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 平装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

分享到:

定价:¥98.00

  • 著者:4574 译者:
  • 出版时间:2004年07月本印时间:2013年07月
  • 版次:1印次:20页数:654页
  • 开本:32册数:1
  • ISBN:978-7-100-00263-9
  • 主题词: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文化
  • 人气:2053

显示全部出版说明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
出版说明
  我馆历来重视移译世界各国学术名著。从五十年代起,更致力于翻译出版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前的古典学术著作,同时适当介绍当代具有定评的各派代表作品。幸赖著译界鼎力襄助,三十年来印行不下三百余种。我们确信只有用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财富来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够建成现代化的社会主义社会。这些书籍所蕴藏的思想财富和学术价值,为学人所熟知,毋需赘述。这些译本过去以单行本印行,难见系统,汇编为丛书,才能相得益彰,蔚为大观,既便于研读查考,又利于文化积累。为此,我们从1981年至2000年先后分九辑印行了名著三百六十余种。现继续编印第十辑。到2004年底出版至四百种。今后在积累单本著作的基础上仍将陆续以名著版印行。由于采用原纸型,译文末能重新校订,体例也不完全统一,凡是原来译本可用的序跋,都一仍其旧,个别序跋予以订正或删除。读书界完全懂得要用正确的分析态度去研读这些著作,汲取其对我有用的精华,剔除其不合时宜的糟粕,这一点也无需我们多说。希望海内外读书界、著译界给我们批评、建议,帮助我们把这套丛书出好。

                         商务印书馆编辑部
  2003年10月

致谢与说明
  本书原文为德文,中译本是根据英译本(根据德文本第十五版译出)转译的,由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马香雪同志校订全书并补译了注释,北京大学历史系朱龙华同志进行了审读。帮助选择了插图一百一十幅并写了说明。为帮助读者理解全书,特请北京大学历史系齐思和教授写了一篇序言。我们在此一并致谢!
  本书作者在书中经常提到的“见本书第x x页”,还有索引页码,都是指原书页码。我们照译。原书页码标在页边,请读者索查时注意。

显示全部序言

中译本序言
  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一书是资产阶级历史学中关于这个重大的文化革命运动最重要的著作。他根据前人对意大利文艺复兴各方面的研究,和他自己对这个问题穷年累月的探讨,建立起一个新的体系。这个体系遂成为资产阶级历史学对这个问题的正统理论。这部著作虽然最初出版于百年以前,它的德文本和各种翻译本一直风行不衰,不断有新版出现。这部中文译本的出版,对于我们了解和批判资产阶级历史学和资产阶级的文艺思想都有很大帮助。
  文艺复兴是欧洲历史中一次重大的新文化运动。恩格斯给予它很高的评价,认为“这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但是资产阶级历史学家出于阶级偏见,加之受形而上学思想体系的支配,对于文艺复兴运动的历史意义未能(也不可能)作出科学的说明。原来欧洲的传统历史学,从希腊时代的修昔底德直到十九世纪的兰克,都认为历史学的范围应该限于政治和军事。文艺复兴是属于学术、思想、文学和艺术领域之内的,在传统的历史学中根本没有地位。尽管自文艺复兴运动开始以来,人文主义历史家在扫除中世纪欧洲史学中的荒诞迷信,和推翻以犹太史、教会史为中心的体系方面,取得巨大成绩,因而使得历史学的面貌有所改变;但是它的范围仍然是局限于政治、军事的框子,而未能赋予这个重大文化运动以应有的地位。
  文艺复兴时期的学者虽然从不同的角度认识到自己是处在一个新的时代,但是他们对于文艺复兴运动还没有一个整体的概念、综合的叙述。直到十八世纪中叶,法国的启蒙运动大师伏尔泰(1694—1778年)在他的《论各族的风尚与精神》一书中(1756年出版)才把文艺复兴作为一个新文化运动来进行考察。在这本简短的文化史概论中,对文艺复兴虽然着墨不多,但是他作出一些深刻的观察。他指出,文艺复兴的重大意义不在于复古,而在于创造。文艺复兴的辉煌成就是意大利人的天才创造,而不是由于君士坦丁堡逃亡者的来临,这般人只是将希腊文教给意大利人而已。在这本书中,他提出了撰写文化史的必要性。
  伏尔泰的这本书出版了二百年之后,欧洲资产阶级历史学界才出现了关于文化史运动的专著。在十九世纪中叶以前,一般资产阶级历史家仍然是沿着传统的政治军事史的老路。虽然在各种专史中(包括政治史、文学史、美术史、古典学术史等),关于各方面问题的研究,越来越详细,资料越积累越丰富;但是直到布克哈特才对意大利文艺复兴作出了综合的研究和全面的考察,写出第一部文艺复兴史。
  布克哈特的《意大利的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一书的产生是和十九世纪中期欧洲的文化史运动分不开的。文化史运动是对欧洲当时以德国著名历史家兰克(1795—1886年)为代表的历史学的一种反抗运动。它主张打破传统历史学的窄狭的范围,而将历史的领域扩大到人类活动的各个方面。这派人虽以历史学的革新者自居,实际上,他们只是站在资产阶级的立场,要求进一步扫除历史学中的封建残余,把传统历史学所奉为主人翁的帝王将相抽掉一部分,而换上一些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作为歌颂的对象而已。他们的方法仍是形而上学的。在他们的著作中,劳动人民仍是没有地位的。他们所提倡的改革是很不彻底的。其实,在此时期,马克思和恩格斯已经提出研究历史的唯一科学方法,因而引起历史学的革命的变革。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受到了进步历史家的欢迎,成为他们进行史学革命的锐利武器,影响越来越大。但是,站在资产阶级立场的文化史运动历史家们所选择的却是另外一条道路。由布克哈特的《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一书也可以看出他们所宣扬的历史学的改革的不彻底性。
……
  本书所包括的时代主要地是自十三世纪后期到十六世纪中叶,他把意大利在这三百年间的文化发展分成六个方面。这种分题叙述的方法是和传统的按照年代叙述的方法大不相同,这是布克哈特处理文化史的特点。在本书中,每方面作为一篇,每篇又分为若干章。
   第一篇:《作为一种艺术工作的国家》是本书中最长的一篇,约占全书四分之一的篇幅。这一篇分作十章,内容是叙述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政治制度。布克哈特虽然突破了传统历史学的政治军事史的框子,但是他仍然把政治看作整个社会的基础,对文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他把论政治的一篇放在本书的首要地位,而且用了很长的篇幅加以叙述。但是他在本书中所讲的是政治制度而不是政治事件,这是和传统史学不同之处。他指出,在十四、五世纪时,当西欧西班牙、法国、英国正走上统一的道路时,意大利由于教皇和霍亨斯陶棻家族争夺对意大利统治权的结果,仍然处在四分五裂的局面。这时意大利已经完全摆脱了神圣罗马帝国的控制,而教皇的势力既不足以统一全国,但又拥有足以阻挠意大利统一的力量。他认为这是意大利仍处于分崩离析状态的根本原因。他又指出,在此时期,意大利的许多小国中,第一次出现近代欧洲的政治精神。因为国内和国外的斗争剧烈,各国的统治者们必须对政治工作深思熟虑,老谋深算,才能保住自己的地位。于是一个新的历史事实出现了,即政治工作成为一种艺术。这个新的政治精神表现在各个方面,决定各国的内部宪法和对外政策。作者认为,正是在这个新式的政治生命的基础之上,出现了一种新的文化——即文艺复兴文化。

  说明了文艺复兴的政治背景之后,布克哈特在第二篇《个人的发展》中又提出一个论点。在他看来,个人主义是人文主义世界观的基础;而且文艺复兴的各方面都是个人主义的表现。他指出,在中世纪时期,人们的视野,无论在观察客观世界,或在认识自己时,都被一层纱幕遮住了。这层纱幕是由宗教信仰、毫无根据的幻想、和先入为主的成见织成的。意大利人最早把这层障眼的纱幕撕去了,因而认识了客观世界,并且认识了自己。这就给他们无穷的力量,使他们能在各方面创造奇迹。他认为这个新的世界观在但丁的《神曲》中已经表现出来,而这样的作品在正被经院哲学笼罩下的其他欧洲国家是决不会出现的。因此,这位伟大诗人正是新时代的传令官。他又认为,在十五、六世纪,有许多人把个性发展到最高的限度,加上一个坚强的性格,和当时现实生活的需要,遂成为在许多方面都有成就的天才人物。他举了达•芬奇的先驱者阿尔伯蒂(1404?—1472年)在各方面的惊人才能作为例证。  
   在论述《古典文化的复兴》的第三篇中,布克哈特指出,用古学的“再生”来概括文艺复兴的传统看法是很片面的。他认为意大利人所以能在文化上征服全欧,不只是由于古学的复兴,而是把古学的复兴和意大利人的创造天才相结合起来了。他强调这是“本书的主要论点之一。”他说:当意大利人摆脱了中世纪的文化枷锁以后,他们需要一个导师来帮助他们认识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他们在古典文化中找到了这样的一个导师,这就是他们热爱古典文化的原因。他们并不是要复古,而是要把古典文化加以改造,以适合于自己的需要。

  在第四篇《世界的发现和人的发现》中,布克哈特又提出了一个论点,即粉碎了中世纪的精神枷锁之后,意大利人不但发现了世界,还发现了自己。在简单地叙述了意大利的航海事业和自然科学成就以后,布克哈特转入意大利人对于自然界美的发现。他指出,对于自然界的美的欣赏在欧洲是从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人开始的,这完全是一个新的概念,而在欧洲古代和中世纪的文学和艺术作品中是找不到的。他认为佩脱拉克是最早明显地表示自然界的美对他的影响的一个人。因此,他认为,佩脱拉克是真正的最早的近代人之一。以后就有许多意大利诗人刻画自然界的美;而在十五、六世纪兴起的法兰德斯画派尤善于描绘自然界的美,对西欧的艺术思想发生很大影响。

  在名为《社交与节日庆典》的第五篇中,第一章称为《阶级的平等化》。在这一部分中,布克哈特指出意大利的富裕市民已经和封建贵族取得平等地位,而且在生活方面也难以区别了。他指出,自十二世纪以来,意大利的封建贵族和市民共同居住在城市之中,他们利害相同,休戚相关,而且生活方式已无分别,文化教养大致相同。在此时期,社会所重视的是有钱有闲的人,而不是他们的门第出身。他把这种社会变动称为“阶级的融合”。在下边几章中,他又指出,在近代国家中间,意大利最早出现了文明生活习惯。他们讲究礼貌,重视言辞,举止娴雅,服装整洁,居住舒适,注意教育和体育锻炼。在这些方面,意大利人都高出于当时其他各国之上。
  只是在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即《道德与宗教》一篇中,布克哈特才指出意大利文艺复兴的阴暗面。他引用了马基雅维里的一句名言作为出发点,即:“我们意大利人较其他国家的人更不信奉宗教,更腐败,因为教会和它的代表给我们树立了最坏的榜样。”马基雅维里把意大利人的道德败坏归咎于教会的影响;但是布克哈特又举出了更为重要的原因,他认为这是个人主义极端发展的结果。在个人主义的推动下,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实现自己的野心,就不择手段,不顾一切,为非作恶,无所不为,但图自己的快乐,绝不管别人的痛苦和舆论的指谪。但是,布克哈特虽然看到这一点,他对这些社会现象并不完全加以否定,而认为这是因为当时意大利正处在这样一个时期,旧的道德标准已经不能维系人心,而新的社会责任感还没有树立起来。在这样的一个过渡时期,必然会产生一些混乱现象,这是不能避免的。尽管如此,意大利文艺复兴的文化仍然是当时文化的高峰,而它的艺术的光辉更是古代和中世纪所望尘莫及的。这就是他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的评价。值得注意的是,本书虽分六个方面论述意大利文艺复兴的文化,但是并未讲到美术,这不能不说是本书的一个缺点,尤其令人感到奇怪的是,本书乃出自一位美术史专家之笔。据作者自己说,他本打算对这问题另写一本专著,但永未能实现。只是在库格勒主编的《建筑史》中,收入了他所写的《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与装饰》。这部分论著写成于1867年,见《建筑史》第四册。    
  布克哈特所提出的关于文艺复兴的这些基本论点奠定了资产阶级史学关于文艺复兴的理论基础。一个现代资产阶级文艺复兴史家写道:“在这部书出版后五十年中,它的内容被大多数的历史家几乎毫无保留地接受了,直到今天它仍然代表着关于文艺复兴的正统见解,虽然反对这些见解的风暴越来越猛烈了。”可见本书所提出的论点构成资产阶级历史学对文艺复兴的正统理论;这些理论在今天虽已不是全部为资产阶级历史家所接受,但仍是他们研究这门学问的出发点,直到今天还没有另外一种著作完全代替它的地位。
  齐思和
  1978年8月

显示全部作者简介

    雅各布•布克哈特,十九世纪瑞士伟大历史学家,曾在巴塞尔大学任教五十余年。代表作有《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君士坦丁大帝时代》、《希腊文化史》等。

显示全部内容简介

  本书是西方资产阶级历史学中关于文艺复兴运动的重要著作。中译本有齐思和先生写的序言,书后附有插图110幅。本书对研究文艺复兴及其对西方文化和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有一定参考价值。

显示全部目 录

   第一篇 作为一种艺术工作的国家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十四世纪的暴君专制
   第三章 十五世纪的暴君专制
   第四章 小暴君
   第五章 大王朝
   第六章 暴君专制的反对者
   第七章 共和国:威尼斯和佛罗伦萨
   第八章 意大利各国的外交政策
   第九章 战争艺术
   第十章 教皇政府和它所遭到的危险

   第二篇 个人的发展
   第一章 意大利的国家和个人
   第二章 个人的完美化
   第三章 声誉的近代概念
   第四章 近代的机智与讽刺

   第三篇 古典文化的复兴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罗马,古城遗迹
   第三章 古代著作
   第四章 十四世纪的人文主义
   第五章 大学和学校
   第六章 人文主义的促进者
   第七章 古典文化的仿效。拉丁文的书信和讲演词
   第八章 拉丁文的论文和历史
   第九章 一般文化的拉丁化
   第十章 近代的拉丁诗歌
   第十一章 十六世纪人文主义者的衰落

   第四篇 世界的发现和人的发现
   第一章 意大利的旅行
   第二章 意大利的自然科学
   第三章 自然美的发现
   第四章 人的发现。诗歌中对于人的内心的描写
   第五章 传记
   第六章 民族和城市国家的描写
   第七章 人的外貌的描写
   第八章 生活动态的描写

   第五篇 社交与节日庆典
   第一章 阶级的平等化
   第二章 生活的外表的美化
   第三章 语言是社交的基础
   第四章 社交的高级形式
   第五章 完美的社交家
   第六章 妇女的地位
   第七章 家政
   第八章 节日庆典

   第六篇 道德和宗教
   第一章 道德
   第二章 日常生活中的宗教
   第三章 宗教和文艺复兴的精神
   第四章 古代和近代迷信的混合物
   第五章 信仰的普遍解体

   索引
   汉英译名表
   插图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