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相关图书

图书搜索:

路标

分享到:

定价:¥50.00

  • 出版时间:2007年02月本印时间:2014年01月
  • 版次:1印次:8页数:577页
  • 开本:32
  • ISBN:978-7-100-02868-X
  • 主题词:路标
  • 人气:282

显示全部出版说明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
出版说明
  我馆历来重视移译世界各国学术名著。从五十年代起,更致力于翻译出版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前的古典学术著作,同时适当介绍当代具有定评的各派代表作品。幸赖著译界鼎力襄助,三十年来印行不下三百余种。我们确信只有用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财富来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够建成现代化的社会主义社会。这些书籍所蕴藏的思想财富和学术价值,为学人所熟知,毋需赘述。这些译本过去以单行本印行,难见系统,汇编为丛书,才能相得益彰,蔚为大观,既便于研读查考,又利于文化积累。为此,我们从1981年至2000年先后分九辑印行了名著三百六十余种。现继续编印第十辑。到2004年底出版至四百种。今后在积累单本著作的基础上仍将陆续以名著版印行。由于采用原纸型,译文末能重新校订,体例也不完全统一,凡是原来译本可用的序跋,都一仍其旧,个别序跋予以订正或删除。读书界完全懂得要用正确的分析态度去研读这些著作,汲取其对我有用的精华,剔除其不合时宜的糟粕,这一点也无需我们多说。希望海内外读书界、著译界给我们批评、建议,帮助我们把这套丛书出好。
                           商务印书馆编辑部                                                                         2003年10月

显示全部前言

  本书把我的一些已经公开发表过的文章(参看书后之“说明”,第562页)串在一起,意在让读者对一条道路有所体察;这条道路只在途中向思想显露出来——既显示又隐匿。
  也许,这乃是一条通向对思想之实事的规定的道路。这种规定并不带来什么新鲜东西。因为,它乃在老中最老者之前进行。它要求那种在持续地被寻求的同一者之同一性中的逗留。
  通向这种逗留的道路,不许人们像描写某个现成事物那样去描写它。对力图踏上这条道路的人来说,有所助益的只有持续不断的用力,努力去探讨(即在其位置上去寻找),“存在”(sein)这个词语一度作为有待思的东西已经揭露了什么,这个词语有朝一日也许作为被思的东西将掩蔽什么。
  凡踏上思想之道路者,极少知道:是什么东西作为规定性的实事推动他——仿佛从背后战胜了他——走向这个实事。
  凡投身进去,向着在老中最老者中的逗留行进的人,都要服从一种必然性,就是他以后必然会受到不同的理解,受到一种与他本人所认为的自我理解不同的理解。
  不过,这种必然性建基于那种可能性中,即:依然还有一个自由的运作空间满足历史性传承的要求。也有可能是这样的情形:历史与传承被拉平了,被平整为对信息的均匀贮存,并且作为信息被用于不可避免的、为一种受操纵的人性所需要的规划。
  是否这样一来,就连思想也已然在信息装置中一命呜呼,或者,是否对思想来说,一种进入庇护的沉落(ein Unter-Gang in den Schutz)是由它那个对它本身遮蔽着的渊源决定的,这依然是一个问题。现在,这个问题把思想指引到在悲观主义和乐观主义这一边的地带之中。
                         1967年初夏记于弗莱堡

显示全部后记

  今年是本书作者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1889—1976)逝世二十周年。读者眼前这部《路标》中译本的出版,也许可以作为汉语学术思想界对这位二十世纪最杰出、最具创造性魅力的德国思想家的一份纪念。
  《路标》是海德格尔晚年自编的论文集,汇集了海德格尔自1919年至1961年间所做的重要文章十四篇,特别可以呈现海德格尔在近半个世纪的思路历程。在《路标》一书中,读者可以全面地了解到海德格尔本人的存在思想之进程和他对西方“存在历史”的独特的清理、批判。本书书名亦已明示,它包含海德格尔在“存在”问题之追问的道路上的各个标记——“路标”。
  书中收有海德格尔不同时期的名篇。其中前五篇属于前期海德格尔(1930年以前)的重要作品,如《现象学与神学》、《形而上学是什么?》、《论根据的本质》等,分别出版过单行本。后九篇为后期海德格尔作品,如《论真理的本质》一文,标志着海德格尔思想“转向”(Kehre)的开端;《关于人道主义的书信》一篇,最明确地表现出后期海德格尔对于其前期思想的自我批判和反思,以及与现代生存主义(存在主义)哲学思潮的自觉划界,亦被视为海德格尔思想“转向”的完成的标志;而《面向存在问题》一文对后现代(主义)思想产生了卓著的影响,尤其是海德格尔在其中首创的“涂划法”,对于法国激进思想家雅各•德里达的“消解论”(deconstruction),有着直接的启发作用。
  与后期海德格尔的其他一些著作相比较,我们可以说,《路标》一书最具有“学术性”——这当然并不意味着海德格尔的其他作品算不上严格的思想著作;我在此所谓的“学术性”,是指《路标》一书中的文章在形式上(论题、文风等)相对而言更加近于西方传统学术的讨论风格。《路标》的论题几乎完全是哲学史专业的题目。我们从中可以看到海德格尔对西方哲学史上众多哲学巨匠的讨论,或专题,或兼论,从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到德国古典哲学家莱布尼茨、康德和黑格尔,及至与海德格尔同时代的欧洲现代哲学家,如雅斯贝尔斯和萨特尔等。显然,海德格尔把这十四篇不同时期的文章汇集在一起,是有其专题设计的意图的。
  这个专题,海德格尔已经在“前言”中明言:本书意在让读者体察到一条“通向对思想之实事的规定的道路”。所谓“思想之实事”乃是“存在”(Sein)。在《林中路》中,海德格尔把他前期的奠基之作《存在与时间》称为“路标”,实即因为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重新提出了“存在问题”,确立了他毕生思想的这个唯一主题。主题是唯一的,思想之路以及路上的风光却是多彩的。

  本书初版于1967年,由维多里奥•克劳斯特曼出版社(美茵法兰克福)出版,后被辑为海德格尔《全集》之第九卷,于1976年出版。我的译文是根据1978年扩充审订版(第二版)做的,后又根据1996年审订版(第三版)作了校订,并补译了“作者边注”和“编者后记”。凡能找到英译文的篇目,我在翻译时尽量作了参照。只可惜其中许多篇目尚未见有英文翻译。
  书中的“注释”包括海德格尔的“原注”、“作者边注”和中译者所加的“译注”。所谓“作者边注”(Randbemerkung)是海德格尔生前在他自己的样书上做的一些批注,现由《路标》全集版编者海尔曼教授(Friedrich-Wilhelm von Herrmann)整理并补入新版中。这些样书包括本书中相关文章的单行本以及本书1967年第一版。有关具体情况,可参看本书的“编者后记”。
  这里有必要说明一下与“作者边注”相关的Seyn和Ereignis两个词语的翻译。这两个词语在本书正文中较少出现,而在“作者边注”中却经常出现。Seyn是表示“存在”(Sein)的古德语词,本来也可以译为“存在”,但为了显出字面上的区别以及海德格尔的用心,我们译之为“存有”。Ereignis的翻译更为复杂,我们在书中译为“本有”,以体现它与“存在”、“存有”以及动词“居有”(ereignen)等的联系;在少数地方,我们也译之不“居有事件”。
  译文中的[ ]用于标示希腊文和拉丁文的中文翻译;有必要注明的原文词句则用( )标示。书后的“人名对照表”是译者做的,凡在本书中出现的人名均已收入此表中,以备读者查考之用。

  本书中的《形而上学是什么?》和《关于人道主义的书信》两文,曾由我尊敬的老师、原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教授熊伟先生译成中文,分别发表在《西方现代资产阶级哲学论著选缉》(商务印书馆,北京1982年)和《现代外国资产阶级哲学资料选辑•存在主义哲学》(商务印书馆,北京1963年)上。熊伟先生的这两篇译文无疑是精彩的,而且是很有特色的。我这次对这两篇文章作了重新翻译,仅仅是为了追求全书译文风格和思想术语的统一;自然,在重译过程中,我对熊先生的译文颇多借鉴。我想,熊伟先生在天之灵是会同意我辈后学的这种做法的。
  另外,我在编译《海德格尔文选》(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时,曾约请友人倪梁康博士译出本书中《面向存在问题》一文。这次征得梁康学兄的同意,我在他的译文基础上重译此文,同样也是为照顾全书译文风格的统一。在我审校全书译稿时,正值梁康学兄在杭,帮助我克服了译文中的一些难点。我在此感谢他的热情支持,也感谢他长期以来在学业上对我的兄长般的帮助。
  如上所述,本书可以说是海德格尔对西方形而上学历史的长期反思的成果,故在本书中出现了大量希腊文和拉丁文,不但有个别的字句,而且有整段的文字,对我构成一大难题。我在这两门语言方面没有什么修养。因此,若严格讲来,我个人是不足以胜任本书的翻译的。在此我特别要感谢瑞士巴塞尔大学海因里希•奥特教授(Heinrich Ott)的帮助。奥特教授在杭讲学期间(1995年10月下旬),为我解决了这两门古典语言方面以及其他翻译理解方面的部分困难,又与我共同主持了几次研究生讨论班,研讨与本书相关的几个题目,对我的翻译是大有促进的;后又通过书信,帮助我把本书第三篇文章的一些拉丁文句子译成德文。
  除奥特教授外,南京大学历史系的张竹明教授为我解决了本书第八篇文章的希腊文方面的部分困难;科隆大学托马斯文库的马丁•皮卡费博士(Martin Pickave)和浙江省天主教杭州教区朱峰青主教为我翻译了第五篇文章中的两段拉丁文。由于上述海内外专家学者的友情支持,使本书的翻译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一项集体的成果。我在此谨向各位专家表示我的谢意。
  因为译事的繁难,我也特别希望读者们不吝赐教。
                                 孙周兴
                             1996年1月8日记
                            1996年9月3日补记
                  1999年4月3日再记于西子湖畔求是村寓所


显示全部内容简介

  此书是海德格尔晚年自编的论文集,汇集了海德格尔自1919年至于1961年间所出版的重要文章14篇,特别可以呈现海德格尔在近半个世纪的思路历程。在此书中,读者可以全面地了解到海德格尔本人的存在思想之进程和海氏对西方“存在历史”的独特的清理、批判。本书书名亦已明示,它包含了海德格尔在“存在”问题之追问的道路上的各个标记。

显示全部目 录

前言
评卡尔•雅斯贝尔斯《世界观的心理学》(1919/1921)
现象学与神学(1927)
最后一次马堡讲座节选(1928)
形而上学是什么?(1929)
论根据的本质(1929)
论真理的本质(1930)
柏拉图的真理学说(1931/1932,1940)
论口的本质和概念。亚里士多德《物理学》第二卷第一章(1939)
《形而上学是什么?》后记(1943)
关于人道主义的书信(1946)
《形而上学是什么?》导言(1949)
面向存在问题(1955)
黑格尔与希腊人(1958)
康德的存在论题(1961)
说明
编者后记
人名对照表
译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