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探绎海风吹拂的图腾——《图像的邂逅》与考古图像学的跨学科探索

2025-02-20作者:周雨尘 刊发媒体:人民日报海外版浏览人数:0


《图像的邂逅:莫切壁画与考古艺术史》(商务印书馆2024年出版)

 

  哈佛大学博士、现任教于哥伦比亚大学的莉萨·特雷弗在拉丁美洲早期艺术史和考古学研究方面颇有建树,她的《图像的邂逅:莫切壁画与考古艺术史》以深刻的学术洞察和创新研究方法,为我们重新审视莫切壁画提供了契机。这些壁画是古代美洲文明中最引人注目的大型纪念性艺术作品之一,它们是莫切文明在秘鲁北部沿海地区遗留下来的宝贵文化遗产。这些壁画不仅以精湛的艺术技巧和丰富的图像内容闻名于世,而且因其在没有书面文字的时代,充当了记录历史、宗教和社会生活的重要媒介,而深具历史价值。莫切壁画涵盖绘画、雕塑、建筑装饰等多种艺术形式,它们通常描绘战斗、祭祀、日常生活以及与神祇相关的场景,为我们提供了一窥古代莫切人精神世界和物质文化的窗口。

  在《图像的邂逅》中,特雷弗对莫切壁画进行了细致分类。首先是平面壁画,这些是直接在墙面上绘制的图像;其次是浮雕壁画,通过在墙面上雕塑出立体的形象来表现;再者是模制黏土浮雕,这些是通过模具制作出来的三维图像;还包括岩画,即在石头上直接刻画的图像;最后是涂鸦,指后来在壁画上添加的划痕或绘画。特雷弗通过对这些不同类别的壁画进行分类和研究,揭示了莫切艺术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其分类方法不仅基于艺术形式的差异,还考虑了壁画所在环境的空间布局、社会背景以及观众可能的反应。

  特雷弗的研究方式独特,不仅关注艺术作品的形式和风格,更深入探讨了艺术与社会、宗教、政治之间的复杂关系。通过此书,我们得以从一个新角度理解这些壁画——它们不仅是艺术品,也是历史的见证。书中第一章“壁画的起源与沿海地带的身体性”通过探索南美洲西部,特别是太平洋沿岸的造像和壁画,揭示了莫切艺术家如何通过雕塑和绘画技术捕捉身体的“存在感”。这一章不仅关注壁画的艺术风格和技巧,还探讨了壁画在当时社会和文化中的功能和意义。作者在第二章梳理了莫切壁画在公元200至650年的发展,特别是月亮瓦卡和考维耶霍瓦卡旧庙宇壁画中的祖先神祇、北部沿海设计风格以及复制美学。在这一章中,特雷弗通过“考古艺术史”的跨学科方法,剖析了壁画的制作工艺和视觉影响,特别关注了壁画中的重复模式和复制技术,揭示了莫切社会宗教信仰和政治权力是如何通过壁画艺术得以体现和传播的。

  紧接着,在叙述转型之后的莫切晚期壁画艺术时,特雷弗特别关注了月亮瓦卡新庙宇中发现的壁画。此前,旧庙宇的壁画更多地展示了静态、重复的图案,而月亮瓦卡新庙宇壁画的叙事性得到增强,展示了战斗、俘虏等连续的动态过程。此外,新庙宇壁画不再是公共空间的一部分,而是位于庙宇的内部,如上层大厅,只有特定人群能够进入和观看。面对这样的转变,特雷弗采用考古艺术史的方法,结合田野考古、图像学和文化人类学方法加以分析,探讨了这些壁画在当时社会和政治背景下的意义,即用更具现实意义和紧迫感的动态叙事元素、更强的视觉冲击力,回应由于外部族群扩张而形成的政治压力,强化统治权威。

  在第四章中,作者聚焦于帕尼亚马卡的壁画遗迹,通过分析其物理痕迹,如划痕、液体泼溅等,揭示了古代观众与图像之间的互动。最后,特雷弗总结了全书的主要发现,强调了艺术史和考古学在理解古代南美历史中的重要性。她讨论了莫切艺术的图像制作、图像和社会历史的互动,以及这些图像如何被后世重新诠释和利用。这部分研究启发我们关注艺术品在古代社会中的多重角色。

  《图像的邂逅》试图挑战和重塑我们对古代美洲艺术史的理解。作者将艺术史与考古学相结合,提出了“考古艺术史”的概念,旨在探索在缺乏书面文献的情况下,如何通过物质文化遗迹还原古代艺术史。这种研究方法否定了通过殖民主义视角解读被殖民者历史的传统做法,有助于我们全面、立体地了解古代美洲艺术,也为艺术史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框架和研究路径。

 

(原载于《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年2月20日第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