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林纾与近现代文化转型学术研讨会
林纾与近现代文化转型学术研讨会
王风:林纾如果不在福州,是不可能有林纾的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王风先生发言选摘
2016.09.05来源:商务印书馆官网作者:王风浏览人次:115

 

  我觉得现在的很多研究,我会希望通过他们的研究去学习一些东西、了解东西,有一个特殊的优势条件,就是在地和在外头看待是不太一样的,在地有很多特殊的资源和特殊的材料,这是一种优势。我觉得要把林纾还原到当时的人事环境当中去,因为林纾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我们通常将他当作一个孤立的存在,而且通常研究日久生情,逐渐变成研究对象的辩护律师,接着变成他的粉丝,然后容不得别人说他一句坏话,这是研究中很容易变异的一个事情,尤其是把他孤立出来研究的话,会有这样的问题。

 

  其实,林纾如果不在福州的话,是不可能有林纾的,为什么?林纾是在传统的文化培养当中出来的,为什么后来他有这样一种翻译?其实是跟马尾船政学堂有关系,因为马尾船政学堂提供了中国近代第一批外语人才,大家可以看到帮他口译的那些人,不管是法语还是德语的,要么是船政学堂的,要么是船政学堂的子弟,大部分是这些人。所以有了马尾船政学堂,再有林纾的特殊的古文写作的路子,才有可能形成这样一种林纾的翻译出来。而正是因为有了林纾的翻译,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大的因素,才使他成为一个全国性的文人。虽然他最看中自己的古文,但是他后来最早的名声的扩张还是通过翻译小说,渐渐使大家认识到他是古文家,而且他很愿意以古文家的面目展示给文化界,这是他走出来的一个路子。

 

  所以,林纾当中,是由于福州在近代当中,这是所有全国其他城市所没有的,就形成两个文化圈,一个文化圈是传统文化培养出来的文化圈,这包括像陈宝琛、郑孝胥、陈衍啊等等这些人;另一个圈子是马尾船政学堂出来的,新的西学培养出来的一批、掌握外文的一批。福州在近代文化过程中是这两批人逐渐结合起来、混合起来所形成的一个特殊的文化过程。我想要把林纾包括严复放到这样一种环境看,才能看出他们自身的特殊的地方和特异的地方。

 

  …………

 

  当然,我不保证我以后会做这样的研究,就我对林纾这样一种看法,把林纾放在这样一种理解环境里头,我们重新看待他,而且确实有很多很多的材料,我们并没有把它很好地使用起来。这里面的资料,除了夏老师刚才提到的,很多没有重新整理出版的林纾的文本以外,还有一些材料,其实我当时接触五四前后报刊时,其实里面有很多林纾的资料。

 

  还有一个是林纾的人事资料,我们并没有把它很好地使用起来,当时在福州圈子里头姻亲、亲戚关系非常多。还有林纾在北京的时候,实际上有一个福州人的圈子,我早上看到书画里面巨幅的那个《林琴南那先生七十寿筵》,写那幅字的人是张元齐,当时他是国会议员。这种关系是非常纠缠的。所以把林纾放在这种关系,我们对林纾会看得更清楚,对历史的感觉会更准确,会更体贴,而不是流于简单的好或坏的这样一种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