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朱熹“克己复礼为仁”诠释研究:以理学体系建构为视角 平装

分享到:

定价:¥108.00

  • 著者:185242 
  • 出版时间:2021年12月本印时间:2021年12月
  • 版次:1印次:1页数:354页
  • 开本:16册数:1 卷数:1
  • ISBN:978-7-100-20552-8
  • 读者对象:中国传统文化爱好者,朱子学、中国哲学研究者
  • 主题词:朱熹(1130—1200)克己复礼哲学思想研究
  • 人气:69

显示全部编辑推荐

一部对朱熹“克己复礼为仁”诠释进行系统全面研究的著作。

 

1. 从研究内容来看,本书首次对朱熹“克己复礼为仁”诠释进行系统而全面的研究,旨在深入挖掘“克己”“复礼”“为仁”等概念的意涵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充分体现了朱熹学术本身“致广大、尽精微”的原貌,具有创新性。

2. 从研究视角来看,全书以理学体系建构为视角对朱熹“克己复礼为仁”诠释进行全面的研究,切合儒学发展的实际情况,有着强烈的问题意识。

3. 从研究方法来看,本书研究力图呈现朱熹学术的原貌,注重朱熹诠释与建构的历时性发展、动态性演变。从动态发展过程中,把握朱熹学术的体系性、逻辑性、全面性和统一性。

 

显示全部作者简介

郭园兰,湖南师范大学哲学系、道德文化研究中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文化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岳麓书院博士,清华大学访问学者,兼任中华朱子学会理事等。主要研究方向为宋明理学、经学。主持国家社科基金、省社科基金项目等5项, 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在《中国哲学史》等期刊发表论文近30篇。

显示全部内容简介

本书以宋代佛道挑战、清代汉宋之争为背景,以理学体系建构为视角,首次对朱熹“克己复礼为仁”诠释进行系统全面研究,深入挖掘朱熹克己、复礼、为仁及三者关系的诠释意涵,深刻揭示其诠释的理学化、阶段性、发展性、矛盾性特征及其成因,彰显了朱熹内倾的学术特征、“致广大,尽精微”的学术特质与深远影响。

显示全部目 录

朱子学的精神与未来——《朱子学文库》序陈来 
序肖永明 
第一章 研究概述
第一节 背景与意义
一、“克己复礼为仁”是儒学的重要命题
二、“克己复礼为仁”诠释在朱熹学术中居于重要地位
三、“克己复礼为仁”诠释内含朱熹应对佛道挑战、复兴儒学之使命
四、朱熹“克己复礼为仁”诠释在清代汉宋之争中成为争点
五、朱熹“克己复礼为仁”诠释彰显了儒学的分化和发展
六、朱熹“克己复礼为仁”诠释能为当代儒学发展提供借鉴和思考
第二节 回顾与前瞻
一、对孔子“克己复礼为仁”思想的研究
二、对朱熹及其他宋儒“克己复礼为仁”诠释的研究
三、对明清儒者“克己复礼为仁”诠释的研究
四、对“克己复礼为仁”诠释其他相关方面的研究
五、研究评析及前瞻
第三节 内容与创新
一、研究内容
二、创新之处
第二章 朱熹对“克己”的诠释
第一节 朱熹在“克己”诠释上的立场与取舍
一、朱熹在“克己”诠释上的立场
二、朱熹对前贤“克己”诠释的博采集评
三、朱熹对前贤“克己”诠释的批驳辨误
四、朱熹对前贤“克己”诠释的选择吸收
第二节 朱熹“克己”诠释的思想内涵
一、“克己”是圣人成圣之根本、教人之定本
二、以“身之私欲”而不以“身”训“己”
三、以“胜”而不以“治”训“克”
四、不稳当的都要克,尽力舍死向前,久而不懈
五、“克己”之私内含气禀之私、耳目口鼻之欲、人我之私
第三节 朱熹“克己”诠释思想的践履与影响
一、朱熹“克己”诠释思想的践履:治心修身与正心窒欲
二、朱熹“克己”诠释思想的影响:以道学之争为例
三、余论
第三章 朱熹对“复礼”的诠释
第一节 朱熹对宋儒“复礼”诠释的采录与评论
一、对宋儒“复礼”诠释的采录
二、对宋儒“复礼”诠释的评论
第二节 朱熹“复礼”诠释的思想内涵
一、“复礼”即“复本有之礼”
二、“复礼”即“返本复性”
三、“复礼”即“复天理”
四、“复礼”即“复节文”“复此身于规矩准绳之中”
五、“复礼”即“复天理之节文”
第三节 朱熹“复礼”诠释的内在发展与理学根源
一、朱熹“复礼”诠释的内在发展:以不满于“复天理”之释为例
二、朱熹“复礼”诠释的理学根源:以“复天理之节文”为例
三、余论
第四章 朱熹对“为仁”的诠释
第一节 朱熹对宋儒“为仁”诠释的采录与评论
一、朱熹对宋儒“为仁”诠释的采录
二、朱熹对宋儒“为仁”诠释的评论
三、朱熹对以“人心”释仁的继承与发展
第二节 朱熹对“为仁”的诠释:以工夫指示仁
一、释“为仁”为“谓之仁”“是仁”:定位仁之工夫
二、释“为仁”为“见仁”:工夫指向仁之本体
三、释“为仁”为“到仁”“至仁”:工夫指向仁之境界
四、释“为仁”为以工夫指示仁:前工夫后效果
五、“为仁”诠释彰显朱子学术工夫论倾向
第三节 朱熹释“仁”为“本心之全德”
一、释“仁”为“本心之全德”是通则
二、区别于人心的本心是道心
三、作为本心之仁是天生的、固有的
四、作为本心之仁是性、理
五、为何以德释仁:德和仁具有共通意涵
六、为何以全德释仁:仁包四德
七、朱熹以“本心之全德”释仁的理学根源
第五章 “克己复礼为仁”诠释与朱熹学术特征及影响
第一节 朱熹对“克己”“复礼”“为仁”关系的诠释:以理学体系建构为视角
一、“克己”“复礼”既合又分
二、“克己复礼”“为仁”系先后关系
三、“克己复礼为仁”之“仁”“礼”为多维关系
四、“克己”“复礼”“为仁”关系的诠释与理学体系建构
第二节 从“克己复礼为仁”诠释看朱熹学术内倾特征:以“克己”为中心
一、问题的提出
二、从“克己”诠释变化看朱熹学术内倾特征的形成
三、向里用力:从朱熹“克己”诠释之正面阐发看其学术内倾特征
四、心性追求:从朱熹“克己”诠释之侧面引证看其学术内倾特征
五、内向超越:从朱熹“克己”诠释之总评看其学术内倾特征
六、朱熹学术内倾特征之成因
第三节 从“克己复礼为仁”诠释之汉宋分野看朱熹学术影响:以“克己”为中心
一、汉学宋学“克己”诠释存在分野
二、汉学家对宋学家“克己”解的批驳
三、宋学家“克己”诠释与理学体系建构
四、汉学宋学“克己”解平议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 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