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纾在福建生活了将近50年,这50年福州的饮食口味、地域文化、学人圈和方言腔,对他成为载入史册的大物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林纾在闽期间的文学活动和成就,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
《闽中新乐府》是林纾公开出版的第一部著作,很有闽文化的特点,我大概从三个方面来展开论述:
第一部分关键词是“训蒙”,《闽中新乐府》作为一部歌谣体的儿童教科书,体现了林纾改革儿童教育的努力,在东南那一代产生影响。更重要的是林纾在此书中寄予了他对基于科举的中国传统教育体制的反思和批判,揭示了这种机制下中国人特别是知识分子阶层的精神人格。
林纾笔下讽刺的“村先生”,不正是鲁迅笔下那位穿着长衫、站着喝酒、之乎者也的孔乙己吗?鲁迅在《呐喊》中虚构了一个铁屋子意向,中国是一个绝无窗户而万难捣毁的铁屋子,中国人昏睡其中,等待被闷死。而林纾在《闽中新乐府》疾呼“渴睡汉,何时醒”,林纾把儿童教育的重要性上升到国家兴亡的程度,并付出了实践,他在儿童教育上寄予了强振中国的愿望,鲁迅等新一代知识分子对于旧文化、对旧制度对国人的残害而高呼“救救孩子”时,他的前辈们已经发现了文化教育体制对中国人格精神的钳制。
第二部分的关键词是“启蒙”。《闽中新乐府》形式上是乐府诗,继承了杜甫、白居易开创的乐府诗的现实主义批判精神。但另一种意义上,林纾是基于西方泛式视角下对中国社会的批判。他对中国社会的批判不再停留于对列强欺凌的控诉,或者对政府无能官员贪腐这种表层问题的揭示,而是深入到对国家政治、经济体制与民族文化深层记忆的反思与探求,他对中国当时的吏治、对民教关系、对家族问题,从庙堂到民间,都提出了见解和判断,并提供了自己的方案。
第三部分谈的是《闽中新乐府》的方言特色和叙事艺术。我的文章还力图强调一点:林纾合作者的贡献。我的这个“林纾合作者”不仅包括“林译小说”的口译者,而且还包括那些影响林纾的近代福建知识分子阶层。林纾在《闽中新乐府》展现的胸襟和视野,是一个知识分子群体的才识与境界的表征,而不仅仅是个人的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