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林纾与近现代文化转型学术研讨会
林纾与近现代文化转型学术研讨会
夏晓虹:《林纾家书》的整理体会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夏晓虹女士发言选摘
2016.09.05来源:商务印书馆官网作者:夏晓虹浏览人次:91

 

  大家对这个书最强烈的印象,就是林纾对子女的关爱,或者表现出的浓挚的父爱,这个跟他本人在我们一般人心目中的那个形象,其实有比较大的出入。我们都觉得,林纾自己的《冷红生传》里也讲他木强多怒,性格非常的刚毅。但是对子女,就是儿子面前,他不断要请他儿子、求他做一些事情,希望他写信,这样的话都可以讲得出来。所以我们觉得林纾作为父亲,他确实对子女非常体贴,为子女想的甚至比子女更多。

 

  他对留学、出洋这些很鄙视,说出洋只会学坏,可是他教导他儿子的时候,尤其是把林璐一开始送去德华学堂学德文,因为在学校违反校规被警告过,后来又转到青岛,他之所以转到青岛,我猜测是不是被天津这个学校是不是被开除了,我们看到他写到的情况是这样,我原来完全不太了解他家里人的情况,全是读家书、注家书的时候有这样的体会。后来(林璐)到青岛中断学业,可能跟“一战”的发生有关系,1914年停止了在青岛的读书,也是因为在青岛的德国人被日本人俘虏了。我们到日本去,看日本的德国的俘虏营,那里面还有一些德华学校的老师,就让我想到了注释家书里面的林璐在青岛读书的那个学校。总之,林纾为他的子女的人生道路做了非常仔细的设计,他对子女的爱表现得非常突出。

 

  其次,我们可以看到,古文是林纾的安身立命之作,所以在书里面特别重要的一个部分就是林纾所批改的林琮的13篇古文习作。原来我打算把他改过的稿子弄出来就可以了,但后来感觉林纾是一个古文的大家,他也有很多古文讲习的活动,他究竟如何指导学生作文,这个我们一般是看不到的,幸好有一批古文习作保留下来,所以我想还是努力还原一下那些被删改的部分。当然,这中间也有很多没有办法辨识的,毕竟是墨笔圈改,而且我看的是照片,没有看原件,也没有到林农先生家里面去看,后来就请包利民找人去拍了一下,我是按照那个照片来做的一个复原工作,所以这里面可能还有很多没有辨识出来的。但是从他对林琮古文写作的重视,也可以看得出来他希望古文成为他的家学,能够一直流传下去,所谓“立言古文之一脉”,这一脉的命运他觉得也应该在他的家庭里面也就是林琮的身上有所体现,希望他能够承担起来。这是我觉得家书第二个非常重要的部分。

 

  第三,这是我自己有兴趣但做不了的,我觉得,家书也体现了林纾的交际圈,就是他跟福建同乡之间的关联。刚王风也讲到了,他最初开始翻译外国小说,他之所以成为一个小说翻译家,实际上也是因为马尾船政局他的那些福建的朋友和他的合作。所以,实际上,在林纾的人生道路上有很多的动力或者机缘,都是因为福建同乡的帮助或提携。翻译小说是如此,包括上午讲到的绘画,龚教授讲他的闽派绘画的艺术对他绘画的启蒙以及影响,这些线索都能够看得出福建同乡或者福建的文化传统对林纾的影响。

 

  我在注释的时候也发现福建这批人,虽然林纾离开了福建,但他到北京仍然是生活在福建同乡的圈子里,比如陈宝琛、陈璧,都跟他来往非常密切。包括在生活费方面给他每个月支100大洋的海军总长刘冠雄,他也是福建人。所以他在生活中、著述上跟福建的同乡都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我在做注释时候,我认为有好多可能是福建人,其实我是没办法判断的,因为我在找人名资料的时候大概只能依据林纾的《春觉斋著述记》和《林氏弟子表》,找他提到的那些人,因为那些都是字号,有的还是写□□□,没有全名,有的时候确实没办法判断,也不知道他们之间的姻亲关系。所以这个书还有再修正的必要,尤其是各位做福建当地文化研究,对人物关系、人物交往特别熟悉的,希望能够看了以后给我提供线索,这样可以把这个书做得更完整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