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中国古代兵器

分享到:

定价:¥13.00

  • 出版时间:1996年12月
  • 页数:203页
  • ISBN:7-100-02143-X
  • 主题词:中国古代兵器
  • 人气:98

显示全部出版说明

        <STRONG><FONT face=幼圆 size=3>《中国文化史知识丛书》出版说明

</FONT></STRONG>

  百册本《中国文化史知识丛书》,是由著名学者任继愈教授主编,国内百余名专家学者参加,由我国著名出版机构商务印书馆出版的面向青少年和一般读者的大型文化普及丛书。被共青团中央启动的“新世纪读书计划”列为第一批推荐书目。这套丛书,是在1991年版的基础上修订完成的。

  1991版曾荣获当年中国图书奖一等奖。台湾、香港商务印书馆和日本、韩国的出版机构相继选译和出版了这套丛书,丛书的英文选译本也随后面市。

  新版由原先每本5万字增加为8万字。合并了一些内容近似的图书,同时增加了一些选题,对古代难辨字还注了音,并补充了有关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成为一套内容丰富、文字规范、装帧精美、可读性强的真正的图书精品。

  丛书编委会及作者队伍强大,名家云集,他们中有著名学者,有北京大学的校长,有商务印书馆的老总,几乎都是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学者,可以说,这套丛书,是名附其实的大专家给普读者写小书。他们认真严谨的写作态度,保证了丛书的科学性,文字表述方面做到了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丛书是一个较为完备的关于中国古代文化的知识体系。可大致分为10个专题,分别是思想、文化、教育、科技、考古、史地、军事、经济、文艺、体育。从多角度、多层面勾勒出中华民族五千年来历史文化发展的轨迹,反映了中国文化的基本面貌和中华民族精神。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丛书加强了对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成说的介绍,文理兼备,显示出编者整体上把握传统历史文化的独特视角,是一套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百科丛书。同时也是一套增长知识、陶冶情趣,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书。

显示全部序言

             <FONT face=幼圆 size=3><STRONG>编 者 献 辞

</STRONG></FONT>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古代世界曾经辉煌灿烂的文明国家,多数没有能够继续维持下去,有的中断了,有的随着文化重心的转移而转移到另外的地区。唯有中国这个国家,既古老又年轻。从原始社会到形成国家,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有五千年以上。 中国和中国文化屹立于世界之林,一脉相承,历久而弥新。

  中国文化是个发展的、历史的范畴,具有包容性与持久性:除了时代差异外,尚有着地域与民族的差异性。它是在连绵几千年中,以华夏民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各地域文化(包括中原文化、齐鲁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吴越文化、岭南文化、闽台文化等)和各民族文化(包括壮、满、蒙、回、藏等中国56个民族的文化)长期地、不断地交流、渗透、竞争和融合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文化的发展是具体的、历史的,又是多地域、多民族、多层次的立体网络。 中国文化是起源于上古贯穿到现在,在黄河、长江及其周围地域形成并延续至今的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共同的社会心理与习俗的结晶。

  继承中国文化遗产,并不是对中国古代文化毫无选择地一概接受,而是要继承其优良传统,摒弃其封建糟粕。

  今天中国正处在向现代化迈进的新时期。了解过去的优秀文化,正是为创造未来的新文化。这对于提高民族自尊心,增强民族凝聚力,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对他们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既是当务之急,又是长远的目标。要让中学生和具有中等文化程度的读者掌握中国文化史的基本知识,了解中国文化辉煌的历史,继承、发扬优良传统,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打下基础,这是一件宏伟的事业,也是我们编辑这部丛书的宗旨。

  对文化层次较高的成年读者以至专家来说,个人的专业知识总归有限,本丛书对于成年人也不失为一种高品位的、可信赖的文化知识读物。

  本丛书的前身有110个专题,涉及历史文化的各个方面,由商务印书馆、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天津教育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联合出版。现由编委会对类目重新加以调整,确定了考古、史地、思想、文化、教育、科技、军事、经济、文艺、体育十个门类,共loo个专题,由商务印书馆独家出版。每个专题也由原先的五万多字扩大为八万字左右,内容更为丰富,叙述较前详备。希望这套丛书能多角度、多层次地反映中国文化的主流与特点,读者能够从中认识中国文化的基本面貌、了解中华民族的精神所系,这就是编者的最大愿望。

  对于本丛书的批评及建议,我们将十分欢迎,力求使之趋于完善。


                     <FONT face=楷体_GB2312>中国文化史知识丛书编辑委员会</FONT>

                            一九九六年四月

显示全部后记

  中国古代兵器起源较早,由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生产工具演变而来,经历了石兵器、青铜兵器、钢铁兵器、火器等各个发展阶段,具有5000多年的悠久历史。在这5000多年中,涌现了像墨翟、公输般、蒲元、綦母怀文、冯继升、唐福、石普、陈规、亦思马因、焦玉、翁万达、曾铣、赵士桢、徐光启、李之藻、张焘、孙元化、毕懋康、焦勖、戴梓等优秀的兵器研制家和军事技术家,他们既各有所长,又都能够善于利用各自所处时代的生产和科学技术的最新成就,诸如青铜合金的冶铸技术、百炼钢技术、火药配制技术等,创制成构造新颖、形制各异、门类齐全、用途多样的各种兵器,被用于水陆各种样式的作战中。这些兵器既前后相承,又不断推陈出新,使兵器随着战争的需要而向新的水平发展,从而使中国古代兵器在较长的历史时期内,居于世界的领先地位。而火药的发明与火器的创制,则开创了人类战争史上火器与冷兵器并用的时代。

  迄今为止,在古代兵器发展史上,还没有哪一种兵器,能像中国发明的火药与创制的火器那样,流传得如此广泛,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使世界军事技术发生了一场革命,为近代枪炮的诞生和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而且对欧洲社会的变革和近代科学的兴起,以至人类社会的文明与进步,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对于这个问题,马克思和恩格斯作了精辟的论述,给予高度的评价。马克思认为,中国的火药、印刷术和指南针三大发明的西传,是欧洲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预告。恩格斯则说:“火器一开始就是城市和以城市为依靠的新兴君主政体反对封建贵族的武器。以前一直攻不破的贵族城堡的石墙,抵挡不住市民的大炮;市民的枪弹射穿了骑士的盔甲。贵族的统治跟身穿铠甲的贵族骑兵同归于尽了。”(恩格斯:《反杜林论•三暴力论(续)》)英国近代思想家弗朗西斯•培根称赞中国这三种发明,曾改变了整个世界事物的面貌和状态。机械化战争论的创始人富勒认为,中国发明的火药,不但给文艺复兴以生命,而且也把中世纪的秩序炸垮了。1982年5月,日本东京都大学薮内清名誉教授指出:中国火药等四大发明的西传,都是在文艺复兴运动之前,没有中国四大发明的西传,就没有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而没有文艺复兴运动,也就没有欧洲的近代化,这是欧洲人自己也承认的。

  中国古代的兵器研制家和统兵将领,不但能根据实战的需要,创制了各种冷兵器与火器,而且把制造和使用兵器的经验,加以总结提高,写成兵器专著和包容兵器在内的各种论著。其中有最早记载兵器制造规范和青铜兵器中铜锡比例的《考工记》,有专门研究攻守城器械的《墨子•备城门》等篇,有曾公亮和丁度等人所辑著的首次刊载三个火药配方和初级火器的《武经总要》,有郑若曾专门论述海防和水战兵器的《筹海图编》,有戚继光训练士兵使用各种兵器的《纪效新书》和《练兵实纪》,有论述兵器使用技术和战术的何良臣的《阵纪》、唐顺之的《武编》、王鸣鹤的《登坛必究》、何汝宾的《兵录》,有论述火绳枪炮研制和使用的赵士桢的《神器谱》、孙元化的《西法神机》、焦勖的《火攻挈要》,有集中国古代兵器之大成的《武备志》等。这些兵书异彩纷呈,如林垂史,是中华民族在5000年中兵器研制智慧的结晶,成为人类兵器技术史宝库中可贵的遗产,至今仍闪烁着历史的光辉。

  还有那些杰出的统帅和将领,诸如姜子牙、伍子胥、魏胜、李宝、朱元璋、朱棣、于谦、袁崇焕、郑成功等,他们在刀光剑影和硝烟弥漫的战场上,成功地运用各种兵器,创造出许多脍炙人口的战例,为历代兵家所称颂,他们为发展中国历代的兵器技术,为巩固和发展中华民族的统一而奋战疆场的献身精神,更是我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典范。

显示全部目 录

一 发展简史篇

 1 冷兵器的起源与发展

 2 火器的创制与更新

二 冷兵器篇

 1 格斗兵器

 2 卫体兵器

 3 特种兵器

 4 射远兵器

 5 防护装具

 6 城池和城战器械

三 火器篇

 1 火药

 2 燃烧性火器

 3 爆炸性火器

 4 火箭

 5 火枪

 6 手铳

 7 火绳枪

 8 燧发枪

 9 轻型火炮

 10 重型火炮

 11 短管炮

 12 佛郎机炮

 13 红夷炮

结束语

附录一 中国历代尺的长度比较简表

附录二 中国历代升的容量比较简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