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耶稣的一生

分享到:

定价:¥16.00

  • 出版时间:2000年05月
  • 页数:316页
  • ISBN:7-100-02747-0
  • 主题词:耶稣一生
  • 人气:795

显示全部序言

<STRONG>             中 译 者 序</STRONG>


  本书著者欧内斯特•勒南(Ernest Renan,1823.2.28—1892.10.2)是19世纪法国著名哲学家、历史学家和宗教学家。早年曾在家乡的神学院学习,22岁时因信仰危机背弃天主教,成年后在政治上和信仰上倾向于自由主义,宗教上倾向于怀疑论。著有《宗教历史研究》(1857)、《道德批判短论》(1859)、《基督教起源的历史》(共8卷,1863一1883)、《科学的未来》(1891)等,表达出以历史原则和人文主义方法研究宗教的心得和感受。《耶稣的一生》是《基督教起源的历史》的第1卷,1863年6月23日首版于巴黎。它一经问世便引起巨大反响,不到4个月就售出6万册,一年内重印10次。它很快被译成多种语言:1864年译成意大利语,1865年译成西班牙语,1864、1865年译成英语,1870、1897、1904、1927年又多次重译为英语。它带来一场前所未有的评判风暴,半个世纪后,仅法语、英语、德语、俄语和意大利语的评论著作即达180多部。

  这种轰动效应来自著者离经叛道的学术立场。《耶稣的一生》出自一位受过法国天主教的最佳训练却反叛了教会者之手,深深触怒了正统派信徒,以致在一个频频发现“教士即仇敌”的自由主义时代,它成为读者们如饥似渴的案头读物。“耶稣”是世界文化史上最富魅力的话题之一,按照最粗略的划分,古今学者对他的解释有三种:一、耶稣是兼有神人二性的上帝之子,是世人的救主,这是基督教的正统教义。二、耶稣既非神亦非人,而是福音书作者——一些凝聚了初期基督徒普遍愿望的文化人——有意无意地塑造出的神话形象,其中积淀了西亚、北非、南欧地区的多种神话元素。这是包括一些唯理论者、主观唯心论者、唯物论者和早期社会主义者在内的神话学派的一般看法。大体说来,在中国流传甚广的《基督何许人也》([日]幸德秋水)便属此类,该书以战斗的唯物主义精神将历史人物耶稣彻底抹煞。三、耶稣不是神,却是人,是在历史上确曾生活过的真实人物,是基督教的伟大创始者。这是一批历史学者的见解,勒南的《耶稣的一生》即这派学者的早期代表作之一。这部著作认为,耶稣是个真实而伟大的历史人物,功绩在于创建了人类历史上无与伦比的“纯粹宗教”(此说驳斥了神话学派对耶稣历史性的抹煞);同时,耶稣又是个毫无神性的普通人,从未经历过神话式的降生、复活、升天等,也不具备施行奇迹的能力(这方面的观点反驳了教会对耶稣的神学解释)。德国学者施特劳斯的《耶稣传》表达了与勒南大致相同的观点和学术立场。

  在《耶稣的一生》中,读者会看到一个在许多方面与福音书记载迥异的故事。取代道成肉身、马利亚受圣灵感动而怀孕、在伯利恒生下耶稣等等传说,勒南声称,耶稣原是在加利利的小城拿撒勒出生的,其父亲约瑟、母亲马利亚都是地位卑微、靠劳动谋生的工匠。耶稣成年后虽以父子关系理解上帝和他的关系,却从不认为自己是上帝的化身。他的行动宛如一个纯粹的人:

  <FONT face=仿宋_GB2312>他被诱惑;他对许多事茫然无知;他更改自己的做法;他情绪沮丧,缺乏勇气;他求天父不要试炼他;他依附上帝如同儿子;他将要审判世界,却不知道审判的日期;他为自己的安全而采取种种预防措施;他出世不久就不得不被藏匿起来,以躲避图谋杀害他的权势者;他祈祷逐魔时,魔鬼竟敢欺骗他,听到命令而不肯立即离去;他施行奇迹时,我们感到的是痛苦的努力——一种似乎有什么东西离开身体的精疲力竭。所有这些,都只是上帝使者的行动,只是受上帝保护和宠爱之人的行动。</FONT>

为他戴上种种神圣光环的是一种范围广大且全然自发的民间舆论。易言之,是“门徒们对他的赞美超越了他,拖着他前行”。比如那时的人普遍认为,一位弥赛亚将会出现,向犹太人的敌族复仇。他必定是大卫的子孙,并像大卫一样出生于伯利恒。于是,当耶稣被拥戴为弥赛亚时,也被认定为大卫的子孙,降生于伯利恒。耶稣对此尽管不甚赞同,却采取了妥协态度。又如人们认为,弥赛亚必能广施奇迹,因为施行奇迹是神圣性之不可或缺的标记。耶稣对奇迹不感兴趣,只是在晚年才违背初衷地成为施行奇迹者和驱鬼者,通常是遇到央求后才不尽情愿地答应,尔后小心翼翼地在暗中施行,并吩咐受惠者不要转告他人。勒南断言,民间流行的耶稣施行奇迹故事“许多是以讹传讹的结果”,因为“一个纯粹的巫师绝不会促成一场如同耶稣引发的道德革命。如果施行奇迹的耶稣抹去道德家和宗教改革者耶稣,那么,从他而来的将是一个巫师派别,而不是基督教”。

  《耶稣的一生》最受谴责的段落是勒南对耶稣行将被钉十字架时的心理分析:

  <FONT face=仿宋_GB2312>……所有我们能很有把握地断言的,是在最后这些天中,耶稣承受着其使命对他巨大而无情的重压。他的人性一度觉醒起来。他或许开始怀疑自己的事业。恐怖和疑虑控制了他,把他抛进一种比死亡更甚的精神崩溃状态中。一个人已为某种伟大观念牺牲了平静的生活和人生的合法酬报,却看到死亡在面前首次现形,还试图说服他万事皆为虚空,这时,他难免会产生情感的战栗。最坚强的灵魂中保留着种种记忆,它们如同利剑般刺穿一切;或许在这个时候,一些这样的感人记忆浮上了他的心头。也许他想起加利利那常使自己清新爽快的清泉、他憩息于其下的葡萄树和无花果树,以及那些可能已答应爱恋他的年轻处女们?也许他在咒诅严酷的命运,抱怨它禁止自己得到其他人都能获得的快乐?也许他因自己过于高贵的性情而悔恨?也许,这位自身伟大个性的牺牲品由于没有始终只做个拿撒勒的简单匠人而痛苦地呻吟?……</FONT>

这里的耶稣完全是个毕备世俗情感和欲望的普通人,而非高居于凡人之上、不食人间烟火的上帝之子。至于耶稣受难后的复活,按勒南的描述,也不过是抹大拉的马利亚的美丽幻觉,出自她“强有力的想象”和“爱的神圣力量”——一种深深爱戴其精神导师的宗教激情。

  除了彻底否认其神性外,勒南对作为基督教创始人的耶稣非但没有贬损,还有至为崇高的评价。他极其推崇耶稣那些短小精悍的格言警句,认为以“登山训众”为代表的耶稣语录温和而令人欣慰,散发出大自然与田野的香气,毫无希腊式的说教意味,而极富希伯来式的譬喻特征。勒南强调,耶稣不是信条的营造者或教义的炮制者,而是一个全新宗教的首创者。他呈现给世界的是一种新的精神,一种“纯粹宗教”的精神。当他在雅各井旁向前来打水的撒玛利亚妇人说出这句名言时——

  <FONT face=仿宋_GB2312>……时候将到,你们拜父既不在这山上,也不在耶路撒冷。

  ……时候将到,如今就是了,那真正拜父的,要用心灵和诚实拜他。</FONT>

就为纯粹宗教的大厦奠定下永恒的基石,从而创造出一个不分时代、不分地域、不分民族,无需仪式、无需庙宇、无需祭司,唯一标志即“用心灵和诚实”“真正拜父”的“绝对宗教”或“最终宗教”。耶稣的这一思想不啻为废除摩西律法的利剑,因为它“宣告了人类的权利,而不是犹太人的权利;创建了人类的宗教,而不是犹太人的宗教;预言了人类的获救,而不是犹太人的获救”。沿着这一见解继续推论,勒南认为,“最缺乏基督精神的基督徒一方面是希腊教会的博士们,从4世纪开始,他们把基督教引上一条幼稚的玄学空论之路;另一方面是中世纪拉丁教会的经院派学者,他们想从福音书中抽绎出由数千种信条构成的庞大系统”;而基督教发展史上的任何改革,都不过是返回福音书,归回其耶稣时代的源头罢了。

  在耶稣的传记之前,勒南著有一篇导论,述及他所依据的5种主要资料:福音书和其它《新约》经卷、《旧约•次经》、犹太哲人斐洛的著作、犹太史家约瑟福斯的著作,以及犹太典籍《塔木德》。其中大半篇幅论述4卷福音书的形成过程、史料价值及文学特色。他推崇《马太福音》中的耶稣讲演词,认为它们“来自对耶稣教诲清晰生动之回忆的同步记录”,在上下文中卓然而立,易于辨认,“从叙述文字中放射出无可比拟的光辉”。对于《马可福音》,他认为书中的纪事历史价值较高,“后来添加的成分最少”,因为马可“本是亲眼见证人,显然跟随过耶稣,爱戴他,在很近的距离观察过他,保留了他的生动形象”。至于《路加福音》,勒南认为其历史价值相对薄弱,但作者却是一位“神圣的艺术家”,能“以欢快的叙述、始终如一的灵感、另两位福音书作者所不具备的独到之处展现基督教奠基者的特征”,奇异地增加“耶稣肖像的感人效果,而无大损伤于他的真实性”——这使他的福音书具有“最大的魅力”。勒南对《约翰福音》则颇有微词,称之为“无历史价值可言的神学论文”,说它“企图借用耶稣的权威表述编纂人所推崇之教义”,而它“那种不停说教并自我表现的文风,那总不止息的争辩,那缺乏舞台效果的简单化,那些每次行施神迹后的冗长论辩,那些生硬而笨拙的演说词,那常常虚饰且分量不足的语调,较之在同观福音书中构成耶稣教诲之魂的令人欣慰的格言警句,都是具有鉴别力之人所无法忍受的”。它不会是加利利渔民约翰的手笔,而“可能于1世纪末叶在小亚细亚形成,成于一个与约翰有关的教派”。这些看法无疑有助于读者了解勒南著述时对福音书资料的取舍。

  限于史料的贫乏,勒南写作时不可能不求助于创造性的联想。他在《导论》中直言不讳地说:“为了努力使昔日的伟大灵魂再度活跃起来,某些预言和推测是必须采用的。”他在为该书第13版所作的《序言》中也说,如果拘泥于某些历史事实,本书对耶稣的记载是少而又少的。他认为,其作品的持久意义在于绘出了一幅“事物可能发生的方式之一”的画卷。可见,《耶稣的一生》乃是一部既以现存史料为骨架,又由著者的感情和理想为零散素材注入血肉的纪传体著作。该书还有一些突出特色,即使在中译本中也能看得很清楚,如雅俗共赏——其主体是故事性的人物传记,传记中却穿插许多很有深度的议论和分析;富于哲学思辨——常以生花妙笔点出耶稣观念中的超卓精深之处;视野开阔——不时信笔拈来地述及西亚、南欧,尤其古犹太民族的历史,赋予耶稣形象以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文笔精采——妙语连珠,激情洋溢,气势咄咄逼人,且始终萦绕着浓重的感伤气氛,颇能打动读者的心。凡此种种,连同著者对耶稣生平之卓尔不群的见解,都使这部书“在基督教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10年前我在南开大学师从朱维之教授攻读圣经文学时,从其早年著作《基督教与文学》(1940)中得知《耶稣的一生》的概貌,产生向中国读书界译介此书的愿望。1995年秋觅得此书的1927年版英译本,遂动笔翻译,于1996年春完成初稿。同年夏我去以色列出席国际学术会议,会后有意追寻耶稣成长、传教与受难的足迹,也是勒南著书前考察巴勒斯坦的足迹,在伯利恒、加利利、犹大旷野、约旦河畔和耶路撒冷等地缅怀和体验这个神奇的人物。我难忘,那时,巴勒斯坦的山石草木竟都因耶稣的缘故变得亲切而感人。回国后立即投入修订工作,于同年10月完成定稿;为方便国人阅读,又编出原著所无的注释若干条和卷末的“中外译名对照表”。

  本书初稿承蒙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卓新平先生精心审读并提出中肯的修改意见,出版工作得到商务印书馆武维琴、徐奕春先生的鼎力支持,在此一并深致谢忱。


                             <FONT face=楷体_GB2312>梁 工</FONT>

                     1998年5月30日于开封苹果园

显示全部内容简介

  《耶稣的一生》是19世纪法国哲学家、历史学家和宗教学家欧内斯特•勒南(1823-1892年)的一部著作。此书出版于1863年,是《基督教起源的历史》的第一卷。它一问世就在欧洲引起巨大的反响。它在基督教文学史占有重要的地位。书中,作者的基本观点与基督教的传统观点迥然不同。他不是把耶稣当作兼有神人二性的上帝之子,也不是看作非神非人的神话人物,而是把他看作毫无神性的普通人——一个历史上确曾存在过的真实人物。因而它激起教会的强烈反对。

显示全部目 录

英文版导言

献给我姊亨利雅达的纯洁灵魂

导论:本书历史的资料来源

 1 耶稣在世界史上的地位

 2 耶稣的童年和青年——他最初的印记

 3 耶稣所受的教育

 4 耶稣成长的思想环境

 5 耶稣的初期教训,圣父和纯粹宗教的观念,初期门徒

 6 施洗者约翰——耶稣对约翰的请求,他在犹底亚沙漠中的住所——约翰为耶稣施洗

 7 耶稣“上帝之国”观念的发展

 8 耶稣在迦百农

 9 耶稣的门徒

 10 湖畔讲道

 11 接纳穷人的上帝之国

 12 约翰在狱中的重任——约翰之死——约翰派与耶稣派的关系

 13 在耶路撒冷的最初尝试

 14 耶稣与异教徒和撒玛利亚人的交往

 15 耶稣传说的最初演变——他本人对其超自然,性质的看法

 16 耶稣的奇迹

 17 耶稣“上帝之国”观念的明确形成

 18 耶稣的体制

 19 耶稣热情升华的过程

 20 耶稣的敌对者

 21 耶稣最后一次去耶路撒冷

 22 耶稣之敌的阴谋

 23 耶稣的最后一周

 24 耶稣的被捕与受审

 25 耶稣之死

 26 耶稣在坟墓中

 27 耶稣之敌的命运

 28 耶稣事业的基本性质


中外译名对照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