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面向信息社会的区域可持续发展导论

分享到:

定价:¥38.00

  • 出版时间:2001年07月
  • 页数:270页
  • ISBN:7-100-03306-3
  • 主题词:面向信息社会区域可持续发展导论
  • 人气:128

显示全部序言

               序  一

  欣逢新千年、新世纪的中国新春佳节,北京大学承继成、香港中文大学林珲和杨汝万三位欧亚科学院院士的新作——《面向信息社会的区域可持续发展导论》即将问世。这是承继成教授2000年应邀在香港中文大学讲学期间和林珲、杨汝万教授共同策划著述的。这样一部观点新颖、信息丰富、博古通今、五彩缤纷、纵论人类社会文化与科学发展前景的宏论,奉献给读者作为贺岁献礼,就像是一桌“满汉全席”式的文化大餐,令人目不暇接,美不胜收!我有幸先睹为快,祝愿其早日与广大读者见面!本书无论对于宏观决策或是工程计划、教学科研人员,都是很有启发和参考价值的佳作。

  面对新世纪的信息社会,全世界的政治家都在深切地关注信息化对人类社会和文化进步的影响。2000年6月,联合国秘书长安南给“亚太地区城市信息化高级论坛会议”(上海)的贺词中指出:“世界正处于信息革命的进程中。信息和知识的数量飞速增长,人们可以获得的知识和信息迅速增加。新兴的交流技术为决策者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工具,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未来迅速发展的机会,把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停滞落后一举清除。但与此同时,有半个世界的人口从来没有使用过电话,更不用说在万维网上浏览了。接触信息者和远离信息者之间的鸿沟正在扩大,的确存在着使世界上穷国人口被排除在信息革命之外的危险。在这个越来越互相依存的世界上,这是我们所有人都需要关注的问题。国家政府、国际组织、私营企业、社区组织和个人都必须努力跨越这种数字分化。”

  2000年7月,江泽民主席在世界计算机会议(北京)上的讲话中指出:“值得注意的是,各国的信息网络水平目前还很不平衡。发达国家具备信息技术优势,拥有越来越多的信息资源,成为信息富国;发展中国家信息技术相对落后,不仅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低,在信息化方面也相对贫困。当今世界,信息化水平差距不是在缩小,而是在进一步扩大。这种状况不改变,南北差距就会进一步扩大,世界经济也难以健康发展……。”

  这种对信息社会(或者信息革命)的忧患意识和危机感,在科技界格外强烈。这部导论就是一部杰出的代表作。作者们在书中着重阐明三个重要理念。首先提出“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语重心长地指出:工业社会后期出现了人口爆炸、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物种消失、疫病蔓延,严重威胁人类生存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预期进入21世纪,上述危机可能得到缓解或局部改善,但信息化与经济全球化,又产生“数码分化”和“信息鸿沟”,引起“知识穷、富”,“信息穷、富”和“中心人与边缘人(外围人)”等社会分化。随着社会生产的高度智能化和产业转型,出现了“劳动个人化”和“市场个性化”,使得一部分人群工作不稳定,工作时间不足,甚至失业。如果解决不好,就有可能导致类似工业革命初期出现在英国的“羊吃人时代”和印度大批手工业者失业等社会问题。由此可见,不仅工业社会存在可持续发展问题,信息社会也将出现新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作者阐明的另一个重要理念是:可持续发展是由社会经济发展和生产力发展模式所决定的;老的问题随之缓和,新的问题又将涌现,这是一个客观存在的规律。作者阐明的第三个理念就是对于发展中国家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并认为这是一种新的可持续发展模式。由于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的互动,国家或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决不可能是孤立的,也不可能寄希望于发达国家在技术、资金与人才方面帮助发展中国家来加快他们的信息化进程,而是要联合起来,高举可持续发展和拥护世界和平的大旗,坚决反对垄断信息的霸权主义,呼吁“数字地球”共建共享,共同营造信息社会的新世纪,让科学技术为全人类造福,促进人才、科技交流,抵制霸权国家的“猎头计划”。为了认识“数字生存”的威胁,正确选择自力更生的发展道路,这部导论也是很值得一读的。


                           中国科学院院士

                             陈述彭

                            2001年春节




                序  二

  可持续发展是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公认的社会发展战略目标,是国际社会应共同遵守的新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受到世人广泛的重视。《面向信息社会的区域可持续发展导论》一书内容丰富、思想新颖,其提出的一些观点对当前实现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方针,普及可持续发展公众教育有着很好的启迪意义。

  该书提出了三个重要观点: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可持续发展问题是由经济或生产力模式决定的;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应该采用跨越式发展模式,以信息化来带动工业化实现可持续发展。它把可持续发展与国家信息经济、信息社会建设联系起采;把可持续发展与知识经济社会、知识创新结合起来;把可持续发展和科教兴国的战略思想与高新技术发展战略结合起来,重点讨论了与可持续发展有关的7个核心问题和10项原则。在技术方面,重点讨论了信息技术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应用,包括可持续发展评估指标数据的采集、分布式数据库建设、网络技术,以及信息共享与决策支持技术等。其内容涵盖方方面面,涉及广泛,并引述了国内外众多学者关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成果,可参考性强,值得一读。

  该书的编写者是北京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多年从事这个领域的教学与科研的专家、教授,尤其在可持续发展与信息社会、知识经济之间的结合方面有较深入的研究。该书内容丰富,论述广泛,资料翔实,所介绍的当前最前沿的观点,对于在这一领域从事教学、科研、领导管理和工程技术方面工作的工作人员均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愿它能早日与广大读者见面,以对国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及可持续发展的学科建设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中国科学院院士

                         科学技术部部长

                           徐冠华

                          2000年12月

显示全部前言

  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也称为持续发展或永续发展。信息(information),也称为资讯。

  当前,可持续发展作为世界各国人类共同追求的发展战略目标、新的行为规范与道德标准及新的价值观念,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据联合国估计,到1996年全球约有100多个国家成立了专门的可持续发展委员会,1600个地方政府制定了当地的《21世纪议程》(与可持续发展有关的规划)。为了推进国际《21世纪议程》的全面实施,联合国经社理事会专门成立了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并每年都举行会议,审议《21世纪议程》执行情况。世界银行也有专门的可持续发展研究机构,美国还设立了可持续发展总统委员会。中国政府已把“可持续发展”与“科教兴国”两者并列为国家中长期发展战略目标,制订了《中国21世纪议程》,成立了《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其任务是检查、协调各项计划的执行情况;各省也分别制订了自己的2l世纪议程,可见中国国家对它的重视程度。因此,有人认为20世纪有三大重要的发现: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和关于地球的人口承载力存在极限的认识,即“可持续发展”的认识。

  不仅是在工业社会的后期由于出现了人口爆炸、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等危及人类生存的危机,才有了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提出;在信息社会中,也可能存在人口生殖能力过低、老龄化严重、信息化分异造成的新的社会分化,给社会带来不稳定的潜在危机。所以,可持续发展问题,将成为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

  当前人类社会正处在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过渡时期,既要解决工业社会存在的危机,又要努力去预防信息社会可能出现的潜在的、新的危机。所以,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任重道远,需要世界各国协同努力寻找科学的方法来缓和或克服这些人类社会的共同危机。

  目前,关于可持续发展的专著,在中国就有很多版本,还有很多论文集。如果把所有专著加起来,总数可能超过100本。但本书不同于已有的论著,而具有以下的特点:

  第一,把可持续发展与国家信息化、信息社会建设相互联系起来。侧重阐述信息化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以及信息化作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监测与调控的重要手段的作用。

  第二,把可持续发展与知识经济社会紧密结合起来。阐述工业社会的发展主要靠资源、资金和劳动力,而知识经济社会的发展主要以知识和科技、资源与资金为必要条件的全新思想;并讨论了知识经济社会的优势与潜在的社会危机。

  第三,把可持续发展和“科教兴国”的战略思想与高新技术发展战略紧密地结合起来。论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在社会经济高度、飞速发展的同时,要求节约资源与保护环境主要应采用高新技术,包括:数字地球技术、新能源与新材料技术、基因工程与生物工程技术、纳米技术与机器人、计算机网络技术等,并论述了发展高新技术是可持续发展必要保障的同时,指出了其可能存在的危机。

  第四,论述在现代通信(信息高速公路)与现代交通(快捷、方便和价格低廉)的条件下,产生的“地球村”与“全球化”的全新概念。生产要素的流动不再受国界和地区的限制,资源、资金、知识、科技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快速流动,社会的开放性成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子。

  第五,在关于可持续发展的评估指标体系中,指出除了不可忽视传统的工业社会可持续发展思想外,应充分考虑信息时代与知识经济社会的新思想、新精神,充分体现时代的特征。本书的宗旨是:探讨如何在发展社会经济的同时,又能保护资源和环境,即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方法。

  第六,本书讨论分析了一些新的社会现象和问题。既讨论了工业社会后期所出现的人口爆炸、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危害人类生存的危机,也对信息社会可能出现的新的“人口危机”、“数码分化”、“信息鸿沟”、“知识缺口”、“中心人”、“圈外人”等现象所造成的所谓“知识穷人和富人”、“信息穷人和富人”,以及由于更多的失业、半失业和“贫富差距悬殊”造成的人类社会新的分化与不稳定等涉及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本书的内容分四部分:第一篇主要介绍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由来、基本概念及其基本理论;第二篇重点讨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教育科技与可持续发展、环境可持续利用、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科学管理与可持续发展,而且还侧重讨论了可持续发展与跨越式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及对策;第三篇重点讨论可持续发展的技术问题,包括可持续发展评估的指标体系、评估指标数据的采集及分布式数据库建设、网络与信息共享技术、可持续发展监测与调控模型和信息系统等。此外,本书的最后,作为附录,附上一些与本书有关的重要资料及文件,以期使读者对本书论述的一些问题有一更全面的了解。

  本书的第十九章承龚建华博士编写。唐蟾珠研究员、于洪波先生、易善祯和王浒博士参加了本书的修订工作。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始终得到了陈述彭院士、徐冠华院士的关心和指导,得到牛文元、刘燕华先生的大力帮助;在编辑出版过程中,又得到了姚岁寒先生的鼎力相助,承其对书稿作了全面的整理和编辑加工,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书的出版得到了中国科学院和香港中文大学地球信息科学联合实验室的资助,部分研究工作得到香港政府研究资助局的支持(项目编号CUHK4132/99H),谨致以衷心的感谢。

  本书引述了许多专家、学者的论述,特此铭谢并致敬意。由于本书讨论的是全新问题,许多是正处于讨论阶段,有些看法尚未成熟,更兼编写工作匆促,可能有很多不足之处和遗漏的地方,欢迎读者批评指正。


                              作 者

                             2000年12月

显示全部内容简介

  本书以全新的观点,系统论述了当今信息社会的特点及其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问题。
  全书分三篇和附录,共四大部分。第一篇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内涵,共四章,主要介绍可持续发展的由来及其基本概念,阐述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是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第二篇为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核心,共九章,重点讨论当今信息社会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教育科技与可持续发展、科学管理与可持续发展,以及跨跃式发展等问题。第三篇为可持续发展的信息技术,共六章,专题讨论与可持续发展有关的信息技术问题,包括可持续发展的评估体系、评估指标数据、分布式数据库建设、网络与信息共享技术,以及监测调控模型与信息系统等。最后为附录部分,附上与可持续发展有关的国内外一些重要资料和文件。
  本书读者面广,可供科研、规划管理、工程技术和产业部门的科技工作者以及有关领导和管理人员参考,也可作为高等院校的教材和参考书。

显示全部目 录

<FONT face=宋体><STRONG>序 一

序 二

前 言

本书提要

</STRONG>

         </FONT><FONT face=宋体><FONT size=3>第一篇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内涵

</FONT>

<STRONG>第一章 当前人类社会的发展战略目标——可持续发展与信息社会建设

</STRONG>  §1.1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

  §1.2 信息社会建设是社会发展的必要保障

  §1.3 信息社会、知识经济与可持续发展三位一体

<STRONG>第二章 当前人类社会共同面临的危机</STRONG>

  §2.1 工业社会出现的危机

  §2.2 信息社会的优势及潜在危机

  §2.3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

<STRONG>第三章 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由来及其基本概念

</STRONG>  §3.1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概念

  §3.2 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由来

  §3.3 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STRONG>第四章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框架</STRONG>

  §4.1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容

  §4.2 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措施与原则

  §4.3 可持续发展的权威性文件


          </FONT><FONT face=宋体><FONT size=3>第二篇 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核心

</FONT>

<STRONG>第五章 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

</STRONG>  §5.1 人地系统理论基础

  §5.2 地球系统的人口承载力理论

  §5.3 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学理论

  §5.4 可持续发展增长的极限理论

<STRONG>第六章 人类的可持续发展</STRONG>

  §6.1 人口的数量问题

  §6.2 人口的质量问题

<STRONG>第七章 信息社会与可持续发展

</STRONG>  §7.1 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

  §7.2 信息革命与信息社会的特征

  §7.3 信息社会的潜在危机

<STRONG>第八章 知识经济与可持续发展</STRONG>

  §8.1 经济发展模式的变化

  §8.2 知识经济的意义和作用

  §8.3 网络经济与电子商务

  §8.4 经济全球化与一体化

  §8.5 知识经济社会潜在的危机

<STRONG>第九章 教育、科技与可持续发展

</STRONG>  §9.1 科教兴国,教育为先

  §9.2 科学技术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9.3 信息技术的作用和意义

  §9.4 生物技术的作用和意义

  §9.5 纳米与机器人技术

  §9.6 科技给人类社会带来的潜在危机

<STRONG>第十章 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利用

</STRONG>  §10.1 生态环境与人类社会的关系

  §10.2 生态破坏对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10.3 环境污染对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10.4 清洁生产技术与环境保护策略

<STRONG>第十一章 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生物多样性保护</STRONG>

  §11.1 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11.2 新材料与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

  §11.3 克服高消耗的生产方式与高消费的生活方式

  §11.4 提高资源的利用水平

  §11.5 生物多样性与可持续发展

<STRONG>第十二章 科学管理与可持续发展</STRONG>

  §12.1 民主与法治

  §12.2 知识管理是科学管理的基础

  §12.3 网络管理——数字神经系统

<STRONG>第十三章 可持续发展与跨越式发展</STRONG>

  §13.1 跨越式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13.2 跨越式发展的主要内容

  §13.3 跨越式发展的可能性


          </FONT><FONT face=宋体><FONT size=3>第三篇 可持续发展的信息技术


</FONT><STRONG>第十四章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规则及与其评估指标有关的因素</STRONG>

  §14.1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14.2 建立可持续发展评估指标体系的必要性与依据

  §14.3 建立可持续发展评估指标体系的原则

  §14.4 与可持续发展有关的已有指标体系

<STRONG>第十五章 关于可持续发展评估指标体系的探讨</STRONG>

  §15.1 制订可持续发展评估指标体系的指导思想

  §15.2 可持续发展评估指标体系的框架建议

  §15.3 可持续发展评估指标体系的权重建议

<STRONG>第十六章 可持续发展模型探讨</STRONG>

  §16.1 可持续发展的模型目标

  §16.2 可持续发展人地系统概念模型

  §16.3 可持续发展评估数学模型

  §16.4 可持续发展的评判标准

  §16.5 可持续发展结构的函数关系

<STRONG>第十七章 可持续发展评估指标数据采集与分布式数据库建设

</STRONG>  §17.1 全球研究计划与世界数据中心

  §17.2 遥感遥测技术与数据快速处理

  §17.3 数据的标准化与规范化问题

<STRONG>第十八章 可持续发展网络及信息共享技术</STRONG>

  §18.1 目的及意义

  §18.2 高速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

  §18.3 超媒体与分布式空间信息技术

  §18.4 空间数据仓库

  §18.5 可持续发展信息的分布式计算

<STRONG>第十九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决策支持系统</STRONG>

  §19.1 决策与决策支持系统

  §19.2 区域可持续发展与决策支持系统

  §19.3 区域可持续发展虚拟决策支持环境设计


         </FONT><FONT face=宋体><FONT size=3>附录——与可持续发展有关的重要资料

</FONT>

<STRONG>附录Ⅰ 关于Tyler Muller可持续发展的原理、原则和定律

附录Ⅱ 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其他理论

附录Ⅲ 国外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简介

附录Ⅳ 国内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简介

附录Ⅴ 关于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参数的说明

附录Ⅵ 与可持续发展有关的国际组织</STRONG>


<STRONG>参考文献</STRONG></FO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