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现代性与矛盾性

分享到:

定价:¥21.00

  • 出版时间:2003年11月
  • 页数:437页
  • ISBN:7-100-03713-1
  • 主题词:现代性矛盾性
  • 人气:295

显示全部出版说明

<STRONG><FONT size=3>       《现代性研究译丛》出版说明

</FONT></STRONG>

  现代性是人类社会现代化历史进程的总体性特征,是现代化过程中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诸层面矛盾和冲突的焦点。“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为了帮助读者拓展思路,更好地观察思考中国的现代性问题,商务印书馆特从汗牛充栋的西方现代性问题研究的著述中,精选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汇编成“现代性研究译丛”。

显示全部序言

<FONT size=3><STRONG>《</STRONG><STRONG>现代性研究译丛》总序</STRONG>

</FONT>

  中国古代思想中历来有“变”的智慧。《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斗转星移,王朝更迭,上下几千年,“故夫变者,古今之公理也”(梁启超)。

  照史家说法,“变”有三个级度:一曰十年期的时尚之变;二曰百年期的缓慢渐变;第三种变化并不基于时间维度,通称“激变”或“剧烈脱节”。这种变化实为根本性的摇撼和震动,它动摇乃至颠覆了我们最坚实、最核心的信念和规范,怀疑或告别过去,以无可遏止的创新冲动奔向未来。倘使以此来透视中国历史之变,近代以来的社会文化变革也许正是这第三种。

  鸦片战争以降,随着西方列强船坚炮利叩开国门,现代性始遭遇中国。外患和内忧相交织,启蒙与救亡相纠结,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在朝向现代的道路上艰难探索,现代化既是一种激励人建构的想像,又是一个迂回反复漫长的过程。无疑,在中国,现代性仍是一个问题。

  其实,现代性不只是现代中国的一个问题,在率先遭遇它的西方世界,它同样是一个难题。鸦片战争爆发后不久,法国诗人波德莱尔以预言家的口吻对现代性作了一个天才的描述:“现代性就是短暂、瞬间即逝、偶然”,是“从短暂中抽取出永恒”。同时代的另一位法国诗人兰波,则铿锵有力地呼吁:“必须绝对地现代!”如果说波德莱尔是对现代性变动不居特性的说明的话,那么,兰波的吁请显然是一种立场和态度。成为现代的,就是指进入现代,不但是形形色色的民族国家和社会,而且是千千万万男女个体。于是,现代性便成为现代这个历史概念和现代化这个社会历史过程的总体性特征。

  现代性问题虽然发轫于西方,但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步履加快,它已跨越了民族国家的界限而成为一种世界现象。在中国思考现代性问题,有必要强调两点:一方面是保持清醒的“中国现代性问题意识”,另一方面又必须确立一个广阔的跨文化视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本着这种精神,我们从汗牛充栋的西方现代性研究的著述中,遴选一些重要篇什,编辑成系列丛书,意在为当前中国的现代性问题思考提供更为广阔的参照系,提供一个言说现代性问题更加深厚的语境。所选书目,大多涉及现代性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诸层面,尤以80年代以来的代表性学者和论著为主,同时兼顾到西方学术界传统的欧陆和英美的地域性划分。

  作为一个历史分期的概念,现代性标志了一种断裂或一个时期的当前性或现在性。它既是一个量的时间范畴,一个可以界划的时段,又是一个质的概念,亦即根据某种变化的特质来标识这一时段。由于时间总是延绵不断的,激变总是与渐变错综纠结,因而关于现代性起于何时或终于(如果有的话)何时,以及现代性的特质究竟是什么,这些都是悬而未决的难题。更由于后现代问题的出现,现代性与后现代性便不可避免地缠结在一起,显得尤为复杂。有人力主后现代是现代的初始阶段,有人坚信现代性是一个尚未完成的规划,还有人凸显现代与后现代的历史分期差异。然而,无论是主张后现代性是现代性的终结,还是后现代性是现代性的另一种形态,它都无法摆脱现代性这个关节点。

  作为一个社会学概念,现代性总是和现代化过程密不可分,工业化、城市化、科层化、世俗化、市民社会、殖民主义、民族主义、民族国家等历史进程,就是现代化的种种指标。在某种意义上说,现代性涉及以下四种历史进程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和文化的过程。世俗政治权力的确立和合法化,现代民族国家的建立,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工业化过程,传统社会秩序的衰落和社会的分化与分工,以及宗教的衰微与世俗文化的兴起,这些进程深刻地反映了现代社会的形成。诚然,现代性并非一个单一的过程和结果,毋宁说,它自身充满了矛盾和对抗。社会存在与其文化的冲突非常尖锐。作为一个文化或美学概念的现代性,似乎总是与作为社会范畴的现代性处于对立之中,这也就是许多西方思想家所指出的现代性的矛盾及其危机。启蒙运动以来,浪漫主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种种文化运动似乎一直在扮演某种“反叛角色”。个中三昧,很是值得玩味。

  作为一个心理学范畴,现代性不仅是再现了一个客观的历史巨变,而且也是无数“必须绝对地现代”的男男女女对这一巨变的特定体验。这是一种对时间与空间、自我与他者、生活的可能性与危难的体验。恰如伯曼所言:成为现代的就是发现我们自己身处这样的境况中,它允诺我们自己和这个世界去经历冒险、强大、欢乐、成长和变化,但同时又可能摧毁我们所拥有、所知道和所是的一切。它把我们卷入这样一个巨大的漩涡之中,那儿有永恒的分裂和革新,抗争和矛盾,含混和痛楚。“成为现代就是成为这个世界的一部分,如马克思所说,在那里,‘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现代化把人变成为现代化的主体的同时,也在把他们变成现代化的对象。换言之,现代性赋予人们改变世界的力量的同时也在改变人自身。中国近代以来,我们多次遭遇现代性,反反复复地有过这样的深切体验:惶恐与向往、进步与倒退、激进与保守、激情与失望、理想与现实,种种矛盾体验塑造了我们对现代性的理解和判断。

  现代性从西方到东方,从近代到当代,它是一个“家族相似的”开放概念,它是现代进程中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诸层面的矛盾和冲突的焦点。在世纪之交,面对沧桑的历史和未定的将来,思考现代性,不仅是思考现在,也是思考历史,思考未来。

  是为序。

                             周 宪 许 钧

                            1999年9月26日于南京

显示全部后记

  本书的翻译首先是一项艰辛的工作。作为一位目光深邃、才华横溢的社会哲学家,齐格蒙特•鲍曼娴熟地运用哲人的语言,向我们讲述着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在沉疴难治的矛盾世界中的悲欢离合。他对现代性所具有的有违其初衷的矛盾本质以及对后现代性与矛盾世界的妥协所作的鞭辟入里的分析,在极富激情且工整对仗的语句中滚滚而至,让人产生强烈的心灵震撼。我努力在译文中传递作者的这一激情。但让我惴惴不安的是,我不知度过语言鸿沟之后,重现在我们面前的鲍曼是否依旧那么文采激扬?

  许多术语的翻译颇费推敲,常常要通过上下文的反复理解并对译文进行不断修改才能确定。我的基本原则是:一个术语在上下文中必须具有同一性。为此,翻译时往往要放弃词典上现成的译文而“自行其是”,以使术语的翻译与本书的特定语境相恰。例如,我没有将“ambivalence”译为过于具体的“矛盾情感”或“矛盾态度”,而是译作更具涵盖力的“矛盾性”;没有将“gardening”译作过于浪漫的“园艺化”,而是译作颇具霸权色彩的“造园”;将“project”译作“筹划”以别于“工程”(engineering),等等,等等。如此作为是否恰当,有待方家指教。

  本书的翻译又是一次令我受益匪浅的愉悦合作。南京大学周宪教授的热情邀请以及充分信任,是我接受这一艰巨工作的心理保障。在翻译过程中,我得到了我以前的学生、现在的同事严志军的帮助。小严在报考和攻读博士期间翻译了第六章。此前,他还译出了第四、第五两章的初稿。原文中夹杂着大量德、法、拉丁、俄以及不知名的文字,其中相当一部分是我无法阅读的。应我的请求,中山大学的倪梁康教授于百忙之中爽快地为我解决了多处德语、拉丁语的难题。1999-2000年间,我曾跨校选修倪先生为南京大学哲学系研究生开设的“西方现代哲学研究”课程,有了从他那里拾获的哲学知识,阅读、翻译本书似乎轻松了许多。法语的难题则是由本丛书的主编之一,南京大学的许均教授帮助解决的。全书最后由我统译,全部文责由我承担。商务印书馆的徐奕春编审和责任编辑朱泱先生始终关注本书的进展,并为它的出版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在此,我要再次对上述师友表示感激之情。

  由于一直未能与鲍曼教授联系上,个别术语因此不得不以原文的形式出现在译本中,我对这一不得已而为之的做法深感遗憾和歉意。

  由于译者才疏学浅,译本中必定存在着许多谬误和不当,恳请读者批评、匡正。

                           邵迎生

                       2002年12月25日于南京龙凤花园

显示全部作者简介

  齐格蒙特•鲍曼(Zygmunt Bauman),英国利兹大学和波兰华沙大学社会学教授。著有《现代性与大屠杀》、《立法者与阐释者》等。

显示全部内容简介

  本书以发人深思的崭新视角论述了现代性与后现代性争论中提出的各种问题。作者认为,现代性许诺为人类生活带来只有理性才能够提供的那种清晰性和透明性。但并没有出现这种情况,而且我们现在也不再相信会出现这种情况。我们愈来愈强烈地意识到人类生存的不可改变的偶然性,以及各种选择、身份和生活筹划的无可挽救的矛盾性。现代性的许诺为何没实现?作者认为,答案在于许诺本身,在于所有试图履行这一许诺的尝试所表现出来的自我损毁性。正是在后现代时代,现代性筹划的自我损毁性充分展现在世人面前。后现代时代就是与矛盾性和解的时代,就是学会如何在不可救药地充满矛盾的世界上生活的时代。

显示全部目 录

致谢

导引:对秩序的追求


第一章 矛盾性的丑闻


   对立法理性的梦想•造园国的实践•造园抱负与现代性精神•科学、合理秩序、种族大屠杀•对非人性的叙述


第二章 矛盾性的社会建构


   对不确定性的恐惧•与不确定性斗争•与不确定性共存•转嫁包袱


第三章 矛盾性的自身建构


   排斥到客观性之内•补论:弗兰茨•卡夫卡,或普遍性的无根性•知识分子的新石器时代革命•无根性的普遍性•威胁与机遇


第四章 同化社会学中的个案分析(一):


    囚于矛盾性的陷阱

   德国犹太人的案例•犹太人同化的现代化逻辑•孤独的维度•想像真实的德国•羞耻和尴尬•同化的内魔•没有了结的旧账•同化筹划和反应策略•同化的终极边疆•同化的二律背反和现代文化的诞生


第五章 同化社会学中的个案分析(二):


    矛盾性的报复

   矛盾性的反击•弗洛伊德,或者作为权力的矛盾性•卡夫卡,或命名的困难•齐美尔,或现代性的另一端•同化的另一面


第六章 矛盾性的私化


   对爱的追求,或专家知识的存在基础•技能的调换•专家知识的自身繁殖•推销专家知识•躲避矛盾性•专家设计的世界的倾向和局限


第七章 后现代性,或对矛盾性的宽容


   从宽容到协同•《驱魔者》和《兆头》,或知识的现代和后现代局限•新部落主义,或寻求庇护•后现代性的二律背反•协同性的种种未来•社会主义:现代性的最后立场•社会工程有前途吗?•后现代政治的议事日程


索引

译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