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全两册)

分享到:

定价:¥46.00

  • 出版时间:2005年11月
  • 页数:885页
  • ISBN:7-100-02165-0
  • 主题词: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全两册
  • 人气:198

显示全部出版说明

<STRONG><FONT size=3>        《钱穆学术著作》出版说明


</FONT></STRONG>  钱穆先生(1895-1990年),一位将其学术研究与对国家民族存亡的关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现代中国名士,其一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倾注了无限深厚之感情与关怀。举凡中国古代史学、文学、思想史、学术史、政治学、地理学、宗教学等方面的研究,他无不涉猎,并成就斐然。他以其卓越著述和崇高人格被景仰者们尊为“最后一位国学大师”。

显示全部序言

                <FONT size=3><STRONG>自 序

</STRONG></FONT>

  民国二十年秋,余始任教国立北京大学,为诸生讲近三百年学术史,因撮记要指备诵览。迄今五载,粗成首尾。

  窃谓近代学者每分汉宋疆域,不知宋学,则亦不能知汉学,更无以平汉宋之是非,故先之以引论,略述两宋学术概要。又以宋学重经世明道,其极必推之於议政,故继之以东林。

  明清之际,诸家治学,尚多东林遗绪。梨洲嗣轨阳明,船山接迹横渠,亭林於心性不喜深谈,习齐则兼斥宋明,然皆有闻於宋明之绪论者也。不忘种姓,有志经世,皆确乎成其为故国之遗老,与乾嘉之学,精气复绝焉。

  抑余治诸家书,犹多余憾。亭林最坚卓,顾其辞荐也,则曰:「人人可出,而炎武必不可出。」二甥既为清显宦,弟子潘次耕,亲兄备受惨毒,亦俯首为清臣。梨洲晚节多可识。晚村独持夷夏之辨不变,然余读其遗训手迹,缕缕数百言,皆棺衾附身事耳,独曰:「子孙虽贵显,不许於家中演戏」,则无怪後人之入翰苑也。船山於诸家中最晦,其子则以时文名。习齐力唱经世干济,恕谷乃为游幕。徐狷石所谓「遗民不世袭」,而诸老治学之风乃不得不变。继之以潜邱、西河,此国亡不复後之所谓考据学也。复继之以穆堂、谢山,此国亡不复後之所谓义理学也。彼其所以与晚明诸遗老异者,岂不在朝廷哉!岂不在朝廷之刀锯鼎镬、富贵利达哉!

  乾隆御制书程颐论经筵劄子後有云:「夫用宰相者,非人君其谁乎?使为人君者,但深居高处,自修其德,惟以天下之治乱付之宰相,己不过问,幸而所用若韩、范,犹不免有上殿之相争,设不幸而所用若王、吕,天下岂有不乱者!此不可也。且使为宰相者,居然以天下之治乱为己任,而目无其君,此尤大不可也。」夫不为相则为师,得君行道,以天下为己任,此宋明学者帜志也。今曰「以天下治乱为己任尤大不可」,无怪乾嘉学术一趋训诂考订,以古书为消遣神明之林囿矣。於此而趋风气,趁时局,则治汉学者必以诋宋学为门面,而戴东原氏为其魁杰。起而纠谬绳偏,则有章实斋,顾曰:「六经皆史,皆先王之政典。」然为之君者既不许其以天下治乱为己任,充实斋论学之所至,亦适至於游幕教读而止,乌足以上媲王介甫、程叔子之万一耶!

  嘉道之际,在上之压力已衰,而在下之衰运亦见。汉学家正统如阮伯元、焦里堂、凌次仲皆途穷将变之候也。起而变之者,始於议政事,继以论风俗,终於思人才,极於正学术,则龚定庵、曾涤生、陈兰甫其选也。然而皆无以大变乎其旧,则亦无以挽世运於复隆。南海康氏起,大声疾呼,学术有不暇正,人才有不暇论,风俗有不暇辨,一切务以变法改制为救亡,而托附之於保皇。是复欲以天下治乱为己任,而又不能使其君深居高处而不过问,则徒为两败之道也。

  尝试论之。中华之受制於异族,有三期焉:一曰五胡元魏,再曰辽金元,三则满清。当元嘉之末运,一时名流胜望,相继南迁,其留而在北者,犹守旧辙,务经学,上承两汉之遗,皆南士清玄之所鄙吐而不道者。然而胡姓之贵,受其薰陶,緜缀不绝,卒成周隋之治,下开唐基,此一期也。辽金用汉人,仅保所掠而已。元人挟其武强,最鄙汉化为不足尊,其治无可言。时则中华之文运几辍,然譬如严冬雪虐,枝叶虽辞,根荄无伤也。故明人之学,犹足继宋而起。满清最狡险,入室操戈,深知中华学术深浅而自以利害为之择,从我者尊,逆我者贱,治学者皆不敢以天下治乱为心,而相率逃於故纸业碎中,其为人高下深浅不一,而皆足以坏学术、毁风俗而贼人才。故以玄烨、胤禛、弘历踞其上,则幸而差安,以颙琰、旻宁、奕詝、载湉、载淤为之主,则终不免於大乱。而说者犹谓满族入关,卒为我所同化,政权虽移,中华之文运依然,诚浅之乎其为论也。

  今日者,清社虽屋,厉阶未去,言政则一以西国为准绳,不问其与我国情政俗相洽否也。扞格而难通,则激而主「全盘西化」,以尽变故常为快。至於风俗之流失,人心之陷溺,官方士习之日汙日下,则以为自古而固然,不以厝怀。言学则仍守故纸业碎为博实。苟有唱风教,崇师化,辨心术,覈人才,不忘我故以求通之人伦政事,持论稍稍近宋明,则侧目却步,指为非类,其不诋诃而揶揄之,为贤矣!

  斯编初讲,正值「九一八事变」骤起。五载以来,身处故都,不啻边塞,大难目击,别有会心。司马氏表六国事,曰:「近己则俗变相类」,是书所论,可谓近己矣。岂敢进退前人,自适己意?亦将以明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求以合之当世,备一家之言。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盖有详人之所略,略人之所详,而不必尽当於著作之先例者。知我罪我,所不敢问也。


               中华民国二十六年一月九日自序於北平之未学斋

显示全部作者简介

钱 穆

  字賨四,江苏无锡人,一八九五年生,一九九○年八月逝世。

  历任燕京、北大、清华、西南联大、华西、江南各大学教授,创办香港新亚书院。

  著有「国学概论」、「先秦诸子繫年」、「周公」、「墨子」、「中国文化史导论」  、「国史大纲」、「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政学私言」、「论语新解」、「庄子纂笺」、「朱子新学案」、「中国学术通义」、「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中国文学论丛」、「双溪独语」、「晚学盲言」、「师友杂忆」等约六十种书。

显示全部目 录

自序


第一章 引论

    上 两宋学术

    下 晚明东林学派


第二章 黄梨洲 附 陈乾初 潘用微 吕晚村

    传略

    学术思想之大要

     一 梨洲论刘蕺山

     二 梨洲论王阳明

     三 梨洲晚年思想

     四 梨洲经史之学

     五 梨洲之政治理想

    梨洲同时几位学者与梨洲思想之关系

     一 陈乾初

       小传

       乾初与梨洲之交游

       乾初论学要旨及梨洲之意见

       乾初大学辨要旨

     二 潘用微

       小传

       潘用微轶事

       潘用微求仁录大意

       黄梨洲驳潘用微

     三 吕晚村

       小传

       吕晚村与梨洲兄弟之交游

       吕晚村之尊朱辟王论

       吕晚村四书讲义

    附录

    陈乾初大学辨


第三章 王船山

    传略

    学术大要

    船山政治理想


第四章 顾亭林 附 马骕

    传略

    学术大要

    亭林之政治理想

    亭林与梨洲两人之异同

    附 马骕传略

    附 著述大要


第五章 颜习斋李恕谷

    习斋传略

    学术大要

    恕谷传略

    学术师友大要


第六章 阎潜邱毛西河 附 姚立方 冯山公 程绵庄 胡东樵 顾宛溪

    潜邱传略

    潜邱之考据及其制行

    西河传略

    西河轶事及其著书之道德

    西河潜邱两人对理学之态度

    潜邱西河辨古文尚书真伪


第七章 李穆堂 附 万孺庐 王白田 朱止泉 全谢山 蔡元凤

    传略

    清初之朱陆异同论

    穆堂之朱陆异同论

    附 万孺卢

    王白田与朱止泉

    全谢山

    蔡元凤


第八章 戴东原 附 江慎修 惠定宇 程易田

    传略

    戴学大要

     戴学与江永

     东原论学之第一期

     戴学与惠栋

     东原论学之第二期

     东原言义理三书

     东原哲学之大体

     原善

     绪言

     孟子字义疏证

    东原思想之渊源

    戴学之流衍

    戴学与程瑶田


第九章 章实斋 附 袁简斋 汪容甫

    传略

    学术述要

     文史通义与经学

     浙东学派与浙西学派

     经学与史学

     学问与功力

     纂类与著述

     著述与事功

     性情与风气

     专家与通识

     方法与门路

     校雠与著录

    实斋学风之影响

    实斋文字编年要目

    附 袁简斋

     简斋论学语

     汪容甫

     容甫学述大要

    附录

    章实斋与孙渊如观察论学十规


第十章 焦里堂阮芸台凌次仲 附 许周生 方植之

    里堂传略

    里堂著述大要

    里堂论性善

    里堂论异端与执一

    里堂论一贯忠恕

    里堂论同异一多

    里堂论汉学考据

    里堂论命

    芸台传略

    芸台论学宗旨

    次仲传略

    次仲与东原

    次仲之复礼论

    次仲之好恶说

    次仲论慎独格物

    次仲论汉学流弊

    次仲之史学

    附 许周生

     周生论学语

     方植之

     方氏论学大要


第十一章 龚定菴 附 庄方耕 庄葆琛 刘申受 宋于庭 魏默深 戴子高 沈子敦

           潘四农

    一 常州庄氏

    二 刘宋

    三 魏默深

    四 龚定菴

      传略

      定菴之论政

      定菴之论学

    五 戴子高

    六 沈子敦

    七 潘四农


第十二章 曾涤生 附 罗罗山

     传略

     曾氏学术渊源

     曾氏之风俗论

     曾氏之礼论

     曾氏之文章论

     附 罗泽南

      罗氏学术大要


第十三章 陈兰甫 附 朱鼎甫

     传略

     著书大要

     东塾遗稿

     东塾论汉学流弊

     东塾所欲提倡之新学风

     附 朱鼎甫

      鼎甫论学语


第十四章 康长素 附 朱子襄 廖季平 谭复生

     传略

     康氏之长与讲学

     康氏之新考据

     康氏之大同书

     康氏思想之两极端

     康氏之孔教论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附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