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祥瑞中国 平装

分享到:

定价:¥168.00

  • 著者:152107,152108 
  • 出版时间:2022年01月本印时间:2022年01月
  • 版次:1印次:1页数:290页
  • 开本:16册数:1 卷数:1
  • ISBN:978-7-100-20367-8
  • 读者对象:一般大众,尤其是中小学生,也适合家长陪伴孩子共读
  • 主题词:图腾传统文化中国画册
  • 人气:371

显示全部编辑推荐

从建筑艺术的视角阐释北京的历史与文化

显示全部序言

序:建筑是丰富且永恒的历史
于殿利
     
去故宫的人应该是奔着其历史,确切地说,是奔着发生在其中的人和事儿而去的,也应该是奔着过去只有皇帝及相关人员才能居住其中的金碧辉煌的宫殿而去的。无论中外,皇宫都是一种神秘的存在,从政治属性上讲,它是权力的象征,也是与皇权交织在一起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汇集地,如今便成了历史和文化的见证。对于北京而言,众多的名胜古迹绝对可以称为北京的名片。名胜古迹的另一种说法就是各类古建筑,它们记录着北京丰富的历史,展示着北京多姿的文化。但要通过它们来了解历史、探寻文化,光凭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式地对古建筑进行浏览是不够的,杨信先生对北京古建筑的寻访,不仅为我们通过古建筑来了解北京的历史与文化,树立了良好的楷模,他的辛勤劳动成果,也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资料。
意大利著名历史学家和美学家克罗齐指出:“艺术是一部有情的历史,历史也是一门有情的艺术。”我们说,一切历史都是艺术史。艺术无论就其狭义的理解——仅包括雕刻、绘画、建筑、诗歌、戏剧、舞蹈和音乐等方面,还是更宽泛的理解——包括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一切创造,尤其是有形的创造,因此包括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它们都是人类创造活动的见证:见证着人类历史的开始,见证着人类种群的进化,见证着人类文明的演进。另一方面,艺术即历史。艺术就是创造,创造铸就历史。不是所有的过往都能被称为历史,只有留下痕迹、印记甚至堪称奇迹的,才能被称为历史。历史是创造出来的。历史是人民创造的,是广大劳动人民创造的,这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根本立场。从简单的生产工具,到如今可以上天入地的神器;从原始的茅草屋,到如今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从原始壁画上的简单符号,到在泥板上刻写连篇铭文,再到如今动辄便过百卷的鸿篇巨制,如此这般的艺术成就,无不充满激情和能量地铺就着人类坎坷的创造之路,书写着人类不凡的创造历史。
艺术具有很强的地域性、民族性和时代性,换句话说,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和不同的时代,拥有不同的艺术。这源于不同的时空赋予不同的生命(民族)以不同的营养,艺术便是不同生命(民族)对宇宙万物和世间人情的不同感悟及其表现。艺术即生命,艺术的多样性,诠释着生命的多样性,诠释着人类生命进化的多样性。在这方面,建筑艺术无疑最具感受性,因此也最具代表性。世界上各民族都以自己独特的建筑艺术形式,书写着各自的历史。不仅东西方建筑材料、建筑形式、建造技术和建造方法迥异,东方的各民族无论是东亚的中、日、韩,还是南亚的印、马、泰,还有西亚的诸国家,西方的古希腊和古罗马,中世纪和近现代,不同的建筑都诠释着不同的历史和文化。
中国的传统建筑是中华民族奉献给人类的独特的创造智慧,它们同时以独特的形式保存着中国独特的历史文化。建筑材料是大自然的恩赐,但无疑也体现着中华民族感悟和利用自然的能力,不同时期、不同民族所采用的不同建筑材料,无不体现着天赐资源与人类智慧的完美结合;不同时期、不同民族的不同建造方法,更是清楚无遗地昭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然而,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不仅在于建造本身,更在于建筑的功能价值,以及为此所进行的内部和外部的装饰上。在这方面,北京作为几千年历史名城和著名古都,其建筑应该无可争议地进入最具代表性之列。
杨信和杨惠泽仪所著《祥瑞中国》选择北京的建筑,从建筑艺术的视角来阐释北京的历史与文化,无疑是普及京都文化的最好方式。然而,我感觉比普及文化更具意义的是,它倡导一种学习历史与文化的新方法。其一,建筑艺术具有得天独厚的讲故事的天赋,它集故事的三要素——时间、地点和人物于一身。北京的传统建筑在把历史上的大人物和大事件招揽己身方面,表现得最为突出,《祥瑞中国》也很好地利用了这个优势,用建筑把北京的传统故事讲得生动、有趣。其二,以动植物来装点、装饰甚至营造建筑和建筑群,是北京和中国传统建筑的一大特点,这一点与西方的教堂和城市广场建筑更喜欢采用人物雕像和神像(也是人身),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祥瑞中国》无论是对故宫还是对北京其他建筑的解读,在这方面着力最多,让读者能够享受阅读乐趣的同时,还能真切地感受到建筑文化的丰富性,它细致地表现出了中国传统文化对天、地、人关系的理解,展现出了人作为天地万物之灵与其他生命(动植物)的关系,引发人们对生命和生态更多的思考。其三,作者杨信在建筑艺术之上,叠加了摄影艺术与绘画艺术,他以自己亲身的拍摄经历,然后把拍摄成果转化成绘画艺术,用摄影艺术与绘画艺术的优点,加持了建筑艺术的历史文化价值,更容易让读者感同身受,产生共情效果。无论是摄影艺术,还是绘画艺术,都不是简单的复制或模仿,而更是一种创造性活动。细微的观察、细节的表现和细致的描绘,不仅体现出的是作者对北京建筑及其历史文化的理解,更显示了作者对北京深厚的情感,对北京建筑的喜爱,以及对艺术追求的执着。观察、兴趣、情感和执着,是我们做任何事都离不开的,甚至可以说是青少年成长道路上的必不可少的燃点。
关于艺术,似乎总有说不完的话语,对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以艺术的方式讲述中国传统文化的故事,我自己是绝对的外行,但愿意对所有在这条不寻常道路上前行的人们,表达由衷的敬意。吴良镛院士曾经指出:“近代、现代与当代中国建筑的发展过程,无论我们承认与否,实际上是一个由最初的‘西风东渐’,到逐渐地与主流的西方现代建筑发展趋势相交汇、相合流的过程。”中国现代建筑的千城一面、西化明显以及风格缺失的状况,已经并仍在让我们的民族文化、城市性格和创造精神在建筑中迷失,再联想到同样最能展现民族文化,却同样西化的中国传统服饰的迷失状况,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文化和服饰文化等具有标志性符号价值的文化,应该成为我们新时代面临的艰巨任务和努力的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史为鉴,开创未来。”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会给我们提供丰富的营养,所有愿意为传播中国传统建筑文化辛勤耕耘的人们,会给我们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古今融合、传统与现代融合的建筑理想和风貌,值得期待。
有感而发,诚不敢当之称序。

自序:祥兽是东西方文化交融的使者
喜爱“狮子”,还得从北京说起。三千多年的建城史,八百多年的建都史,造就了北京城三千多条的大胡同和多如牛毛的小胡同。胡同里四合院每家门前都有门墩儿,无论是箱墩儿还是鼓墩儿,小狮子都安静地蹲在上面,终日守护着院子里的主人。北京是元、明、清三个王朝的建都之地,荟萃了中国古代社会建筑中的祥兽大成。中国帝王公侯的陵寝、宫殿前都缺不了狮子,它也成了帝都的标志。明清时期,雌雄成对的守门狮双双蹲坐在门前,雄狮戏绣球象征权势和一统,母狮抚弄小狮子象征子嗣昌盛祥和。狮子的形象被官阶、权力、等级文化含义附着了。后来狮子的形象逐渐世俗化,除了宫殿府邸,连私宅园林门前也设置了守护狮。
在欧洲,狮子是百兽之王,象征勇猛、力量、统一寰宇和无上权力。在古埃及,狮子是战神力量的化身。法老哈夫拉把自己和斯芬克斯的形象混合起来塑造出了狮身人面像。法国民间传说《狐狸列那的故事》里的国王就是狮子,法国寓言家拉•封丹塑造的动物君主也是狮子;古希腊《伊索寓言》里的动物君主还是狮子;俄国寓言家克雷洛夫将沙皇比作狮子;理查一世因勇猛被称作狮心王,英国国徽上也有狮子图案。
中国的石狮子是皇室王权的象征,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中对守门狮有严格的规定:一品官员门前石狮的狮头要有13 个卷毛疙瘩,俗称十三太保;一品官员以下门前石狮的卷毛疙瘩逐级递减,七品官员以下门前摆石狮即为僭越。帝都北京以故宫天安门(承天门)前明代大石狮2 对4 尊汉白玉石雕为最,头顶都刻以13 个盘旋的卷毛疙瘩,是全国“狮子”最高规格的典范。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一种祥瑞文化,祥瑞,又称福瑞。儒学认为祥瑞是表达天意、对人有益的自然现象,像彩云、风调雨顺、地出甘泉。而龙、凤、麒麟、甪端、獬豸、谛听等一系列上古神兽,大多在现实世界中并不存在,人们综合动物世界中的各种形象,加以臆想创作,使它们成为一种贯穿华夏文明的吉祥符号。
自从狮子传进中国后,由于其在日常生活中难以见到,加上本身威武的形象很具权势,于是便成了祥兽最佳的摹本。其形象在历朝历代帝王臆想中变得丰富多彩:在狮子的肩上增添一双飞翔的翅膀,或在狮子的头上饰以单角或双角,或在狮身上饰以云纹和火焰纹。以狮子为模本的祥兽,则有麒麟、辟邪、天禄、扶拔等,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狻猊。
五千年的文明史中,这些祥兽不断被艺术加工整理,并被建造于官府的建筑中,希望起到祛邪、避灾、祈福的作用。北京是历史古都,传承了中国古老的神兽文化,这些形形色色的神兽在都城的建筑、雕塑中腾跃着矫健多姿的身影,也形成了帝都特有的文化图腾。
天安门的石狮子、皇极门外的九龙壁、养心殿的甪端、大通桥的镇水兽……这些代表吉祥如意的神兽也是古都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神兽多以石刻、砖雕、木雕、铸铜为主,造型及色彩记录了每个朝代的工艺。研究传统文化应当从细节入手,这些遗存在世的神兽见证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变迁,更多的则是为了祈求国家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显示全部作者简介

杨信,1962年出生,毕业于河北师范学院美术系,少年时期师从我国著名画家王式廓女儿王娣娣,青年时期专攻油画,后师从国画大师吴传麟先生学习中国画。现为北京市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画家联谊会宣传部部长、北京市东城区书画协会副主席,北京著名京味民俗画家、专家。对北京胡同人文历史进行了长期深入的研究,潜心致力于旧京民俗文化艺术的挖掘和整理,创作了大量京味民俗题材的绘画作品,先后出版数十部作品集。
杨惠泽仪,本科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英国创意艺术大学。目前正在英国威斯敏斯特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多年致力于传统文化的挖掘整理,为此书出版做了大量工作。

显示全部内容简介

天安门的石狮子、皇极门外的九龙壁、养心殿的甪端、大通桥的镇水兽……这些代表吉祥如意的神兽也是古都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书中160余幅彩绘作品,把北京中轴线及运河水系代表性神兽的真实现状还原出来,以艺术的方式讲述中国传统文化的故事,希望唤起更多人关注古都的文物保护与文化传承。细微的观察、细节的表现和细致的描绘,不仅体现出的是作者对北京建筑及其历史文化的理解,更显示了作者对北京深厚的情感,对北京建筑的喜爱,以及对艺术追求的执着。

显示全部目 录

第一章 御用的尊严 001
中国第一大神兽:太和门前的铜狮 004
太和殿前的铜器 006
记载着故宫“耻辱”的铜缸 017
故宫太和殿的吞脊兽 018
唯一拥有十只脊兽的故宫太和殿 020
“不听”的狮子在故宫乾清门前 034
鸱吻:承乾宫脊上的神兽 036
承乾宫的门墩与梨花:皇贵妃的门面 038
延禧宫外墙简约的雕花 039
储秀宫铜鹿是慈禧一生的爱 041
储秀宫是唯一有龙的后宫 042
御花园:皇家园林之精品 044
跪象:御花园最后一对神兽 055
獬豸:御花园天一门前的法官 057
北京有两座九龙壁 058
鎏了重金的狮子在故宫宁寿门前 063
故宫宁寿宫里的“太平有象” 064
倦勤斋是乾隆打算用来养老的院子 066
皇极殿是故宫里的“养老院” 068
椒图:龙生九子之一 069
盆景:乾隆花园之最爱 071
养心殿看门的狮子最精细 073
蜥蜴出现在慈宁宫绝非偶然 074
故宫慈宁门前的瑞兽麒麟 076
甪端:万岁爷身边的通讯员 078
紫禁城内触景生情的断魂桥狮子 081
景仁宫门前的戗兽是周桥的遗物 082
故宫里的佛像 084
故宫神秘的雨花阁一直没开放 087
石别拉:故宫的报警器 088
御猫:故宫600 年留下来的神兽 090
故宫里的骆驼 094
第二章 太平的盛世 095
犼:天安门华表上食龙的蹲兽 098
明末,承天门前的狮子“负伤了” 099
正阳门的狮子“牙黑了” 100
社稷坛有两只宋代的狮子 102
呆萌的狮子在寿皇殿门前 104
九爷府的狮子比天安门的狮子还大 106
忠诚的狮子还在守护着豫亲王府 108
卢沟桥的狮子数不清 110
中国第二大瑞兽:颐和园仁寿殿麒麟 112
“皇家第一门墩”在颐和园仁寿门 114
大清无处不在的“寿”:颐和园仁寿殿 115
光绪禁足的地方:颐和园宜芸馆 117
戗兽麒麟在寿皇殿前九举牌楼上 118
太庙:皇帝家的宗庙 120
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北海公园 124
替代广寒殿酒瓮的石座在法源寺 130
雍和宫的钟纽:蒲牢 132
“落泪的旗杆”在雍和宫里 133
乾隆家的青铜狮子更精细 134
第三章 金木水火土 135
金位:大钟寺 138
钟楼有段悲伤的传说 140
黄木场:北京永远缺失的木位 142
玄武藏在故宫钦安殿内300 年 144
故宫钦安殿幡夹石的升龙与降龙 146
皇家道场钦安殿的石兽保存最好 148
颐和园镇水兽:铜牛 150
火位:永定门外燕墩 152
土位:景山 154
第四章 民间的信奉 157
智化寺造像 160
六拏具出现在等级最高的佛塔上 167
五塔寺护塔 176
藏汉合璧的西黄寺清净化城塔 193
释迦牟尼守护神像:金刚力士 196
守卫清净化城塔的朝天犼 198
清净化城塔的跑狮 199
佛教水盘里的祥瑞 200
吉庆也有余 218
豪华的石鼎香炉在五塔寺 220
识文断字的神兽:负屃 222
稳固一方水土的神兽:赑屃 225
文殊菩萨的坐骑:青色狮子 227
去美国参展的麒麟 228
跪羊是镇墓祥兽 230
石虎:百姓身边不可缺少的神兽 232
白云观:全真道教第一丛林 234
第五章 运河与神灵 237
白浮泉:大运河的源头 240
颐和园荇桥有站立的镇水兽 243
大运河第一道水闸上的镇水兽 244
畅观楼行宫成了动物园 247
高梁桥是座有故事的桥 248
后门桥趴蝮是龙王的儿子 250
东便门外大通桥遗存的蚣蝮 252
通惠河:北京人生存的命脉 254
通惠河上永通桥 256
八里桥是座不能忘记历史的桥 259
土桥是真的有桥,蚣蝮蹲守了600 年 260
张家湾萧太后古桥还是当年的遗迹 262
难见一面的蚣蝮真容 264
附录 残缺依然美 265
圆明园远瀛观遗存 268
圆明园海晏堂石雕 270
圆明园西洋楼石雕 272
圆明园铜仙承露台 274
圆明园方外观石雕 276
圆明园谐奇趣石雕 278
圆明园大水法翻尾石鱼 280
附:致巴特雷上尉的信 282
后 记 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