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战争论(全三册)

分享到:

定价:¥55.00

  • 出版时间:2004年06月
  • 页数:1123页
  • ISBN:7-100-01176-0
  • 主题词:战争论全三册
  • 人气:530

显示全部出版说明

<FONT size=3><STRONG>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

            出版说明

</STRONG></FONT>

  我馆历来重视移译世界各国学术名著。从五十年代起,更致力于翻译出版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前的古典学术著作,同时适当介绍当代具有定评的各派代表作品。幸赖著译界鼎力襄助,三十年来印行不下三百余种。我们确信只有用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财富来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够建成现代化的社会主义社会。这些书籍所蕴藏的思想财富和学术价值,为学人所熟知,毋需赘述。这些译本过去以单行本印行,难见系统,汇编为丛书,才能相得益彰,蔚为大观,既便于研读查考,又利于文化积累。为此,我们从1981年至2000年先后分九辑印行了名著三百六十余种。现继续编印第十辑。到2004年底出版至四百种。今后在积累单本著作的基础上仍将陆续以名著版印行。由于采用原纸型,译文末能重新校订,体例也不完全统一,凡是原来译本可用的序跋,都一仍其旧,个别序跋予以订正或删除。读书界完全懂得要用正确的分析态度去研读这些著作,汲取其对我有用的精华,剔除其不合时宜的糟粕,这一点也无需我们多说。希望海内外读书界、著译界给我们批评、建议,帮助我们把这套丛书出好。


                          商务印书馆编辑部

                             2003年10月

显示全部序言

              <STRONG>初 版 序

</STRONG>  一个女子竟敢为具有这样内容的一部著作撰写序言,有人一定会感到惊异。对于我的朋友来说,这是不必作任何解释的,但是我还是希望向那些不认识我的人简单地说明一下我这样做的原因,以免认为我自不量力。

  这部我现在为之作序的著作,使我十分挚爱的丈夫(可惜他过早地离开了我和祖国)在他一生中最后的十二年里,几乎用尽了他全部的精力。完成这部著作是他最殷切的愿望,但是他却没有意思在他活着的时候让它出版。当我劝他改变这种想法时,他一半是开玩笑,但一半也许是预感到自己的早亡,常常这样回答说:“应该由你来出版”。正是这句话(在那些幸福的日子里它常常使我落泪,尽管我从未认真地考虑过它的含意)使我的朋友们认为,我有义务为我亲爱的丈夫的遗著写几句话。纵然人们对于我这样做可能有不同的看法,但他们也不会不体谅使我克服羞怯心理来写这篇序言的那种感情的,而这种羞怯心理常常使一个女子作这样一些事情时感到十分为难。

  当然,我也决不可能抱有奢望,把自己看作是这部著作的真正出版人,这是远远超过我的能力的。我只是想当一名助手,参与这部书的出版工作。我有权利要求作这样的工作,因为我在这部著作的产生和形成过程中也曾担任过类似的角色。凡是认识我们这一对幸福的伴侣,并且知道我们在一切方面都相互关心,不仅同甘共苦,而且对每一件工作,对日常生活的琐碎小事,都抱有相同的兴趣的人,都会知道,我亲爱的丈夫从事这样一件工作,我是不会不清楚的。他写这部书时抱着多么大的热情和希望,以及这部书产生的方式和时间,恐怕也没有人比我了解得更多了。他的天赋的卓越才智,使他从少年时代起就渴望光明和真理。虽然他在许多方面都很有修养,但是他的思想主要集中在有关国家富强的军事科学上,他的职业也要求他献身于这门科学。首先是香霍斯特把他引上了正确的道路,后来,在1810年他受聘担任柏林军官学校的教官,与此同时,他荣幸地为王太子殿下讲授基础军事课,这一切都促使他把自己的研究和努力进一步集中在这方面,并把自己在研究中得出的结论记下来。1812年他在结束王太子殿下的课业时所写的一篇文章里,已经包含了他以后著作的胚胎。但是,直到1816年,在科布伦次他才又开始了科学研究工作,并且把极其重要的四年战争时期的丰富经验中成熟了的果实采集下来。开始时,他把自己的见解写成了一些简短的、相互间没有紧密联系的文章。从他的手稿里发现的下面这篇没有标明日期的文章,看来也是他在这个时期写成的。

  “我认为,这里写下的一些原则,已经涉及到了所谓战略的主要问题。我只把它们看作是一些素材,但实际上它们差不多已融合成一个整体了。

  这些素材是在没有预定计划的情况下写成的。起初,我只想用十分简短而严密的形式写下我自己已经确立了的、战略方面的最重要的问题,而不去考虑它们的体系和紧密的联系。当时,孟德斯鸠研究问题的方法,隐约地浮现在我的脑际。我认为,这种简短的格言式的篇章(开始时我只把它们称之为“谷粒”),一方面可以使人从中得到许多启发,一方面它们本身已经确立了许多论点,因而将会吸引那些才智高超的读者。这时,我心目中的读者就是一些有才智的、对战争有所了解的人。后来,我那种要求在论述中充分发挥、要求系统化的个性,终于在这里也表现了出来。在很长一段时期里,我克制了自己,从一些论文中(为了使自己对一些问题更加明确和肯定而写的一些文章),只抽出最重要的结论,把智慧集中到较小的范围里。但是,后来我的个性完全支配了我,于是我尽力加以发挥;当然这时也就考虑到了那些对这方面的问题还不十分熟悉的读者。

  我越是继续研究,越是把全部精力贯注到研究工作中去,就越使自己的著作系统化起来,因而就陆续地插进了一些章节。

  我最后的打算是,把全部文章进行一次修改,把早期写的文章加以充实,把后来写的文章的许多分析部分归纳成结论,使这些文章成为一个比较象样的整体,然后编成一本十六开本大小的书。但是,在这本书中,我还是要绝对避免写那些人人都知道的、谈论过千百遍的、并已为大家接受的泛泛的东西,因为我的抱负是要写一部不是两、三年后就会被人遗忘,而是对此有兴趣的人经常翻阅的书。”

  在科布伦次,他公务繁忙,只能利用零星的时间从事写作。直到1818年他被任命为柏林军官学校的校长以后,才又有充裕的时间进一步扩充他的著作,并且用现代战史来充实它的内容。根据这个军官学校当时的制度,学校的科学研究工作不属校长管辖,而是由一个专门的研究委员会领导,因此他并不十分满意这个职务,但是由于可以有充裕的空闲时间,他还是接受了这个新的工作。他虽然没有庸俗的虚荣心,不计较个人荣誉,但是要求自己成为真正有用的人,不愿意让上帝赐予的才能无所作为。然而,在他繁忙的一生中,他从没有得到过能满足这种要求的岗位,对于获得这样一个岗位,他也不抱多大的希望。他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了科学研究领域,他生活的目的就是希望他的著作将来能够有益于世。尽管如此,他仍然越来越坚持要在他死后再出版这部著作,这就清楚地证明,他在希望自己的著作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的崇高努力中,并没有掺杂要求得到赞扬的虚荣意图,丝毫没有自私的打算。

  直到1830年春天他被调到炮兵部门去任职为止,他一直就是这样勤勤恳恳地写作的。到了炮兵部门以后,他的工作就和从前完全不同了,他非常忙,至少在最初一个时期,不得不放弃全部写作工作。于是,他把自己的手稿整理了一下,分别包封起来,并在各个包上贴上标签,然后十分悲痛地和他非常喜爱的工作告别了。同年8月,他被调往布勒斯劳,担任第二炮兵监察部总监,12月又调回柏林,担任伯爵格乃泽瑙元帅的参谋长(在格乃泽瑙任总司令期间)。1831年3月,他陪同自己尊敬的统帅前往波森。当他遭到了悲痛的损失,于11月又从波森回到布勒斯劳的时候,他希望能继续从事写作,并在当年冬天完成这一工作。但是上帝作了另外的安排,他于11月7日回到了布勒斯劳,16日就与世长辞了。他亲手包封的文稿,是在他去世以后才打开的。

  现在,这部遗著将完全按照原来的样子分卷出版,不增减一个字。尽管如此,在出版的时候还是有许多工作要做,要进行整理和研究。我谨向在这方面给予帮助的亲爱的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特别要感谢少校奥埃策耳先生,他乐意地承担了付印时的校对工作,并且制作了这部著作的历史部分的附图。在这里,我也要提一提我亲爱的弟弟,他在我不幸的时刻支持了我,并且为这部遗著的出版在许多方面作出了贡献。特别要提到的是,他在细心地阅读和整理这部遗著时,发现了我亲爱的丈夫开始修改本书的文稿(他在1827年所写的一篇题为《说明》的文章中提到了这一意图),并把修改好了的文稿插入了第一篇的有关章节(因为修改工作只到此为止)。

  我还要向其他许多朋友表示感谢,他们向我提出过宝贵的建议,向我表示了关怀和友谊。虽然我不能把他们的名字一一提出来,但我相信,他们一定会接受我衷心的感激之情的。我越是认识到,他们给我的一切帮助不仅仅是为了我,而且也是为了他们早亡的朋友,我就越要感谢他们。

  从前,我在<STRONG>这样</STRONG>一位丈夫身边度过了非常幸福的二十一年,现在虽然我遭到了这个不可弥补的损失,但是我对往事的回忆和对未来的希望,我亲爱的丈夫留给我的关怀和爱情,人们如此普遍地仰慕他卓越才能的高尚感情,所有这一切使我仍然感到自己非常幸福。

  国王和王后陛下出于对我的信任,召我到宫中任职,这一信任对我又是一种安慰,我要为此感谢上帝,因为我高兴地担任了愿意为之贡献自己力量的光荣职务。愿上帝降福,让我做好这个职务,并且盼望目前由我侍奉的尊贵的小王子将来能读一读这部书,并能受到它的鼓舞而象他的光荣的祖先一样树立功勋。


                  威廉王后陛下女侍从长

                   玛丽•冯•克劳塞维茨

                    1832年6月30日于波茨坦大理石宫




              <STRONG>作 者 自 序

</STRONG>  所谓科学的东西不仅仅是指或者不主要是指体系和完整的理论大厦,这在今天已经是不需要争论的问题了。在本书的叙述中,从表面上看,是根本找不到体系的,这里没有完整的理论大厦,只有建筑大厦的材料。

  本书的科学性就在于要探讨战争现象的实质,指出它们同构成它们的那些事物之间的联系。作者在本书中没有回避哲学的结论,但是当它们不足以说明问题时,作者就宁愿放弃它们,而采用经验中恰当的现象来说明问题。这正象某些植物一样,只有当它们的枝干长得不太高时,才能结出果实。因此在实际生活的园地里,也不能让理论的枝叶和花朵长得太高,而要使它们接近经验,即接近它们固有的土壤。

  要想根据麦粒的化学成分去研究麦穗的形状,这无疑是错误的,因为要想知道麦穗的形状,只要到田野里去看一看就行了。研究和观察,哲学和经验既不应该彼此轻视,更不应该相互排斥,它们是相得益彰和互为保证的。因此,本书里具有内在必然性的一些原则,或者是建筑在经验的基础上,或者是建筑在战争概念本身的基础上,就象拱形屋顶建筑在支柱上一样。因此可以说,这些原则是不缺乏根据的。

  写一部有思想有内容和有系统的战争理论也许并不是不可能的,但是,我们现有的理论还与此有很大的距离。我们暂且不说这些理论缺乏科学精神这一点,仅仅由于它们极力追求体系的连贯性和完整性,在它们的论述中就已经充满了各种陈词滥调和空话。如果有人想看一看它们的真实面目,就请读一读李希滕贝格从一篇防火规程中摘出的一段话吧。

  “如果一幢房子着了火,那么人们必然首先会想到去防护位于左边的房子的右墙和位于右边的房子的左墙,因为,如果人们,比如说,想要防护位于左边的房子的左墙,那么这幢房子的右墙位于左墙的右边,因而火也在这面墙和右墙的右边(因为我们已经假定,房子位于火的左边),所以,这幢房子的右墙比左墙离火更近,而且在火烧到受到防护的左墙以前如果不对右墙加以防护,那么这幢房子的右墙就可能烧毁。因此可以得出结论说,未加防护的东西就可能烧毁,而且可能在其他未加防护的东西被烧毁以前先烧毁。所以,人们必须放弃后者,而防护前者。为了使人们对事情有深刻的印象,必须指出:如果房子位于火的右边,那么就防护左墙;如果房子位于火的左边,那么就防护右墙。”

  为了避免用这样罗苏的语言吓跑有头脑的读者,为了避免在少数好东西里掺入清水,冲淡它的美味,作者宁可把自己对战争问题经过多年思考而获得的东西,把自己同许多了解战争的天才人物的交往中和从自己的许多经验中获得的和明确了的东西,铸成纯金属的小颗粒献给读者。这本书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写成的。在本书中,章节之间的外部联系不够紧密,不过,但愿它们并不缺乏内在联系。也许不久会出现一位伟大的人物,他给我们的不再是这些分散的颗粒,而是一整块没有杂质的纯金属铸块。

显示全部内容简介

  本书是十九世纪普鲁士军事理论家克劳塞维茨写的一部资产阶级军事理论名著,书中对战争本质等问题提出了一些正确的见解。恩格斯和列宁对作者的某些观点均有好评。列宁不止一次地引用过作者的一句名言:"战争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即暴力)的继续"。全书共三卷,八篇。第一篇:论战争的性质;第二篇:论战争的理论;第三篇:战略概论;第四篇:战斗;第五篇:军队;第六篇:防御;第七篇:进攻(草稿);第八篇:战争计划(草稿)。

显示全部目 录

作者简历

初版序

说 明

作者自序


               <FONT face=黑体><STRONG>第 一 卷</STRONG>

</FONT>

第一篇 论战争的性质

  第一章 什么是战争

  第二章 战争中的目的和手段

  第三章 军事天才

  第四章 战争中的危险

  第五章 战争中的劳累

  第六章 战争中的情报

  第七章 战争中的阻力

  第八章 结束语

第二篇 论战争理论

  第一章 军事艺术的区分

  第二章 关于战争理论

  第三章 军事艺术或军事科学

  第四章 方法主义

  第五章 批判

  第六章 关于史例

第三篇 战略概论

  第一章 战 略

  第二章 战略要素

  第三章 精神要素

  第四章 主要的精神力量

  第五章 军队的武德

  第六章 胆 量

  第七章 坚 忍

  第八章 数量上的优势

  第九章 出敌不意

  第十章 诡 诈

  第十一章 空间上的兵力集中

  第十二章 时间上的兵力集中

  第十三章 战略预备队

  第十四章 兵力的合理使用

  第十五章 几何要素

  第十六章 军事行动中的间歇

  第十七章 现代战争的特点

  第十八章 紧张与平静——战争的力学定律

第四篇 战 斗

  第一章 引 言

  第二章 现代会战的特点

  第三章 战斗概论

  第四章 战斗概论(续)

  第五章 战斗的意义

  第六章 战斗的持续时间

  第七章 决定战斗胜负的时刻

  第八章 战斗是否需经双方同意

  第九章 主力会战——决定主力会战胜负的时刻

  第十章 主力会战(续)——胜利的影响

  第十一章 主力会战(续)——会战的运用

  第十二章 战略上利用胜利的手段

  第十三章 会战失败后的退却

  第十四章 夜间战斗

附 录

  注 释

  人名索引

  地名索引


              <STRONG><FONT face=黑体>第 二 卷

</FONT></STRONG>

第五篇 军 队

  第一章 引 言

  第二章 战区、军团和战局

  第三章 兵力对比

  第四章 各兵种的比例

  第五章 军队的战斗队形

  第六章 军队的一般配置

  第七章 前卫和前哨

  第八章 先遣部队的行动方法

  第九章 野 营

  第十章 行 军

  第十一章 行 军(续)

  第十二章 行 军(续)

  第十三章 舍 营

  第十四章 给 养

  第十五章 作战基地

  第十六章 交通线

  第十七章 地 形

  第十八章 制 高

第六篇 防 御

  第一章 进攻和防御

  第二章 进攻和防御在战术范围的比较

  第三章 进攻和防御在战略范围的比较

  第四章 进攻的向心性和防御的离心性

  第五章 战略防御的特点

  第六章 防御的手段

  第七章 进攻和防御的相互作用

  第八章 抵抗的方式

  第九章 防御会战

  第十章 要 塞

  第十一章 要 塞(续)

  第十二章 防御阵地

  第十三章 坚固阵地和营垒

  第十四章 侧面阵地

  第十五章 山地防御

  第十六章 山地防御(续)

  第十七章 山地防御(续)

  第十八章 江河防御

  第十九章 江河防御(续)

  第二十章 一 沼泽地防御

       二 泛滥地防御

  第二十一章 森林地防御

  第二十二章 单线式防御

  第二十三章 国土的锁钥

  第二十四章 翼侧活动

  第二十五章 向本国腹地退却

  第二十六章 民众武装

  第二十七章 战区防御

  第二十八章 战区防御(续)

  第二十九章 战区防御(续)——逐次抵抗

  第三十章 战区防御(续)——不求决战的战区防御

附 录

  注 释

  人名索引

  地名索引


              <STRONG><FONT face=黑体>第 三 卷</FONT>

</STRONG>

第三卷出版说明

第七篇 进 攻(草稿)

  第一章 从进攻与防御的关系看进攻

  第二章 战略进攻的特点

  第三章 战略进攻的目标

  第四章 进攻力量的削弱

  第五章 进攻的顶点

  第六章 消灭敌人军队

  第七章 进攻会战

  第八章 渡 河

  第九章 对防御阵地的进攻

  第十章 对营垒的进攻

  第十一章 山地进攻

  第十二章 对单线式防线的进攻

  第十三章 机 动

  第十四章 沼泽地、泛滥地和森林地的进攻

  第十五章 寻求决战的战区进攻

  第十六章 不求决战的战区进攻

  第十七章 对要塞的进攻

  第十八章 对运输队的攻击

  第十九章 对舍营的敌人军队的进攻

  第二十章 牵制性进攻

  第二十一章 入 侵

  附  录 关于胜利的顶点

第八篇 战争计划(草稿)

  第一章 引 言

  第二章 绝对战争和现实战争

  第三章 一 战争的内在联系

      二 关于战争目的的大小和使用力量的多少

  第四章 对战争目标的进一步探讨——打垮敌人

  第五章 对战争目标的进一步探讨(续)——有限目标

  第六章 一 政治目的对战争目标的影响

      二 战争是政治的一种工具

  第七章 有限目标的进攻战

  第八章 有限目标的防御战

  第九章 以打垮敌人为目标的战争计划

附录

作者在1810、1811和1812年为王太子殿下讲授军事课的材料

  一 呈高迪将军阁下审阅的授课计划

  二 最重要的作战原则(给王太子殿下授课的补充材料)

关于军队的有机区分

战术或战斗学讲授计划和提纲

  一 战术或战斗学讲授计划草案

  二 战术或战斗学讲授提纲

 注 释

 人名索引

 地名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