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相关图书

图书搜索:

创新向善:跨界的知识对话 平装

分享到:

定价:¥88.00

  • 主编:  
  • 出版时间:2024年11月本印时间:2024年11月
  • 版次:1印次:1页数:270页
  • 开本:16册数:1 卷数:1
  • ISBN:978-7-100-24672-9
  • 读者对象:社会科学相关学科学者
  • 主题词:社会科学文集
  • 人气:0

显示全部编辑推荐

该文集分别从哲学、科学、文化、文学、经济、企业运行等不同角度进行了一场跨界的知识对话,凸显了论坛论题的时代性、现实性。所选文章结构严谨、思路清晰、论证严密,提出了很多值得进一步探索的问题。

《创新向善:跨界的知识对话——饶宗颐文化论坛文集(2023)》充分体现了国际视野与时事意识相结合的出版价值,以开放的姿态和世界眼光关注时代与现实问题,立足本土,从国家与社会发展需求角度切入和探讨变局之下充满的挑战与机遇,以及守正创新具有的重要作用。所选文章主要具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主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反映了时代性的大命题。二是突出跨界的知识对话,既强调学术界、教育界、科技界、企业界的跨界视角,又强调哲学、物理、生物学、数学、文学、经济学、艺术学、古典学、民族学等不同学科的知识对话,具有鲜明的学术前沿性和实践前瞻性。三是通过此次的知识对话,与会学者打破界限,在交叉的知识维度上寻找共同点,深化了对创新向善的认知,发掘出更多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显示全部作者简介

刘洪一,文学博士,深圳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深圳大学党委书记,深圳大学饶宗颐文化研究院院长,主要著作有《犹太精神》《犹太文化要义》《圣经叙事研究》《走向文化诗学》等。

显示全部内容简介

文集从哲学、文化学、政治学、社会学、史学、文学、科幻、人文地理与区域研究等不同角度,打破学科界限、运用跨学科视野与方法,围绕“创新的价值目标”“创新的理性秩序”“人文与科学的知识合作”等议题,比较系统、全面地呈现了哲学、科学、文学、文化、经济等不同学科范式的跨界知识对话,探讨了日新月异的科技创新和知识膨胀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诸多新挑战。

 

显示全部目 录

创新的价值目标与实践路径
文化驱动创新——国家创新战略的文化支撑 •••••••••••••••••••••••••••••••••• 王京生
人文奠基与整合以及科学创新与应用 •••••••••••••••••••••••••••••• 成中英
加快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以经济物理学的基本概念与未来发展为例 ••••••••••••何祚庥
科技是一种能力,而向善是一种选择——科技企业创新视角下的向善思考与实践 •••••••••••••••奚 丹
走自主创新之路,让基因科技普惠民众 •••••••••••••••••••••••••••杜玉涛
中国共产党践行初心的实践哲学逻辑与行动路径 •••••••••••••••杨 华
创新的理性秩序与知识对话
新劳动价值论和建立适用于中国特色的生产函数 •••何祚庥 庆承瑞
文化融合及创新发展:理论与实践的对话 ••••••••••••••••••••••••任 珺
从深圳文化创新看创新的理性秩序 •••••••••••••••••••••••••••••••••吴俊忠
“界本”思想中的边界、对反与工具 ••••••••••••••••••••••••••••••••陈泳桦
论界学的缘起•••••••••••••••••••••••••••••••••••••••••••••••••••••••••••••赵全伟
戴密微先生的跨界、跨文化的知识对话给我们的启示 ••••••• 李晓红
创新的思维传承与知识合作
孔孟原始儒学的传承与发展 •••••••••••••••••••••••••••••••••••••••• 孙 矩
经济学与自然科学的融合发展 ••••••••••••••••••••••••• 张晓芳 王翔云
马克思与古希腊的“政治经济学” ••••••••••••••••••••••••••••••••• 彭 磊
同情之囿:同情能带来共识吗? •••••••••••••••••••••••••••••••••• 陈雅文
《两界书》创新向善之考略 •••••••••••••••••••••••• 海村惟一 海村佳惟
转识成智,学以成人——试论中国哲学课程的教育理念及其教学宗旨与方法 ••••••••••••••••••••••••••••••••••••••••••••••••••••••••••••••••• 黄燕强
粤 港澳大湾区背景下学术英语混合式教学创新模式研究
•••••••••••••••••••••••••••••••••••••••••••••••••••••••••••••• 王希腾 梁绮澜
创新的跨界表达与艺术阐释
艺术里的“赛先生”——以 19 世纪国画运动为视角 •••••••••••••••••••••••••••••• 刘子琪
戏曲中的龙舟表演考论••••••••••••••••••••••••••••••••••••••••••••••• 陈雅新
诗歌翻译与文化叙事的跨媒介融合研究——以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为例  •••••••••••••••••••••• 李 宁
母题与原型之界域——基于文化人类学视野的考察 •••••••••••••••••••••••••••• 贾 晶
略 萨的中国套盒理论及其在中国的文学批评实践
•••••••••••••••••••••••••••••••••••••••••••••••••••••••••••••• 王伟均 刘 虹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从长篇小说《黄道婆》读后感论起 ••••••••••••••••••• 郁龙余
附录:“创新向善:跨界的知识对话”——第五届深圳大学饶宗颐文化论坛综述 •••••••••••••••• 王顺然

显示全部精彩试读

文化驱动创新
——国家创新战略的文化支撑
国家文化艺术智库 王京生

今天,深圳大学饶宗颐文化研究院举办的本次文化论坛很有意义,论坛的主题是“创新向善:跨界的知识对话”,体现了主办者的宏大视野,超越了一般的学术性内容,既放眼创新和伦理,又聚焦科学和价值观。科学精神的实质是“求真”,人文精神的实质是“求善”,艺术精神的实质是“求美”,三者相加就是“真善美”,这就是人类文明的核心价值观。但是,这三者中的任何一种精神里,必须包含着其他两种精神的内容。比如,科学精神里边也要有体现“善”与“美”的要求。所以,今天的论坛不仅是交流对创新的思考,还探讨文化及其核心价值观问题。
一、创新科技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根本依托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而任何文明形态都不是飘浮在空中的理念或者制度,它必须和当时的科学技术发展密切结合,并由此诞生属于那个时代的文化和文明。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创新科技决定生产力,也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根本依托。正如人们常说的,石器决定原始社会形态,青铜器决定奴隶社会形态,铁器决定封建社会形态,蒸汽机和电力决定资本主义社会形态。
二、科技创新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未来已来。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高科技越来越体现出它空前的跨越性。高科技的创新产品被赋予了智能甚至智慧,这让人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但也让人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科技伦理挑战。我们正在从科技 “为人类提供工具”的时代,进入科技“成为人类助手”甚至“替代者”的时代。人类需要助手,也在某些领域需要替代者,但是绝不能把替代者变成损害者和征服者。所以,当前科技伦理进入了一个空前重要,也是空前危机的时代。如何使科学发明、科技创新能够继续为人类服务,而不产生破坏性的副作用?这一问题日益严峻地摆在人类面前。
三、文化对创新发展的八个作用
创新驱动发展,而什么驱动创新?只有文化。有人说,人才驱动创新,确实,人永远是社会各方面发展最根本的驱动力。而直接驱动创新的,是人产生的文化。这主要来自八个方面。
第一,文化为创新提供核心价值。正如前面所说,“真善美”是人类文明所共同追求的核心价值。一方面,它指引着创新,是所有创新追寻的目标。另一方面,它也为创新设置了伦理边界。那些反人类、反生态的所谓创新行为,就应该坚决抵制。
第二,文化为创新提供心理定式。中华文明作为唯一没有中断的国家形态文明,靠的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创造能力及优秀的心理定式和伦理。比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自立自强、变化创新心理定式,以及“去恶从善”“格物致知”“破心中贼”的伦理自觉,等等。正如清代赵翼《论诗五首·其一》里所说的,“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预支五百年新意,到了千年又觉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