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活动内容
活动内容
深度︱重新评价林纾
林纾书画展暨林纾与近现代中国文化转型学术研讨会
2016.09.05来源:商务印书馆官网作者:官网报道浏览人次:261

  7月26日,由商务印书馆、福建工程学院、北京大学20世纪中国文化研究中心、福州三坊七巷美术馆联合主办的“林纾书画展暨林纾与近现代中国文化转型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商务印书馆举行。

 

林纾书画展

 

  展览时间:2016年7月26日—8月3日

  展览地点:涵芬楼艺术馆(北京王府井大街36号涵芬楼书店二层)

 

 

林纾书画展展厅

 

  “书画史中的失踪者”

 

林纾先生像

 

  林纾(1852—1924),字琴南,号畏庐,福州莲宅人,著名翻译家、文学家、书画家。20世纪初叶,林纾以文言文翻译世界文学名著180余种,“林译小说”曾经洛阳纸贵、风行一时,创下至今无法超越的记录。林纾由此成为商务印书馆最重要的作者之一。这些数量繁多、体裁广泛的外国文学名著,是国人睁眼看世界的第一堂生动课程,深刻影响了近代中国人的精神和生活。林纾是福建工程学院前身“苍霞精舍”的重要创办人,对福建及我国近现代教育事业多有建树。

 

  在“翻译家”的盛名之下,更由于林纾在新旧文化之争中的保守标签,建国以后,林纾作为文人书画家的成就,不为一般民众所知。

 

  林纾二十岁左右拜当时福建诏安派名家陈文台为师,学画长达26年,前期以花鸟画创作为主,兼学山水、人物,深得诏安画派精髓。中年以后林纾移居京城,先后供职于金台书院、京师大学堂讲授古文经学,兼以鬻文卖画养家,其间加入余绍宋组织的“宣南画社”,与余绍宋、陈师曾、金城、齐白石等巨匠来往密切,画名曾轰动京城。黄濬说:“旧京画史,予所记者,庚子后以姜颖生、林畏庐两先生为巨擘。”一时林纾画作“得其寸简尺缣者,无不视同拱璧”。

 

  林纾书法最见功力,晚年作品于浑厚、大气中蕴涵日趋淡泊的书卷之气,与其绘画作品相得益彰。此外,林纾著有美术理论著作《春觉斋论画》,发文人画论之先声,对今天的艺术发展仍有重要指导意义。

 

  林纾暮年因“文白之辩”,成为新文化运动对立面而陷内外交困,甚至影响了其在书画史上的地位,书画作品在其去世之后一直没有被系统整理与出版。

 

  九十年后再现“天下第一流”

 

  1926年1月,吴昌硕、张元济等林纾生前好友曾在上海三山会馆为林纾举办了两次“畏庐遗画展览会”,观者称其画作“已入神化,无往而不精警也”,著名画家朱应鹏评“林先生的画也和他的文章一样:桐城派的文章以林先生为殿笔,虞山派的图画也以林先生为殿笔了”,被梁鼎芬视为“天下第一流”。但此次展览之后,林纾书画几乎在艺术界隐没,再也没有进入公众视野。

 

  此次商务印书馆出面联合北京大学、福建工程学院、福州三坊七巷美术馆共同举办的林纾书画展览,是时隔九十年之后,林纾书画首次亮相展出。

 

  展览汇集来自闽沪京等地的收藏家、林家后裔、地方文化教育机构、商务印书馆等处的珍贵林纾书画作品五十余幅,另有材纾与友人往来家书、印签、早期出版物等,大部分为首次面向公众展出,展览规模不大,却俱为精品。其中最受鉴赏家推崇的作品当属林纾晚年代表作“春夏秋冬山水四屏”。作画时间为1921年,气势磅礴、层峦叠嶂,在林纾画作中并不多见。其中“春”一幅以青绿色渲染,揉入西洋技法,远观近看有春光荡漾之美感,林纾自己落笔题字也称“浓丽有春意”。四屏中的“秋”卷有轶事:林纾画完两屏,被贼人上门偷走,于是只好重画,并在画上作小文调侃“画贼不俗矣”,他的“掷笔一笑”让观者忍俊不禁。
 

左:春夏秋冬山水四屏(春) 右:添香图

民国文人与林纾先生信件

 

  林纾常将自己的书法与康有为、郑孝胥等友人相较,对自己的书法成就,不以为然。但是林纾书法,却备受鉴赏家推崇。展览中的几幅书法作品,“既功底深厚,又不乏文人气度,是遵循内心的自由书写”“碑与帖在他的书法中结合得很好”。代表作之一“旧事重温疑述梦,故人小聚胜还乡”,是林纾居京期间的作品。林纾移居京城之后,闽籍旧交的相聚即成为疏解思乡之情的良药。家乡与故人是林纾书画作品中常见的主题。

 

林纾书法:旧事重温疑述梦,故人小聚胜还乡


  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所长郑工先生指出,此次展览能够一睹林纾真迹是非常难得的,林纾的真迹与印刷品有很大区别,因在书画中,真迹所流露的“气息”是相当重要的因素,而林纾作品恰以“气息”取胜。

 

林纾书画展开幕式

商务印书馆总经理于殿利先生

福建工程学院教授、校长童昕先生

林纾外孙李建先生

中国出版集团党组书记王涛先生

商务印书馆副总编辑陈小文先生主持开幕式

 

研讨会:重新评价林纾


  百年来,林纾一直稳居中西文化交流碰撞中保守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时变事移,当今世界经济文化局势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如何看待传统文化以及如何处理中西文化关系,有了新的起点和视角。为了推动林纾文化遗产的研究与传承,纪念这位在中国文化史上写下重墨华章的文化大家,也为纪念在近现代文化转型史上开山辟地、勇于实践,传承旧文化、建设新文化的诸多文化先哲,画展开幕当天,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福建工程学院、国家图书馆、中国国家书画院、人民美术出版社、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等学术文化机构的专家学者及林纾后人等60余人,在商务印书馆礼堂举办“林纾与近现代中国文化转型学术研讨会”,分别就“林纾的书画艺术”“林纾与大学教育”“林纾与商务印书馆及其他”等三个主题进行了研讨。

 

  “林纾的书画艺术”

 

  在“林纾的书画艺术”研讨环节,学界和书画界共同呈现了一个作为“文人书画家”的林纾。

 

人民美术出版社总编辑林阳先生

福建三坊七巷美术馆馆长邹勇先生

 

  北京大学特聘教授龚鹏程先生说:“看林纾的书画就知道,他跟清四王的风格是不一样的,这种风格在晚清代表着正在往下走的中国。他在书法、绘画和古文上,在中国文化转型上都有特殊的甚至具有典范性的意义,所以这是一个值得我们今天重新再来解释、再来讨论他的原因。从他身上我们要通过他看清我们这样一个学术转型的时代,再来观察传统的文化在新时代之中还有什么样的可能性。”

 

北京大学特聘教授龚鹏程先生

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所长郑工先生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常务副馆长杜鹏飞先生谈了他由林纾书画想到的三个方面,其一是民国文化界可挖掘的内容太多,应大力提倡这方面的研究;其二是以林纾为代表的“文化保守主义”,恰恰真正代表了文化发展和演替的基本规律;三是从教育的角度而言,书画在当时是文化人和学者的基本修养,如今也应学习当时的做法,自觉呼吁和倡导艺术教育的普及。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常务副馆长杜鹏飞先生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北京书协副主席叶培贵先生指出,理解林纾的书法可以从三个关键词着手,第一是“碑和帖”,“林纾书法的渊源主要是传统帖派,其碑学的气象实际是帖自身在挥洒中呈现出来的气象,林先生做到这一点,非常了不起”;第二是“中和西”,林纾了解西方,但并不在审美观上转型西方,他的作品表现出的是极为地道、纯正、纯粹的中国传统书画;第三是他性情中的“狂和放”,林纾性情的狂并没有演变为笔墨上的放,“恰恰是这样一种狂,使得他对传统东西的执着超越常人”。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北京书协副主席叶培贵先生

福建工程学院副教授龚任界先生

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罗礼平先生

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黄映恺先生

闽江学院美术学院教师王少羽女士

《中华读书报》总编辑王玮先生

 

  “林纾与大学教育”和“林纾与商务印书馆及其他”

 

  在接下来的两个研讨环节,与会学者多从林纾的译作、诗作、家书、小说写作等方面进行讨论。

 

福建工程学院福建地方文化资源研究中心教授、主任郭丹先生

 

  《林纾家书》的整理者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夏晓虹女士介绍了整理家书的过程和感想:首先林纾对子女是非常关爱的,为子女思虑极多,对他们有殷切的期盼,这与大家通过传记了解到的威严刚毅的林纾有所不同;其次,家书最重要的一个部分就是林纾批改儿子的十三篇古文习作,可见古文是其真正安身立命之所;最后,家书中也体现了林纾的交际圈,体现了他与福建同乡之间的深刻关联,包括林纾开始翻译外国小说、在商务出书,甚至于他绘画的启蒙等,都是因为他的福建朋友,关于这一方面的研究,还可以继续深入下去。林纾曾孙林农先生的发言——“读《林纾家书》有感”,则从家人的角度与夏晓虹女士的发言进行了对话。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夏晓虹女士

林纾曾孙林农先生

林纾曾外孙郭凌先生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王飚先生和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张俊才先生均从林纾在中外文学甚至文化关系的转型中所处的重要位置着手论述,王飚先生认为谈到中国文学何时从“师古”变为“师外”、从多是“输出”到开始“输入”的问题,就绕不开林纾,林纾在中国文化转型中所起的作用与他之后对于新文化的态度,是一个需要继续深入研究的课题。张俊才先生则强调了林纾对近代教育、近代文化史、社会史方面的重要价值,提倡扩大林纾研究的队伍——“在清末,是谁写了一本文学教材(《闽中新乐府》),用儿歌等方式普及新文化?在民国初年,是谁用文学的形式把当时的政治乱象表现出来,是谁用小说的形式把辛亥革命、袁世凯称帝等事件描写出来?都是林纾。林纾在中国近代社会转型中发挥的作用值得我们重视和挖掘。”张俊才先生还指出,林纾研究应突破“非黑即白”“二元对立”的思维定式,不要纠结于他的“派系”问题,“尽管他总是自称‘老而弗慧,日益顽固’‘嗜古如命,安知新理’,却从不讳言中学以及奉中学为立国之本的传统中国所存在的种种缺陷。他批评种种歧视、戕害妇女的行为,提倡‘兴女学’,他批评中国传统官本位的思想,批评中国司法制度的落后,尤其批评国人在宗法制度、封建礼教以及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生产等因素作用下形成的涣散、自私、愚昧、忍辱、怯懦、退让等国民劣根性。五四时期的林纾,主要是站在中国文化本位的立场上,因担忧西学的大量引入造成中国传统文化因素的丧失而发声。”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王飚先生

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张俊才先生

闽江学院中文系副教授张胜璋女士

福建美术出版社总编辑卢为峰先生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平原先生以“‘文化’如何‘保守’——‘三钱’说林纾”为题进行了发言。总结来看,“钱基博、钱穆、钱钟书这三个人的立场是不一样的,钱基博基本上是文学史家和立场,告诉你林纾是怎么回事、他为什么失败了、失败以后他有他的意义何在,这是历史学家的立场。第二个立场是钱穆的立场,可以说钱穆对西洋小说是没有多少了解的,谈林纾很大程度是因为对抗新文化,钱穆的立场跟林纾很接近,在‘保守’这一点上,钱穆比林纾走得更远。钱钟书有一句话,‘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换句话说,中国人、外国人,中国文学、外国文学,都有其好的地方,我们需要吸引人类文化的精英和知识,这是我们需要做的事情。当钱钟书说林纾的时候,某种意义上是把中国文学、西洋文学放在一个平等的对等的位置来看待,这是第三个立场。”陈平原先生还特别强调了重新发现、认识林纾书画对于学术界的意义——这样一个翻译小说的、写古文的、写小说的、当老师的人,做这么多不同的事情,同时又是一个著名的书画家,今天几乎找不到这样一个人了,百年前林纾那代人的风华和学养,是让我们感动的,体现了传统文人和学者之间的多样性。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平原先生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王风先生

福建工程学院特聘教授卢仁龙先生

 

  商务印书馆百年资源部主任张稷女士从商务印书馆的文化使命说起,介绍了商务印书馆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下所起的重要作用,使林纾得以在商务这个平台上,利用这个成熟企业的商业力量和文化力量来实现自己的文化理想;接着也谈到林纾在文学“新”“旧”思想上和对待文化建设提倡“保守”的方法上的当代意义。

 

商务印书馆百年资源部主任张稷女士

福建工程学院福建地方文化资源研究中心教授、常务副主任朱晓慧女士

福建工程学院人文学院教授苏建新先生、福建工程学院人文学院党委书记黄志铭

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海峡儿童文学研究中心副教授、主任郑伟先生

福建工程学院人文学院教授、副院长戴光荣先生

 

  最后,福建工程学院教授、党委书记吴仁华先生从教育史的角度指出林纾对中国近代教育文化的发展之重要性,“他既帮助了实业教育,又帮助了新式教育”。福建工程学院尝试将林纾这样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进一步转化为教育资源,来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编写了《林纾读本》作为校本教材,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福建工程学院教授、党委书记吴仁华先生

 

  正如龚鹏程先生所说:“林纾先生的历史定位过去之所以模模糊糊或者长期被忽视,在很多领域都是如此,文学领域更是这样,是因为他赶上新文化运动,所以他在文学上的造诣长期被抹杀,大家把他当成一个反面人物。可实际上他又在商务印书馆出版译著,翻译了很多西方的小说,他对于西方文化有一定的认识。所以对他的历史定位跟形象,过去常常讲是一种‘分裂’的状况,一方面,他开始对西方文学做了很多钻研,在这方面对他有很多赞美,但是对于他在新文化运动之中表现出反对白话文的态度,又觉得他是保守的。而现在我们重新注意到,在他的身上也有很多时代的新因素,而这些因素都是很有意义的。”

 

林纾与近现代中国文化转型学术研讨会

 

  研讨会的举办不仅让学界、书画界重新认识作为“书画家”的林纾,也把林纾的学术思想放在了中国国力增强、文化建设日益成为国家竞争的重要战略的背景下进行重新评价,发掘出林纾思想对当今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与创新的重要时代价值。

 

113年的书缘与两个“120年”的碰撞

 

  1903年,林纾在商务印书馆出版了他在商务的第一部作品——用文言文翻译的《伊索寓言》,从此开始了与商务印书馆的长期合作,因高梦旦的大力举荐,商务印书馆几乎买断了林纾的所有译稿,他的作品也得到了张元济等商务领导人的激赏支持。林纾著译作合计在商务印书馆出版了140余种,不仅是在商务出书最多的作者,也可说是商务印书馆历史上最重要的作者之一。这些作品版本多样,有的直接出版单行本;有的先在《小说月报》《东方杂志》发表,后集结出版,因《东方杂志》主编杜亚泉对林译小说青睐有加,1906年至1919年间,40%的《东方杂志》中刊有林纾的译作;有的被列入“说部丛书”,选编成“林译小说丛书”(100种)。“林译小说丛书”是近代为一位翻译家出版的数量最多的小说丛书,也是商务印书馆出版小说中影响最大的小说丛书之一。林纾由此声名远播,成为一代大家。

 

展览展出商务印书馆出版“林译小说丛书”

 

  80年代初期,北京商务印书馆曾经将“林译小说”10种再版;2014年,商务印书馆与中国书店共同出版了鉴赏家林纾研究者龚任界先生主编的《林纾书画集》,为解读林纾书画艺术和研究林纾美学思想与学术历程提供了一个详实的文本,弥补了长期以来被忽视的林纾书画艺术研究的空缺;2016年6月,商务印书馆出版了北京大学夏晓虹教授整理校注的《林纾家书》。由此算来,商务印书馆与林纾的书缘情分迄今竟长达113年。

 

左:《林纾家书》  右:《林纾书画集》

 

  正如商务印书馆总经理于殿利先生在开幕式上所说:“林纾与商务的合作,是出版家与作者繁荣出版、互惠互利的佳话,同时也是出版社与文化大家精诚合作、共襄文化繁荣的典范……今天,随着综合国力的提升,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被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成为提升综合国力的文化战略的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林纾先生的一生,正是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中走出了一条与众不同却意义深远的道路。林纾的学术成就和思想主张,具有了新的时代意义。”

 

  中国出版集团党组书记王涛先生说:“林纾对传统的坚持,或许可以说是革新中的守故,是文化上的宽容,他的改良思想并不适应当时激烈变动的时代潮流,但却在某种意义上,反映了文明发展的内在要求。而这种态度与商务印书馆有种相当程度的不谋而合——在120年的历史中,商务印书馆引进西学与整理国故始终是并重的。这样的文化态度,正是林纾这样的知识分子以及商务印书馆这样的卓越出版机构,于国家盛衰、民族存亡的艰难时刻,表现出来的文化自觉与自救的责任担当。”

 

  2017年商务印书馆即将迎来120年大庆,据悉,本次活动将拉开商务印书馆120年系列文化活动的序幕。而福建工程学院为林纾所创“苍霞精舍”承袭而来,近年致力于林纾文化研究,今年亦适逢办学120年。两家携手南北学术文化机构,合作举办林纾书画展并举办林纾学术思想研讨活动,可谓“回顾历史,缅怀先哲,以表守正创新、冀璀璨未来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