农垦体系双重功能结构与差异化改革模式
第八章 农垦体系与国家农业安全:以中国大豆产业为核心
第九章 农垦体系与国家农业安全:以中国棉花产业为核心
第十章 农垦体系与地方发展:市场机制下的垦地共生模式
第十一章 农垦体系现代企业制度构建与优质企业培育
第十二章 农垦体系与中国农业技术进步
第十三章 中国农垦国有资本管理创新与混合所有制构建
第十四章 中国农垦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战略
第十五章 中国农业供应链金融创新与农垦发展
第十六章 中国农垦体系现代生态农业构建与传统农业文明
第十七章 国家主权级农业产业基金构建与中国农垦发展
第十八章 从全球竞争格局与中国大农业视角布局农垦未来蓝图
跋语:与中国农垦结缘二十年

显示全部精彩试读

农业农村问题一直是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的核心问题之一。从经济发展角度来说,农业和农村的发展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基础的部分,因此,促进农业产业的发展和农村经济的增长,一直是核心的国家战略。从国家安全的角度来说,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和地缘政治大国而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保持粮食的基本自给、保持农业生产的稳定性和足够的自给能力,是我国粮食安全的前提,也是我国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与保障。

然而,对于如何保持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如何保持我国基于粮食安全的国家安全,目前在决策层面和学术层面都有不同的探讨,观点并不一致。这里面有一个短期视角和长期视角的差异问题,这种差异导致大家的大判断往往存在分歧。从短期视角来看,我国粮食生产和农业发展一直比较平稳,连续很多年的粮食丰收已经让很多国人感觉粮食已经不是什么“问题”,因此学术界无须讨论什么“粮食问题”,也不用担心粮食自给率和粮食安全的问题。这种短期视角的判断往往容易使我们放松对粮食问题和农业问题的警惕,误以为对农业和粮食问题的深入讨论都是杞人忧天。然而中国农业和粮食问题如果从长期视角来看,就没有那么简单。通过统计数据,我们不难发现,我国的粮食进口规模在逐年上升,而且更值得关注的是,主粮进口也在悄悄地逐渐上升,这就发出了一个比较令人警惕的信号。同时,如果我们仍然以短期的纯粹产量的视角来看农业生产和粮食供给问题,就未免把这个问题“故意”地简单化了。在一个完全市场化的经济体系中,“产量”并不是衡量一个产业竞争力的唯一重要的指标,甚至“产量”本身会成为一个相对次要的衡量竞争力的指标,即使产量再高,如果卖不出去,在市场上难以实现其交换价值,我们的“高产量”也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今天我们的粮食市场和农业市场已经完全全球化了,这个事实,也许是影响中国农业安全和粮食安全的最大的事实。每一个粮食供应商和每一个粮食需求者,都面临着一个“全球化了”的市场,而不是一个封闭的国内市场。在这种情况下,市场价格就是一个最好的市场供求的指示器,每一个粮食供应商和每一个粮食需求者都按照这个指示器去行动。即使你产量再高,如果在价格和质量上没有全球的竞争力,那么你的粮食和其他农业产品就难以实现市场价值,因为没有任何厂商愿意购买你的粮食和农业产品。在这种情况下,“丰收”仅仅意味着你的库存的增加,而不意味着你的市场价值的增加;即使本国消费者和粮食需求者也难以消费和享有本国的那些“丰收”的农产品,因为这些农产品难以进入市场,我们只能看着这些“丰收”的粮食不断囤积在仓库中,而去购买那些更具全球市场竞争力的农产品。

这是一个很残酷的现实。但是我们必须面对这个现实,不能以“皇帝的新装”的姿态故意装作看不到这个现实,从而安于我国连续数年的“丰收”的现状而不思变革。那么,我们的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呢?从比较粗浅的角度来看,我们的农业生产和粮食生产的问题,主要出在生产方式上。我们的农业生产和粮食生产的科技含量比较低,附加值低,但成本很高,因此竞争力低。我们的农业生产和粮食生产虽然从“量”上来说并不少,但是“质”不高,从而在国际市场上没有什么比较优势。农业科技在我国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程度比较低,农业机械化程度也比较低,科学技术和现代机械在农业生产增值中的作用比较小,这就决定了我国的大部分农业生产和粮食生产是低质量的生产,是低附加值的生产,这种比较原始的生产方式,导致我国的农业生产和粮食生产尚处于幼稚阶段,尚属于低效农业,而不是高效农业。而且由于生产方式原始,农业的生态化反而受到极大的制约,不合理地施用农药和过量施用化肥导致农业各生产要素(主要是土壤和水)的质量逐年下降,部分地区的农业生产要素危机甚至到了难以收拾的地步。

然而从更深的角度来看,生产方式的原始和落后实际上背后折射出生产关系的落后以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不适应。为什么农业生产和粮食生产的质量不高?为什么农业科学技术和农业机械以及生态农业方法在我国农业生产和粮食生产中的应用程度低?为什么我国的农业生产和粮食生产还处于一个比较低级的原始的幼稚的状态?其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我国农业生产和粮食生产所依赖的生产关系是相对落后的,也就是说,我们的农业生产和粮食生产体制(也就是生产关系)相对于全球化农业市场竞争的要求和我国提高农业生产力的要求而言,是落后的。先进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农业机械的大规模运用,在一个以小农为主的生产关系中是难以实现的,无论我们的农业科技推广部门如何鼓励小农户应用新的农业技术,无论国家改造传统小农耕作技术的努力是多么真诚,这种愿望仍然是无法实现的。这就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是生产关系制约了生产力的发展。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必须正视,不能再视而不见了。

——选自《中国农垦》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