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文化民族主义的社会学——现代日本自我认同意识的走向

分享到:

定价:¥15.00

  • 出版时间:2005年06月
  • 页数:258页
  • ISBN:7-100-03993-2
  • 主题词:文化民族主义社会学现代日本自我认同意识走向
  • 人气:143

显示全部出版说明

<STRONG><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4>       《日本社会学名著译丛》

</FONT></STRONG><FONT face=仿宋_GB2312 size=3>           编 选 说 明

</FONT>

  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创建(1985)以来,在努力致力于研究生教育的同时,作为研究机构,更重视推动日本学研究的发展。此次出版的“译丛”正是其中成果之一。

  中心社会研究室一直从事日本社会的研究,也不断跟踪了日本的社会学发展。在这一过程中,考虑到把该领域日本的代表性著作翻译到中国来,具有很大的学术和文化意义,因而策划和准备了此次共10册的《日本社会学名著译丛》。在策划之中,以研究室成员为中心,组织了课题组,和中日学者进行了广泛的意见交流,并选定了合适的原作,委托了合适的译者。

  过去,关于近现代日本社会的日本人的著作也不是没有介绍过来,但数量十分有限,而且也不系统。鉴于这种情况,课题组着眼于大量的最新成果,同时更从建设“中国的日本学研究”这个根本的原则、方针出发,进行了选编。最终本译丛大致包括了以下三种著作:即1.属于社会学一般理论的。2.关于日本社会的社会学理论分析的。3.用社会学方法研究现代日本社会特质的。

  本来选择就不可能是绝对的,社会学的领域又从理论到现状分析,非常广泛和多重,应该参考的著述不胜枚举。但是,我们在奉行上述方针原则时深信,我们所选的和现代日本社会分析以及日本的社会学研究理论探索相关的这些著作,每一本都是重要的文献和研究素材。

  随着国际化时代的到来,世界各国间的相互交流、相互理解变得越来越不可缺少。中日双方也在进行着各种不同的日本论和中国论的交流。但是,在中国的知识界和文化界,日本人的学术著作以原汁原味的形式被直接利用还是很少的。从这一点看,作为日本人对日本社会的自我分析和自我理解,此次该套研究专著译丛的出版,必定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我衷心期待,本译丛不仅为日本学研究者和有志青年学生所利用,也为中国的学术界、文化界所接受,在各种形式和各种层次上得到利用。


               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前主任教授 本丛书顾问

                    野村浩一(日本立教大学名誉教授)

                            2002年8月10日

显示全部序言

<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4><STRONG>      《日本社会学名著译丛》总序

</STRONG></FONT>

  翻译、出版这套《日本社会学名著译丛》主要有两个方面的缘故。

  一个是社会学研究本身的缘故。

  社会学诞生于近代的欧洲,在我国是一种“舶来”的学问。自70年代末社会学得以恢复以来,我国社会学界大量学习和引进了欧美的社会学理论和实践,但对邻国日本的社会学很少进行系统的了解。日本和我国同处亚洲的东方,又同属蒙古人种。由于这种地缘和人缘的因素,日本的社会学研究应该是可以直接给我国的社会学研究提供借鉴作用的。实际上,日本社会学者在运用社会学原理探索日本东方式社会结构方面是作出了很大成就的。在农村社会学和家庭社会学上,50年代就出现了福武直和有贺喜左卫门等杰出学者。近年来以富永健一的现代化论为代表,在各个领域都出现了不少新的成果。学习、借鉴日本社会学的这些新成果,无疑对我国的社会学研究是一个事半功倍的举措,这正是我们翻译和出版这套《日本社会学名著译丛》的主要意义之所在。

  另一个是日本社会研究的缘故。

  日本是我国的一个发达的邻国,日本的发展进程一直是我们关注的对象。古代中国人对日本的关注,可以说主要出于对受中国文明影响的异族的文化人类学式的兴趣,近代中国人对日本的探索,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试图通过日本的崛起验证东方文化对抗西方文化能力的文化比较,现代中国人对日本的研究,虽然还延续着近代的动力,但随着现实需要增长和学问的发展,开始步入了全方位的学术研究阶段。通过研究日本社会的基本结构、变化过程去理解日本社会现象和日本文化特征,已经被人们当作了认识、理解日本的基本途径。要了解和研究日本社会,当然首先应该参考日本学者对自己社会的研究。但在相当一段时间里,很奇怪,我们更了解其他外国人对日本社会的研究,比如美国学者本尼迪克特的《菊与刀》、赖肖尔的《日本人》以及中国人自己的《日本国志》(黄遵宪)、《日本论》(戴季陶)等等,几乎全是日本研究者必定读过的,而日本人对自己社会的研究我们知之甚少。其实,战前姑且不论,战后日本的社会自我研究是有了很大发展的,除了已经介绍到我国来的《依赖心理的结构》(土居健郎)和《纵式社会》(中根千枝)等名著之外,还有许多优秀的著作不断问世。尤其是90年代以后,可以说在社会学的各个领域,都出现了一些引起社会反响的研究力作。如果能够及时地把这些最新的研究成果介绍到中国来,对我们认识日本社会也同样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推动作用。

  出于上述缘故,我们有幸得到日本学术界的协助和国际交流基金的支持,和商务印书馆合作,隆重推出《日本社会学名著译丛》这项大型的学术工程,争取把90年代以后日本社会学领域出版的主要最新学术成果翻译介绍给中国学术界。

  此次日本社会学名著的翻译,鉴于人力物力的限制,首先翻译介绍10种日本社会学名著。这些著作的选定,反复征求了日本社会学专家的意见,入选的基本都是90年代以后出版的最新学术著作,在日本学术界均有很好的定评,甚至是学术畅销书。在类别上也涉及了社会学的多个分枝,如社会学理论、家庭研究、社会文化研究、社会经济研究、性差研究、城市研究等等。虽然10本书不足以全面网罗日本社会学界的最新成果,但也大致可以反映日本社会学界的最新学术进展。

  担任此次《日本社会学名著译丛》学术顾问的分别是日本著名学者、原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日方主任教授野村浩一先生和中国著名的社会学学者、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社会学教授李强先生。担任译丛翻译的译者,都是曾毕业于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硕士课程的研究生,他们大都已在国外获得了博士学位或正在攻读博士课程。

  我们相信,这一批日本社会学名著的翻译,不仅可以直接帮助我国对日本社会的研究,对我国本国社会学的研究也会有很大的参考作用。


                              周维宏


<FONT size=3><STRONG>           中文版序言</STRONG></FONT>


  《文化民族主义的社会学——现代日本自我认同意识的走向》的中文版出版,我感到非常荣幸。谨向承担翻译的刘克申氏表示深切的谢意。

  “民族主义(nationalism)”是一个很难以使用的词汇。在日语与中文中,还没有与“民族主义(nationalism)”这一英语单词完全对应的词汇。在日语中传统上有民族主义、国民主义、国家主义等词汇,由于每个词汇都各自具有独特的语感,作为学术用语使用不无勉强之处。因此最近在日本可以广泛见到不经翻译、原封不动使用“民族主义(nationalism)”这—英语词汇的倾向。这是因为在日语中有用以表记外来语的片假名这种便利的文字。但在中文中必须使用汉字精心表现。除此之外,难以翻译的词汇还有很多。20世纪80年代以后,民族主义研究特别在英语圈内飞跃地开展起来。在这一过程中,产生了各种各样诸如族群(ethnic)、族群国家(ethnic state)的英语概念。这些概念尚没有中文的定译,翻译之艰辛是难以估测的。

  除翻译的问题外,在社会科学中,“民族主义(nationalism)”是最难以使用的用语之一,因为其可以指示多种不同的现象。民族主义有如对特定集团的生活方式的自豪这种表现相对稳定的感情的场合,也有作为迫使集团成员作出巨大牺牲的戏剧性运动而展开的场合。有时会作为对象征性•物理性暴力的对抗表现出来,反之有时也会成为镇压的主体。在明确予以定义的基础上使用这种具有多义性的用语是至关重要的。“民族主义(nationalism)”是社会科学的学术用语,同时也作为日常用语使用,考虑到这一点,更应如此。于是我作了如下定义:所谓民族主义,是一种聚合性信仰,即“我们”是具有与他者不同的独特历史、文化特征的独特共同体,更是在自治性国家的框架内实现、推进这种独特感与信仰的意志•感情•活动的总称。

  一言以蔽之,日本的民族主义包含有多种多样的现象。在本书中,尝试把焦点置于与日常大众媒体所使用的民族主义不同的相位。取围绕文化自我认同意识的创造•重构而展开的文化民族主义的侧面,置视点于被称为“日本人论”的现象上。所谓“日本人论”,其意为有关日本文化•社会独特性的言说。1970年代至1980年代初,大最的有关著作登场,掀起了热潮。日本人论成为时代精神,当时的日本书店摆满了日本人论的书籍。日本人论的流行给日本研究、日本人自我印象的形成或海外的日本人观以很大的影响。

  1980年代以后,对这种过度强调日本文化•社会匀质性和独特性的日本人论出现了种种批判。受到这些批判之后,80年代后半期,日本的知识分子谈论日本文化的方式变得慎重起来。90年代以后,开始出现把日本的内部多样性与其他社会(特别是亚洲社会)的共同性收入视野的议论。但是,并不能用此就可以说日本人论的影响力减小了。对日本式独特性的强调变换着形式依然在各种各样的场面被重新生产出来。尤其意味深长的一点是,在全球化中,文化差异的言说倒变得更为活跃了。

  在本书中,以日本人论为焦点,分析了民族主义这—现象以及其是如何产生的,探讨了日本人论这一知识分子的言说是以何种形式给更为广泛的社会层的人们以影响的部分过程。我自己确信这是一个重要的题目,但不能说本书所论及的内容包罗了日本民族主义的全部。实际上,从设置焦点本身来看就是一个部分。我想这一点应予以确认。

  在历来的民族主义论中,存在着把民族主义作为宏观社会意识形态论述的强烈倾向。不言而喻,这种政治学式的议论是重要的。但是我在倾听生活在若干具体职业领域内人们的声音的同时,对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如何与民族主义相关联的这一问题抱有兴趣。这是因为考虑到了从社会学上研究民族主义的手法及其意义。当然,社会学家个人能够调查的范围是有限的,因而存在只能观察到部分日本民族主义的现象这一局限。但是,即便只是部分,也实证性地探寻了每个个人实际上与民族主义联系的社会性过程。这是本书的手法为社会学方法所局限,反之也是其强有力之处。

  本书是以日本读者为预期对象而撰写的,因此有关日本的记述多有词语不足之处。再者,成为本论基础的调查是在1980年代后半期进行的,已经过了相当时间,其后日本人的自我认同意识有变化的部分,也有没变化的部分,这本身就成为了新的研究对象。希望以中文阅读的读者在了解本书撰写的背景的同时阅读本书。或许还有其他各种各样的局限,但倘若本书能给中国的民族主义研究或日本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观点,即便是微不足道,本人亦不胜幸哉。


                             吉野耕作

                             2002年10月

显示全部后记

<FONT size=3>            <STRONG>译者后记</STRONG>


</FONT>  20世纪80年代,日本曾出现过日本人论与日本文化论热,伴随着这股热潮,还盛行一个“国际化”的口号。当时,我正在东京大学学习,东京大学是日本学术文化的重镇,知识分子对社会文化的动态是十分敏感的,在我所在的研究室里,教授和研究生们也时常会饶有兴趣地谈论相关的话题。进入90年代,随着后来被称之为“泡沫经济时期”的终结,日本人论和日本文化论的热潮消退,曾几何时不绝于耳的“国际化”的口号也在不知不觉中销声匿迹。应该如何看待这一社会文化现象?这一直是我久久思索的问题。若干年后,终于读到了这本《文化民族主义的社会学》。作者是位社会学家,其从社会学角度对日本人论与日本文化论热这一社会文化现象作了理论性的诠释。这本书不但解答了我久思不解的问题,而且还令我感受到了一种阅读的愉悦。在全球化的进程中,文化民族主义将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课题。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的读者将会从这本书中认识到它的价值。

  这本书的译事,起始于2001年春。当时我在东京女子大学从事一个文化课题的研究,在一次与周维宏君的闲聊中谈及此书。周维宏君时任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在周君的“怂恿”下我开始了这本书的翻译。周维宏君在社会学理论方面有很深的造诣,尤其在日本社会研究领域,曾作出过令人瞩目的成果。在本书的翻译过程中得到周君的诸多帮助,这是自不待言的。作者吉野耕作先生对这本书的翻译予以很大的关注,书中的许多学术专用名词在我国尚无定译,都是与吉野先生几经推敲斟酌,最后由吉野先生定夺的。与吉野先生第一次见面是在东京大学边上的一家典雅的小咖啡馆内,当时的情景已成了有关这本书的译事中难以忘怀的片断。常磐大学教授柄泽行雄先生是我在北京外国语大学日本学研究中心攻读学位时的社会学指导教官。在东京女大期间,柄泽先生恰好应聘在该校开讲社会学理论,意外的相逢我们彼此都非常高兴,这本书的翻译自然也得到了柄泽先生的助言和帮助。刘一维君在繁忙的学习之余,承担了打印和校对工作,对此我是一直很感激的。在译稿即将付梓之际,谨向曾给予我支持和帮助的所有人表示我言轻而意重的感谢。


                              刘克申

                         二OO二年秋于上海

显示全部内容简介

  吉野耕作,日本著名社会学家。本书从民族主义的角度出发,以实证主义的方法论,对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日本出现的“日本人论”和“国际化”的讨论热潮昙花一现的现象进行了分析。认为“日本人论”和“国际化”是文化民族主义在一定条件下的表现。文化民族主义既是现实的又是历史的,在当今社会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社会学范畴。全书深入浅出,举证精当,是一本对社会学及其相关学科研究人员很有价值的学术译作。
  读者对象:供社会学及其相关学科研究人员使用参考。

显示全部目 录

中文版序言


第一章 日本人论与文化民族主义

  一 问题的所在

  二 研究的方法

  三 用语的定义

  四 本书的构成


第二章 族群性与民族主义的社会理论

  一 “种族”(ethnie)与民族(nation)

  二 关于对民族的理解上的理论对立

  三 民族主义的理论与日本的事例

  四 民族理论中的时间与空间


第三章 本民族独特论的比较(1)

  ——超越“日本人论”论的特殊性

  一 创造型文化民族主义与本民族独特论

  二 日本的文化民族主义的原型

  三 重构型文化民族主义与本民族独特论

  四 补论——“新历史主义”


第四章 本民族独特论的比较(2)

  ——民族自我认同意识表现的类型

  一 抽象的•整体论式的把握方法

  二 具象的•制度论式的把握方法


第五章 日本人论

  一 围绕文化主义与文化差异的言论

  二 战败时期的日本文化论

  三 整体论式的现代社会论

  四 代结语——关于著者的“意图”与著书的“作用”


第六章 “日本人式”的言论与“人种式”思维

  一 作为社会性构件的“人种”

  二 文化的“人种”属性

  三 结语


第七章 日本人论的“消费”

  一 教育工作者与日本人论

  二 企业界人士与日本人论

  三 各自的民族主义——身边集团的作用


第八章 日本人论的知识社会学

  ——四种通说及对其的批判性探讨

  一 对自我认同意识危机的拯救

  二 经济成功•社会安定与文化优越感

  三 作为统治意识形态的日本文化论

  四 对作为日本文化的自我认同意识的拘泥

  五 结语——小集团的作用与民族主义的形成


第九章 消费社会中的文化民族主义

  ——日本人论的“再生产”与异文化指南

  一 民族主义理论中的“生产主义”与“国家主义”

  二 日本民族主义的国家与学校教育

  三 “文化市场”中的“文化中介者”与异文化指南

  四 异文化交流与文化民族主义


补记(关于调查)

引用•参考文献

后记

索引

译者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