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越欧亚——大航海时代之后的中国外销瓷》是一本关于中国陶瓷17-19世纪海外贸易和艺术传播的论著,当我看到这本书时候,就被精美的装帧和精致的插图所吸引,商务印书馆毕竟是中国最资深、最权威的出版社之一,出版风格一向严谨,翻开扉页和目录,能感受到出版社与作者的严谨治学和开阔眼界相得益彰。
该书一开始就向我们理清了明清时期中国海外贸易的主要路线,从葡萄牙人、西班牙人、荷兰人到英国人,一批批各国的海外贸易商人带着希望,来到远东,除了香料和茶叶,他们更感兴趣的是遥远东方的异域文化,丝绸、陶瓷和漆器上的亭台楼阁、吉祥纹样,都会引起他们的无限遐想。从《马可·波罗游记》到《伊本·白图泰游记》,欧洲人逐渐知道了遥远的东方有一个神秘而富足的国度。从大航海时代开始,中国就成为欧洲传教士和商人最想远航的目的地,为了像葡萄牙人那样顺利到达远东,西班牙人甚至发现了美洲新大陆的存在。大航海时代是人类历史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而中国陶瓷外销的历程及其在异域的文化交流和互鉴,恰是记录在这一里程碑上的美丽故事。
该书作者施茜曾在英国剑桥大学菲茨威廉博物馆、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艺术与考古学系、美国康奈尔大学东亚研究所等国际著名院校做研究工作,工作期间考察了中国外销瓷在世界各国的收藏和市场,由于其本人也曾经求学于景德镇,熟悉中国艺术史和陶瓷制作技法,中外的学习研究经历,使她对中国外销瓷的艺术史研究驾轻就熟。
从社会和文化背景来看,本书完整对比了大航海时代之后,也就是17-19世纪,中国外销瓷在亚洲和欧洲的销售情况及相互之间的文化影响,那是历史上国际贸易频繁时期,是中国陶瓷外销数量最大的时期,也是世界贸易网络形成完整闭环的时代,当然全世界远航的航船都有线路通往远东,从欧洲出发的最早的国家是葡萄牙和西班牙,随后是荷兰,最后是英国。尤其是荷兰和英国,其贸易量占据了中欧中国外销瓷贸易的大部分。1602年,荷兰建立荷兰东印度公司,在巴达维亚(今雅加达)设立总部,庞大的船队把茶叶、香料、瓷器等大批货物运往欧洲,几乎垄断了欧洲对中国的所有贸易,因此被称为欧洲17世纪“海上马车夫”,据荷兰东印度公司巴达维亚一地的记载,该处每年运往欧洲的瓷器达300万件。1600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后改名为“荣誉东印度公司”)成立后,在整个18世纪是法国、瑞典、丹麦、奥地利、普鲁士等欧洲国家无法匹敌的贸易竞争对手。从美洲远航而来的,除了墨西哥的西班牙舰队,还有19世纪最后到来的美国快剪船,吸引他们的重要因素自然包括中国出产的精美陶瓷。至今在各国的拍卖会和博物馆,甚至是古董市场,都出现过大量彼时漂洋过海的精致的中国瓷器,中国陶瓷成为这一时期全球重要的艺术品表现形式之一。此时的中国瓷器的装饰和造型,不仅代表了中国的生活方式,也代表了中国的文化艺术,其全球传播,不仅向全世界展现了中国文化魅力和艺术造诣,也在外销贸易过程中让中国更加了解世界文明的进程。
从写作方法来看,本书从陶瓷制造技术、装饰艺术以及古代陶瓷的鉴定技术入手,写作视角独特。从一个陶瓷制作者和设计者的角度出发,本书将内容分为陶瓷制造技术和装饰艺术两个大篇章,作者在写作过程中,将明清外销瓷的技术和艺术进行综合论证,融会贯通了中国和世界的历史发展进程,在比较技术与艺术的同时,能够以时间为发展线索,论证随着时间的推移,制瓷技术与艺术在世界范围内的变迁,将其二者融入大的时代背景中,作为验证大航海时代之后全球发展的缩影。这一写法,将时代的变迁以视觉形象的方式展现在我们眼前,如同一帧帧影像缓缓呈现,也如同一幅幅画卷徐徐展开,不仅给了我们视觉享受,也给了我们故事情节。本书的写作,也正体现了作者从熟练的制作技术到专业知识背景的综合能力。
深入阅读,可以发现本书还包含了明清瓷器鉴定和收藏要点。从品质分析,明代及清代前期,大量的外销陶瓷生产是以景德镇为制造中心,这是由于在欧洲等进口国家,彩绘瓷器的销售量超过素色瓷器而占绝对优势。景德镇曾经是御窑所在,也曾经历“官搭民烧”的历史阶段。所谓“官搭民烧”也就是没有单独的官窑,而是利用景德镇的民窑烧造官窑瓷器,因此景德镇的外销瓷器虽然产自民窑,技术和质量上一定具备官窑的品质,尽管在海外存世量大,但是从品质上看依然具有收藏的价值和潜力,因此本书在写作过程中对技术的阐释,同时展现了外销瓷器因制作技术而表现出的品质特征,这是瓷器鉴定的重要元素;从纹饰分析,明清外销瓷器前期,外销瓷装饰完全以中国传统纹饰为主,中期过渡到中外混合的装饰风格,晚期广州“一口通商”之后,为了节约路途运输过程中的破损成本,开始以广州为中心进行釉上彩绘装饰,但是瓷胎多数仍然产自景德镇,此时被称为“广州彩瓷”。因此,分析中国外销陶瓷,景德镇肯定是一个难以回避之所在。研究中国明清时期的外销瓷,施茜具有专业技术和研究视野的双重优势。外销瓷器上的早期的纹饰是纯粹的中国传统吉祥纹饰、山水园林、亭台楼阁、戏曲故事和神话传说,中期为了拓展外销市场,开始结合进口国本国的文化背景,加入了异域的传统文化元素。随着这些元素的与日俱增,使中国的传统纹饰逐渐演变为边饰而不占据主体部分。后期中国外销瓷,以广州彩瓷为主,完全是出于对外销出口的需要,装饰华丽繁复,模仿了当时在欧洲最受欢迎的日本金襕手样式外销瓷,与欧洲当时最流行的洛可可风格遥相呼应,此时的风格完全脱离了中式审美素雅宁静的原则,以金碧辉煌为主要追求目标。深入研读以上技术和艺术的文字内容,我们可以领略到外销瓷鉴定和断代的基础知识,因此该书不仅具有理论意义,对明清瓷器的收藏也具有宏观的指导意义。
本书可贵之处在于,在写作过程中,将中国陶瓷装饰技法与欧洲及日本的陶瓷装饰进行对照描述,从而避免了以往中外比较交流中,装饰种类和名称互不相认、互不通用的局面,以往同样的装饰技法,在中国的名称与欧洲的不同,常常因此造成歧义,本领域内的学术交流不畅,在本书中将此种情况也一一进行了对照比较,简单实用,这些文字就成为贯通中欧、中日陶瓷文化之间的桥梁。文中也将欧洲制瓷的过程与亚洲制瓷之间的联系和差别进行了梳理,从制作技法和绘画技法进行了分解,同时也详细分析了纹饰从中国到日本和欧洲的演变过程,使读者容易理解欧洲陶瓷“中国风”装饰风格的来源,如英国的“柳树纹”与中国的“南京样式”的源流关系,详细分析了其中每一个画面元素的来源,无论是画面的故事情节组合,还是绘画或者印刷的方法,都有清晰的说明,不仅通俗易懂,而且生动有趣,为中外交流中陶瓷这一重要载体在历史长河中所起作用做了很好的注解,也让我们看到瓷器背后中英之间的文化相互交融的关系。从德国梅森瓷厂烧制出欧洲第一个瓷器,我们可以看出无数次实验背后严谨的科学精神,从法国塞夫勒瓷厂的发展,可以看出女性对艺术的贡献。从英国的几个著名的皇家瓷厂,可以了解到其生产方式和技术的发展历程,同时,我们可以看到当时欧洲制瓷技术发现之初,是瓷厂之间相互隔绝的保密状态,无异于现代高科技。
本书以中国明清陶瓷外销为基础,以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海外传播状况为目标,向我们展示了中国陶瓷在外销全世界的过程中,与世界各进口国之间的相互影响。无可置疑,中国陶瓷不仅在制造技术,也在文化交流方面,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书看似仅仅是对中国陶瓷外销过程的论述,但是我们可以以小见大,从中国瓷器生产和外销的兴衰历程背后,看见风起云涌的世界大变局,更可以深入观察和思考,这些变局产生的历史原因。
(作者黄文叡,系哈佛大学艺术史博士、美国耶鲁大学讲席教授)
京ICP备05007371号|京ICP证150832号|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884号 版权所有 2004 商务印书馆
地址: 北京王府井大街36号|邮编:100710|E-mail: bainianziyuan@cp.com.cn
产品隐私权声明 本公司法律顾问: 大成律师事务所曾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