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相关图书

图书搜索:

少年维特的烦恼 平装经典名著大家名译

分享到:

定价:¥22.80

  • 著者:120150 译者:
  • 出版时间:2016年09月
  • 版次:1印次:2页数:222页
  • 开本:16册数:1 卷数:1
  • ISBN:978-7-100-12476-8
  • 读者对象:中小学生,10—18岁
  • 主题词:书信体小说-德国近代
  • 人气:846

显示全部编辑推荐

  德国第一部具有世界影响的作品

 

名人推荐

  恩格斯:《少年维特的烦恼》用艺术手法揭露了社会的全部腐败现象,指出了社会弊病中最深刻的根源。

  拿破仑:它是欧洲文学的杰作之一。

  勃兰兑斯:其重要意义在于,它表现的不仅是一个人孤立的感情和痛苦,而是整个时代的感情、憧憬和痛苦。  

  威廉·冯·洪堡(柏林洪堡大学创始人):语言是如此真实,如此朴实,如此感人,如此让人着迷。

  郭沫若:二十年后的今天我又重读了一遍,依然感觉着它的新鲜。一本有价值的书,看来总是永远年青的。读了这样的书,似乎也能够使人永远地年青。

 

  世界文豪歌德的成名作,拿破仑出征时曾随身携带并读了七遍。《少年维特的烦恼》不仅是一部带有批判性的世界名著,更是一部有助于青少年心灵成长的伟大作品。故事的主人公维特有着诸多优秀的特质,如热情、友善、真诚,但是他在性格上依然有着致命的弱点,如恃才傲物、刚愎自用等,最终悲剧的发生和这些因素不无关系。借助这样一部反映生活本质的小说,我们能看到热情、友善、真诚、博学、优雅、高尚这些人性的闪光点,也能看到自负、偏执与懦弱的丑陋,继而反观自身,努力成为优秀的翩翩少年!

 

显示全部序言

  德国大文豪歌德(1749—1832)创作的书信体长篇小说《少年维特的烦恼》出版之后,立即风靡欧洲,被译成各国语言,传遍世界,久盛不衰,成为具有广泛影响的世界文学名著。
  小说《少年维特的烦恼》故事情节简单:一次,青年维特参加乡村舞会,与少女绿蒂相识,一见倾心。无奈绿蒂已名花有主,订婚在先。为了摆脱这无望而苦恼的爱情,他决定离开绿蒂,到公使馆担任秘书。官场的腐朽、虚伪、庸俗、无聊,使他不能施展才能。维特愤然离去,应邀在一位侯爵的庄园客居一段时间,但他同那里的环境照样格格不入,于是又回到绿蒂身边。此时绿蒂已经结婚,他不再能随意厮守在她身旁。爱情破灭了。在那腐朽、黑暗的社会,他找不到出路,终于在绝望中自杀。
  1824年1月2日,歌德同艾克曼谈到《少年维特的烦恼》时说:“我像鹈鹕一样,是用自己的心血把那部作品哺育出来的。其中有大量的出自我自己心胸中的东西、大量的情感和思想,足够写一部比此书长十倍的长篇小说。”歌德这一自白真实而深刻地揭示出《少年维特的烦恼》同青年歌德的思想、生活与情感经历的关系。
  1771年8月6日,歌德获得法学博士学位,8月中旬离开斯特拉斯堡返回法兰克福,开设律师事务所,8月底获准以律师身份参加法兰克福陪审法庭。1772年5月至9月,青年律师歌德到韦茨拉尔帝国最高法院实习。歌德的祖父曾在韦茨拉尔工作十年,歌德的父亲也在韦茨拉尔攻读过法学,因此他要他的儿子去那里实习,那样,“说起来好听”。韦茨拉尔最高法院职司仲裁帝国各部门、各地区之间的法律纠纷,各诸侯国几乎无一例外地在这里设有公使馆,派出法律代表和官员长驻此地。当年这个仅有四五千人的小城中,在最高法院供职和需要同它打交道而在此居留的就有约九百人之多。其实这里并不是法学最佳深造之地,此时歌德对法律问题也兴趣不大。他有很多时间读荷马、希腊哲学,广事交游。他结识了很多人,大多是泛泛之交,这里需要提及的较重要的朋友有弗里德里希•威廉•格特尔、卡尔•威廉•耶路撒冷、约翰•克里斯蒂安•凯斯特纳等人。格特尔自1769年刊印《哥廷根诗刊》,后来歌德在该刊发表了《过路人》《穆罕默德之歌》等重要诗作。歌德在莱比锡求学时期就同耶路撒冷相识,此时耶路撒冷在布劳恩施威格公使馆任秘书,两人常在午餐时见面,但私交不深,耶路撒冷不太欣赏歌德的诗歌。歌德知道耶路撒冷恋着一同事的妻子,但没见过她。凯斯特纳是歌德在韦茨拉尔期间交往频密的友人之一。当时凯斯特纳以汉诺威公使馆秘书身份长驻韦茨拉尔帝国最高法院。他在致友人信中为当年二十三岁的歌德画了一幅饶有趣味的“素描”:

  春天,歌德博士从美茵河畔的法兰克福来这里。才智之士争相与他结识。……我是偶然认识他的,我对他的第一个评语是,他不是一个无足轻重的人。您知道,我是不匆忙评断的。
  格特尔邀我一起散步,我们往加本海姆村方向走去,看见他(指歌德)仰卧在一棵树下的草地上,和站在他周围的几个人交谈——其中一个是伊壁鸠鲁派哲学家(von Goue),一个是斯多葛派哲学家(von Kielmannsage),还有一个被认为是两派的折中人物(Dr.König),歌德似乎颇感惬意。

  这是凯斯特纳初次见到歌德。后来两人成为知交,过从甚密,凯斯特纳对他有了真切的了解,他在给友人的信中,“尝试对他(指歌德)进行描述”:

  他具有人们称之为天才的极不寻常的活跃的想象力。他的精神境界高尚。他是个性格刚强的人。喜爱孩子,能和孩子们处得很好……
  他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不在乎别人是否喜欢,不在乎是否时尚,是否为公认的生活方式所容许。他痛恨一切强制。
  他非常尊重女性。
  从根本上说,他还没有定型,还在努力寻求某种体系。
  在这方面,要讲点什么的话,那就是,他对卢梭评价很高,但他不是卢梭的盲目崇拜者。
  ……他不上教堂,也很少祈祷。
  他尊重基督教,但他心目中的基督教和我们的神学家所想象的不一样。
  他相信未来的生活,相信未来会更美好。
  ……
  凯斯特纳的这封致友人信很长,限于篇幅,本文只能摘录几段,由此亦足以窥见“狂飙突进”时期青年歌德的思想风貌与性格特征。
  在韦茨拉尔小城,最令青年诗人歌德心潮难平的是与夏绿蒂•布芙的相识和交往。
凯斯特纳在另一封致友人信中谈到了歌德和夏绿蒂•布芙的首次会面:

  6月9日,他(指歌德)碰巧参加一个乡间舞会,我和我的女友也去跳舞。我因事耽搁,晚些时候才骑马去。我的女友与另外几个人结伴驱车前往;歌德博士也乘坐这辆马车,在车上初次见到绿蒂。……小绿蒂马上把他的全部注意力吸引到自己身上。她还年轻,她的容貌很有吸引力,令人难忘;她的目光明朗欢愉,那天尤其如此,因为她爱跳舞。她很快乐,不刻意打扮自己。歌德注意到绿蒂对自然之美的情怀,发现她的幽默机智绝非有意为之,而是纯然出于快乐的心情。
  他不知道她已订婚。我晚到几小时。我们从来不习惯在大庭广众公开表示我们超出友谊的关系。歌德那天非常兴奋、快活。(他有时这样,有时又很忧郁)绿蒂完全征服了他,她不费一点心力,只是全身心地投入娱乐,便把他征服了。翌日,歌德前来看望绿蒂,问她在舞会上感觉如何。之前他在她身上看到的是一位喜爱跳舞和无忧无虑地娱乐的少女;这时他见识到了她的另一面——主持家政的出色才能。
  他不可能长时间不了解,她给予他的只能是友情,她对他的态度提供了又一个范例。随着我们之间相互了解的加深,这同一喜爱(指对绿蒂的爱)成为连结他和我之间友谊的牢固纽带。……他具备对一位年轻女子,尤其是一位感情丰富、有品位的年轻女子会有危险的吸引力的某些特质。但绿蒂懂得让他不越过底线,他因此只有愈加欣赏她行事的方式。他的宁静心境遭到破坏。在此期间,曾经出现过若干古怪的场面,令我愈加敬重绿蒂,而他作为我的朋友,我也感到更加可贵。然而,有时我不免感到惊讶,爱情甚至竟能使平素卓尔不群、非常坚强的人变成一个怪人。我的内心出现了斗争,一方面,我在想,我多半不像他那样能让绿蒂那么快乐,另一方面,失去绿蒂的念头让我受不了。后者占了上风。在绿蒂身上,我从来感觉不到她有类似的考量。简单地说,几个月后,歌德看明白了,为了他的安宁,他必须断然行事。他曾几次尝试离开,都没有走成,后来他终于下定决心,不辞而别。他返回法兰克福后,我们频繁地通信笔谈。

  凯斯特纳的上述文字明明白白地道出了歌德对夏绿蒂•布芙迷恋到了何种程度,两人之间的关系何等微妙,以及歌德终于明白爱情无望,只能选择出走。很明显,《少年维特的烦恼》中的绿蒂和阿尔伯特的原型,就是韦茨拉尔小城的夏绿蒂•布芙和她的未婚夫凯斯特纳。凯斯特纳比歌德年长八岁,歌德热恋上夏绿蒂•布芙的那一年,即1772年,她年方十九岁。她的母亲在一年前去世,留下十一个子女,夏绿蒂•布芙是次女。因为长姐不能干,她便挑起主持家政,照顾父亲、弟弟、妹妹的重担。歌德黯然离开韦茨拉尔小城,行前分别给凯斯特纳和夏绿蒂•布芙写了字条,都只寥寥数语。
  促使歌德最终下决心离开夏绿蒂•布芙的,是他的诤友默尔克的劝诫。默尔克1741年出生于达姆施塔特,是个有才能、有活动能力但不走运的人。他修习神学、逻辑学,并在德累斯顿艺术学院等多所大学读过多个学科,均未获得学位。他利用担任黑森—达姆施塔特公国权贵秘书等职务的余暇时间,写作寓言、诗歌、散文,翻译英国文学作品,也从事过商业活动,但屡遭失败。他于1766年与一法裔瑞士年轻女子结婚。这桩婚姻给他带来许多苦恼,婚后八年,其妻与一旅途邂逅的伯尔尼贵族男子生下一个孩子,使他受到重大打击。1771年12月底,默尔克访问法兰克福,开始了对歌德和对默尔克两人都有益的友谊。默尔克比歌德年长八岁(又是一个比歌德年长八岁的朋友),自认为有责任对歌德提出建议和规劝。他一向直言不讳,很多见解颇中肯。歌德对他的意见是认真考虑的。1772年9月默尔克前往韦茨拉尔,他不喜欢夏绿蒂•布芙,力劝歌德下决心离开她。歌德闻言大悟,毅然跳出迷恋夏绿蒂•布芙的痛苦泥潭,返回法兰克福。
  之前,歌德和安娜•卡塔林娜•舍恩科普夫与弗丽德莉克的恋爱留下了不少抒情诗名篇。歌德所爱恋的女子是他的抒情诗,尤其是爱情诗创作的灵感之源。可是,尽管他对夏绿蒂•布芙爱得那么刻骨铭心,为了她几乎神魂颠倒,却没有为她写过一首情诗。这有点奇怪。
  歌德于1772年9月11日离开韦茨拉尔,离开夏绿蒂•布芙和凯斯特纳,他没有径直返回法兰克福,而是中途去了科布伦茨探访女作家索菲•封•拉罗歇伯爵夫人(1731-1803),并在她的乡间别墅小住数日。歌德天性多情,他见到伯爵夫人年方十八岁的女儿妩媚的玛克西米莉安妮,心中又泛起情爱的波澜,直至耄耋之年,歌德还念念不忘玛克西米莉安妮那一双乌黑晶亮的大眼睛。有歌德研究者论及《少年维特的烦恼》,说小说中的B小姐的原型人物就是这位黑眼睛的玛克西米莉安妮,只是B小姐的眼睛换成了蓝色的。
  歌德人虽回到了法兰克福,但他并未能全然忘怀对夏绿蒂•布芙的恋情,种种思绪依然郁积心头。随后发生的几件事情,持续刺激着年轻诗人敏感而受伤的心灵。不久,凯斯特纳和夏绿蒂•布芙结婚,没有事先告知歌德。歌德得知后依然把早先为夏绿蒂•布芙制作的剪影挂在墙上,他似乎在艰难地努力把自己对夏绿蒂•布芙的爱恋转变为友情,他和凯斯特纳频繁书信往返,直至1780年凯斯特纳在汉诺威去世。这是后话。
  这一年11月,从韦茨拉尔传来一年轻外交官自杀的消息,后来证实死者系耶路撒冷。不幸的耶路撒冷因失恋,于1772年10月30日自杀。他的死对歌德触动很大,使他萌生写作一本失恋人小说的念头。于是歌德函请凯斯特纳将他所了解的详情一一告知。原来耶路撒冷单恋同事霍尔德的妻子,霍尔德先生得知后决定同他断交。他向凯斯特纳借来手枪,说要外出旅行,于10月30日实施自杀。歌德随后又闻知耶路撒冷在上流社会遭遇诸多不快,公务上备受刁难,并曾在伯爵府贵族聚会上遭受羞辱等。歌德多方收集材料,并让凯斯特纳把耶路撒冷的书信以及向他借手枪的字条统统邮寄给他,同时索回他自己这一年间写给友人的信函,准备着手创作。耶路撒冷之死成为触发歌德计划创作《少年维特的烦恼》的动因。但是此时他还没有非马上奋笔疾书不可的强烈写作欲望。过往的一切还在继续发酵。他在酝酿着,似乎在等待一个令他不吐不快的契机。过了一年又三个月,1774年1月,年轻的玛克西米莉安妮听从母亲的安排,嫁给已有五个子女的鳏夫法兰克福富商勃伦塔诺先生。她迁来法兰克福。歌德去探望玛克西米莉安妮,两人一如既往地交往,“不逾矩”。情况似有演变成韦茨拉尔那种麻烦局面的趋势。但勃伦塔诺先生不是凯斯特纳,他不能理解和容忍歌德,干脆不许歌德登门看望玛克西米莉安妮。歌德受辱,顿时明白了耶路撒冷何以竟然决心殉情。让他欲罢不能的这一刻终于来临了。2月,他闭门谢客,在四个星期里写完《少年维特的烦恼》这部书信体小说。多年之后,说起这部小说的创作,歌德说它“在心里构思很长时间,随后,就像受神灵启示似的产生了”。他“夜游般的创作……相当无意识地”。“事先未曾写下全书的大纲或某一部分的处理方法,成稿之后,几乎没有发现有什么需要修改的。”
  正如歌德所言,《少年维特的烦恼》中有大量出自歌德“自己心胸中的东西、大量的情感和思想”。歌德创作这部小说,有很深厚的生活积累。书中大量的细节采自歌德的生活。譬如,1772年8月28日歌德生日,喜获夏绿蒂•布芙赠送的蝴蝶结,为夏绿蒂•布芙绘制剪影,读荷马史诗,译莪相之诗,甚至相约死后还要相认的谈话,也是歌德的亲身经历;还可以举出许多例子。或许因此有人说:维特是歌德。但歌德毕竟不是维特。歌德与维特的根本不同之处在于:歌德是奋发有为的,富有创造力的,他毅然决然离开夏绿蒂•布芙,去开拓自己的事业,而不是一味沉溺于失意与伤感。维特和他自不可等量齐观。艺术源于生活,又不是生活的复制品。《少年维特的烦恼》中的人物形象,无论是维特、绿蒂或阿尔伯特,都可以找到当时现实生活中的原型人物,但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与原型人物,总是又像又不像,这是作家对其小说人物形象艺术塑造的结果,不能把作品中的“这一个”和生活中的人物原型画等号。
  《少年维特的烦恼》是青年歌德重要思想和生活经历的艺术化概括,也是那个时代的产物。但歌德否认维特与时代有关,说维特的阴郁心理只缘于个人的特殊遭遇。这当然不符合实际情况。朱光潜先生说得对,“个人不能脱离一定的时代、社会和阶级而超然悬在真空里。歌德的看法,代表着西方资产阶级上升时期正开始流行的个人至上的个人中心观点”。事实上,维特的“跟着情感走”、力求拥有广阔的个人自由空间、泛神论的观点和颓废轻生,这些性格特点都不是维特一人特有的,而是“狂飙突进”一代德国青年精神风貌的时代印记。此外,资料显示,书信体小说这种文学样式在当时欧洲文坛已经颇为流行,在德国也不是罕见的个别现象,它不始创于歌德。
  《少年维特的烦恼》可以归入爱情小说一类。爱情是这本小说的主题和描写的中心,但它所写的远远不只是爱情。它写的是一个人的人生道路和命运。作者以诗意的笔触描写个人的感受,他的苦闷和愤懑迸发为哀诉和呐喊,实际上道出了那一代青年郁积已久的反封建心声,因而本书于1774年秋天出版后,立即在年轻人中间引起强烈反响,同时也招致某些卫道者的责难。失恋的痛苦和怀才不遇的苦闷是导致维特自杀的主因。此二者都是不同时代和地域的年轻人可能遭遇的,或许也由于这个缘故吧,《少年维特的烦恼》面世多年之后,依然不难在不同文化背景的年轻人中间引起共鸣。小说虽着力描绘男主人公情场失意的痛苦,却“言情而不及性”,绝无低俗猥亵的涉性描写。书中诗情画意的场景不胜枚举。非常优美、优雅的散文诗式的语言,激情四射,文采飞扬,极富表现力与感染力。两百多年来,这部经典名著吸引了不少专家学者对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进行探讨、分析。书中同步描绘主人公的情感、心理变化与自然界季节更迭的景物变换,二者交相映衬,独具匠心,历来备受评家称道。
  作为文学人物形象,维特是被成功塑造的典型。如同许多西方古典文学名著的主人公,维特有其可爱处,也有不可爱处。虽然,维特未必是一个革命青年,但他的书信中所表达的若干见解,在当时的德国社会,不失为进步的乃至于革命性的思想;而维特式感伤的病态心理则是他具有负面影响的弱点。
潘子立

显示全部作者简介

  歌德(1749—1832),德国著名思想家、作家、科学家,魏玛的古典主义最著名的代表,也是德国最伟大的诗歌、戏剧和散文作品的创作者。他在1773年写了一部戏剧《葛兹•冯•伯利欣根》,从此蜚声德国文坛。1774年发表了《少年维特的烦恼》,更使他名声大噪。代表作品有《少年维特的烦恼》《浮士德》。
  潘子立,天津大学教授,福建泉州人,毕业于北京大学西语系。长期从事德语教学工作,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主要译著有:《浮士德》《伽利略传》《格林童话全集》《漫游者之夜歌》《歌德诗选》《海涅抒情诗选》等。

显示全部内容简介

  《少年维特的烦恼》是歌德的成名作,小说讲述了年轻的维特在一个小镇上追求一位有魅力的姑娘——绿蒂,但绿蒂已和他的好友订婚,尴尬痛苦之后,他离开了小镇,想在事业上有所成就,但压抑污浊的环境也让他无法忍受,当他重回姑娘身边时,发现姑娘已经结婚,万念俱灰之后,他开枪自杀。该小说采用书信体形式,用第一人称的形式进行叙述,展现了一个时代的烦恼、憧憬和苦闷。

显示全部目 录

第一卷
1771年5月4日
5月10日
5月12日
5月13日
5月15日
5月17日
5月22日
5月26日
5月27日
5月30日
6月16日
6月19日
6月21日
6月29日
7月1日
7月6日
7月8日
7月10日
7月11日
7月13日
7月16日
7月18日
7月19日
7月20日
7月24日
7月25日
7月26日
7月30日
8月8日
8月10日
8月12日
8月15日
8月18日
8月21日
8月22日
8月28日
8月30日
9月3日
9月10日
第二卷
1771年10月20日
11月26日
12月24日
1772年1月8日
1月20日
2月8日
2月17日
2月20日
3月15日
3月16日
3月24日
补记
4月19日
5月5日
5月9日
5月25日
6月11日
6月16日
6月18日
7月29日
8月4日
8月21日
9月3日
9月4日
9月5日
9月6日
9月12日
9月15日
10月10日
10月12日
10月19日
10月26日
10月27日
10月27日晚
10月30日
11月3日
11月8日
11月15日
11月21日
11月22日
11月24日
11月26日
11月30日
12月1日
12月4日
12月6日
编者致读者
12月12日
12月14日
12月20日
夜晚十一时后
延伸阅读
  ——本书名言记忆
读书笔记
  ——跳出人生窄天地——读《少年维特的烦恼》
主要人物关系
品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