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茹退集 中西哲学比较与文明史研究丛书

分享到:

定价:¥108.00

  • 著者:189451 
  • 出版时间:2025年04月
  • 版次:1印次:1页数:365页
  • 册数:1 卷数:1
  • ISBN:978-7-100-23979-0
  • 读者对象:中国古代文化、佛学的专业研究者,感兴趣的普通读者
  • 主题词:佛教文集
  • 人气:0

显示全部编辑推荐

传统佛学的精心考证,本土现实的人文关怀。

1.专家之作与大家之作。作者夏金华先生,不仅仅是一位佛学研究者,更是一位佛理的践行者,其对佛教之论述既理性又感性。
2.涉及广博而论证精审。该书涉及儒释道,以及更广泛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是作者精心考证的文章集结。
3.本土意识与现实关怀。作者不仅仅是专精的学术研究,也关注着我们生活的地区,关心着我们的生活习俗及其由来。

 

显示全部作者简介

夏金华,1958年生,浙江建德人,笔名吴明、严州人、乙二三、严州布衣、丁三等。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专业博士。供职于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历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并任中国哲学研究室主任。长期从事佛学、哲学及儒、释、道三家关系等领域的研究和教学工作。
主要著作有《佛学与易学》([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7年;[大邱]岭南大学出版社,2021年)、《宝相庄严:五百罗汉集释》(上海文化出版社,2011年)、《印光大师年谱长编》([台北]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11年初版、2015年再版)、《隋唐佛学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3年)、《提婆达多问题的再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5年),主编《改革开放40年中国哲学的历史进程》(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等。

显示全部内容简介

本书以佛教研究为主,系作者从百余篇论文中选出十九篇汇集而成。所选篇目,以别具一格、鲜有关注、自出机杼和有争议者为采择标准。全书涉及古代纸钱、葬仪、礼乐、释迦眷属、吃茶、高僧、纸衣、逃禅、地理、史迹之类的考据,又讨论佛性、译经、念佛、注疏、宗教本土化诸理论学说,兼及陀罗尼、地方神祇等民俗信仰,且多贯摄儒、释、道三家之学,或与已消亡之祆教、摩尼教和景教相关。作者意在呈现宗教的多样性,以及其对中国思想文化之深远影响。

显示全部目 录

总序:呼唤中国学术的原创时代 / 方松华
自序
纸钱源流考
李通玄考
论《修禅要诀》是一部伪作
佛门丧仪的等级差异与本土化之争论
沪上曹王禅寺之“曹王”究竟是谁?
观音类经典与昙无竭《观世音菩萨授记经》
释迦牟尼之子善星比丘事迹考
唐代佛陀波利之译经与陀罗尼信仰
吃茶与禅机——古代高僧勘验悟道与否的方式
古代纸质衣物与僧伽生活考释
中古时期三夷教之消亡与外来宗教中国化的路径选择
明末封建士大夫逃禅原因初探
论“礼崩乐坏”是儒学走向衰落的重要原因——兼以佛教礼乐的发展进程为例
圆瑛《首楞严经讲义》料简
论“念佛往生”与“信愿往生”——以民国时期守培与印光等人的争论为例
关于“一性皆成”的真义之探讨
佛教对生态环境保护的理论优势与实行之难度
印度佛教心性学说的形成过程——兼及本净“心性”与大乘“真心”之异
佛学理论中有“本体论”学说吗?

显示全部精彩试读

一般说来,纸钱有两种意思:一指历史上的旧式纸币,如北宋时期发行的最早的纸制钱币——交子 ;另指在祭祀时焚化或埋入棺内给已故亲人、朋友或鬼神作为钱币使用的纸制品。本文所要讨论的,正是后一种意思。它在我国源远流长的民俗文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追根溯源,纸钱是伴随着古代祭祀之礼而产生的。祭祀习俗起源甚早,“天子祭天地,诸侯祭社稷,大夫祭五祀,上得以兼下,下不得以僭上,古之制也”。同样,普通平民也有相应的祭祀方式,只是起源的时间已难以稽考。但是,这种习俗与人类的祖先崇拜和鬼神信仰密切相关,则断无可疑。远古以来,人们坚信死后,灵魂是不灭的,只是进入了另一个世界而已。因此,需要将其生前使用过的东西或心爱之物,连同死者一起下葬。这些作为陪葬品的物件或钱币,是供死者在阴界里继续使用的,这种观念根深蒂固,至今依旧有着极大的影响力。
祭祀祖先或鬼神,古代一般使用玉币(也称为“瑞玉”)之类的玉器、布帛等高级物品,他们“享祀鬼神,有圭、璧、币、帛。事毕,则埋之”。《周礼·天官·冢宰》云:“大丧,赞赠玉、含玉。”或是“奠玉帛。祀日,未明三刻……太祝以玉币置于篚。”就皇家而言,这种大型的祭祀方式在宋代尚可见到,如大中祥符元年(1008)十一月,真宗“幸泰山,奉玉币、三牲,祀昊天上帝于山之圆台,太祖、太宗陪位于东西,依南郊行礼法”。但是,由于玉币的取材不易,且制作工艺的要求也很高,对于平民丧事的祭祀来说,显然不可能普遍使用。于是,迨至汉代,便逐渐流行起以钱币作为陪葬品的做法。
埋入坟墓中供死者享用的钱币,在汉时称为“瘗钱”,如宋代高承所说:“汉以来,葬者皆有瘗钱。”南宋陈元靓《事林广记》、王应麟《困学纪闻》也认为,两汉时已有瘗钱。此种说法是有根据的,《汉书》中的《张汤传》记载,酷吏张汤尝借“会人有盗发孝文园瘗钱”一事,欲置丞相庄青翟于死地。由于皇家孝文园(即霸陵,乃汉文帝的陵墓)随葬的钱币及物品很多,故而诱发盗掘之事;又因丞相本负有四季巡视陵园之重大责任,故张氏认为,发生盗墓案,庄氏身为丞相,理应被治罪。此事的结局出乎意料,张氏反被其所害。
这里作为陪葬品的钱币之“瘗钱”,据唐初颜师古所注“瘗,埋也。埋钱于园陵,以送死也”之语推测,应该是当时流通的货币,亦即实钱。在历代出土的墓葬中,不时可见各个朝代或多或少的铜钱,正是这种习俗的延续。时至今日,在实行土葬的偏僻乡村里,除了烧纸钱之外,入葬师仍会在死者的口中放上一枚硬币,并将其嘴巴合拢,然后钉上棺盖,也正是此习俗流传之余绪。
以实钱殉葬之习俗,自西汉一直流行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宋时的隐士僧严,“寥廓无常,人不能测”。后出家为沙门,“栖迟山谷,常以一壶自随”。临终时,对弟子曰:“吾今夕当死,壶中大钱一千,以通九泉之路;蜡烛一挺,以照七尺之尸。”僧严当夜亡故,一如其言。
然而,习俗并非一成不变。因为亲人故世,若均以实钱作为随葬品,成本自然很高,不能多放;倘若能易俗从简,以纸钱取而代之,则费用低廉,且焚化(或随葬)的纸钱数量也可以大大增加,死者生者,两得其便,不亦宜乎?再说,厚葬容易引起盗墓贼的光顾,导致死者不能入土为安,也是使实钱随葬习俗发生变更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一种以纸制作来寓意实钱的纸币便在民间悄然出现了。
以今观古,瘗钱应是纸钱的前身,即古来所谓“丧葬之焚纸钱,起于汉世之瘗钱也”。纸钱,又作阴钱、寓钱、拟钱,亦即剪(或折叠)纸张为钱之形状者,用来焚烧以飨鬼神,或与死者遗骸一齐放入棺内,以供其像在阳间一样随时取用。但是,这种纸钱到底是什么时候面世的,后世文献之记载却多有歧异,各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