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儒家哲学史讲演录(一)——孔子的现象学阐释九讲 精装张祥龙文集

分享到:

定价:¥128.00

  • 著者:1302 
  • 出版时间:2022年07月本印时间:2022年07月
  • 版次:1印次:1页数:377页
  • 开本:16册数:1 卷数:1
  • ISBN:978-7-100-20673-0
  • 读者对象:中国哲学、儒家思想研究者、爱好者,现象学研究者、爱好者
  • 主题词:孔丘(前551前479)哲学思想研究
  • 人气:24

显示全部编辑推荐

全新视角解读儒家哲学思想史

 

显示全部作者简介

张祥龙,1949年生于香港九龙,后随父母迁居北京,先后在美国俄亥俄州托莱多大学和纽约州立布法罗大学获得硕士和哲学博士学位。曾任北京大学现象学研究中心主任,山东大学哲社学院人文社科一级教授,中山大学哲学系(珠海)讲座教授,《世界哲学》《哲学们》《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等刊物编委。主要研究领域为:东西方哲学比较,西方现代哲学(现象学、海德格尔、解释学、维特根斯坦等),西方哲学史,中国哲学,东西方宗教哲学。主要著作有《海德格尔思想与中国天道》《西方哲学笔记》《从现象学到孔夫子》等。

显示全部内容简介

本书是张祥龙教授四卷本中国儒家思想史著作的第一册,全书分为三篇九讲,共二十余万字,介绍和阐述了孔子思想的发端、发展和核心要义。该书依据现象学方法,以实际生活经验为源头,深入探究儒家思想创始者孔子的思想的独特起源和生动内涵,提出了一种既不同于中国古典解释传统,也不同于以西方哲学解剖分析先秦思想的新思路。该书不仅在研究视角上有所创新,在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上也具有开创性的作用,为重新认识孔子、儒家思想和传统文化提供了一个新角度。

显示全部目 录

开篇辞
第一篇 孔子的生平与圣人性
第一讲 孔子的出生与少年时代
第一节 孔子的出生与少年时代面临的问题:父母“野合”之非礼  
第二节 孔子如何“志于学”?——“礼”对于孔子的人生急迫性  
第三节 中外圣人的诞生及早年情状之比较  
第二讲 孔子的成立与悟道
第一节 “三十而立”的含义  
第二节 “问学”之礼— 理  
第三节 教学  
第四节 春秋格局  
第五节 闻《韶》大悟  
第三讲 孔子的从政与晚年
第一节 孔子“从政”的问题:今古文经学之争  
第二节 渴望从政与承担天命  
第三节 从政经历  
第四节 周游列国  
第五节 晚年  
第二篇 孔子哲理的源头:乐作与诗兴
第四讲 乐与兴:风起云涌时
第一节 孔子对“乐”的哲理解释  
第二节 原本的“乐”为何必是善的、道德的?  
第三节 《诗》与乐的关联:兴  
第五讲 “兴”打开的语言和领会境域
第一节 孔子所说的两种“言”  
第二节 诗言的功能  
第三节 以诗事君、事父  
第四节 诗— 思无邪  
第五节 《关雎》之兴  
第六节 王国维诗论与上海博物馆藏楚竹书《诗论》  
第六讲 诗乐为什么更可理解?——西方哲学家们的有关学说及对诗本性的探讨  
第一节 柏拉图的诗歌观、语音观及其迷狂说  
第二节 与孔子诗乐迷狂观的对比  
第三节 黑格尔的音乐观与诗论  
第四节 叔本华和尼采的音乐观:语音本身的思想性  
第五节 维特根斯坦的音乐观和语言观  
第三篇 孔子哲理的成立:礼、仁、政
第七讲 立于礼乐:儒家的实际生活形态
第一节 礼与诗乐的关系:正名  
第二节 礼的源头:亲子之爱  
第八讲 亲子之爱—慈与孝—的时间分析
第一节 亲子关系的原本居中性、不确定性和“克罗马侬人”之人性  
第二节 时间性与意义  
第三节 意义机制  
第四节 意义机制中的“死”与“生”  
第五节 亲子关系的时间性  
第六节 结语  
第九讲 成于天乐:孔子的仁道与仁政
第一节 仁爱与亲子之仁  
第二节 列维纳斯对“父子”关系的阐述  
第三节 仁的艰难与可能:亲人异于他人  
第四节 破解“黑洞”之“光”  
第五节 君子:从亲子到仁人的艺— 术化人生形态  
第六节 仁:亲艺化和艺亲化  
第七节 仁政与政仁  
主要引用文献

显示全部精彩试读

开篇辞


这门课是要探讨孔子的人生与哲理,由此而使你们能够通过新的视野来看待儒家。近一百年来,孔子的形象和思想地位已经有了重大变化,现在已经很少有人真心认为他是我们的至圣先师,更少有人相信他的思想是指导中华民族当今和未来的天极北斗。有那么多的书讨论他,涉及他,大多或虚捧,或实贬;中国人与外国人打交道时,还情不自禁地使用或窃用他的名字。但是他似乎已经成了历史博物馆中的珍贵展品,而人们打量他和理解他的基本视野,都已经被相当陈旧的西方学术框架限定了、切割了和贫乏化了。而且,甚至在清末夷祸之前许久,对于孔子的解释就已经有所偏离,尽管相比于新文化运动以后的中国史,那还远不是致命的。
经过人生的多重经历和几十年的思想追求,现在可以说,我属于那极少数至今还真心相信他的圣人性和思想真理性的人。但是我不会在课堂上直接向你们灌输信念,而是会将我的授课限于讲道理和对于各种事实的挖掘和再解释,即便得出某些反映我个人信念的结论,也应该是建立在论证基础上的。也就是说,我要通过追究那些记载孔子言行的文献—以《论语》为核心的一批文献,并通过与其他看法的切磋,来揭示他的人生与学说的哲理,其中有些是还没有被前人探及的,不管这“前人”是信奉还是反对孔子。面向事情本身的展示有它自己的轨迹、脉络和生命,它是否能够引导到积极的信念,就要看缘分了。
一个世纪以来的中国学术中,哲理一般就意味着哲学,尤其在我们哲学系的氛围中,更是如此。但“哲学”这两个字后面有不少问题,需要辨析。这里首先申明,我讲的“哲学”不是狭义的,也就是不以传统西方哲学为模式,而是广义的。所谓广义的哲学,在我看来,就是对于终极问题的思考。思考就意味着诉诸理性,但是这种理性不一定限于逻辑理性、科学理性或者西方的概念思辨理性。理性要讲道理,不是上来就让人信仰或只是表达个人感受。那你说《易经》讲不讲道理?起码《易传》讲道理,因此《易传》也属于我们这里所讲的哲学,而《易经》的卦象也有直接显示出的道理。所以大家不要误解。本课的儒家哲学研究,恰恰是对流行的“中国哲学史研究”基本方法的某种隐含的批判,反映出我对于一百来年中国哲学史研究及其中的儒家哲学研究,有一些我自己的看法,甚至批评,觉得以前的哲学观太窄太板,都是通过西方传统哲学的观念化格局来看待儒家,把儒家哲学里面重要的,尤其是活生生的东西压抑和掩盖了。而这门课就要努力让它们再显露出来。
所谓儒家,是以孔子为源头,为中心的。以前有过这么一个倾向:研究儒家的创立,或儒家的道德、教育时可以讲孔子,但一涉及纯哲学或哲理,就退缩了,好像孔子这里没有多少真东西,要往下到孟子、荀子才有一些,而到宋明理学才达到高峰。我完全不同意这些看法,相反,我认为儒家哲学中最深奥的、最重要的,到现在还可以被我们活生生地体验到,而且未来还可以发挥重要作用的活的东西,应该首
先来自孔子。这是我心目中儒家的真正源头,我们首先应该回到这个源头,甚至更早。无论如何,最重要的应该是孔子,并且要讲他的哲理,而不只是从文化、文献上或一般的思想史上去考察他。
这门课计划讲两个学期。这学期主要围绕《论语》,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讲孔子的生平与圣人性;第二部分探讨具有完整生命的孔子思想,一种活在“艺”中的儒家哲理、道德、政治和信仰;第三部分,如果能讲到的话(实际上未讲到),将讨论孔子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际遇与未来。下学期将讲孔子后学,这部分以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