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石榴花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精装

分享到:

定价:¥118.00

  • 编者:
  • 出版时间:2023年07月本印时间:2023年07月
  • 版次:1印次:1页数:420页
  • 开本:16册数:1 卷数:1
  • ISBN:978-7-100-22365-2
  • 读者对象:国内民族工作者、民族学等学科研究者、大中专院校师生、政府官员及社会相关人员
  • 主题词:中华民族民族意识研究
  • 人气:0

显示全部编辑推荐

一本呈现目前国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面貌的著作。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正式提出的一项重大的原创性论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业已成为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因此,本书是一部弘扬主旋律、服务国家的论著,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




 

显示全部作者简介

中华民族共同体学院是北方民族大学的二级学院,也是北方民族大学一个拥有本科、硕士、博士立体式人才培养体系的二级学院。学院现下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院、非物质文化研究所、社会学与民族学研究所、西夏研究所四个研究所以及历史学教研室、民族学教研室、四史教研室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教研室。
在新时代背景下,北方民族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学院将秉承“踏实、坚韧、执着、自信”的“骆驼精神”,牢记新时代高等教育的使命和任务,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不断夯实人才培养基础,进一步优化学科结构和方向,踔厉奋发,勇于创新,为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应有力量。

显示全部内容简介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新成果。本书收集了北方民族大学近年来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领域研究公开发表的成果,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目前国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领域的前沿性成果。
全书具体内容分为三部分:一是理论探微,主要是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领域的相关概念、价值取向、作用机制、研究范式等理论性的思考;二是田野实践,多是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来展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具体路径、重大意义等;三是历史视域,主要是通过历史脉络或者对历史事实的挖掘,在丰富的历史资源中寻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元素或因子。

显示全部目 录

理论探微
充分发挥民族高等院校独特作用  有力维护民族地区改革发展稳定大局   刀波
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中把握新机遇  提升区域协调发展质量   李俊杰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建设实践  李俊杰
肩负新时代民族院校使命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重要讲话   李俊杰  罗如芳
“中华”符号的政治延展与共同体意识的厚植基础 许宪隆   薛 凡
向心思维:近现代少数民族先贤国家认同的学术脉络许宪隆   王笑冰
散杂居地区互嵌式农庄建设的逻辑框架与实践反思 许宪隆   王 龙
近十年以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研究述评 丁明俊  沈梦磊
中华文化认同研究现状及展望   冯雪红  张文文
论草原文化的多样性与民族交融   张景明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的大众化和生活化   马惠兰  麦迪乃•麦麦提力
象征与凝聚:共享文化符号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作用和运用对策   马惠兰  王超辉
民族团结心理的构建及其实证分析   戴宁宁
西北民族文化的交流交融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何粉霞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向度:谷苞先生中华民族共同性思想的生成逻辑与主要内涵   张福强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民族学研究的范式转移   张福强
论中国共产党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王明龙
十年来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综述   张萍  齐传洁
田野实践
民族地区应在小康社会与现代化建设中同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李俊杰  王平
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宁夏回族自治区为例  丁明俊
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特色课程思政的经验与启示——以北方民族大学为例   马惠兰
民族团结故事助力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进课堂   王丽霞
民族院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研究   钟梅燕  贾学锋
历史视域
清末中英滇缅勘界时期干崖刀氏土司的国家认同——以《逃宦山房诗集》和《抗英记》为研究对象   刀波  齐传洁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河套民族关系   景永时
近现代少数民族先贤名人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群体呈现   许宪隆 刘 纯
宁夏民族和谐融洽的历史思考   杨蕤 周禹
河套:中国北方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枢纽   杨蕤
弘化寺与张氏家族:河湟地区民族交融的一个历史缩影   杨德亮
论茶马古道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社会功能   勉卫忠
草原丝绸之路视域下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书写   张景明
中国共产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成功实践——以中央民族访问团为中心的考察   张福强
编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