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现代性的五副面孔

分享到:

定价:¥24.00

  • 出版时间:2003年04月
  • 页数:470页
  • ISBN:7-100-03318-7
  • 主题词:现代性面孔
  • 人气:1704

显示全部出版说明

<STRONG><FONT size=3>       《现代性研究译丛》出版说明

</FONT></STRONG>

  现代性是人类社会现代化历史进程的总体性特征,是现代化过程中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诸层面矛盾和冲突的焦点。“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为了帮助读者拓展思路,更好地观察思考中国的现代性问题,商务印书馆特从汗牛充栋的西方现代性问题研究的著述中,精选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汇编成“现代性研究译丛”。

显示全部序言

<FONT size=3><STRONG>《</STRONG><STRONG>现代性研究译丛》总序</STRONG>

</FONT>

  中国古代思想中历来有“变”的智慧。《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斗转星移,王朝更迭,上下几千年,“故夫变者,古今之公理也”(梁启超)。

  照史家说法,“变”有三个级度:一曰十年期的时尚之变;二曰百年期的缓慢渐变;第三种变化并不基于时间维度,通称“激变”或“剧烈脱节”。这种变化实为根本性的摇撼和震动,它动摇乃至颠覆了我们最坚实、最核心的信念和规范,怀疑或告别过去,以无可遏止的创新冲动奔向未来。倘使以此来透视中国历史之变,近代以来的社会文化变革也许正是这第三种。

  鸦片战争以降,随着西方列强船坚炮利叩开国门,现代性始遭遇中国。外患和内忧相交织,启蒙与救亡相纠结,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在朝向现代的道路上艰难探索,现代化既是一种激励人建构的想像,又是一个迂回反复漫长的过程。无疑,在中国,现代性仍是一个问题。

  其实,现代性不只是现代中国的一个问题,在率先遭遇它的西方世界,它同样是一个难题。鸦片战争爆发后不久,法国诗人波德莱尔以预言家的口吻对现代性作了一个天才的描述:“现代性就是短暂、瞬间即逝、偶然”,是“从短暂中抽取出永恒”。同时代的另一位法国诗人兰波,则铿锵有力地呼吁:“必须绝对地现代!”如果说波德莱尔是对现代性变动不居特性的说明的话,那么,兰波的吁请显然是一种立场和态度。成为现代的,就是指进入现代,不但是形形色色的民族国家和社会,而且是千千万万男女个体。于是,现代性便成为现代这个历史概念和现代化这个社会历史过程的总体性特征。

  现代性问题虽然发轫于西方,但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步履加快,它已跨越了民族国家的界限而成为一种世界现象。在中国思考现代性问题,有必要强调两点:一方面是保持清醒的“中国现代性问题意识”,另一方面又必须确立一个广阔的跨文化视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本着这种精神,我们从汗牛充栋的西方现代性研究的著述中,遴选一些重要篇什,编辑成系列丛书,意在为当前中国的现代性问题思考提供更为广阔的参照系,提供一个言说现代性问题更加深厚的语境。所选书目,大多涉及现代性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诸层面,尤以80年代以来的代表性学者和论著为主,同时兼顾到西方学术界传统的欧陆和英美的地域性划分。

  作为一个历史分期的概念,现代性标志了一种断裂或一个时期的当前性或现在性。它既是一个量的时间范畴,一个可以界划的时段,又是一个质的概念,亦即根据某种变化的特质来标识这一时段。由于时间总是延绵不断的,激变总是与渐变错综纠结,因而关于现代性起于何时或终于(如果有的话)何时,以及现代性的特质究竟是什么,这些都是悬而未决的难题。更由于后现代问题的出现,现代性与后现代性便不可避免地缠结在一起,显得尤为复杂。有人力主后现代是现代的初始阶段,有人坚信现代性是一个尚未完成的规划,还有人凸显现代与后现代的历史分期差异。然而,无论是主张后现代性是现代性的终结,还是后现代性是现代性的另一种形态,它都无法摆脱现代性这个关节点。

  作为一个社会学概念,现代性总是和现代化过程密不可分,工业化、城市化、科层化、世俗化、市民社会、殖民主义、民族主义、民族国家等历史进程,就是现代化的种种指标。在某种意义上说,现代性涉及以下四种历史进程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和文化的过程。世俗政治权力的确立和合法化,现代民族国家的建立,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工业化过程,传统社会秩序的衰落和社会的分化与分工,以及宗教的衰微与世俗文化的兴起,这些进程深刻地反映了现代社会的形成。诚然,现代性并非一个单一的过程和结果,毋宁说,它自身充满了矛盾和对抗。社会存在与其文化的冲突非常尖锐。作为一个文化或美学概念的现代性,似乎总是与作为社会范畴的现代性处于对立之中,这也就是许多西方思想家所指出的现代性的矛盾及其危机。启蒙运动以来,浪漫主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种种文化运动似乎一直在扮演某种“反叛角色”。个中三昧,很是值得玩味。

  作为一个心理学范畴,现代性不仅是再现了一个客观的历史巨变,而且也是无数“必须绝对地现代”的男男女女对这一巨变的特定体验。这是一种对时间与空间、自我与他者、生活的可能性与危难的体验。恰如伯曼所言:成为现代的就是发现我们自己身处这样的境况中,它允诺我们自己和这个世界去经历冒险、强大、欢乐、成长和变化,但同时又可能摧毁我们所拥有、所知道和所是的一切。它把我们卷入这样一个巨大的漩涡之中,那儿有永恒的分裂和革新,抗争和矛盾,含混和痛楚。“成为现代就是成为这个世界的一部分,如马克思所说,在那里,‘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现代化把人变成为现代化的主体的同时,也在把他们变成现代化的对象。换言之,现代性赋予人们改变世界的力量的同时也在改变人自身。中国近代以来,我们多次遭遇现代性,反反复复地有过这样的深切体验:惶恐与向往、进步与倒退、激进与保守、激情与失望、理想与现实,种种矛盾体验塑造了我们对现代性的理解和判断。

  现代性从西方到东方,从近代到当代,它是一个“家族相似的”开放概念,它是现代进程中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诸层面的矛盾和冲突的焦点。在世纪之交,面对沧桑的历史和未定的将来,思考现代性,不仅是思考现在,也是思考历史,思考未来。

  是为序。

                             周 宪 许 钧

                            1999年9月26日于南京

显示全部后记

               译 后 记

  《现代性的五副面孔》堪称当代国外学术界少见的博学之作。它把现代主义、先锋派、颓废、媚俗艺术和后现代主义这些重要主题置于现代性这一概念的总体框架中加以考察,可以说确立了现代性之美学研究的基本方向。自其首版(《现代性的诸副面孔》)于1977年问世以来,该书已成为英美文学理论及相关专业的必读书目,至今已被翻译成日文、西班牙文、罗马尼亚文、瑞典文、葡萄牙文等多种外国文字。

  卡林内斯库1934年生于布加勒斯特,1972年获罗马尼亚克卢日大学比较文学博士学位,1979年加入美国籍。嗣后任印第安纳大学比较文学、俄罗斯与东欧研究、西欧研究教授,英语副教授,并1996―1998年任比较文学系主任;现为比较文学系埃默里图斯(Emeritus)教授。主要著作除《现代性的五副面孔》外,还有《欧洲新古典主义》、《现代诗歌概念:从浪漫主义到先锋派》、《重读》,以及与佛克马合编的《后现代主义探索》等。

  笔者才疏学浅,翻译过程中每每有力不从心之感,讹错之处在所难免,惟望学界方家指教。书中涉及法、意、西班牙语作者与文献较多,幸赖同事陆元昶先生慷慨相助,在此谨致谢忱。周宪先生关心本书译事,特意约请卡林内斯库撰写中译本序言,并提供《现代性,现代主义,现代化》一文作为本书附录,在此亦深表感谢。

                           译者

                         2001年5月于南京

显示全部作者简介

  马泰•卡林内斯库(Matei Calinescu),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比较文学教授。著有《文学与政治》(1982)、《现代主义与意识形态》(1986)等。

显示全部内容简介

  本书从美学角度分析了现代性的五个基本概念:现代主义、先锋派、颓废、媚俗艺术和后现代主义;对其来源,演变过程直至目前的状况作了详尽的论述,并列举了丰富实例。作者提出的主要论点是:美学现代性应被理解成一个包含三重辩证对立的危机概念:即对立于传统;对立于资产阶级文明(及其理性、功利、进步理想)的现代性;对立于它自身,因为它把自己设想为一种新的传统或权威。

显示全部目 录

中译本序言

第二版序言

鸣谢

导论

现代性的概念

  古代巨人肩膀上的现代侏儒

  时间问题:西方历史的三个时代

  我们才是古代人

  比较现代人和古代人

  从现代到哥特到浪漫到现代

  两种现代性

  波德莱尔与美学现代性的悖论

  现代性、上帝之死和乌托邦

  文学与其他现代主义

  比较现代人和当代人

先锋派的概念

  从现代性到先锋派

  文艺复兴时期的“先锋”隐喻:一个修辞格

  浪漫“先锋派”:从政治到文化政治

  一些十九世纪中期作家与先锋派

  两种先锋派:引力与斥力

  先锋派与美学极端主义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先锋派概念的危机

  先锋派、非人化和意识形态的终结

  先锋派与后现代主义

  理智主义、无政府主义和静态平衡

颓废的概念

  关于颓废的各种说法

  从“颓废”到“颓废风格”

  颓废欣快症

  尼采论“颓废”与“现代性”

  马克思主义批评中的颓废概念

  颓废主义(Il Decadentismo)

媚俗艺术

  媚俗艺术与现代性

  媚俗艺术、坎普和高雅艺术

  词源学、应用语境和“美学不充分定律”

  媚俗艺术与浪漫主义

  坏趣味、意识形态和享乐主义

  一些风格上的思考

  媚俗艺术与文化的工业化

  “媚俗艺术人”

论后现代主义(1986)

  现代性的一副新面孔

  认识论与阐释学:从现代性到后现代性

  先锋派的沉默

  过去的新颖性:从建筑看

  对后现代主义的批评

  文学后现代主义:写作群体的形成

  后现代主义手法及其意义

  结论

附录    现代性,现代主义,现代化

注释

人名索引

主要参考书目

译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