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可持续发展原理

分享到:

定价:¥56.00

  • 出版时间:2006年08月
  • 页数:685页
  • ISBN:7-100-03549-X
  • 主题词:可持续发展原理
  • 人气:131

显示全部序言

  《布伦特兰报告》对可持续发展给出了一个具有迷惑性的简单定义,即当前的一代“确保在不损害下一代满足其自身需要的能力的前提下来满足现时的需要”。但是,由于我们并不知道未来几代人的需要将会是什么,或资源的利用将会怎样受到技术变革的影响,因此,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不可能是准确的。目前的大量文献解释,反映出研究者们都在发挥各自的想像,解释其理解的可持续发展内涵。“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供研究的术语,有着特殊的困难性。在哲学上,它把两类不能言语的对象纳入了话语交流体系:第一类是无言的大自然及其生物物种;第二类是人类的后代。在这一交流语境中,给能言者造成一个尴尬的处境:他首先要代表自己,同时,又要跳到对话的另一方,代替自然以及我们的后代来表达。所以,一些作者在谈论“人类中心主义”时,陷入了难以自拔的悖论式的循环之中。由于这种“思辨”上的困难,研究者通常愿意从技术的角度入手,通过寻找“技术”来解决人类面临的问题,并从实用主义的角度来处理这一困境。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简单,因为人类的困境在很大程度上应该归咎于实用主义思路和“技术应用”以及对“科学技术”的无限信赖。

  人生存于世界之中。生存就包括正确理解一个人在与所有其他存在物的关系中起什么作用;因为生存实质上并不是独处、自在,而是依赖世界为生,是影响、利用、消费、理解、获得、夺取。然而,人类的力量太大,太危险,不仅与其他部分相互作用,而且在某种程度上,还可以改变它们的地位。早在发现自然服从于人的力量以前,人就清醒地认识到,自然并不属于人。对自然的异己性的认识先于对自然可用性的认识。但是,由于人们接受各种类型的强权支配,所以人必定要丧失对自然的异己性的认识。自然将变成器具,变成被利用的对象。世界不再是原来的样子,而变成可利用的事物。现代人习惯于把世界看作是一个听任摆布的世界,他似乎对丰富的物质感到满足。宽裕的空间是人类抱负的界限,除此之外,他不再追求什么。与此相应,人的地位被降低为一个消费者和操纵者,在这个过程中,人的意识越来越少。他把自己封闭在事物的有用性之内,一旦关上窗户,他便看不到可用性范围之外还有什么。我们文化的失败在于对个人要求甚少,在于不了解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不了解不仅有不可让渡的权利,而且也有不可让渡的义务。我们的文明提供了足够的舒适,却极少要求回报。我们的教育本质上是“赞成”式的教育,很少培养对自己的行为说不的艺术。

  十年前人类面对全球环境恶化的挑战召开了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对环境与发展的问题达成了历史性的共识;十年之后,当各国回顾可持续发展的全球进展,评价《21世纪议程》的实施时,并未发现全球生态环境的明显改善,相反,许多环境问题还在继续恶化。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制定和实施《21世纪议程》的国家,几年来,《中国21世纪议程》的实施已从国家走向地方,各地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地方21世纪议程行动。但是,目前国内还缺少从理论和实际操作上全面系统地对可持续发展研究与战略实施提出指导意义的学术专著。但愿本书的出版对当前把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人类未来发展战略并付诸实践的过程中能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在近几年一直从事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及战略实施推进的管理工作中,作者深感有必要充分解释清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和原理,以便客观、理性地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内涵。本书系根据作者近五年在可持续发展领域的研究成果以及文献分析,围绕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基本脉络,结合国内外的理论研究成果以及国内外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际进程情况,分别对可持续发展思想所涉及的问题、方法等,进行了全面的论述和总结。其中对公平与效率、发展思想和理论、生态环境原理、经济增长理论、合作的原理及制度安排、社会资本理论、资源概念以及对人类的影响、人类在自然中的位置、生态位理论以及扩展原理、人类中心主义、人类的需要满足和扩张理论的哲学基础、衡量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及理论基础、环境问题以及演化规律、贫困的概念和测度、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理论、伦理问题及生物多样性维持等深层次的理论问题,进行了多方位的研究和总结。知识上涉及到哲学、生物学、经济学、社会学、地理学、生态学、伦理学、统计学等。从理论上讲,可以说本书首次较全面地剖析了可持续发展的一些机理和理论基础。但这只是一个尝试。

  在多年的研究和实践中,作者深感“可持续发展”并不是导向某种结果的概念,而是维持一种“人类适应自然”或“自然适应人类”或两者结合之努力。任何导向某种特定结果的过程都是不可持续的过程;“可持续”意味着某种人类认为“是”或“应该”的过程之维护,意味着人类能够回避某些必然导致终结的过程。所以,可持续发展应该是“人类对自然适应能力”以及“自然对人类的适应能力”的维持和增强。其中,人是一个主动的因素,并在这些过程中“维持着被认可的价值”,甚至还创造和加强着价值。本书基本脉络和写作方式就是从这一思想出发的,保持思维方式的“开放性”。因此,作者有意识地让读者注意到问题,而不是获取知识性的结论,保持思想“可持续性”特征。

  “原理”者,本应该系统性地阐述一些比较固定的概念和公理,给人一种完整的思想图景,就像传统的物理学或数学一样。但正如读者可能注意到的,本书所涉及的主题远不是一门学科可以涵盖的。更重要的是,在本书之前尚无任何基础性的、被普遍接受的公理或体系。因此,这里所说的“原理”并不完全是严格逻辑上的概念和公理,而是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理性思索。如果本书能够为后人做一个铺垫,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那么本书的目的就已经基本达到。

                             作 者

                            2001年10月

显示全部后记

  一本书通常都附着前言和后记。

  一些学友建议我找几位名家写个前言或者序,反复琢磨着,还是没有接受这个良好的建议,个中原因是不言而喻的。在写作的过程中,免不了要与专业人士或同行讨论,听取意见和建议;完了之后,也免不了要找些学术权威指正。在这些过程中,听到的多是一些悦耳的言辞,对自己而言,肯定是一种鼓励。但把它们变成序或前言,不免成了某种路人皆知的企图。我想真正感兴趣的读者,兴趣点应该不在这里;就像真正的消费者,消费的不是商品的广告一样。朋友们的另一些建议,我在痛苦的犹豫中却接受了,那就是:书写到一定的时候,应该让它出版。这本东西,在我手里已经摆弄了好多年,感到总是不满意,觉得总有些部分需要完善,需要细琢磨,需要吸收更新的东西,需要……于是就这样战战兢兢地交给了出版社。我想问题总是有的,完善也没有尽头。把可持续发展当作自己研究的兴趣,需要勇气,因为这是一个没有边界的主题,甚至可以说,主题也不清晰。出于对自己目前工作的责任,不得已而为之。

  本书参考和引用了许多学者同行的研究成果,在此表示诚挚的谢意。在这里,我要特别感谢《中国人口•资源•环境》杂志社的编审徐天祥先生;作为好友,他不但为本书提供了许多宝贵的思想,而且还为本书的出版做了大量的编辑和校对工作,如果本书多少有些价值的话,那将是与徐先生的贡献分不开的。同时,我要感谢商务印书馆地理编辑室的编辑,他们的辛勤劳动是本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非常感谢远在乔治•华盛顿大学学习的妻子董芸以及放弃了自己部分学术研究来照顾我孩子的父母们,没有他们的支持,很难想像有时间来琢磨一些与生活无关紧要的、与“钱途”毫无关系的问题。

                             周海林

                        2001年10月于香山一棵松

显示全部内容简介

  本书围绕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基本脉络,结合国内外的理论研究成果及实施可持续发展战备的实际进程情况,分别对可持续发展思想所涉及的问题及方法等进行全面的论述和总结。

显示全部目 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环境问题

    一、环境问题的由来

    二、被忽略的生态法则

    三、忽略自然资源特性的经济体系

 第二节 贫困问题

    一、贫团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缺乏

    二、贫困的复杂原因与后果

    三、增长与贫困并存现象

    四、环境与贫困的关系

 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目标导向抑或规则导向

    一、整体目标的无根基性

    二、基于生存实践的行为规则

    三、变化过程中的规则导向

第二章 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学原理

 第一节 自然生态系统对人类的贡献

  一、自然生产

  二、通过影响气象、气候过程和物质循环过程,

      维持人类生存环境的相对稳定

  三、净化环境,缓解自然、人类活动造成的破坏

  四、对人的心理和精神的护理功能

 第二节 生态学基本原理

  一、生态冗余理论

  二、生态位理论及人类生态位的扩展

  三、生物多样性理论

  四、稳定性理论

  五、生态系统和谐原理

 第三节 人类对自然的利用

  一、人类生态系统的研究

  二、生态系统退化机理

第三章 自然、人与发展的理论

 第一节 自然的权利与人类中心主义

  一、自然的权利及其特征

  二、利益的稀缺性与个人中心主义

  三、关于人类中心主义

  四、语词与权力——可持续发展的信念

 第二节 自然的演替与发展理论

  一、人与自然关系变化的发展阶段

  二、发展的一般性指称

  三、人类整体意义上的社会发展理论

第四章 公平与效率

 第一节 公平与效率关系的哲学思考

  一、公平与效率分析的哲学基础

  二、效益与公正的关系

  三、西方经济学中关于公平观的演变

 第二节 效率与公平关系的经济学说

  一、市场经济中的公平性悖论

  二、经济人假说——效率与公平失衡的理论原因

  三、公平分配与经济效率的关系

  四、实现公平与效率的均衡机制——利益稀缺社会中的平等性原则

  五、市场体制中效率与公平关系的优化

 第三节 环境污染中的公平与效率问题

  一、环境污染问题的经济学分析

  二、污染外部性的内部化问题

  三、环境污染中的效率与公平问题

 第四节 自然资源利用中的公平性与管理

  一、自然资源利用的公平性问题

  二、资源利用中的公平性管理

  三、资源利用的效率与公平

第五章 可持续发展能力理论

 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架构

  一、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定义

  二、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特性

  三、能力建设的内涵分析

  四、能力建设对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意义

 第二节 自然环境系统的供给能力

  一、自然生态系统的供给能力及其自身的目标

  二、与自然生态系统供给能力相关的生态机理

 第三节 技术能力及制度能力

 一、技术能力

 二、制度能力

第六章 合作的机制及制度原理

 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合作的诱因

  一、公共地悲剧的启示

  二、外部性问题

  三、产权界定与资源配置

 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的合作机理及其合作的社会结构

  一、合作的条件与机理

  二、环境资源开发的合作条件

  三、效用函数与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合作机制

 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对社会有效规范的需求

  一、规范的基本特征

  二、规范的类型及其差别

  三、规范形成的基本条件——行动的外在性及共同利益的需求

  四、规范的社会效益

  五、社会系统内权利分布对规范形成的影响

 第四节 可持续发展秩序建设的重要条件——人际资本与机会利益

  一、合作的人文基础和制度前提

  二、人际资本

  三、人际资本与机会利益

 第五节 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分析

  一、可持续发展的制度框架及内插

  二、规模报酬不变条件下公共物品的自愿供给

  三、供给技术可变条件下公共物品的自愿提供

第七章 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建立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可持续性的概念及其指标(体系)的确立

  一、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概念基础及其内涵

  二、生态可持续性

  三、建立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应考虑的一些问厘

 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指标的基本类型及主要指标体系

  一、“发展指标”的回顾

  二、可持续发展指标的基本类荆

  三、国外可持续发展指标介绍

 第三节 几种主要类型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计算方法

  一、用离差度计算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

  二、综合指数法

  三、环境—经济综合核算体系与真实储蓄率

  四、最低安全标准法

   第四节 两个重要的指数——生物多样性指数及贫困指数

  一、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度量及生物多样性指数

  二、贫困状况的评价指数——贫困指数

第八章 可持续发展的哲学基础

 第一节 哲学分析

  一、可持续发展的世界观

  二、可持续发展的层次论

  三、跳跃式发展

 第二节 进步的动力及其对自然的冲击——人的需要、努力、满足

  一、个体的需要、努力及其满足

  二、资源约束下个体发展的可能空间

  三、需要的扩展及其观念的错位——对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限制

 第三节 群体发展的客观限制

  一、发展的资源限制

  二、人类种群“发展位”的扩展与抽象

  三、人类发展的物理极限

 第四节 关于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全球普世伦理

  一、理性的超越

  二、建立普世伦理

  三、关于自然界的生物多样性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