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现场快报
现场快报
2018上海书展 | 国难中的古籍抢救与文脉传承——
《校订元明杂剧事往来信札》专家分享会举行
2018.08.24来源:商务印书馆作者:官网报道浏览人次:210

 

《校订元明杂剧事往来信札》专家分享会在2018上海书展举行

  

  8月15日,由商务印书馆、上海图书馆主办的“国难中的古籍抢救与文脉传承——《校订元明杂剧事往来信札》专家分享会”在2018上海书展首日举行。上海文史研究馆馆员、张元济先生哲孙张人凤先生,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博导、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古代戏曲学会会长叶长海先生,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导周武先生,上海图书馆研究馆员、本书整理者胡坚先生,商务印书馆副总编辑陈小文先生等专家学者齐聚新书活动,围绕本书的内容及成书背景、商务人与抗战烽火中的古籍整理、本书的价值与出版意义等主题进行了不同角度的精彩分享。商务印书馆百年文化研究中心总编辑张稷女士主持分享会。

  1938年正值全国抗日战争硝烟弥漫之时,沉埋已久的《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重现世间,这一囊括了众多孤本元明杂剧作品选本的发现,于20世纪的中国戏曲研究者来说无疑是可望而不可求的盛事。郑振铎即将这一国宝级戏曲文献的发现评价为“中国戏剧史上的一个奇迹”,认为其仅次于“敦煌石室与西陲的汉简的出世”。自郑振铎于坊间书肆发现《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想方设法代教育部购藏,并极力促成出版之事始,至由张元济亲自主持,郑振铎参与选目、校订,曲学专家王季烈和编辑姜殿扬整理校订,函牍往来三年有余,期间克服了因战争导致的邮路不畅、校订者和主持者先后持续重病、商务印书馆劳资纠纷加剧导致的罢工运动等困难,终于使这部戏曲界学人翘首企盼的珍贵戏曲选本以《孤本元明杂剧》的面貌推出,创造了现代出版史上戏曲文献整理校订的佳话。因出版诸事往来之函牍,经整理形成了这部具有珍贵史料价值的《校订元明杂剧事往来信札》。

  商务印书馆副总编辑陈小文先生致辞表示,上海是商务印书馆的创始之地,每次来上海都有一种回家的感觉,并感谢历届上海书展读者对商务印书馆的大力支持。1941年《孤本元明杂剧》于战争硝烟之中得以出版,是商务印书馆先贤与社会上有识之士传承文化、担当文化的重要见证。今天《校订元明杂剧事往来信札》的出版也正体现了学术界和出版界合力推动文化的硕果。

 

商务印书馆百年文化研究中心总编辑张稷女士主持分享会

商务印书馆副总编辑陈小文先生致辞

 

  胡坚:《校订元明杂剧事往来信札》是研究中国现代出版史、戏曲史和文学史的宝贵原始资料

  上海图书馆研究馆员、本书整理者胡坚先生介绍了《校订元明杂剧事往来信札》的具体整理工作,以及《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即“也是园旧藏”元明杂剧)的递藏渊源、《孤本元明杂剧》的出版和命名过程。《校订元明杂剧事往来信札》原书藏于上海图书馆,线装七册,竹纸装裱,存手迹348件、录副122件(含重复者),时间起于1938年6月22日,迄于1941年12月10日,形式分为函、契约、校例、须知、笺、表、条议、清单、书目、提要、样张、说帖、说明等,其中大部分均为首次公布。往来信札者包括张元济、郑振铎、王季烈、姜殿扬、丁英桂、胡文楷、袁同礼、蒋仲茀、孙楷第、李宣龚、孙伯恒、任绳祖、瞿凤起、王守兑以及教育部、商务印书馆等相关机构。此次整理工作主要包括考辨信札的写寄时间、写寄者或收受者,以写寄时间先后为序编列信札,分析与合并手迹或录副、正件或附件,依信札内容撮要拟写事由项,编制目录、附录等。胡坚先生认为,《校订元明杂剧事往来信札》不仅是研究中国现代出版史、戏曲史和文学史的宝贵原始资料,而且从侧面反映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社会生活和时局世态,可供经济史、艺术史、社会史等专题的研究者取资。

 

上海图书馆研究馆员、本书整理者胡坚先生

 

  叶长海:商务印书馆对古代戏曲文献和论著的出版做出了重要贡献

  商务印书馆在建国前为中华古籍整理做出了重大贡献,对古代戏曲文献和论著的出版也有杰出建树,乃至对中国古代戏曲的研究方法也有一定影响。中国古代戏曲协会会长叶长海先生介绍,古代戏曲研究的经典之作,即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1913年开始在《东方杂志》上连载,1915年出版了单行本。同时,进入戏曲研究领域的重要教科书——日本青木正儿著、王古鲁译《中国近世戏曲史》于1936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而《孤本元明杂剧》收录孤本144种,将当时的元明杂剧文献量翻了一番,是臧懋循《元曲选》之后对元明杂剧研究影响最大的戏曲文献。1950年代,商务印书馆又陆续出版了《古本戏曲丛刊》初、二、三、四集,其中就包括《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的影印本。同时,叶长海先生还为现场读者普及了杂剧的相关概念,如“元杂剧”“金杂剧”“元明杂剧”“盛明杂剧”“明清杂剧”和“古杂剧”等。

 

上海戏剧学院教授、中国古代戏曲学会会长叶长海先生

 

  张人凤:祖父张元济与社会有识之士于民族危机之中抢救中华传统文化

  上海文史研究馆馆员、张元济先生哲孙张人凤先生从中华珍贵古籍的保护方面讲述了祖父张元济发现与抢救《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的过程。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江南许多著名藏书楼在战火中被毁,经数代藏书家经营和积藏的珍贵古籍散落民间或流失海外,损失惨重。在这一文化劫难中,《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重现世间,张元济先生得到消息后想方设法购买,“失之交臂”后却是郑振铎先生代教育部购藏。《校订元明杂剧事往来信札》开始部分即呈现了抗战时期不惜倾囊收购流散古籍、屡屡“劫中得书”的郑振铎先生,与毕生编印古籍、认为“为古书续命”事关国脉的张元济先生如何一拍即合,如何与商务印书馆总管理处驻港办事处联络、与教育部商洽,最终就出版一事达成协议。张人凤先生还就信札中商务印书馆古籍延聘专家和整理队伍成员进行了简单的介绍。

 

上海文史研究馆馆员、张元济先生哲孙张人凤先生

 

  周武:《孤本元明杂剧》的出版等于重建元明戏剧史

  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导周武先生从古籍保护与整理以及当时出版所面临困难的角度进行了深入阐述。他认为,杂剧在元明清时代是不登大雅之堂的,因此曲本文献的收藏情况严重影响了元明以来戏曲研究的发展。郑振铎先生从1928年至1938年持续关注和追踪《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的下落,在异常艰难的情况下购藏、抢救、连续出版;同时,商务印书馆于战火弥漫之时,上海华界商务印刷厂全部被毁、生产能力极为有限,资金周转相当艰难的情况下,依然决定延请曲界专家,秉持最高标准整理出版此书,这就是商务之所以120年绵延不坠的根本精神所在,为中华文脉延续做出了卓绝贡献。

 

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周武先生

 

  四位专家在活动最后为读者提供了阅读本书的寄语。张人凤先生对广大读者特别是年轻读者提出希望,希望大家多看昆曲和京剧,才能真正理解这部书的文化内涵。叶长海先生建议,读者可以从中体会前辈先贤于文化的责任感及对今天我们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心带来的启迪。胡坚先生认为,这部书最能够体现也是最需要读者体会的,是一种传承文化的不朽精神。周武先生借王鸣盛先生的两句话“予任其劳, 而使后人受其逸;予居其难,而使后人乐其易”,强调古籍的整理乃是教诲读者和学者的一个过程。

 

《校订元明杂剧事往来信札》(商务印书馆2018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