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全部序言
网络要经世致用
互联网周刊主编 姜奇平
《网络内容管理与情报分析》掩卷之余,首先与它联想到一起的词是“经世致用”。有人把经世和致用拆开来解,分为经国济世与学用结合,这二者并不矛盾。
记得一位车迷写过,“在我初二的时候,读了一本叫《数字化生存》的书;时隔十多年后,我驾驶了一款叫‘全时数字轿车’的荣威550。这十多年间,我们身处的社会发生最大的变化就是计算机的普及和数字技术对生活方式的影响”。《互联网周刊》今年正好办到十年,对网络我从头看到现在,从经世到致用,不能不感叹时代变化之快。
严复是主张经世致用的,他一方面引进了《天演论》;一方面引进了实证主义。不过在上一次现代化中,中国人的“重叠共识”从经世(比如启蒙和革命)转向致用(比如搞经济建设),中间跨越了百余年。在这次现代化中,胡泳翻译的《数字化生存》是偏向经世的;刚过十年,人们的兴趣就转向致用了。可见历史节奏加快了。商务印书馆这个时候出《网络内容管理与情报分析》,也算恰得其时吧。
《网络内容管理与情报分析》接下来让人联想的,是一串意象:“土地作物管理与情报分析”,“工厂产品管理与情报分析”。如果在不同历史阶段,有这样三本书出现,就可以凑成“三次浪潮致用系列”了。地主关注土地,资本家关注工厂,知本家关注网络;而作物、产品和内容,就成了三个历史阶段从三种不同生产资料中产生的三种不同果实。
《网络内容管理与情报分析》这本书本身有什么用的问题就清楚了:它可以帮助新生的知本家阶层,控制本时代的核心资源。在网络时代,把老子和权力当作核心资源来“致用”,不是没有市场,而是没有前途。阳光财富来自对信息资源的把握。信息资源好比数字的阿拉伯石油。谁控制了信息资源,谁就控制了信息意义上的中东。控制了资源要津,才能摘取最丰盛的果实。这是我们从这本书的外边来读的看点。
如果翻开这本书,从里边来看,如何寻找阅读的意义?
《网络内容管理与情报分析》实际有两个部分,前四章都在讲网络,后四章才讲内容和情报(最后一章是案例)。这是一个缺点吗?我倒认为是个优点。我见过许多人进入信息经济领域,但把握资源的方式不得法。俗话说:“女怕嫁错郎,男怕入错行。”这些人并没有“入错行”,但问题在于“不得法”。他们真的用对待石油的办法来对待信息。他们的通病在于,只把IT当作做事的对象,而没有把IT当作一种做事的方式。从理论上说就是:用旧的生产方式,来对待新的生产力。所以我建议以内容和情报为业的人,不要急于一下翻到第五章以后去看“本行”问题。先看一看前四章的内容,修行悟道。
用旧的生产方式,来对待新的生产力,会把对的事情做错。在三次浪潮的每个转换期,都会出这种问题。比如,欧洲的地主阶级跟资本家阶级争论这样的问题:木材加工成桌子,到底是增加了价值,还是减少了价值?地主认为减少了价值,因为加工成桌子后,木头变少了。资本家争辩说,加工就是价值所在。地主百思不得其解:加工的长宽高都看不见,价值在什么地方呢?因为他脑子里没有货币空间的概念。今天的问题是同样的,资本家总是怀疑知本家,信息的价值在什么地方呢?因为他没有信息空间的概念。
我们需要把每一种新的生产力,想象进一种新的空间。信息资源处于网络空间之中。思考网络空间有什么不同,有利于摆脱用货币所在空间和作物所在空间来想问题陷入的盲区。这就是前四章的意义。随时带着这样的问题意识来读前四章,或者当面对后四章的问题悟不出道时,随时回到它们的元语境中寻找灵感,有利于捕捉到“做对事”的感觉。
网络空间,或者说信息空间存在于哪里?这本书的前四章写得明明白白。这是一种不同于自然、货币空间的新维度。它不能用长宽高来直接衡量,也不能用数量和价格来直接衡量,但是第一,信息有自己独特的存在方式,这就是波普所说的世界三的存在方式。这种空间,甚至有它自己的物理化的外在表现形式,如第二章所示。第二,它会通过应用,与长宽高的空间、数量价格的空间,进行价值转换。第三,它会通过作用于人与人关系,如第四章后半部分所示,转化为一种新的、可能是质变的做事方式,例如不同的组织方式、生产方式、经营方式。
《网络内容管理与情报分析》的后半部分,是直接讲内容和情报的。如果要在内容管理和情报分析上最实在地致用,这一部分是需要踏实掌握的。它包括了对内容管理和情报分析的操作性的介绍,而且已经教科书化。我想学者未必会把这本书当作一部深刻的研究著作来看待,比如光是什么叫知识,学者就可以写出比这本书还厚的一大套来。但如果读者的兴趣不是在学理上,而在实践和操作上,这一部分会给你带来实实在在的收获。
在本书直接讲内容和情报的部分,作者吸收了大量的新知识与新成果,以培养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为目标,进行了系统的归纳和讲解,还配上了具体的应用案例,对于想了解网络、更新知识、提高技能的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者来说,是非常有用的。
当然,互联网发展太快了,就像一列高速列车,我们没法跳出疾驰的列车对它拍照,然后有把握地说,这就是它现在的样子。因为它不是静态的,它的每个现在都不一样。同样我们也不能苛求这本书的内容永不过时。好在作者可能提前想到了这点,读者可以到与它匹配的网站上去进行知识更新。这倒是一种新的写书方法。
希望有可能的话,这本书能得到不断的升级。也希望读者能够用自己的实践,不断升级从这里得到的知识。
互联网周刊主编 姜奇平
《网络内容管理与情报分析》掩卷之余,首先与它联想到一起的词是“经世致用”。有人把经世和致用拆开来解,分为经国济世与学用结合,这二者并不矛盾。
记得一位车迷写过,“在我初二的时候,读了一本叫《数字化生存》的书;时隔十多年后,我驾驶了一款叫‘全时数字轿车’的荣威550。这十多年间,我们身处的社会发生最大的变化就是计算机的普及和数字技术对生活方式的影响”。《互联网周刊》今年正好办到十年,对网络我从头看到现在,从经世到致用,不能不感叹时代变化之快。
严复是主张经世致用的,他一方面引进了《天演论》;一方面引进了实证主义。不过在上一次现代化中,中国人的“重叠共识”从经世(比如启蒙和革命)转向致用(比如搞经济建设),中间跨越了百余年。在这次现代化中,胡泳翻译的《数字化生存》是偏向经世的;刚过十年,人们的兴趣就转向致用了。可见历史节奏加快了。商务印书馆这个时候出《网络内容管理与情报分析》,也算恰得其时吧。
《网络内容管理与情报分析》接下来让人联想的,是一串意象:“土地作物管理与情报分析”,“工厂产品管理与情报分析”。如果在不同历史阶段,有这样三本书出现,就可以凑成“三次浪潮致用系列”了。地主关注土地,资本家关注工厂,知本家关注网络;而作物、产品和内容,就成了三个历史阶段从三种不同生产资料中产生的三种不同果实。
《网络内容管理与情报分析》这本书本身有什么用的问题就清楚了:它可以帮助新生的知本家阶层,控制本时代的核心资源。在网络时代,把老子和权力当作核心资源来“致用”,不是没有市场,而是没有前途。阳光财富来自对信息资源的把握。信息资源好比数字的阿拉伯石油。谁控制了信息资源,谁就控制了信息意义上的中东。控制了资源要津,才能摘取最丰盛的果实。这是我们从这本书的外边来读的看点。
如果翻开这本书,从里边来看,如何寻找阅读的意义?
《网络内容管理与情报分析》实际有两个部分,前四章都在讲网络,后四章才讲内容和情报(最后一章是案例)。这是一个缺点吗?我倒认为是个优点。我见过许多人进入信息经济领域,但把握资源的方式不得法。俗话说:“女怕嫁错郎,男怕入错行。”这些人并没有“入错行”,但问题在于“不得法”。他们真的用对待石油的办法来对待信息。他们的通病在于,只把IT当作做事的对象,而没有把IT当作一种做事的方式。从理论上说就是:用旧的生产方式,来对待新的生产力。所以我建议以内容和情报为业的人,不要急于一下翻到第五章以后去看“本行”问题。先看一看前四章的内容,修行悟道。
用旧的生产方式,来对待新的生产力,会把对的事情做错。在三次浪潮的每个转换期,都会出这种问题。比如,欧洲的地主阶级跟资本家阶级争论这样的问题:木材加工成桌子,到底是增加了价值,还是减少了价值?地主认为减少了价值,因为加工成桌子后,木头变少了。资本家争辩说,加工就是价值所在。地主百思不得其解:加工的长宽高都看不见,价值在什么地方呢?因为他脑子里没有货币空间的概念。今天的问题是同样的,资本家总是怀疑知本家,信息的价值在什么地方呢?因为他没有信息空间的概念。
我们需要把每一种新的生产力,想象进一种新的空间。信息资源处于网络空间之中。思考网络空间有什么不同,有利于摆脱用货币所在空间和作物所在空间来想问题陷入的盲区。这就是前四章的意义。随时带着这样的问题意识来读前四章,或者当面对后四章的问题悟不出道时,随时回到它们的元语境中寻找灵感,有利于捕捉到“做对事”的感觉。
网络空间,或者说信息空间存在于哪里?这本书的前四章写得明明白白。这是一种不同于自然、货币空间的新维度。它不能用长宽高来直接衡量,也不能用数量和价格来直接衡量,但是第一,信息有自己独特的存在方式,这就是波普所说的世界三的存在方式。这种空间,甚至有它自己的物理化的外在表现形式,如第二章所示。第二,它会通过应用,与长宽高的空间、数量价格的空间,进行价值转换。第三,它会通过作用于人与人关系,如第四章后半部分所示,转化为一种新的、可能是质变的做事方式,例如不同的组织方式、生产方式、经营方式。
《网络内容管理与情报分析》的后半部分,是直接讲内容和情报的。如果要在内容管理和情报分析上最实在地致用,这一部分是需要踏实掌握的。它包括了对内容管理和情报分析的操作性的介绍,而且已经教科书化。我想学者未必会把这本书当作一部深刻的研究著作来看待,比如光是什么叫知识,学者就可以写出比这本书还厚的一大套来。但如果读者的兴趣不是在学理上,而在实践和操作上,这一部分会给你带来实实在在的收获。
在本书直接讲内容和情报的部分,作者吸收了大量的新知识与新成果,以培养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为目标,进行了系统的归纳和讲解,还配上了具体的应用案例,对于想了解网络、更新知识、提高技能的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者来说,是非常有用的。
当然,互联网发展太快了,就像一列高速列车,我们没法跳出疾驰的列车对它拍照,然后有把握地说,这就是它现在的样子。因为它不是静态的,它的每个现在都不一样。同样我们也不能苛求这本书的内容永不过时。好在作者可能提前想到了这点,读者可以到与它匹配的网站上去进行知识更新。这倒是一种新的写书方法。
希望有可能的话,这本书能得到不断的升级。也希望读者能够用自己的实践,不断升级从这里得到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