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全部序言
这本论文集收入我五十年来所写的语言学论文共25篇(其中三篇是和别人合写的),原想按发表年月的先后排列,但不同性质的内容连在一起,反而显得杂乱无章。现在把这些文章大致按性质分类,在目录中各类之间用空行隔开,与传统音韵学有关的一类放在最后。这样安排对读者阅读可能会更方便一些。1950年我在陆志韦先生指导下写出的第一篇论文《经典释文异文之分析》是用文言写的,篇幅较长,而且罗列了大量的异文资料,为了全书的文章风格统一,也为了便于读者查阅这些资料,把这篇文章放在了全书的最后。
四十年代初,我还是一个懵懂的青年,虽然选择了语言学作为我的学习方向,但对语言学的内容实际知之甚少,当时国内语言学的热门是音韵学,于是我也就学起了音韵学。五十年代初,由于教学工作的需要,被分配从事现代汉语的教学工作,研究方向也就从古代转向现代。七十年代末,又是由于教学工作的需要,研究方向又转向现代语音学,和实验仪器打起了交道。两次转变方向,对我个人来说,可以说是有得有失,研究的视野可能有所拓宽,但研究的深度受到影响,往往是“浅尝辄止”,而这正是治学的大忌。第二次转变方向时我已年近六十,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已大不如前,只能勉力而为。二十年来一面虚心学习,一面结合汉语实际作一些探索性的研究工作,虽时有力不从心之感,但垂暮之年,能够为中国语言学的新领域发挥自己一点点余热,心情还是很愉快的。
收入这本论文集的文章,无论是五、六十年代写的,还是近几年写的,都肯定有不少疏漏和错误的地方,恳切希望能得到读者的批评指正。如果其中的一些看法还能引起读者的兴趣和进一步的思考,则将是我极大的快慰!
林 焘
2000年7月于北京大学燕南园
四十年代初,我还是一个懵懂的青年,虽然选择了语言学作为我的学习方向,但对语言学的内容实际知之甚少,当时国内语言学的热门是音韵学,于是我也就学起了音韵学。五十年代初,由于教学工作的需要,被分配从事现代汉语的教学工作,研究方向也就从古代转向现代。七十年代末,又是由于教学工作的需要,研究方向又转向现代语音学,和实验仪器打起了交道。两次转变方向,对我个人来说,可以说是有得有失,研究的视野可能有所拓宽,但研究的深度受到影响,往往是“浅尝辄止”,而这正是治学的大忌。第二次转变方向时我已年近六十,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已大不如前,只能勉力而为。二十年来一面虚心学习,一面结合汉语实际作一些探索性的研究工作,虽时有力不从心之感,但垂暮之年,能够为中国语言学的新领域发挥自己一点点余热,心情还是很愉快的。
收入这本论文集的文章,无论是五、六十年代写的,还是近几年写的,都肯定有不少疏漏和错误的地方,恳切希望能得到读者的批评指正。如果其中的一些看法还能引起读者的兴趣和进一步的思考,则将是我极大的快慰!
林 焘
2000年7月于北京大学燕南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