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德意志思想评论 第十七、十八卷 平装同济•欧洲文化丛书

分享到:

定价:¥75.00

购买电子书:
  • 主编:  
  • 出版时间:2022年06月本印时间:2022年06月
  • 版次:1印次:1页数:332页
  • 开本:32册数:1 卷数:1
  • ISBN:978-7-100-20948-9
  • 读者对象:哲学研究人员,大学教师及学生,对德意志思想有兴趣的普通读者
  • 主题词:哲学研究德国
  • 人气:119

显示全部编辑推荐

展示研究德国哲学的多样学术视角,呈现深刻而不晦涩的学术文章。

1. 《德意志思想评论》是国内以德语文化为专门研究对象的辑刊,也是国内欧洲文化思想研究的前沿成果。
2. 《德意志思想评论》第十七、十八卷延续了之前几卷辑刊的栏目设置,“尼采论坛”“海德格尔论坛”“德国古典哲学”“德国现代哲学”等四个栏目。德意志思想以思辨与深邃著称,《德意志思想评论》第十七、十八卷的内容正体现了这种特质。本卷所收录的十五篇文章涉及面广,论题经典。


丛书简介:
《德意志思想评论》与《文艺复兴思想评论》《法国理论》同属“欧洲文化丛书”系列,该丛书由孙周兴教授主编,代表了国内欧洲文化思想研究的最前沿成果。

 

显示全部作者简介

孙周兴,1963年生,绍兴会稽人。1992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96年起任浙江大学教授;德国洪堡基金学者;现任浙江大学讲席教授,兼任同济大学、中国美术学院等校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哲学学科评议组成员等。主要从事德国哲学、艺术哲学和技术哲学研究。著有《语言存在论》《后哲学的哲学问题》《以创造抵御平庸》《未来哲学序曲》《一只革命的手》《人类世的哲学》等;主编《海德格尔文集》(38卷)、《尼采著作全集》(14卷)、《未来艺术丛书》、《未来哲学丛书》等;编译有《海德格尔选集》《尼采四书》《林中路》《路标》《尼采》《哲学论稿》《悲剧的诞生》《快乐的科学》《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权力意志》等。

显示全部内容简介

《德意志思想评论》与《文艺复兴思想评论》《法国理论》同属“欧洲文化丛书”系列,该丛书代表了国内欧洲文化思想研究的最前沿成果。
尼采的“主权个体”概念要何解读?未来哲学是何种哲学,它具有怎样的规定性?尼采、海德格尔和云格尔对现代性各自有着怎样的理解,除此之外,对现代性的理解是否还有其他可能?如何评价海德格尔对于存在者的根据的追问?席勒的美学理论之中体现了何种“政治”维度?本卷有高屋建瓴式的对于技术的反思,有高度贴合文本的对于经典著作的剖析,也有对于经典思想的新锐视角于深入挖掘。本书关注于人类的现实与未来,跃入思想的纵深处,开辟出一处观点交流的园地。

显示全部目 录

尼采论坛
尼采《论道德的谱系》中“主权个体”的自律  [意]马克•布鲁索蒂  
真理与诸种真理——论尼采、海德格尔和卢曼  [德]维尔纳•施泰格迈尔  
尼采与未来哲学的规定  孙周兴  
尼采、技术与超人类主义  余明锋  
从权力意志到机运意志——论巴塔耶对尼采思想的解释与转化  张生  
海德格尔论坛
持续跳跃入一个崭新开端——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持续批注》  [美]理查德•波尔特  
世界之开显——论海德格尔“费希特阐释”的原初语境  张柯  
中心化与去中心化的现代性——反思云格尔、海德格尔及其他理解现代性的可能  [德]君特•菲加尔  
海德格尔《论根据的本质》评析  邓晓芒  
论海德格尔与黑格尔的争辩——以《否定性》手稿为例  马飞  
德国古典哲学
审美教育的政治维度——论席勒的《审美教育书简》  毛明超  
“法的命令是: 成为一个人,并尊重他人为人”——读《心灵秩序与生活秩序》   陈家琪  
康德性别正义论的双重根据  赵晓芳  
德国现代哲学
笛卡尔与维特根斯坦论心理学话语的不对称性  张学广  
“感性的活动”与马克思的未来性思想  刘日明  
编后记

显示全部精彩试读

“技术统治” 到底意味着什么? 我所谓的“技术统治” 压倒“政治统治” 到底意味着什么? 我认为个中意味至少有如下三点: 其一,现代技术已经成为人类的主宰力量,或者说,现代技术已经脱出了人的掌控范围,是人力(无论是个人还是集体)所无法控制和支配的了;其二,技术成为人类制度构造和社会治理的基本手段,社会生活被格式化和同一化,可计算性(数据)和量化标准成为社会衡量的唯一尺度,而且如今呈现出日益加剧之势;其三,政治统治作为一种权力运作和商讨方式,当然还在今天的社会现实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它已经越来越成为技术统治的表现形式,是为技术统治所规定的,也就是说,今天的全球政治以及区域政治越来越成为技术资本博弈的体现。
在技术统治的新时代,传统社会的政治方式和政治现象经历了彻底的变化。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传统社会里基于冷兵器的武装革命和游击战在技术时代里已经变得完全不可能了。 在自然人类的冷兵器时代,被压迫和被剥削的民众造反是可能的,比如中国历史上陈胜、吴广之类的农民起义,游击战也是可能的,比如切· 格瓦拉在非洲和南美丛林里闹革命;而要是放到今天,占有现代化武器的国家机器要把造反者和起义者消灭掉,已经成了分分秒秒的事,无论滋事者躲藏在哪里。 谁若以为人们今天仍旧可以上山打游击、闹革命,那对于个人来说就是一种可怕的、危险的想法了。 本· 拉登当年藏身的地方差不多是全球技术工业少有的一块“飞地”了,但也进入了美国全球卫星监控体系的范围之中,他终于也落了个死无葬身之地的下场。
或问: 我们关于“技术统治”的观点是在主张一种“技术决定论”吗? 不,我们宁可说是一种“技术命运论”。 这种“命运论”起于海德格尔。 以海德格尔的说法,是发起于欧洲的“存在历史” (Seinsgeschichte)之命。 如我们所知,后期海德格尔用“ 集置”(Gestell)一词来规定现代技术的本质,他所谓的“集置” 是指现代技术中的人类通过各种“置弄”方式来处置存在者(比如摆置、订置、置造、伪置等),同时当然也是指人类被现代技术所摆置而处身于存在历史的“另一开端”的命运之中。 技术之“集置”是命运性的,它是存在历史对人类的规定(命定)。 既为命,我们就得听命么? 海德格尔大概想说,我们正是缺了命运感,早就不会听命了,才一步步地落到了现代技术的宰制之下。未来哲学是技术哲学。
 未来哲学必须对“技术统治”给出应对之策。 在“技术统治”这个前提下,技术悲观论(多半是人文学者们的主张)和技术乐观论(多半是技术专家们的主张)都是不可取的,都有自己无法克服的困难。 那么有没有一条中间道路呢? 我认为海德格尔正是在尝试走出一条中间道路,他所谓“泰然任之”(Gelassenheit,let be)表面看起来是一种消极无为的姿态,其实却是在寻求一种合乎命运的抵抗方式。 海德格尔是要告诉我们: 若要“克服”技术,必先“经受”技术。对于今日席卷全球的现代技术和资本工业,我们当然要抵抗,但是一种听命或者认命的抵抗。 这种姿态并不是“技术决定论”或“技术宿命论”,而是“技术命运论”,在思想立场和人生态度上类似于尼采所主张的“积极的虚无主义”。 “技术命运论”是一种听起来相互矛盾的二重性姿态: 既承认技术的统治,又坚持抵抗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