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原典阅读与学术传承:比较文学学科的实践与探索 精装

分享到:

定价:¥78.00

  • 著者:189156,1653 
  • 出版时间:2024年12月本印时间:2024年12月
  • 版次:1印次:1页数:267页
  • 开本:32册数:1 卷数:1
  • ISBN:978-7-100-23402-3
  • 读者对象:比较文学研究者
  • 主题词:比较文学研究
  • 人气:0

显示全部编辑推荐

本书尝试将“原典阅读”放在一个学术开放性的场域,阐述“原典阅读”对于中国比较文学学科发展规律与人才成长的积极作用。

作者从“原典阅读”与比较文学学科的关系出发,在明确“原典阅读”内涵的前提下,考察了“原典阅读”之于比较文学学科发展、建设、研究、教学和人才培养方面的价值和作用,论证了比较文学学科乃至整个人文社科领域进行原典阅读教学研究改革的必要性,并提供了方法论层面的指导。全书结构清晰,论述深刻,在理论及实践上都对今天人文社科领域研究和人才培养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显示全部作者简介

杨清,四川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四川省比较文学学会副秘书长,《中外文化与文论》编辑部主任,先后主持参与省部级课题多项,现为2021年教育部首批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文史哲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课题组成员,重要论文先后在Neohelicom(A&HCI)、《文艺理论研究》、《外国文学研究》等中外文权威刊物发表,已出版的主要著作有《中国比较文学年鉴》(任副主编)等。

显示全部内容简介

本书是“教育部首批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文史哲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创新与实践”研究成果,落脚于“原典阅读”与比较文学学科发展之间的关系,将“原典阅读”放在一个学术开放性的场域,试图阐明“原典阅读”对于中国比较文学学科发展规律与人才成长的积极作用究竟为何。全书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原典阅读的源与流”首先明确了核心概念“原典”和“原典阅读”的内涵,并溯源其历史,对中西方原典的发展进行了细致的梳理;第二部分“比较文学原典阅读”则试图构建起适用于比较文学学科的原典阅读方法论,论证了比较文学原典性方法论的三重意义,突出了比较文学原典阅读的独特性,对原典阅读教学改革的思路、措施、成效等进行了详细介绍;第三部分“原典阅读的现代价值”则关注“原典阅读”作为一种研究和教学理念之于当下的意义,在充满了碎片化信息的互联网时代,返回原初典籍,阅读一手文献,从中发掘新意,解决中国文论“失语症”,并构建起中国学术话语体系,仍然是中国比较文学,乃至整个人文社科领域发展的重要任务。

显示全部目 录

序言一
序言二
前言
第一章 原典阅读的源与流
第一节 “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原典”的词源与界定
第二节 “欲宣其义,先读其书”:“阅读”的方法与步骤
第二章 原典阅读的中西传统
第一节 中国经学传统中的原典
第二节 西方古典文献学与原典阅读
第三章 原典阅读与中国比较文学
第一节 原典阅读与中国比较文学学科的开创
第二节 原典阅读与中西比较诗学新批评路径的开辟
第三节 原典阅读学术和教育价值的三个维度
第四章 比较文学原典性方法论的三重意义
第一节 原典性实证研究
第二节 原典性类比研究
第三节 原典性变异研究
第五章 比较文学原典阅读的独特性
第一节 “求变”思想与原创性理论建设
第二节 “学术共同体”的构建
第六章 原典阅读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和具体措施
第一节 “多、空、旧、窄”之现状与原典教材编撰
第二节 原典阅读教学模式的实施与效果
第七章 原典阅读与比较文学拔尖人才培养成效
第一节 “失语症”的提出与话语理论建设:开拓与探索(1983—2003)
第二节 跨文明比较研究:多元与全面(2003—2013)
第三节 比较文学新话语的开创:集中与深入(2013—2023)
第八章 原典阅读的现代价值
第一节 互联网时代中的原典阅读
第二节 原典阅读与人文不朽文艺观的现代意义
第三节 原典阅读与创新型学术人才培养
第四节 原典阅读与中国学术话语建设
附录一 欧洲科学院院士、比利时鲁汶大学德汉教授对谈录
附录二 原香港中文大学教授黄维樑访谈录
附录三 “全国高等学校教学名师”曹顺庆教授访谈录
附录四 原典阅读与返回故土——博士生读经课程意义之体验与认知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