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印书馆的汉译名著系列,我想也是在那时,在浙大的书店里发现并且熟识的。
无论到哪里,即便是在出差或者旅游中,书店总是经常要去的,去了书店,总是先去看看商务印书馆的“汉译名著”系列,特别是桔色的哲学名著。每每到了书店,都不免先去那里报到——这就是习惯吧?
到后来,由这种习惯渐渐演变出一种“偏见”:有没有商务印书馆的“汉译名著”丛书,有多少,是不是完全,在我竟成了判断一家书店品位的一个标准。记得有一次在西安出差,空下来时去逛了城里最大的一家书店,或叫书城,进去以后照例先去商务专柜。一看,桔色的,齐刷刷放满了好几架子,而且是需要梯子爬上去的那种高大书架,蔚为壮观。我当时就寻思:西安,毕竟古城嘛,真有文化的!
上个世纪90年代的后期,我自己居然也在商务印书馆出书了,而且一发不可收,现在差不多成了商务的“签约译者”——我曾对商务的同仁说笑:我是给你们打工的,是你们的长工。从1997年的《在通向语言的途中》开始,已经出了七八种,加上待印的,已然有了十多种,而且已经有四种收入了“汉译名著”系列,分别是《在通向语言的途中》、《路标》、《面向思的事情》(合译)以及《权力意志》。这些个情况,当年作为地质专业学生在浙大书店里排队买书的我,是绝对想不到的。
……
时至今日,对于商务的“汉译名著”,我仍然是怀有敬意和好感的。不止一次了,我跟商务印书馆的同仁建议:应该多做些,快些做,开启民智,昌明教育,区区几百种名著怎么够呢?你商务是老大,该有老大的样子嘛!
希望商务印书馆有更多更好的“汉译名著”出版——我以为:汉译名著,至少应该有千种以上!
这是我的希望。也许书的事业会越来越受到排挤,书的空间会变得越来越狭隘,但只消人类存活,思想存活,学术存活,就还需要经典,就还需要名著。再说了,我们还不能太健忘,总还得守住些什么。无论是写书的还是出书的,都还不能忘了那曾经的年代,曾经有人排着长队买书的年代。
作者为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原载《中华读书报》2009年10月14日05版,略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