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元明孟学研究 平装

分享到:

定价:¥128.00

  • 著者:162168 
  • 出版时间:2024年01月本印时间:2024年01月
  • 版次:1印次:1页数:468页
  • 开本:16册数:1 卷数:1
  • ISBN:978-7-100-22416-1
  • 读者对象:传统儒学文化及孟学研究者、高校教师,对儒家文化感兴趣的普通读者
  • 主题词:孟轲(约前372-前289)哲学思想研究
  • 人气:0

显示全部编辑推荐

梳理元明时期的孟学发展,揭示孟学的历史价值与影响

1.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孟学史研究”结题成果,并获2022年陕西师范大学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项目资助
2.    全面梳理元明时期孟学的发展与演进,展现了孟子在元明朝廷与士人中的地位与影响
3.    揭示出元明孟学在整个孟学史,乃至我国思想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显示全部导言

导 论
在有着数千年文明史的古老中国,在儒学创始人孔子的众多追随者中,只有孟子被后人与孔子并提,合称“孔孟”。孔孟之道成为中国传统主流文化儒家思想文化的代名词。《孟子》一书,家喻户晓,家诵户读;孟子本人也被冠以“亚圣”的封号。考察历史,无论是对中华民族性格的塑造,还是对中国思想学术的发展演变,孟子都有着至为深远的影响。孟子“人皆有四心”的人性论培养了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孟子倡导的“养吾浩然之气”,涵养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气节;孟子推重的“大丈夫”气概,铸就了中华民族自尊独立的人格和傲岸不屈的品性;孟子提倡的“父子有亲”、爱亲敬长、“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人伦观念,促进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传统美德的形成;而孟子提出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与民同乐的政治主张,所高扬的淡薄物欲、以义为归、自贵其德、舍生取义的价值观,也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治政理念、价值原则,铸造了民族精神。
在儒学而言,孟子发展了儒学体系。孔子虽然开创了儒学,并以“仁者爱人”作为其思想的核心,奠定了儒学的主旋律,但是草创阶段的儒学并没有形成完善的体系。孟子发展孔子学说,构建了早期儒学比较完善的思想体系,即以“王天下”为最终目标,以“行仁政”为“王天下”的根本路径,以伦理道德为“行仁政”的前提,以性善论为伦理道德的人性依据,以天道观为人性和伦理道德的最终根据。经过孟子的精心构建,儒学在保持孔子基本精神的基础上,成为体系化、理论化的思想学说。孟子构建的思想体系,既是对孔子思想的深化,也是对孔子思想的推进。孟子关于天道、人性、人心的讨论,不仅回答了孔子尚未回答的“道德何以可能”以及“道德的自由”问题,从而使儒家学说初步哲学化,而且成为宋明理学的先声。孟子的仁政思想极大地丰富了儒家政治学说,虽然在当时不被统治者接受,却被后世儒者奉为政治理想,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君权。孟子思想学说是我们的宝贵财富,值得研究和继承。
由于孟子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自汉代以来,孟子其人其说一直是人们评说和研究的对象,尤其是宋代孟子地位升格以后,孟子其人被尊为道统传人,孟子思想被视为孔子真意的表达,《孟子》其书被视作把握圣人之道、走向内圣的必由之途,人们纷纷把眼光投向《孟子》,进行研究和诠释,从事孟子研究的队伍浩浩荡荡,《孟子》诠释著作大量涌现,由此形成了中国历史上卓然独绝的,堪与孔学、老学、易学等传统思想学说相媲美的孟学,上千年来孟学的发展呈现出波澜壮阔的景象。历代学人,尤其是宋元明清诸儒以及现代新儒家学者,他们推本《孟子》,从孟子思想中汲取营养,孟子思想的基本命题:四心、四端、仁义礼智、性善、诚、良心良能、尽心、存心、知性知天、养心、寡欲、知言养气、义利、王霸等,成为他们讨论的重要对象,他们以孟子思想为理论基石和理论胚胎,或兼取佛老,或调融中西,构筑起不同于以往的新思想体系,发挥出不同的思想主张。如程朱从中发展出更为精致完备的新儒学体系——理学,陆九渊、王守仁从中阐发出陆王心学,黄宗羲、戴震等从中找到批判朱子之学、反击宋学的理论依据,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则从中衍发出民主、自由、平等、改良救世之说;梁漱溟等从中寻找到与全盘西化文化思潮相抗衡的中国本土固有文化的永恒价值。即便是在清代乾嘉朴学的兴起和发展阶段,原本简明的《孟子》文本,也成为考据学家考据的对象,成果如雨后春笋。在谨细的考据背后,其实隐含的是在经历了明清之际“天崩地裂”突变之后,清代学者以知识求道、以实学成圣的学术取向和人生追求。
纵观孟子在中国历史上的升降沉浮,以及孟学研究由寂寞走向繁荣的变化轨迹,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中国历史变化的脉动,是时代的变化和需要决定了人们对孟子的热情或冷漠,决定了他们对孟子思想的取舍与评判,也影响了他们对孟子思想的阐释和发挥,因而构成了具有鲜明时代印记的孟学史。孟学史的演变,可以说浓缩了我们民族文化思想演变的基本特质。
所以今天回望我们民族的历史,梳理我们民族的文化,我们很清楚地看到,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中华文化的演变、中华民族品格的形成,都与孟子以及孟学的研究和传播有着至为密切的关系。因此要了解中华民族,认识中华文化,我们必须越过千年阻隔,再与孟子对话,了解其思想本源、本质;拂去厚重的历史尘埃,再与孟学研究者对话,把握其心路历程。孟子、孟学、孟学史是我们了解我们民族历史的一把钥匙,也是我们未来发展的重要借鉴。
元明孟学上承两宋孟学,下启清代孟学,是孟学史上的重要阶段。目前所见关于元明孟学的研究成果,个案研究主要集中在朱元璋专制思想与《孟子节文》、阳明学说与孟子思想关系等方面,例如,贾乃谦的《从〈孟子节文〉到〈潜书〉》(《东北师大学报》1987年第2期),秦燕的《〈孟子节文〉与朱元璋的专制思想》(《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95年第2期),李敬峰的《取法程朱,辨乎阳明——吕柟〈孟子〉学及其思想意义》(《中国哲学史》2016年第3期),等等。有些文章涉及了元代北山学派的《孟子》研究和明代考据学,例如,周春健的《金履祥与〈论孟集注考证〉》(《中国典籍与文化》2009年第1期),孙计康的《明代〈孟子〉考据学研究》,等等。而系统研究元明孟学的专著有董洪利的《孟子研究》(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与黄俊杰的《中国孟学诠释史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等。董洪利的《孟子研究》第十章是元明孟学,限于篇幅,作者进行了脉络梳理,未对元明孟学展开研究。黄其俊的《中国孟学诠释史》第四篇是《宋元明时期的孟学》,作者用了四章篇幅讨论了元明孟学,对元明孟学做了概要式梳理。此外还有一些研究四书学史以及经学史的著作和论文对元明孟学有所涉及,例如,朱修春的《四书学史研究》(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周春健的《元代四书学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郭素红的《明代经学的发展》(山东大学博士论文,2008),甄洪永的《明初经学研究》(山东大学博士论文,2009),日本佐野公治的《四书学史的研究》(东京创文社,1988年2月),等等。
总体而言,目前学界关于元明孟学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相较于学界对先秦汉唐孟学、两宋孟学、清代孟学研究的全面深入,元明孟学显然还待加强。我们的研究主要在以下四方面做了一些努力:其一,全面深入地考察了元代孟学史上的重要现象——孟子再升格的过程,剖析了其历史意义。相较两宋时期,孟子地位在元代有一个再升格的过程。元代官方独尊孟子为亚圣,追封孟子父母,优遇孟子后人,立《孟子》为国子监教材,将《孟子》由“兼经”升为“正经”,学人对《孟子》展开多样化的诠释与研究,元代官方和学界这一系列的尊孟举措,不仅使孟子地位再次升格,也进一步巩固了孟子的官学地位。这是孟学史上的重要现象,应当对其做深入探讨。其二,借助古典目录以及现存传世文献,梳理了元明时期孟学著述状况,从中透视元明孟学的文化特征。其三,以孟子思想核心:心性论、知言养气论、王道论为研究切入点,研究了元明孟学史上的代表人物,诸如金履祥、许谦、胡炳文、陈天祥、薛瑄、蔡清、王阳明、吕楠、罗钦顺、罗汝芳、李贽、高攀龙、张岱、孙其逢等人对孟子思想的解说,以彰显元明孟学思想的独特性以及历史贡献。其四,针对明代中后期《孟子》考据学逐渐兴起的历史现实,以明代《孟子》考据学代表人物陈士元《孟子杂记》为研究个案,总结明代中后期的孟子考据学研究特点。 ……   

显示全部作者简介

周淑萍,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辞书学会理事、陕西孔子学会常务理事等。主要从事孟子与孟学、经学文献、儒家文化、辞书学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孟学史(11ZD056)”、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两宋孟学史”(05ZX032)、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孟子》与宋代经学”(22ZX052)、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明代至民国西北地区契约文书整理、语言文字研究及数据库建设(19ZDA309)子课题等重要项目的研究,主持1988年国家新闻出版署辞书规划项目《十三经辞典》(孟子卷、礼记卷)的编纂与研究,在《史学理论》《史学月刊》《孔子研究》《现代哲学》等刊物发表了研究孟子、孟学的系列研究论文,在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两宋孟学研究》、中华书局出版了《先秦汉唐孟学研究》等与孟学有关的著作。

显示全部内容简介

《元明孟学研究》是2011年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孟学史研究”结题成果之一(编号:11ZD056;项目结项等级:良好),是2022年陕西师范大学优秀著作出版资金资助项目。全文分上下两编:
上编 元代孟学:深入考察了元代四书官学地位制度化进程中孟子地位的变化,勾画出元代孟学发展演进的轨迹,在此基础上剖析以金履祥、许谦、吴澄、胡炳文、陈天祥等为代表的元代重要学人对孟子的诠释和解读,揭示了元代孟学的历史影响及地位。
下编 明代孟学:主要探寻明代孟子地位的变迁,分析明初孟子罢享、删节《孟子》的原因及实际影响,在此基础上剖析以薛瑄、蔡清、王阳明、吕楠、罗汝芳、罗钦顺、李贽、张岱、陈士元等为代表的明代重要学人对孟子其人其书的解读和诠释,揭示了明代孟学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总之,《元明孟学研究》全面梳理了元明时期孟学的发展与演进,展现了孟子在元明朝廷与士人中的地位与影响,勾画出元明孟学的特点、价值与贡献,揭示出元明孟学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历史地位和学术影响。

显示全部目 录

导论
上编  元代孟学
第一章  元代孟子地位的再升格
第一节  独封孟子为“亚圣”
第二节  孟庙保护制度化
第三节  孟子家人受优遇
第四节 《孟子》官学地位再巩固
第五节  元代孟学著述多样化
小  结
第二章  金履祥《孟子集注考证》
第一节  孟子论性“欠道一气字出”
第二节  知言集义循环并进
第三节  王道行仁政以聚民
小  结
第三章  许谦《读四书丛说•孟子》
第一节 “循性”当以“利”
第二节  知言为内,集义为外
第三节  王道在尽不忍之心
小  结
附论  王柏论孟子
第四章  许衡、吴澄论孟子
第一节  许衡论孟子
第二节  吴澄论孟子
小  结
第五章  胡炳文《四书通•孟子通》
第一节  孟子之心非空寂无用之心
第二节  知言养气,直养是工夫
第三节  王霸之别在心之诚伪
小  结
第六章  陈天祥《四书辨疑•孟子》
第一节  四端是性非情
第二节  知言养气,义本气末
第三节  王政以安人利民为本
小  结
结语  元代孟学发展演进特征
下编  明代孟学
第一章  明代孟子地位的沉浮
第一节  朱元璋罢孟子配享
第二节  刘三吾《孟子节文》
第三节  官方对孟庙保护滞后与民间对孟庙的维护
第四节  明代孟学著述宏富
小  结
第二章  薛瑄论孟子

第一节 《孟子》体要在性善
第二节  浩然之气塞天地而贯金石
第三节  王道在扩天理而遏人欲
小  结
第三章  蔡清《四书蒙引•孟子》
第一节  孟子论性善,其辨甚力
第二节  养气是行,知言是知
第三节  王道以得民心为本
小  结
第四章  王阳明论孟子
第一节  孟子从源头说性,但只见得大概
第二节 “是非之心”是良知
第三节 “致良知”则浩然之气朗现
第四节  孟子不道桓文之事,是孔门心法
小  结
第五章  吕柟《四书因问•孟子因问》
第一节  孟子言气字,即有性字
第二节  养气不在刚大充塞处做功
第三节  推恩是孟子王道之本
小  结
第六章  罗钦顺论孟子
第一节 “思”是孟子心性说“吃紧”处
第二节  孟子心性论说的完备与偏颇
小  结
第七章  罗汝芳《一贯编•孟子》
第一节  孟子道性善,自性无不善者立言
第二节  浩然之气是心的气象
小  结
第八章  李贽论孟子与《四书评•孟子》
第一节  李贽论孟子
第二节 《四书评•孟子》
小  结
第九章  高攀龙《高子讲义•孟子》
第一节  孟子道性善是“天生见成的”
第二节  仁义良心便是浩然之气
小  结
第十章  陈士元《孟子杂记》
第一节  考孟子生平
第二节  考《孟子》引书与《孟子》逸文
第三节  考释《孟子》语词
小  结
第十一章  孙奇逢《四书近指•孟子》
第一节  孟子“说个性善,直指本体”
第二节  自反心安,浩然之气自生
第三节  王道救民,是孔孟热肠
小  结
第十二章  张岱《四书遇•孟子》
第一节  孟子性善是说“习中之性”
第二节  孟子知言养气,是知心、养心
第三节  孟子仁政论,不离心法
小  结
结语  明代孟学发展演进特征
附录一  元代孟学著述简表
附录二  明代孟学著述简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