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25年德国农民战争时期平民阵营领袖托马斯•闵采尔(约1490—1525年),是德国伟大的革命家和思想家。他一生致力于宣传平均共产主义学说,他通过宗教改革的形式传播以暴力推翻封建制度,建立一个没有阶级差别、没有剥削和没有私有财产的社会思想。他领导的农民军后来虽然被公侯联军所击败,他本人亦被送上了断头台,但是他的活动和思想在德国革命史和思想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恩格斯对托马斯•闵采尔曾作过很高的评价,把他和他的同时代人、人文主义者托马斯•莫尔一起称为近代社会主义的先驱者。
托马斯•闵采尔出身于平民家庭,接受的教育很有限,他留下的遗作仅仅是一些传单,或者顶多不过是一些小册子,还有一些甚至是从审讯记录中整理出来的材料。闵采尔的信徒和他所结交的朋友中,大多数是一些没有什么文化的无产者。闵采尔那时候所献身的运动始终处于秘密的状态之中,有关他的生平事迹与思想发展的记载十分含混不清。凡此种种,都给研究闵采尔的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为托马斯•闵采尔写传记是一件多少带点风险性的事情。因此,对闵采尔本人及其著作的介绍,不仅在我国,就是在他的祖国——德国也都极为罕见,这不能不为研究闵采尔的工作留下一个空白。现在我们选择了本书,将它翻译出版,就是为了补上这一空白。
本书的作者,是德国历史学家、洪堡大学历史系的教授。多年以来,他一直从事德国早期平民革命史、农民运动史的研究工作,本书是他的最新著作之一。为了写这本书,作者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并将这些资料作了分类、比较,进行了许多调查研究工作,然后以丰富的史实和优美的文笔记述了闵采尔的悲壮的一生。应该说,本书的立论比较客观公允,资料也比较准确翔实,它基本上再现了闵采尔的本来面目。当然,由于资料难得和作者主观上的局限性,本书难免有不足之处,尚希读者明鉴。
<STRONG><FONT size=3> 导 言
</FONT></STRONG>
<FONT size=3> 一个担风险的行为——为闵采尔作传
</FONT>
托马斯•闵采尔是德国早期平民革命运动史上出现的众多的杰出人物之一。但是,要写他的传记却始终是一个多少带点风险性的事,因为一个这样的计划毕竟会遇到数不清的困难。
首先遇到的是资料问题。关于闵采尔,现在流传着他本人一些重新出版过的著作,有未装印成册的布拉格的信札,包括数量有限的信件、他的寥寥无几的传道的片言只语、各种各样的便条以及审讯记录。除此而外,还能够提供的便是他同时代人对闵采尔的论述了;再有就是有关闵采尔的档案和通信,以及一些反对闵采尔的不怀好意的作品。而另外一种情况倒不少见,即关于闵采尔的书面东西在某一卷中仅占据一点无足轻重的位置,相反,像马丁•路德、梅兰希顿和茨温利,以及其他宗教改革家们的作品、布道及信件却比比皆是。就闵采尔而言,历史学家们所能提供的资料相对贫泛,且又很不全面。想对闵采尔的著作做些说明、解释也都有一些困难,在研究当中又总存在着意见分歧,这表现在有关闵采尔的动力是什么,他又继承了什么样的传统等等问题上。即使将重点都放在论述闵采尔神学观点上,众人也是各抒己见,意见不一,就连将闵采尔的思想与路德的学说思想作一比较这样的实际问题,也不乏纷争,其结果是对于闵采尔与社会关系的问题,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乞今为止,阐述闵采尔的学说和他的影响的依据的可靠性,都是有限的,而且对许多领域的阐述始终存在着矛盾。
最后所能提供的是闵采尔本人关于自己的论述,即便是这样的材料也是少得可怜。而能原原本本地、彻底地描述他这个人的著作,就更是凤毛麟角了,连能真实反映其人形象的肖像都找不到一张。就是闵采尔同时代人对他性格特征的描绘,大多数都是出自于他们的争论之中,可是这些人的意图却在于诽谤这位传教士,是有意诋毁他的本质和特性。
鉴于上述种种不利的条件,我们只能尽可能多地利用现有的资料了。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内,不少的作者以想像、设想和推断来填补大量的空白,但没有去证实这种假设式的论述究竟有多少准确性,这种经验是不足取的。但是,就恢复传记本来面貌的利害关系而言,如果这样的资料提示了某种结论的话,那末,也不应该完全放弃考虑在一定环境下所发生的某些事情。然而,这种描述不能被看作是事实本身。正因为如此,那末,闵采尔的传记也就不会跟其他某些传记一样了,而是要更多地采用虚拟的方式来表达。
因为要评论有关闵采尔传记的研究,才有机会对自他的生命结束以来的所有生平介绍和著作进行一番判断和评价。这样的工作难免会有一定的片面性,如果要实事求是的评价闵采尔的一生,只有把他生平中的每一个重点当作一根引线,并且要能回答下面的一些问题:他是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社会政治环境中?在这样的环境中,他所起的作用又是什么?他是如何一步一步地表达出他的理论,又是如何一步一步地阐明他的理论的?他的出现,在公众舆论中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有一点是很清楚的,那就是闵采尔是一位神学家,到他死的那一刻,他也仍是一位神学家。作为上帝意志的探索者、宣传者、执行者,他每时每刻想的和做的却是,要将上帝的影响与德国早期平民革命这种阶级斗争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这不仅要求仔细思考,这样做会对闵采尔的个人形象产生什么样的结果,而且还得回答如何才能具体阐述神学与社会相互之间关系这样一个问题,以及承认这种事物关联性的问题。
早在闵采尔被处决以前——这种影响并且还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他就被谴责、谩骂为“叛乱者”、“撒旦的工具”、“一切秩序的破坏者”等等。围绕他的形象,编造了许多的传闻,并且他的对手故意将这种传闻传播到了全世界,目的就在于丑化他的形象,诋毁他的学说。另外还散布了一些反对他的小册子,其目的也是为了消除他的影响。尽管从18世纪以来,从科学的角度上看,人们对闵采尔和他的著作的兴趣与日俱增,但长时间以来研究工作还只停留在流传下来的陈词滥调的框架中,仅有个别进步的历史学家或政治家才为描绘闵采尔的科学形象作出了贡献。
对宗教改革和农民战争时期的这位革命传道士的人品和著作的兴趣,仅仅在近20年来才异乎寻常地浓厚起来,而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科学在其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这是无可争议的事实,即他们的研究结果突破了传统的框框,善于把方向当作对特别消极的工作的一种挑战,这样你将对闵采尔的研究引入到建筑在新基础上的程序之中。始终令人吃惊的却是,在这么短的时间内,那些原先似乎是确有把握的结果都失去了说服力。
我们试图以该传记的概论来总结和检查闵采尔研究的结果,也就是什么是真正的学问,或是否应该继续探索下去。作者还是有义务将文学作品选中的所有著作开列出来,即使这些作品在注释中不可能全部都占有一席之地;还有可将对阐述提供证据的某些有益的谈话摆在选择之列。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与马克斯•施泰因梅茨所进行的令人激动的谈话、西格弗里德•布罗伊尔无数有根据的提示,以及其他有几篇尚未发表的曼弗雷德•科布赫的研究成果。
本书中,还收集了闵采尔的信件和著作,以便让读者将其与闵采尔本人的论述来加以对照。当然,钻进闵采尔的思想,读通他的语言是需要花费气力的。同时,在介绍此人时,应该尽可能地符合资料所提供的情况,这是一个不可遗背的要求。将拉丁文译成德文,用的是温弗里德•特里利采未发表过的译本,是将早期高德语译成现代德语,但是似乎把许多个性都给抹煞了,为此,我们将原文也一并发表出来(中译本中没有附原文——编者)。由于我们精心潜读,对闵采尔的人品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即使是费了心血,也是一件值得欣慰的事。
衡量研究所达到的水平,不是急急忙忙填满最后的答案就算完事了,我们不是为了去完成最后的传记,而是为了试图更加接近这位令人神往的历史人物。
导言
第一章 成熟期
在哈茨山区度过的青年时代
求学之路
服务于教会
批判教皇和教会
书籍的魅力
第二章 投身于宗教改革
首次布道的地方
战斗在两条战线
对波希米亚的期望
宗教改革应从这里开始
漂泊不定的流浪生活
第三章 新教义的制定和实践
改革礼拜仪式
与曼斯菲尔德的贵族发生冲突
公开答辩和礼拜堂纵火
对君侯们的警告
捍卫《福音书》的联盟
魏玛的审讯及其结果
反对市参议会的叛乱图谋
第四章 通往农民战争之路
用印刷品来体现责任
给路德的答复
到农民中间去
永久议会
图林根起义的开始
决定性的时刻
审讯和处决
结束语
革命的征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