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最伟大的猎手——阿拉斯加北极的爱斯基摩人

分享到:

定价:¥20.50

  • 出版时间:2000年01月
  • 页数:330页
  • ISBN:7-100-03023-4
  • 主题词:伟大猎手阿拉斯加北极爱斯基摩人
  • 人气:219

显示全部前言

  俗话说,无巧不成书。那是说,写书必须利用某些巧合才有意思。但是实际上,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都充满着无穷无尽的巧合,因此也可以说,没有巧合就没有历史。就拿生命的进化来说吧,到现在为止,已经发生了三次巨大的飞跃,那就是,5亿年前的生命大爆炸,6 500万年前的恐龙大灭绝和大约700万年以前人类出现在这个星球上。不独有偶,在这期间,人类文明也经历了三次深刻的变化,那就是,由狩猎到农耕,由农耕到工业,由工业到科学。

  另外一个有意思的特点是,无论是生命的进化,还是人类的发展,都不是匀速前进的,而是一个加速运动的过程,而且加速度愈来愈大。就拿生命的演化来说吧,从35亿年到5亿年,用了整整30多亿年,才从单细胞生物进化到了极其简单的多细胞生物,例如多细胞的海洋小虫子和水母之类。而从5亿年到1亿多年以前,只用了几亿年的时间,就演化出了像恐龙那样巨大而复杂的爬行动物。而从6 500万年到700万年,只用了大约6000万年的时间,就进化出了地球上最高级的生物——人类。

  人类的发展也是如此。从700万年以前到200万年以前,用了500多万年的时间,人类才从直立行走学会了制造最简单的石器工具,那就是人类学家所说的“能人”。而从200多万年以前到5万年以前,只用了不到200万年的时间,就演化出了现代人的祖先,在欧洲即是克罗马侬人。而从5万年以前到1万年以前,仅仅用了不到4万年,人类就开始步入了现代文明。

  从生存方式来说,就更是如此。从人类出现在这个星球上以后,一直到大约1万年以前,共有几百万年的时间,都是以狩猎收集型的生产方式而生存的。而从大约公元前8 000年开始,有些地方出现了农耕畜牧型的生产方式,只用了几千年,就创造了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接着,仅仅用了几百年,就步入了更加辉煌的工业文明。而从本世纪下半叶开始,短短的数十年,人类就已经进入了科学文明的新纪元。

  有意思的是,人类文明的三次大飞跃,与人类在地域上的三次大扩张有着明显的因果关系。也就是说,在每次人类文明的大飞跃之前,总是伴随着一次空间上的大扩张。例如,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空间大扩张,则导致了人类文明的第一次大飞跃。当然,应该说明的是,所谓的第一次大扩张,是指人类从亚洲向澳洲(大洋洲)和南北美洲的扩张。至于人类从非洲进入欧亚大陆,则被看作是自然发生的事,因为非洲和欧亚大陆本来就是连在一起的。

  考古证据表明,到大约40 000多年以前,亚洲人就通过印度尼西亚诸岛而到达了澳大利亚。那时候,印度尼西亚和澳大利亚之间还隔着相当宽而深的海沟。世界上最早的船是在印度尼西亚发现的,时间大约是在40 000年以前。由此可以推测,4万多年前的亚洲居民,就已乘船漂洋过海,首先到达印度尼西亚诸岛,然后再往南迁移,逐渐到达了澳大利亚和南太平洋诸岛。而在欧洲,船的出现比这要晚得多。

  后来,随着地球上最后一个冰川期的逐渐消融,亚洲先民又开始了往北扩张,到大约20 000多年以前,他们首先进入了西伯利亚的北极地区。到14 000多年以前,终于越过了亚洲和北美之间的陆桥(那时候还没有白令海峡)而到达了阿拉斯加,然后迅速地往南扩张,到大约12 000多年以前,就到达了南美洲的最南端。至此,人类便占领了除南极洲以外的所有大陆。到大约13 000年以前,地球上最后一个冰川期基本上结束了。于是,不同大陆上的人类,基本上都站在了同一条起跑线上,开始迈向新的文明,迎来了第一次决定性的大飞跃,那就是人类的生存方式从狩猎收集型向农耕畜牧型的过渡。这一过渡的完成,则迎来了以亚洲为中心的农业文明。

  同样的,在工业革命到来之前,人类又进行了第二次空间大扩张,那就是所谓的地理大发现。而这次扩张,也可以说是首先从中国开始的,但最终却是由西方人完成的。我们知道,有一条东西方沟通的历史通道,贯串着欧亚大陆,那就是丝绸之路。然而,尽管早在公元前130多年,从张骞通西域开始,就已经打通了这条通道,但把中国介绍给欧洲的关键人物,确是意大利人马可•波罗,他的那本影响深远的《马可•波罗游记》,把中国描写得天堂一般,对西方人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因而才有后来的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所以,人类历史上的第二次空间大扩张也许应该从马可•波罗算起。

  马可•波罗之后100多年,中国人又来了一次深入西方的回访,那就是郑和7次下西洋。又过了几乎100年,西方人再一次东进,那就是哥伦布的历史性航行。这两次航行,揭开了第二次大扩张的序幕。

  如果简单地对比一下这两次历史性的航行,也许可以得到一点启发。从时间上来说,郑和比哥伦布早了几乎一个世纪。从规模来说,郑和的船队要比哥伦布大得多。但所得的结果却截然不同。郑和虽然7次下西洋,但最远只走到了欧洲就回来了。而哥伦布却一直往西,终于来到了美洲大陆。当然,之所以如此,也没有什么可以大惊小怪的,因为两次航行的出发点就是不同的。郑和最初是为了当时的皇帝朱棣寻找侄子的。因为朱棣把他的侄子建文皇帝击败而夺取政权之后,始终没有找到侄子的尸首,便怀疑他跑到西域去了。于是寝食不安,恶梦连连,生怕他侄子一朝杀回来,夺去天下。这才派郑和七下西洋,前后经过28年。后来因为时过境迁,皇帝也换了好几个,建文皇帝却始终也没有出现,所以也就不了了之。而哥伦布呢,只有三艘小船,虽然心里想的是东方的金银财富,但口头上说的却是为了一个科学的目的,就是要证明地球是圆的,所以能够无所顾及,勇往直前。没有想到,中途却被美洲挡住了去路,对他来说,当时甚至觉得那是一件扫兴的事,并没有意识到这件事深远的历史意义。

  当然,对于郑和来说,也没有什么特别值得遗憾的,因为就是他能够一直往西,走到了美洲,他大概也不会说自己发现了新大陆,因为人家印第安人早已经居住在上面不知多少年了。况且,郑和也不会航行得那么远,因为那时候的中国人还认为是天圆地方,万一走到尽头,掉下去该怎么办呢?

  还有一点值得指出的是,第一次全球大扩张,亚洲人到达的都是无人的大陆,所以面对的只有大自然的挑战。而第二次大扩张,欧洲人所遇到的却是土著人的顽强抵抗,结果则演变成一场残酷的殖民战争,一直持续了几个世纪。以后欧洲殖民者携带着大炮、枪支、船队、毒品和细菌,横扫了全球,而大英帝国也号称成了“日不落帝国”,最后终于导致了工业革命,完成了人类文明的第二次大飞跃,进入了工业文明的时代。这次飞跃,前后只用了几百年。

  1969年7月20日,是人类历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的日子,因为在这一天,人类的足迹第一次踏上了地球以外的土地。这就标志着,人类终于进入了太空时代,开始了一个更高更大的梦想,这就是第三次空间大扩张的开始。自那以来,仅仅过了不到30年,世界的面貌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进入了科学文明的新时期。当然,现在要预言这次空间大扩张和这次文明大飞跃将给人类带来什么样的利益和后果还为时尚早,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科学将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决定着人类的命运和前途。

  但是,人类社会是复杂的,每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历史,因而则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当有些地方正在进行着铁与火的洗礼时,而另外一些地方却超然于战乱之外,过着世外桃源般的生活;当有些民族正在经历着从狩猎到农耕、从农耕到工业的转换时期时,而另外一些民族却依然我行我素,坚持以狩猎度日子。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这些民族一定是落后的民族,而是恰恰相反,他们因为避免了人类的弯路,扬弃了社会的弊端,保留了最本质的东西,所以有可能走在前面,成为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典范。爱斯基摩人就是一个极好的例子,他们的某些传统,例如与人分享的传统,正是人类社会应该发扬的;他们的某些观念,例如和平友好的观念,正是人类社会亟待提倡的;他们的某些品质,例如尊老爱幼的品质,正是人们应该学习的;他们的某些理想,例如崇尚大自然的理想,正是人类应该追求的。因此,解剖一下爱斯基摩人的生活,了解一下他们的历史,倾听一下他们的呼声,学习一些他们的优点,是大有好处的。

显示全部后记

  写书实在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因为总是解脱不出来,一天到晚冥思苦想,如何能够写下去,甚至连梦里也不得休息。因此一旦写完,就会如释重负。然而,到真要搁笔时,又会恋恋不舍,觉得意犹未尽,还想说上几句。

  我从小就很多愁善感,觉得做人实在不易。大约在十几岁时,就有点悲观厌世,总想找个地方躲起来,远离人间烦恼。那时候还不知道有北极,只是听人们说,东北有个长白山,夏天树木繁茂,冬天积雪很深,有很多野猪和黑瞎子(狗熊)。于是异想天开,很想到那里去,找上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到山顶上搭一个小小的窝棚一住,夏天种地,冬天打猎,弄出吃来就行了,不必有什么身外之物。这场梦做了许多年,有时甚至还跃跃欲试。

  无独有偶。这次来北极,与汤姆谈起童年的事,他说他小时候也有个梦想,那就是到巴罗去,那地方是真正的天涯海角,终年冰天雪地。当然,我们的命运是极不相同的,因为他的梦想最终变成了现实,后来真的来到了巴罗,一住就是二十多年,把他一生最重要的年华都贡献在这里。而我的梦想却破灭了,直到现在,我也不知道长白山到底是什么样子。

  不过,幸运的是,万里有缘来相会,我们还能殊途同归,终于走在了一起,共同来写这本书。汤姆是个虔诚的天主教徒,坚信上帝的存在。我虽然是个无神论者,但也觉得这是一种缘分,实在来之不易,似乎是上帝故意安排的。

  所谓的写书,当然要写,不写,书怎么会出来呢?但问题并没有这么简单,因为写书首先要有资料,特别像这样的书,不能胡编乱造,必须深入到爱斯基摩人当中去采访、调查。在这方面,我基本上是无能为力的,只有靠汤姆。而他只要一走进办公室,电话铃就响个不停,桌子上的文件一大堆等着处理,但他总是不厌其烦,编写提纲,安排采访,说明意义,呼吁支持,凡是重要的人物,他都亲自出马,陪我前往,在引见时总是要把这本书的重要性宣传一番,以便得到人家的理解。然后让我独立采访,他则躲到一个地方去处理文件,干他的事,直到采访完毕,再陪我一同回去。他每次出差回来,总要问我进展情况,关键之处则出谋划策,让我去找什么人,或者应该怎么写。有时候,我真是有点内疚,觉得给他带来的麻烦实在是太多了,因为这件事确实是飞来的横祸,他其实完全可以不做。于是出于好心,便想减轻他的压力,提出把他写的部分由我代笔,只要他把资料提供给我。但汤姆非常认真,坚持自己来完成,不肯让我越俎代庖。然而,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汤姆没有吃早饭和午饭的习惯,他从早晨八点走进办公室,不吃不喝,电话免提,一面说,一面处理别的事,一直工作到下午五点,像个超人一般。但是,人非机器,回到家里已经精疲力竭,哪里还有精力再去写书呢?所以他只好在出差时带上资料和提纲,走到哪里,写到哪里。

  这本书要用中英文同时出版,而且要在半年内完成,任务相当艰巨。我常常是白天采访,翻阅资料,晚上夜深人静时再动笔,所以时间很紧,不可能再去搞翻译。而汤姆又看不懂中文,无法沟通。所以要有一个第三者,那就是曾永莉女士。

  我和小莉认识,纯属偶然,因为她在我的好友周华健那里做事,我每次去华健那里,总能碰上她,聊起南极北极,她也很感兴趣。也许是因为信奉佛教的缘故,她很乐于助人,先是帮我在台湾出版了两本书,这次听我又要写北极,便毫不犹豫地伸出了援助之手,自告奋勇当翻译。她是台湾大学英文系毕业,所以翻译起来得心应手,轻松自如,而且中英文造诣都很深,容易领会贯通,使中英文都大增光彩。于是我们建起了一种三角体制,我写出中文以后,先寄给小莉去翻译。小莉翻出来以后,再用电子信箱传给汤姆去修改。汤姆修改完了,再跟我讨论。就这样,我们的工作总算运转了起来。

  还有两个幕后英雄,那就是汤姆的夫人玛妮和我的妻子李秀荣。汤姆的许多工作实际上都是玛妮干的。而我,如果没有妻子的鼎力相助,要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完成这些工作是绝对不可能的。当然,还有其他许许多多相助者,从市长到秘书,从校长到学生,从捕鲸队长到家属,特别是野生生物管理部的诸位朋友,有的提供资料,有的讲述故事,有的贡献照片,有的提供数据。没有他们的帮助,作者将是“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是什么东西也写不出来的。所以,任何一本书,实际上都是一个系统工程,都是集体劳动的成果。

  以前人们把写书叫做爬格子,因为用笔在稿纸上一个字一个字地写下去,就像是爬格子一样。现在用上了计算机,格子不用爬了,而是一个字一个字地往外跳,可以叫做“跳大神”。但是,无论是爬格子还是跳大神,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把各种各样的原始资料变成人们爱看的书,必须很好地下一番苦功夫。然而,写书又是一件最基本的事,无论科学如何发达,计算机如何先进,都不可能把原始资料自动地变成人们爱看的书。所以,正如生态平衡中的植物一样,写书也是基础生产力,可以为人们提供各种各样的精神食粮,是永远也不可缺的。

  另一方面,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写书又像是生孩子,那种一点一滴精心积累的过程,就像是十月怀胎,一朝分娩似的。孩子生下来以后,父母自然希望他能有所作为,为社会做点事。同样的,书写出来以后,作者也总是希望它能有点用处,对社会有所裨益。鲁迅曾把作家比作奶牛,吃进去的是草,挤出来的是牛奶,这个比喻是很对的。但这当然是指那些合格的作家而言。如果吃进去的是草,挤出来的还是草,或者吃进去的是粮食,挤出来的是垃圾,岂不是一件很尴尬的事?




                        作 者

                   1998年12月17日于北极




显示全部内容简介

  本书共分五部分。第一部分从人类进化史谈到爱斯基摩人的由来。第二部分从考古证据谈到因纽皮特人的过去和现在。第三部分系统介绍了鲸类家族,特别是因纽皮特人赖以生存的弓头鲸的生物学特性,以及人类捕鲸的历史与得失。第四部分介绍了科学对爱斯基摩人的重要影响及爱斯基摩文化。第五部分探讨了爱斯基摩人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以及他们的未来走向和可能的发展趋势。

显示全部目 录

<STRONG>前言

引子</STRONG>

<STRONG>第一部分 历史溯源</STRONG>

 第一章 人类溯源

  非洲的变迁

  人类的原始大迁移

 第二章 阿拉斯加史前史

  阿拉斯加的变迁

  北极恐龙之谜

  上帝的礼物

  大地的馈赠

<STRONG>第二部分 因纽皮特人</STRONG>

 第三章 考古与历史

  考古证据

  先人的足迹

  鲸背托起的民族

  盔甲的启示

 第四章 百年变迁

  “零度以下五十年”

  国际野鸭事件

  土地和权利

  北极之子

 第五章 与弓头鲸的依存关系

  市长访谈录

  议长的事业

  AEWC和伯顿•莱克斯福德

  北极半边天

  为生存而战

  秋季捕鲸记

<STRONG>第三部分 弓头鲸</STRONG>

 第六章 庞然大物

  鲸类家族

  鲸鱼的灵性

  弓头鲸

  全球转暖与弓头鲸

 第七章 北极捕鲸史话

  鲸鱼的价值

  大西洋北极捕鲸

  太平洋北极捕鲸

  商业捕鲸的得与失

  面向未来的思索

<STRONG>第四部分 科学与文化</STRONG>

 第八章 科学与生活

  有缘天涯来相逢

  野生生物管理部和查理•布洛瓦

  科学与生存

 第九章 文化与传统

  生存捕鲸

  吃的文化

  火鸡大餐

  舞蹈与传说

<STRONG>第五部分 未来

</STRONG> 第十章 自然因素

  资源

  气候

  环境

 第十一章 人的因素

  人口

  素质

  教育

  文化

  观念

 第十二章 外部因素

 第十三章 未来趋势

<STRONG>后语</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