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科学中的革命

分享到:

定价:¥43.20

  • 出版时间:1999年10月
  • 页数:849页
  • ISBN:7-100-02465-X
  • 主题词:科学中的革命
  • 人气:336

显示全部前言

  这部《科学中的革命》,对四个世纪以来的革命这一概念进行了历史探讨和分析研究。这么复杂的一个课题,由于所涉及的事件、人物以及思想等等如此之广,因而似乎需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大量的研究。首先要做的就是,分析一下从一种富有革命性的思想的萌动开始到相当多的科学家们接受并运用一门新科学为止这一过程中,科学革命发展的各个阶段。对于科学中的某一组特定的事件是否构成一场革命这类问题的判断,肯定是因人而异的。而我,则为是否发生了科学革命,提出了一组判断标准——一组以历史证据为依据的标准。我所说的那些阶段和标准(本书的第2章和第3章分别对它们进行了概述),构成了本书的分析框架。

  本人运用这一框架,批判地考察了现代科学存在以来的四个世纪中所发生的一些重大的科学革命。导论部分所论述的是,这四个世纪各个时期的政治革命或社会革命,以及当时革命留给人们的普遍印象,因为我发现,在科学语境范围内,“革命”这个词的出现,总是既反映了一些有关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的流行理论,又反映了人们对实际当中业已发生的革命的某些认识。所以,我对这里所讨论的每一场科学革命的思考,都是以社会革命和政治革命作为背景知识的。

  我们必须把历史上人们对革命的看法与历史学家对革命的看法区别开。前一部分所包含的是,人们在革命时期以及随之而来的各个时期中的观点,这一部分都是一些客观的历史事实和资料;而后一部分所包含的则是,人们目前的一些主观的看法。当然,对于本书所讨论的每一场革命,我也作过一番主观的、史学家式的评价。不过,我在每一个例子中也都强调了历史证据的重要性。几乎在每一个事例中,这两方面都是融合在一起的;那些通过了历史证据检验的革命,在今天的历史学家(和科学家们)的眼中,仍会被看成是革命。不过,通过历史证据与历史学家所作判断的比较,也揭示出了一些令人迷惑的异常现象。

  尤其应当指出的是,对历史证据的研究表明,科学革命这一概念,像革命这一概念本身一样,并不是、也没有成为固定不变的东西。例如,本书所提供的文献资料就证明了:在科学进步是以渐进增长的方式为主还是一系列革命的结果这一问题上,科学家们和史学家们的观点是不断变化的。除了对科学革命总的看法方面有变动外,人们在判断某些特定的事件是否具有革命性这方面的观点,也是不断变化的。哥白尼革命就是一个很恰当的例子。那种认为随着1543年《天体运行论》的出版天文学出现了一场革命的看法,只不过是18世纪天文学家们幻想的产物而已;这种看法曾流行一时,以致于哥白尼革命一度成了科学革命的范式。然而,史学家们对历史证据的批判性考察证明,那根本不是什么哥白尼革命,它充其量可以被称之为是一场伽利略和开普勒革命。

……

  本书通篇所论述的,就是政治革命(或社会革命)这一概念与科学革命这一概念之间的相互作用,当然我也充分地意识到,应该对这个课题进行更为全面的探讨。早在17世纪,甚至在现代的非循环意义的革命概念得到普及之前,许多作者就寻求用政治类比来解释科学的进展。当然也存在着相反的论题,即科学和科学革命有可能对政治革命产生影响,这个论题我曾提到过,但未加以探讨。众所周知,马克思、尤其是恩格斯,把他们的革命运动看作是“科学的”。“科学社会主义”、“科学共产主义”这些术语,经常在马克思主义的(特别是苏联的)文献中出现,不过,据我所知,对于“科学的”这个词的此种用法在多大程度上依赖于国内科学界通常理解的“科学”这一概念的用法,尚无严格的估价。

……

  我在前面引用了托马斯•曼和其他人说过的一句拉丁文名言,以表明这一众所周知的现象:书有书之命,书籍的产生是由研究和写作内在的逻辑决定的。正值本书付梓之际,我意外地发现了对这种现象来说更为全面、更为确切的这样一句话,它出自特伦西努斯•莫鲁斯的《论贺拉斯作品多变的音节和格律》(第1286行):“Pro captu lectoris habent sua fata libelli.”它的意思是说,有谁能否认书的未来取决于读者对它们的承认呢?我希望,本书能使读者得到一定的满足,当然也欢迎大家的批评指正,以便促进进一步的研究和思考。如果这个富有魅力的有关革命的课题能够引起学者们的注意,那么本书潜在的目的也就完全达到了。


                         I.伯纳德•科恩

显示全部后记

               <STRONG>译后记

</STRONG>

  本书作者I.伯纳德•科恩(I.Bernard Cohen)是美国当代著名的科学史家、教育家,哈佛大学退休教授。他于1914年3月1日出生在美国纽约市,1937年以优异的成绩在哈佛大学获理学士学位,1947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64年获法学博士学位。科恩教授是位学识渊博、治学严谨的学者,曾在美国国内和其他国家多所著名的学府执教。他的才华、学识和成就,使他不仅在美国国内,而且在国际学术界中都享有很高的声望。他曾担任过美国科学史和科学哲学协会的主席(1961—1962)、国际科学史和科学哲学联合会的第一任副会长(1961—1968)以及该联合会的会长(1968—1971)。科恩教授曾长期从事科学史及科学哲学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有着深厚的学术功底,并撰写了大量著作,他的主要著作除本书外还有:《富兰克林与牛顿》、《新物理学的诞生》、《牛顿<原理>引论》、《本杰明•富兰克林》、《牛顿革命》、《科学文选:从达•芬奇到拉瓦锡》,等等。

  《科学中的革命》是科恩教授研究科学革命问题的代表作。本世纪60年代以来,“科学革命”成了西方科学史和科学哲学界的一个热门话题。学术界对这个问题的重视,在一定程度上应归功于美国著名学者托马斯S.库恩1962年出版的那本《科学革命的结构》。库恩的这本小册子虽然篇幅不大,但在学术界却引起了不小的震动,因为他对传统的科学观提出了挑战:他既不同意归纳主义的科学观,也不同意K.波普尔的否证主义科学观,而主张动态地、从历史的角度探讨科学发展的规律。在他看来,科学的发展既不是单纯的知识积累,也不是简单地抛弃前人的知识,而是在前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革命向前跃进的过程,具体地讲,科学的发展就是从前科学时期开始,经过常态科学、反常、危机、革命达到新的常态科学……的不断循环过程。库恩的观点新颖、深刻、独树一帜,引起了广大学者的兴趣,同时也招来了不少争议。在许多著名科学家、科学史家和科学哲学家的参与和推动下,西方学术界掀起了一场讨论科学革命的热潮。科恩教授也积极参加了这场讨论,这本《科学中的革命》也可算作是他参与这场讨论的一个成果。

  科恩教授坦言,库恩的思想对他的研究有一定启发意义,他本人赞同甚至采纳了库恩的部分观点。但他也指出,库恩理论中的关键概念“范式”模糊不清,库恩本人在使用时用得非常乱,甚至是在数种不同意义上使用的;其次,并非所有的科学革命都像库恩所说的那样源于危机;第三,库恩理论的模式只适用于某些学科和某些时期,例如,它在物理学领域比较适用,而在生物学领域似乎就不那么适用。在对库恩提出批评的同时,科恩教授在本书中提出了自己对科学革命的看法。在他看来,科学革命是科学进步的一种形式,是科学理论体系的根本性变革,是观念形态的转变,其结果将导致科学图景的彻底改变,但革命并不是科学进步的唯一形式;科学革命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前人研究基础上逐渐形成的,新的理论与旧的理论也并非是完全不相容的,在“旧”向“新”转变的革命中存在着一条转换的链条;诱发科学革命的因素,既可能是新的理论或新的发现,也可能是现有信息的新的综合或应用范围的扩展,或是新的研究方法或仪器设备的发明;科学革命不仅会对科学事业本身产生影响,同时也会对社会和人类思想产生影响;由于科学的发展受科学以内、以外诸多因素的制约,因而科学革命具有不可预见性,而且,革命性的理论并不一定都能导致科学革命的出现或成功。

  与库恩不同的是,科恩教授在本书中并不是把重点放在科学革命的结构分析上,而是放在考察历史上的科学革命以及人们对这类事件的认识上。他阐述了科学革命的4个阶段和判断科学革命的4项标准,并以这些作为分析框架,结合从17世纪到20世纪这400年间科学与社会发展的历史,对历史上的科学革命进行了具体而深入的考察、分析和评价,试图从那些著名的科学家的伟大成就中寻找出科学革命的意义。科恩教授的目的,一方面是要探索自然科学某一领域的科学家是怎样利用另一领域中的思想概念、方法、理论和工具的,另一方面是要阐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相互作用。《科学中的革命》这本书,是科恩教授经过多年长期而艰苦的探索,在研究了大量史料的基础上写成的。所以,这本书资料详实,内容丰富,对于科学史和科学哲学的研究很有参考价值。

  本书的翻译工作由鲁旭东、赵培杰和宋振山合作完成。其中鲁旭东译序言、致谢及第1—3部分,赵培杰译第4、5部分,宋振山译第6部分。限于水平,译文中若有不当之处,欢迎读者批评指正。




                          译 者

                         1997年1月


显示全部目 录

献词

前言

致谢


            <STRONG>第一部分 科学与革命

</STRONG>

第1章 导论

第2章 科学革命的几个阶段

第3章 鉴别科学革命发生与否的证据


      <STRONG>第二部分 历史上对“革命”和“科学中的革命”的看法

</STRONG>

第4章 “革命”概念的转变

第5章 科学革命:对科学革命的首次承认

第6章 第二次科学革命及其他革命?


          <STRONG>第三部分 17世纪的科学革命

</STRONG>

第7章 哥白尼革命

第8章 开普勒、吉伯和伽利略:物理学中的一场革命?

第9章 培根与笛卡尔

第10章 牛顿革命

第11章 维萨里、帕拉切尔苏斯和哈维:生命科学中的一场革命?


          <STRONG>第四部分 18世纪革命概念的变化

</STRONG>

第12章 启蒙运动时期的变革

第13章 18世纪的科学革命观

第14章 拉瓦锡与化学革命

第15章 康德的所谓哥白尼革命

第16章 德国不断变化着的革命语言

第17章 产业革命


          <STRONG>第五部分 19世纪的科学进步

</STRONG>

第18章 靠革命,还是靠进化?

第19章 达尔文的革命

第20章 法拉第、麦克斯韦和赫兹

第21章 一些其他的科学发展

第22章 三位法国人的观点:圣西门、孔德和库尔诺

第23章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影响

第24章 弗洛伊德的革命


          <STRONG>第六部分 革命的20世纪

</STRONG>

第25章 科学家的观点

第26章 历史学家的观点

第27章 相对论和量子论

第28章 爱因斯坦论科学革命

第29章 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说:地球科学中的革命

第30章 结论:作为科学革命特征的改宗现象


补充材料

关于引文和参考文献的注释

注释

参考文献

人名汉外对照表

译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