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相关图书

图书搜索:

佛教史六讲 平装“教育援青”人文学科基础建设系列

分享到:

定价:¥28.00

  • 著者:185655 
  • 出版时间:2022年09月本印时间:2022年09月
  • 版次:1印次:1页数:77页
  • 开本:32册数:1 卷数:1
  • ISBN:978-7-100-21016-4
  • 读者对象:佛教史 中国
  • 主题词:对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流史、佛教史感兴趣的读者
  • 人气:52

显示全部编辑推荐

拨开两千年佛教历史的面纱。

佛教传入中国已近2000年,早已成为中国人精神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至于我们在日常中很难察觉佛教原本来自印度。佛教的原初形态是什么样的?它的内容有着怎样的独特性和吸引力让它在印度文明脱颖而出?它又是如何扩散成为世界性宗教?一般人很难简明清楚地说明这些问题。王邦维先生凭借其深厚的学术积累,深入浅出地讲述了早期佛教的发展历史,佛教义理基本内容,佛教组织的发展分化,以及佛教从印度向亚洲各地传播的过程。本书短小精悍,言简意赅,囊括了佛教早期历史的主要内容,是了解佛教的入门佳作。
 

显示全部作者简介

王邦维,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先后任教于北京大学东语系、东方学系、东方学研究院、东方文学研究中心、外国语学院。主要从事梵语及汉语佛教文献、佛教文学、佛教史以及中印文化关系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自1984年起在国内以及德国、法国、印度、日本、瑞典、爱沙尼亚、尼泊尔、美国、荷兰、丹麦出版有各类学术著作并发表过多篇学术论文。

显示全部内容简介

佛教是当今一个世界性的宗教。本书力图用尽量明白易懂的语言,以讲故事的形式,对佛教从产生到现在,前后二千多年的历史做一简要但较为全面的叙述。本书的关注重点是佛教产生以来至传播到亚洲各国的早期时段,从佛教的创立开始讲起,特别注重部派佛教时期的分化。同时本书兼顾中国历史,着重讨论了以及对中国影响至深的大乘佛教的产生,以及以中国为中转站,佛教在东亚其他地区的流传。在讲述历史的同时,本书也深入浅出地介绍了早期佛教的义理。

显示全部目 录

小引
第一讲  释迦牟尼创立佛教:从迦毗罗卫到鹿野苑
第二讲  早期佛教:教义、制度与经典
第三讲  佛教的分裂与广泛传播
第四讲  大乘佛教:空宗和有宗
第五讲  由盛而衰:佛教在印度的结束
第六讲  佛教传到亚洲各国
后记

显示全部精彩试读

第三讲  佛教的分裂与广泛传播
亚历山大军队的入侵,使印度的政治发生很大的变化。这时,恒河流域的摩揭陀国有一名叫旃陀罗笈多的首领,乘机推翻了原来的难陀王朝,建立了一个新的王朝,历史上称作孔雀王朝。旃陀罗笈多定都华氏城,也就是今天今印度比哈尔邦的首府巴特那。摩揭陀国在旃陀罗笈多的领导下,日益强大,基本上统一了北印度。到他的孙子阿育王继承王位时,孔雀帝国的地域更加扩大,包括印度北部和西北部,还扩展到今天阿富汗的东部和南部。孔雀帝国成为印度历史上第一个疆域庞大的大帝国。
“阿育”的意思是“无忧”,阿育王这名字,也可以意译为无忧王。阿育王是印度古代最有名的国王,也是佛教史上非常出名的人物。他在位的时间在公元前3世纪中期。
后代的佛教徒非常尊敬阿育王,认为他是佛教的“护法大王”。据阿育王时代的一个石刻诏书记载,阿育王即位后的第8年,便发动了对南印度羯陵伽国的战争。战争以阿育王的胜利结束,可是战争所带来的灾难令人触目惊心。阿育王目睹无数的人死于战祸,无数的人遭受痛苦,他深为内疚,便开始忏悔,决心放弃暴力,放弃以战争作为征服的手段,从此他接受了佛教的理念,信仰了佛教。
对于阿育王,在佛教方面有很多传说。这些传说,部分可信,一部分也是后来逐步渲染,逐步形成的。
从阿育王方面看,他信仰佛教,一方面是因为他思想理念的转变,同时应该还有另一个方面的原因:他建立的国家,已经空前的庞大,在他的国家里,需要一种思想方面的资源,帮助他更好地治理这个国家。佛教显然可以在这方面发挥作用。
阿育王是第一位积极地把政治和佛教结合起来的国王、他宣称:征服不应凭借战争,而应当依靠“正法”。他说的正法,不仅仅指的是佛教的正法,也包括他认为正确的印度传统的一些政治和社会伦理观念。阿育王在政府中设置了专门的职能部门,管理宗教事务。他还对佛教僧团内部的事务提出指导意见,要求僧人们保持团结,否则他就给试图分裂的人以处分。他派出许多人到邻近的国家和地区去传播佛教。他的儿子摩哂陀(也有人说是他弟弟)是一位佛教徒,被派到今天的斯里兰卡传教,从此佛教开始在斯里兰卡流行。石刻的铭文材料上说,他派出的人还到达了今天地中海附近的一些国家,向这些国家的国王宣传正法。佛教在这些地区虽然后来并未发生影响,但这一行动在外交上对阿育王却具有一定的意义。
阿育王对佛教给予了最多的关注和支持,不过他对耆那教、婆罗门教等也很友好。显然,所有这些宗教,对阿育王来说,都可以接受。
依照南传佛教的说法,在阿育王的支持下,在摩揭陀国的首都华氏城举行了佛教的又一次结集。这次结集的召集人据说是阿育王的“国师”目犍连子帝须,参加的僧人有1000人。结集的结果,又重新审定了佛经,编辑了一部叫《论事》的著作,对当时佛教内部和外部的各种“异端邪说”进行了批判。结集以后,派出了一批僧人到恒河流域以外的印度其他地区,也包括不属于印度的中亚和东南亚地区宣传佛教。
佛教的传说还讲,由于信奉佛教,阿育王在印度建造了八万四千座佛塔。阿育王建的佛塔,可能不少,但这个数量恐怕只是一种夸张的说法。历史事实是,阿育王不仅建造佛塔,更重要的是在印度不同的地方还建了一批石柱。他把他颁布的敕令镌刻在其中一些石柱的柱体上,或者镌刻在特定地方的岩石上。这些敕令,是印度历史上目前能够见到的最早的文字记录,对于研究印度历史包括佛教的历史,都极为重要。
阿育王建造的石柱,很多已经毁损,现在能见到的,都是重要的历史古物,也往往是精美的大型艺术品。其中最著名的,是在释迦牟尼最初说法处鹿野苑树立的一根纪念石柱。这根石柱高达4.5丈,直径2尺多,柱顶上是4只连身的雄狮,雄壮英武,精美绝伦,柱身光滑如镜,用中国唐代玄奘的话说,是“石含玉润,鉴照映澈”,极为珍贵。石柱上还镌有当年的铭文。柱头上的狮子,今天已经成为印度的象征,印度共和国的国徽便以此作为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