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开始,中外文学开始发生一个大的转折,是整个中国文学转型上的一个重要方面,也就是鲁迅所说的“别求新声于异邦”,实际上从近代开始,一直贯串到我们现代。这个转型怎么转过来的?考虑这个问题的时候没法离开林纾。
林纾是近代中外文学转型史上的关键人物,但是林纾又跟前面的、后面的确实有些比较,他处在什么阶段?现在有一个想法想跟大家交换一下,就是中外文学关系、包括中外文学文化关系。
我感觉这个发展好像经历了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中外文化之间之间是碰撞的、冲突的,大概在道光一直到中法战争前期,那个时候是碰撞、冲突,朝廷也好,什么也好。虽然有所改变到了后来,中体西用,接受了科学技术。但是从我们的核心文化来讲,中体西用核心还是尧舜禹汤,以这个为体,这个东西不能变。
我觉得曾国藩在文化史上有个最大的贡献,他把中国传统的文化所有的各家各派都综合起来……从那个时候开始形成一个新的词叫“中学”。“中学”这个词古代是没有的,古代哪有称自己叫“中学”的?“中学”是因为有“西学”对立起来,后来“中学”到现在变成了“国学”,“国学”这个词是日本过来的。那个时候,中学是对抗西学的。到了张之洞那,“中学”就变成了“旧学”,旧学为体、新学为用,这个地位已经开始改变了。
但是甲午以前一直到清末,我们说这是西学大量传播的时候,发现传过来的西学,包括林纾翻译的西方小说,不纯粹是西学,那时候传教士传过来的西学也不是真正的西学。这个阶段好像中外文化处在一个碰撞之后,互相渗透,已经处在非自觉的互相交流阶段。也就是说,那个时候传过来的西学里头有中学、有儒学。包括传教士传过来的那些西学,里面大量的是用儒家的学说、用孔子的学说,来解释西方的一些东西。反过来,我们中国翻译过来的小说,林纾翻译过来的小说有很大的传统,并没有原原本本地将西学原来的样子翻译过来,这可能是林纾的特征,代表了一个阶段。
大概到1921年茅盾接手《小说月报》以后,有意识地提倡要介绍西方的文学,我们的翻译才进入了现代翻译,林纾还处在前现代翻译的阶段。我这次看到了林纾翻译的目的论,林纾是这样,到现在还这样,各个国家也还有。问题是目的不同,林纾的翻译是为了启蒙,他自己很爱国,到茅盾翻译小说是学习西方文学,很重要的目的就是要介绍西方文学。所以他们从那个时候开始的翻译进入了尽可能原原本本按照西方小说的结构、按照西方小说的表达方式、按照西方小说的词汇来翻译,尽可能是这样翻,也不可能完全是西方的,但是他们的目标是明确的,希望我们学习真正的西方文学。林纾从现在的情况来看,他好像没有这么一个明确的目的,要让中国人来学习西方文学的东西,至少是不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