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编辑力十讲——与青年编辑朋友聊做书 精装

分享到:

定价:¥68.00

  • 著者:183777 
  • 出版时间:2020年11月本印时间:2020年11月
  • 版次:1印次:1页数:378页
  • 开本:32册数:1 卷数:1
  • ISBN:978-7-100-18859-3
  • 读者对象:出版业从业人员及相关专业研究者,对图书出版感兴趣的普通读者
  • 主题词:编辑工作文集
  • 人气:159

显示全部编辑推荐

写给新编辑的指导书,写给读者的科普书

 

本书是讲述出版行业编辑能力培养的专门书籍,由著名出版人高若海先生编写,归纳与分析并举,案例与乐趣同在。内容涵盖相稿、书稿的定位、学术出版的原创性、大学文科教材的优化、对话作者、书稿的精读与解读、学术规范、树立品牌文化、做好文案等多个方面,是编辑入行实战的指导宝典,也是读者了解出版行业的门径。书中丰富的案例,更是涉及众多名家名作,体现了编辑工作的甘苦,展现了一代学人的风貌。

显示全部作者简介

高若海,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留校任教,研习、讲授美学,著有《〈考工记〉与美学》《怪诞的美学意义》等论文,结集为《美的寻踪》。后调入复旦大学出版社,任编辑、副总编辑、总编辑,直至退休,曾兼任上海编辑学会副会长。1995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9年获首届“上海出版人奖”,2004年获第五届“全国百佳出版工作者”称号,2008年获“首届高校出版人荣誉奖”。

显示全部内容简介

这是一位总编辑从事出版业多年的经验之谈,是编辑入行实战的指导书,也是读者了解出版行业之门径。

书分十讲,从“相稿”“书稿定位”“关注原创”“选优、再选优”“对话作者”“书稿的精读与解读(上、下)”“坚守学术规范”“品牌的核心是文化”“做好文案”等方面讲述从事出版工作的精髓之所在。

穿插实战案例十个,涉及众多名家名作,以理论与现实经验相结合的方式,探讨“编辑力”的培养,体现了编辑工作的甘苦,也展现了一代学人的精神风貌。

显示全部目 录


通则灵——编者•读者•作者(秦绍德)
前记踵事增华 我心安然
第一讲 相稿
一 何为“相稿”?
二 “相稿”的出发点
三 “相稿”相什么?
四 书稿的“相”法
五 培育慧眼
第二讲 书稿定位
一 书稿定位与出版社的定位
二 书稿的市场定位
三 书稿的特色定位
案例一:《狮城舌战》,红遍大江南北
案例二:难忘那灯火通明不眠夜——为“申花”夺冠赶热出书
第三讲 关注原创——谈谈学术出版
一 两个关键词——当代,原创
二 衡量原创的六个方面
三 原创性著作的编辑因素
四 在做原创精品中提升自己
案例三:《中国文学史》撬动书市
案例四:陈子展先生与《诗经直解》
案例五:《中国思想史》出版记事/ 107
第四讲 选优、再选优——大学文科教材编辑攻略
一 内容的优化
二 作者的优化
三 教材的与时俱进
四 市场有限,创意无限
案例六:《21 世纪大学实用英语》的创编——融素质教育和实用理念于一体的尝试曹珍芬
案例七:一部全新视角文学史的诞生孙晶
第五讲 对话作者
一 与作者对话需要何种心态
二 读者、出版者的选书人——书稿列选前的沟通
三 作者的助手——审稿过程中的对话
四 出书后的互动
五 变作者为朋友
第六讲 书稿的精读与解读(上)
一 入乎其内,出乎其外
二 精读必须注意的几个层面
三 把握好度
四 关注文字表达
第七讲 书稿的精读与解读(下)
一 结构的解读
二 把握结构,谋篇布局
第八讲 坚守学术规范
一 板砖拍向出版社
二 学术规范与编辑责任
三 善于识假,杜绝抄袭
四 不能忽视引文与注释
五 学术规范的灵魂是创新
第九讲 品牌的核心是文化
一 以文化精英支撑品牌
二 以特色优势充实品牌
三 以普及性精品,增添品牌活力
案例八:“复旦博学”——一个出版品牌的诞生孙晶
案例九:“熏风自南来”——南怀瑾著作出版琐忆
案例十:陈云发两写尚长荣——《吟啸菊坛》出版前前后后
第十讲 做好文案
一 要素与亮点——内容提要的写作
二 角度与切入——书评与书序的写作
三 创意与实施——策划书的写作
四 价值与问题——审稿意见的写作
附录一:书评与书序
传媒法制建设的新探索——序魏永征《法律素养:记者的必修课》
逻辑可以讲得如此有趣——序郑伟宏《智者的思辨花园》
王安石变法:民曰不便——读南怀瑾《历史的经验》
附录二:书人与书事——初创期的复旦出版人
怀念老社长李龙牧老师
创业中的两件大事——告别简屋,搬进新楼;告别铅排,迈向胶印
被990早新闻点名批评之后……
转折点:崇明会议

显示全部精彩试读

				我清楚地记得,当看到前辈学者一笔一画手写的书稿时,是一种怎样钦敬的心情。当年轻学者把他们的第一本书稿送到我的手上,出书后高兴地对人说,高老师是我的第一本书的责任编辑时,我又是何等欣慰。
				先是为老师辈的学者出书,后来是为老师的学生,我的同辈学者出书,再后为同辈学者的弟子出书,以至为这些弟子的弟子出书。我看到了绵绵不绝的学术传承的力量。
				如果说谭其骧先生、贾植芳先生、蒋孔阳先生、章培恒先生被人们称为中国的第二代学人,那么他们的弟子就被视为第三代学人。所幸的是,自己作为两代人中间过渡的一代,耳濡目染,既看到了第二代学人在思想解放的召唤下振聋发聩的贡献,又看到了第三代学人的学术崛起,他们已经成长为参天大树,硕果累累,桃李满门。
				自己身在出版社,能用出版物记录、反映这种薪火相传的学术传承与嬗变,分享学术的盛宴,记录学术的年轮,实在是件难得的乐事。
				初到出版社时,我祈求的是一张平静的书桌,只想认认真真看稿,静下心来读书;后来我才知道,昔日潜心伏案的想法,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变化了的时代要求。我做编辑的30年,逢遇改革开放的风风雨雨,社会发生了乾坤再造、剧烈而深刻的变动。大学出版社虽然不是裂变的核心地带,但也深受大潮的荡涤与洗礼。
				有人说:“大学出版社的崛起,是改革开放在出版界的一个重要成果。”
				是的。改革开放为出版社的成长提供了沃土,大学出版社的每一步前进,都享受着时代甘霖的浇灌。
				在这30年间,我们经过了从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转变的洗礼,经过了打破“大锅饭”的惶恐,经过了从文稿编辑向整体策划转变的调适,经过了顺应时代呼唤,重写学术史,开拓学科新天地的历练,经过了打造品牌与精品的激励,经过了高等教育扩招带来的需求释放,迎来大学出版社大扩展的春天。改革要求出版社跟着变,而改革催化的思想解放与学术创新成果,又源源不断为出版社提供丰富的学术资源。网络、新媒体的发展,又要求编辑向经营型、全能型跨越。
				巨变在物质方面也是空前的。仅以印刷材料、印刷技术而论,发展变化之快,可用日新日日新来形容。在刚刚建社时,印书用纸,因为是计划外的,只能到乡办小厂购进那些颜色发黄质地粗糙的纸。市场经济的发展,不仅淘汰了那些质量差、污染重的小纸厂,而且纸张等级提升,品种增多,可以任我们选择。原先用来印制重点图书的60克书写纸,已经用在普通书上,而重点书则改用更高级的70 、80 克双面胶版纸或者纯质纸。
				原先我们曾为彩色印刷而烦恼,甚至远下深圳去找厂,现在不少教材采用双色印刷,全彩的图书印制已是家常便饭。而数字出版更是黑白与彩色同时印刷,一次完成。封面包装纸新技术、新工艺层出不穷,早已经不像过去只有牛皮纸、布纹纸那么单调,而是选不胜选,满目琳琅。
				现在,正如人们所说的,书已经做得越来越精致,中文版图书在“世界最美的书”的评选中连连夺魁,与外国的精品书已经不相上下。这些进步,都是在1981年想也想不到的。       
				30年间,旧汰新来,沧桑巨变,自己亲眼见到,亲身感受,又何尝不是乐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