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日本的贫富差距——从收入与资产进行分析

分享到:

定价:¥11.00

  • 出版时间:2003年07月
  • 页数:164页
  • ISBN:7-100-03658-5
  • 主题词:日本贫富差距收入资产进行分析
  • 人气:177

显示全部出版说明

<STRONG><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4>        《日本社会学名著译丛》</FONT></STRONG>

<FONT face=仿宋_GB2312 size=3>            编 选 说 明

</FONT>

  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创建(1985)以来,在努力致力于研究生教育的同时,作为研究机构,更重视推动日本学研究的发展。此次出版的“译丛”正是其中成果之一。

  中心社会研究室一直从事日本社会的研究,也不断跟踪了日本的社会学发展。在这一过程中,考虑到把该领域日本的代表性著作翻译到中国来,具有很大的学术和文化意义,因而策划和准备了此次共10册的《日本社会学名著译丛》。在策划之中,以研究室成员为中心,组织了课题组,和中日学者进行了广泛的意见交流,并选定了合适的原作,委托了合适的译者。

  过去,关于近现代日本社会的日本人的著作也不是没有介绍过来,但数量十分有限,而且也不系统。鉴于这种情况,课题组着眼于大量的最新成果,同时更从建设“中国的日本学研究”这个根本的原则、方针出发,进行了选编。最终本译丛大致包括了以下三种著作:即1.属于社会学一般理论的。2.关于日本社会的社会学理论分析的。3.用社会学方法研究现代日本社会特质的。

  本来选择就不可能是绝对的,社会学的领域又从理论到现状分析,非常广泛和多重,应该参考的著述不胜枚举。但是,我们在奉行上述方针原则时深信,我们所选的和现代日本社会分析以及日本的社会学研究理论探索相关的这些著作,每一本都是重要的文献和研究素材。

  随着国际化时代的到来,世界各国间的相互交流、相互理解变得越来越不可缺少。中日双方也在进行着各种不同的日本论和中国论的交流。但是,在中国的知识界和文化界,日本人的学术著作以原汁原味的形式被直接利用还是很少的。从这一点看,作为日本人对日本社会的自我分析和自我理解,此次该套研究专著译丛的出版,必定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我衷心期待,本译丛不仅为日本学研究者和有志青年学生所利用,也为中国的学术界、文化界所接受,在各种形式和各种层次上得到利用。


               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前主任教授 本丛书顾问

                    野村浩一(日本立教大学名誉教授)

                            2002年8月10日

显示全部序言

<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4><STRONG>      《日本社会学名著译丛》总序

</STRONG></FONT>

  翻译、出版这套《日本社会学名著译丛》主要有两个方面的缘故。

  一个是社会学研究本身的缘故。

  社会学诞生于近代的欧洲,在我国是一种“舶来”的学问。自70年代末社会学得以恢复以来,我国社会学界大量学习和引进了欧美的社会学理论和实践,但对邻国日本的社会学很少进行系统的了解。日本和我国同处亚洲的东方,又同属蒙古人种。由于这种地缘和人缘的因素,日本的社会学研究应该是可以直接给我国的社会学研究提供借鉴作用的。实际上,日本社会学者在运用社会学原理探索日本东方式社会结构方面是作出了很大成就的。在农村社会学和家庭社会学上,50年代就出现了福武直和有贺喜左卫门等杰出学者。近年来以富永健一的现代化论为代表,在各个领域都出现了不少新的成果。学习、借鉴日本社会学的这些新成果,无疑对我国的社会学研究是一个事半功倍的举措,这正是我们翻译和出版这套《日本社会学名著译丛》的主要意义之所在。

  另一个是日本社会研究的缘故。

  日本是我国的一个发达的邻国,日本的发展进程一直是我们关注的对象。古代中国人对日本的关注,可以说主要出于对受中国文明影响的异族的文化人类学式的兴趣,近代中国人对日本的探索,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试图通过日本的崛起验证东方文化对抗西方文化能力的文化比较,现代中国人对日本的研究,虽然还延续着近代的动力,但随着现实需要增长和学问的发展,开始步入了全方位的学术研究阶段。通过研究日本社会的基本结构、变化过程去理解日本社会现象和日本文化特征,已经被人们当作了认识、理解日本的基本途径。要了解和研究日本社会,当然首先应该参考日本学者对自己社会的研究。但在相当一段时间里,很奇怪,我们更了解其他外国人对日本社会的研究,比如美国学者本尼迪克特的《菊与刀》、赖肖尔的《日本人》以及中国人自己的《日本国志》(黄遵宪)、《日本论》(戴季陶)等等,几乎全是日本研究者必定读过的,而日本人对自己社会的研究我们知之甚少。其实,战前姑且不论,战后日本的社会自我研究是有了很大发展的,除了已经介绍到我国来的《依赖心理的结构》(土居健郎)和《纵式社会》(中根千枝)等名著之外,还有许多优秀的著作不断问世。尤其是90年代以后,可以说在社会学的各个领域,都出现了一些引起社会反响的研究力作。如果能够及时地把这些最新的研究成果介绍到中国来,对我们认识日本社会也同样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推动作用。

  出于上述缘故,我们有幸得到日本学术界的协助和国际交流基金的支持,和商务印书馆合作,隆重推出《日本社会学名著译丛》这项大型的学术工程,争取把90年代以后日本社会学领域出版的主要最新学术成果翻译介绍给中国学术界。

  此次日本社会学名著的翻译,鉴于人力物力的限制,首先翻译介绍10种日本社会学名著。这些著作的选定,反复征求了日本社会学专家的意见,入选的基本都是90年代以后出版的最新学术著作,在日本学术界均有很好的定评,甚至是学术畅销书。在类别上也涉及了社会学的多个分枝,如社会学理论、家庭研究、社会文化研究、社会经济研究、性差研究、城市研究等等。虽然10本书不足以全面网罗日本社会学界的最新成果,但也大致可以反映日本社会学界的最新学术进展。

  担任此次《日本社会学名著译丛》学术顾问的分别是日本著名学者、原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日方主任教授野村浩一先生和中国著名的社会学学者、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社会学教授李强先生。担任译丛翻译的译者,都是曾毕业于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硕士课程的研究生,他们大都已在国外获得了博士学位或正在攻读博士课程。

  我们相信,这一批日本社会学名著的翻译,不仅可以直接帮助我国对日本社会的研究,对我国本国社会学的研究也会有很大的参考作用。


                              周维宏


<FONT face=宋体 size=3><STRONG>            本书序</STRONG></FONT>


  惊愕于“日本论”的喧闹,一位西欧的学者讥讽道:“在欧洲虽也有英国人的英国论,法国人的法国论,但都不像日本论这么多。大概天下没有像日本人这样热中于议论自己国家的人了。”

  这种说法当然有些失之偏颇。因为西欧人在认识自己的时候,他们的基本尺度并不是英国或法国这样的国家尺度,而是“西欧”这种超国家的尺度。就像对日本人来说,“日本论”具有自我认识的意义那样,对西欧人来说则是与西欧社会论或西欧文明论具有同样的意义。在这一点上比较,西欧人在自我认识上花费的精力,则远非日本人可比。用拟人式的说法来说,不仅是人类,社会也会进行自我认识,“日本论”正是这种社会层次上的自我认识的表现。所以,“日本论”的流行,并不是出自于日本人国民性的特殊现象。

  即便如此,日本人议论日本社会,蕴含着诸多的危险,这也是事实。对于“日本论”可能起到意识形态的功能,以前已经有许多人指出来了。但这个问题并不是只要对日本社会采取批判态度就能解决的。“日本论”所包含的危险,在颂扬日本或批判日本的这种价值论层次之前,在认识论的层次上就已经可能出现。

  无论是个人还是社会,都是在与他人的差异之中认识自我的。在这种结构之下日本社会所进行的自我认识,是把日本社会看作是一种在和其他社会的差异之上才具备了同一性的存在的。此时,尽管同一性是在差异之上才成立的,却出现了因为已经有了同一性才会出现差异的判断,容易形成一种认识论上的颠倒。

  而在战后的“日本论”中,导致日本社会同一性形成的差异,也是和西欧社会之间的差异,是把西欧看作“普遍”、把日本看作“特殊”的差异。回顾一下“日本论”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对日本进行否定评价的观点和进行肯定评价的观点一直是在进行相互竞争的。这两种观点虽然对日本的“特殊性”作出了相反的评价,但在把西欧看作“普遍”及把日本看作“特殊”这一点上,并没有决定性的不同。然而,现在对这种基本认识,必须进行反省了。

  因此本书在留意以上各点的同时,试图分析日本社会赖以存在的交流结构。此时,与传统的交流论立足于“信息是如何传送的”这一角度相反,本书此处将采用“怎样才能不让信息传送”的角度。

  根据传统交流论的观点,发送方如果不有意识地表达信息,信息是不会发送到接受方的。反过来也就是说,发送方必须有意识地表达全部希望发送的信息。比如,要让对方认知自己的人格,就必须有意识地表达全部自己的人格。然而,现实中即便不这么费力地去做,也能够让对方认知自己的人格,因为对方会通过自己的行为来主动地理解自己的人格。这种接受方的主动理解,在带来理解的不一致的反面,也提供了一种构筑复杂社会关系的可能性。

  一旦出现在他人的面前,发送方就超越了自己的意志而将各种各样的语言性、非语言性的信息发送给了接受方。即便什么话也不说、什么事也不做,对接受方来说,这也是一种表现发送方的信息。所以,不发送信息的可能性,已经不是由发送方个人意志所决定的事项了。不发送信息,反过来说就是保持秘密,和发送信息一样,是在发送方和接受方的关系中决定的一种社会过程。

  在可称之为战后“日本论”的经典的《菊与刀》中,本尼迪克特谈到,“真正的罪的文化,是一种基于内在的罪的自觉的善行,而相反,真正的耻的文化,是基于一种外在的强制力的善行。”这一主张引起了各种各样的议论,带来了战后日本论发展的一个契机,已是不争的事实。如何来评价本尼迪克特的这一命题,我会通过本书的全部阐述来说明,但耻辱的本质是可以从与秘密的关联上来把握的。

  那么,秘密和耻辱是如何相关联的,和日本社会的结构又有什么关联?本书下面就开始对此展开分析。

显示全部前言

  最近,有说法认为日本的收入分配正趋于不平等化,这是真的吗?80年代后期的泡沫经济时期,土地与股票等资产的价格暴涨,人们抱怨资产分配的不平等。但泡沫经济的破灭及其之后的长期经济萧条是否消除了资产分配的不均呢?

  本书最重要的目的之一就是利用统计数据详细验证收入与资产的分配。试图通过对这些问题从战前至今进行长期的历史分析,以阐明长期历史潮流中的日本社会,并尝试使读者能够将本书当作一般读物阅读。还将尽可能与其他国家进行详尽的比较,从国际比较的观点鲜明地刻画出日本的特色。

  另外,对决定收入与资产分配的经济机制究竟是什么这一问题,将尽可能根据最新经济理论进行简便易懂的解释,这也是本书的目的所在。经济学为解决这一类课题提供了有用的工具。

  但是,将其当作平等、不平等的问题进行考虑时,实际上它与更广泛的现象及变数有关。教育、职业、婚姻、父母的经济实力等对平等、不平等的影响效果相当大。实际上,这些变数作为决定收入与资产等的因素也很重要。因此,本书也将对这些社会学因素加以关注。

  平等、不平等的问题与思想及哲学也有关系。什么样的平等社会是理想的呢?考虑这一问题是需要一定程度的价值判断的,而且,如果有了思想基础,也有可能使理想的政策建议更具科学根据和说服力。本来就没有必要在所有的领域谋求平等,也存在合理的不平等化。因为本书的著者不是哲学家,所以在思想方面的贡献不大,但却努力尝试尽可能根据自己的价值判断提出政策建议。书中,笔者从教育、税制、社会保障制度、个人及企业的行为等方面提出了各种政策建议,以期实现不以牺牲经济效率为代价的平等。想必会有很多不同见解,但仍由衷希望本书能够成为与广大读者互相讨论问题的一个契机。

显示全部后记

  日本的收入分配正不断趋于不平等,国际比较也说明日本的平等神话已经不存在了。资产分配也以泡沫经济时期为中心开始极端不平等化,其后稍有缓和并延续至今。

  收入分配不平等化的原因各种各样,错综复杂,有工资分配的轻微不平等化;有日本社会的高龄化、单身家庭的增加、家庭内部有收入者的微增部分持有资产者利息收入的增加;有归属房租的影响等。就工资分配进行了详细论述,特别讨论了不同性别、学历、年龄、企业规模的工资分配。

  导致收入分配不平等化的各种原因中,被认为是由合理的或公正的因素所造成的不平等无可非议,相反,也有难以接受的因素。

  资产分配的不平等化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是泡沫经济时期地价(特别是东京都中心地区)及股价暴涨。第二,虽然土地原本归很多人持有,但也有相当人没有土地。而股票则只由极少数资本家持有。持有者与非持有者间的差距是资产分配的决定因素,其后,虽然土地价格与股票价格下降,资产分配的不平等程度有所缓和,但如果忽视泡沫时期而将其作为长期趋势来评价的话,这也在不平等化的倾向之中。

  有关资产分配,应特别提到的是,以土地为主的资产通过亲子间的遗产继承而在两代人之间转移的问题。能够继承遗产的人与无遗产继承的人之间会产生相当大的差距,这是产生资产分配不平等的很大原因。可以说,这是作为与子女的努力无关的初期条件的差距而表现出来的。

  从政策方面考虑平等、不平等的问题,可以看出战后各项改革具有重大意义。战前的日本是旧社会,不平等程度相当之高,而战后的改革取得了非常理想的效果。随着经济的高速成长,社会越来越趋于平等化。但要强调一点,那就是从战后至今,日本从来也不是福利国家;非福利国家的日本能够实现相当高的平等性,这也许可以说是奇迹。但这十几年税制与社会保障制度发生了以累进度的减缓、少额储蓄免税制度的废除、消费税的实施与税率的提高、社会保障支付的削减及保险费的增加为代表的一系列变化,这些可以说是削弱税制与社会保障制度的再分配功能的政策。

  经济学一直很关心效率与公平两者不可兼得的问题,至少在现在的日本,没有必要担心福利国家对经济效率造成的不好影响。因此,笔者认为,强化税制与社会保障的再分配政策不存在什么太大问题。本书中明确了日本的收入与资产分配的不平等化在不断加重,应该在注重经济效率的同时,采取适当的强化再分配政策。实现这一目标的方法之一在于引进累进消费税及实行税与社会保障的合并。

  除收入与资产的问题外,本书还阐述了日本现在的阶层(职业)与教育的社会固定化在不断发展的问题,即父母的阶层与收入水平对子女阶层的直接决定作用在不断增加,出现了通过结婚而使世代间阶层固定化的征兆。由于战后各项改革的成功与教育制度的完善,日本实现了高学历化,社会变得流动并开放,但现在再次开始走上固定化的道路,可以说,现在几乎成了连机会均等都达不到的社会。日本到了重视机会均等胜过结果平等的时代,但很遗憾,现在机会均等已经开始亮了黄灯,从国民总体的意向看,有必要积极推行机会均等的政策。


   简单总结本书的内容可以看出,日本社会 、经济等很多领域的不平等化在不断严重。有合乎情理的不平等和不合乎情理的不平等,阻止不平等化的政策也在减弱。本书中特别要主张的是应当有阻止不合理的不平等化的政策,并认为在不牺牲对个人自由的尊重与经济效率的前提下,实施这些政策是可能的。


   本书的策划最初是由接受岩波书店的坂卷克己先生的邀约开始的,其后担任新书项目工作的柿原宽先生开始认真负责本书的各项工作。柿原宽先生为使本书成为一本好书,从本书的构成到内容都提出了妥善。详细的意见,为本书的编写做出了重大贡献。在此,谨向两位表示深深的谢意。但毋庸多言,有关本书内容的所有文责均归笔者本人负责。

  最后,请允许笔者写一点有关已故东京大学教授石川经夫先生的回忆,我想如果先生在世,他一定会给予本书内容以莫大的关心。与先生同期赴美研究生院留学以来,我们一直站在相同的问题意识上共同钻研互相勉励,遗憾的是先生仅51岁就离开了这个世界。虽然与先生著名的专业大作《收人与财富》(岩波书店)相比,本书实属微小之作,但还是想将本书奉献给先生。

                                                    1998年9月 橘木俊诏

显示全部内容简介

  橘木俊诏为日本著名社会学家,本书是针对1980年末日本泡沫经济破灭后日本社会产生的新问题而写的。作者通过大量的数据分析了所谓日本人的平等观,指出日本人经济收入平等不过是个神话,而泡沫经济破灭后,收入差别更增大已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并提出了一些方案。全书论据可靠、分析鞭辟入里、有振聋发聩的效果、是部不可不读的好书。

显示全部目 录

前言

第一章 平等神话是否仍在持续

第二章 战后日本经济社会的轨迹——通过分配问题看

第三章 从收入的构成要素看不平等化的原因

第四章 资产分配的不平等化与遗产

第五章 不平等是否会继续扩大——制度改革

后记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