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全部编辑推荐
传统佛学的精心考证,本土现实的人文关怀。
1.专家之作与大家之作。作者夏金华先生,不仅仅是一位佛学研究者,更是一位佛理的践行者,其对佛教之论述既理性又感性。
2.涉及广博而论证精审。该书涉及儒释道,以及更广泛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是作者精心考证的文章集结。
3.本土意识与现实关怀。作者不仅仅是专精的学术研究,也关注着我们生活的地区,关心着我们的生活习俗及其由来。
定价:¥108.00
传统佛学的精心考证,本土现实的人文关怀。
1.专家之作与大家之作。作者夏金华先生,不仅仅是一位佛学研究者,更是一位佛理的践行者,其对佛教之论述既理性又感性。
2.涉及广博而论证精审。该书涉及儒释道,以及更广泛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是作者精心考证的文章集结。
3.本土意识与现实关怀。作者不仅仅是专精的学术研究,也关注着我们生活的地区,关心着我们的生活习俗及其由来。
本书以佛教研究为主,系作者从百余篇论文中选出十九篇汇集而成。所选篇目,以别具一格、鲜有关注、自出机杼和有争议者为采择标准。全书涉及古代纸钱、葬仪、礼乐、释迦眷属、吃茶、高僧、纸衣、逃禅、地理、史迹之类的考据,又讨论佛性、译经、念佛、注疏、宗教本土化诸理论学说,兼及陀罗尼、地方神祇等民俗信仰,且多贯摄儒、释、道三家之学,或与已消亡之祆教、摩尼教和景教相关。作者意在呈现宗教的多样性,以及其对中国思想文化之深远影响。
一般说来,纸钱有两种意思:一指历史上的旧式纸币,如北宋时期发行的最早的纸制钱币——交子 ;另指在祭祀时焚化或埋入棺内给已故亲人、朋友或鬼神作为钱币使用的纸制品。本文所要讨论的,正是后一种意思。它在我国源远流长的民俗文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追根溯源,纸钱是伴随着古代祭祀之礼而产生的。祭祀习俗起源甚早,“天子祭天地,诸侯祭社稷,大夫祭五祀,上得以兼下,下不得以僭上,古之制也”。同样,普通平民也有相应的祭祀方式,只是起源的时间已难以稽考。但是,这种习俗与人类的祖先崇拜和鬼神信仰密切相关,则断无可疑。远古以来,人们坚信死后,灵魂是不灭的,只是进入了另一个世界而已。因此,需要将其生前使用过的东西或心爱之物,连同死者一起下葬。这些作为陪葬品的物件或钱币,是供死者在阴界里继续使用的,这种观念根深蒂固,至今依旧有着极大的影响力。
祭祀祖先或鬼神,古代一般使用玉币(也称为“瑞玉”)之类的玉器、布帛等高级物品,他们“享祀鬼神,有圭、璧、币、帛。事毕,则埋之”。《周礼·天官·冢宰》云:“大丧,赞赠玉、含玉。”或是“奠玉帛。祀日,未明三刻……太祝以玉币置于篚。”就皇家而言,这种大型的祭祀方式在宋代尚可见到,如大中祥符元年(1008)十一月,真宗“幸泰山,奉玉币、三牲,祀昊天上帝于山之圆台,太祖、太宗陪位于东西,依南郊行礼法”。但是,由于玉币的取材不易,且制作工艺的要求也很高,对于平民丧事的祭祀来说,显然不可能普遍使用。于是,迨至汉代,便逐渐流行起以钱币作为陪葬品的做法。
埋入坟墓中供死者享用的钱币,在汉时称为“瘗钱”,如宋代高承所说:“汉以来,葬者皆有瘗钱。”南宋陈元靓《事林广记》、王应麟《困学纪闻》也认为,两汉时已有瘗钱。此种说法是有根据的,《汉书》中的《张汤传》记载,酷吏张汤尝借“会人有盗发孝文园瘗钱”一事,欲置丞相庄青翟于死地。由于皇家孝文园(即霸陵,乃汉文帝的陵墓)随葬的钱币及物品很多,故而诱发盗掘之事;又因丞相本负有四季巡视陵园之重大责任,故张氏认为,发生盗墓案,庄氏身为丞相,理应被治罪。此事的结局出乎意料,张氏反被其所害。
这里作为陪葬品的钱币之“瘗钱”,据唐初颜师古所注“瘗,埋也。埋钱于园陵,以送死也”之语推测,应该是当时流通的货币,亦即实钱。在历代出土的墓葬中,不时可见各个朝代或多或少的铜钱,正是这种习俗的延续。时至今日,在实行土葬的偏僻乡村里,除了烧纸钱之外,入葬师仍会在死者的口中放上一枚硬币,并将其嘴巴合拢,然后钉上棺盖,也正是此习俗流传之余绪。
以实钱殉葬之习俗,自西汉一直流行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宋时的隐士僧严,“寥廓无常,人不能测”。后出家为沙门,“栖迟山谷,常以一壶自随”。临终时,对弟子曰:“吾今夕当死,壶中大钱一千,以通九泉之路;蜡烛一挺,以照七尺之尸。”僧严当夜亡故,一如其言。
然而,习俗并非一成不变。因为亲人故世,若均以实钱作为随葬品,成本自然很高,不能多放;倘若能易俗从简,以纸钱取而代之,则费用低廉,且焚化(或随葬)的纸钱数量也可以大大增加,死者生者,两得其便,不亦宜乎?再说,厚葬容易引起盗墓贼的光顾,导致死者不能入土为安,也是使实钱随葬习俗发生变更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一种以纸制作来寓意实钱的纸币便在民间悄然出现了。
以今观古,瘗钱应是纸钱的前身,即古来所谓“丧葬之焚纸钱,起于汉世之瘗钱也”。纸钱,又作阴钱、寓钱、拟钱,亦即剪(或折叠)纸张为钱之形状者,用来焚烧以飨鬼神,或与死者遗骸一齐放入棺内,以供其像在阳间一样随时取用。但是,这种纸钱到底是什么时候面世的,后世文献之记载却多有歧异,各不相同。
京ICP备05007371号|京ICP证150832号|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884号 版权所有 2004 商务印书馆
地址: 北京王府井大街36号|邮编:100710|E-mail: bainianziyuan@cp.com.cn
产品隐私权声明 本公司法律顾问: 大成律师事务所曾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