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感性学发微——美学与丑学的合题

分享到:

定价:¥12.00

  • 出版时间:1999年05月
  • 页数:228页
  • ISBN:7-100-02864-7
  • 主题词:感性学发微美学
  • 人气:134

显示全部前言

  这部书是我在中西方讲学的底稿之一。它的前卷和后卷分别为《本体论索隐》和《文艺学通论》。

  《本体论索隐》和《文艺学通论》尚未问世,先发表《感性学发微》,主要出于培养美学研究生和建设相关学科点的考虑。

  在东海大学研究班开设此课时,重点讲授的是绪论部分,持续了一个学期,内容涉及感性学的学科规范、方法历练和要点摭拾等许多方面。因绪论含量过大,可以单独成册,故未收入本书。

  《感性学发微》是整合美学与丑学的思索,是克服哲学僵化的尝试,也是对人文、超人文、亚人文和反人文思想的多视角的探讨。

  本书以《发微》定稿,并非纯粹出于自谦,同时也有逃“学”之意。 当今世界创“学”成风,一旦落入“学”之体系,离僵化已经不远。

  人文浩瀚,大不可尽,深不可竭,任何研究也只能是点滴而已。存夸父逐日之抱负,作管窥蠡测之努力,以此为志,且以为序。

显示全部后记

  自1983年发表《美学的钥匙》以来,笔者先后在中、西方出版专著、译著共计七种。越学越觉学海深沉,越写越觉学术神圣。回头再琢磨黄侃“五十当著书”的名言,深感此说不谬,对人文学者尤其珍贵。子曰:“五十而知天命。”一般来说,年过半百,道德文章才有品位。本人未届“天命”,涉世尚浅,人品学问,都需砥砺,于出书事益感敬畏。记得1997年《中华读书报》有记者来采访,我曾说“以后出书尽量将篇幅缩短。言必有物,文必创新。如果缺乏独创,至少应在镕裁方面见出功力。”有鉴于此,这本书的“绪论”(即“导论”约8万字)已经被排除。此外还删去了正文的“第五部分”(“感性学别裁”,包括“感性的抗争”、“艺术的自戕”、“原始文艺复兴”三章,约6万多字)。删去的内容,或可在其它机会与读者见面。现在付印的18万字,质地如何,非我所知,惟尽力而已。但在规模方面,基本上恪守前言,这样做对社会是一种节省,对读者的负担也有所减轻。每念及此,理未得,心稍安。记之以自律,兼谢天下。


                               作 者

                         1999年3月12日于西安

显示全部作者简介

  栾栋,陕北子长人,1953年生。西北大学文艺学硕士,巴黎索邦第一大学人文科学国家博士。1992年获法国教育部颁发的高级职称资格证书。曾任法国高等交流学院、辅仁大学、东海大学客座教授。现任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在国内外出版专著《美学的钥匙》、《审美本体论》等4部,译著《美学》、 《黑格尔与黑格尔主义》、《阿多诺:艺术、意识形态与美学理论》等4种,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

显示全部内容简介

  西文的美学(Ästhetik,Esthétique,Aesthetics)一词,原本就是感性学。所谓美学,是近代西方人对感性学狭义取舍后的学科定位。美学的滥觞和片面的发展,也是人类不成熟的一种理论表现。审美文化的贵族化倾向,审美情结的弊端,美学的偏颇,理论研究的狭隘,现当代国际文艺思潮中丑学的崛起,美学的教条化与庸俗化……这些事实都表明,拓展人类的判断力必须美丑皆审,应当用感性学涵摄、补正和滋润美学。本书的要旨就在于梳理感性学的演化史,把握感性学的新向度,开辟整合美学与丑学的新视野……

显示全部目 录

             <STRONG>第一部分 感性学引论</STRONG>


第一章 审美文化的偏颇

 第一节 埃斯代蒂克溯源

 第二节 中国文化的感性学特点

 第三节 正本清源的课题


第二章 审美文化的贵族化倾向

    ——兼谈审美情结

 第一节 中西古风简说

 第二节 西方近代美文化点评

 第三节 审美情结中的西方哲人


第三章 审丑近乎勇

 第一节 审丑思潮的兴起

 第二节 审丑《狂想曲》

 第三节 审丑是难的


第四章 异化的人生

 第一节 现实的写照

 第二节 在命运的显隐纸前

 第三节 审丑与嗜丑


              <STRONG>第二部分 感性学流变</STRONG>


第五章 正题:美学百年(1750—1850年)

 第一节 美学百年举要

 第二节 美学背景考辨

 第三节 美学品格拾遗


第六章 反题:丑学百年(1850—1950年)

 第一节 异化现象的大膨胀

 第二节 文艺领域的反潮流

 第三节 哲学领域的大转折


第七章 合题:感性学百年(1950—2050年)

 第一节 合题中的感性学

 第二节 升华中的感性学

 第三节 大道中的感性学


              <STRONG>第三部分 感性学发凡</STRONG>


第八章 哲学的传统规范

 第一节 感觉主义及其操作机制

 第二节 理性主义及其运作功能

 第三节 实践主义及其转化作用


第九章 新感性的向度

 第一节 新感性的脉动

 第二节 潜意识的释放

 第三节 感知世界的奥秘


第十章 新感性的震荡

 第一节 新感性的冲击

 第二节 曲径通幽处

 第三节 神与物游


第十一章 新神话的寓意

 第一节 新神话思维样态概说

 第二节 新神话的真谛

 第三节 新神话的灵气


             <STRONG>第四部分 感性学寻绎

</STRONG>

第十二章 中国文化的两栖机制

 第一节 两栖机制的缘构

 第二节 两栖机制的运演

 第三节 两栖机制的二重性

 第四节 两栖机制的更新


第十三章 字问

 第一问 汉字何“能”?

 第二问 汉字何“道”?

 第三问 汉字何“德”?

 第四问 汉字何“通”?


第十四章 体道感性学界说

     ——试论未来哲学、美学、文艺学的新坐标

 第一节 体道感性学的是与非

 第二节 体道感性学的道与理

 第三节 体道感性学的神与智

 第四节 体道感性学的道与器

 第五节 体道感性学的学与术

 第六节 体道感性学的化与合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