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ONG><FONT size=3> 《经济增长与发展理论丛书》出版说明
</FONT></STRONG>
增长与发展是经济学永恒的主题。在以往,增长与发展这两个词并无语义上的明显区别。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经济学界将宏观的短期分析延伸为长期分析,于是产生了增长理论。增长理论强调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研究国民生产总值的因素与增长的途径。以后,随着附属国、殖民地纷纷独立,兴起了对其今后经济发展道路的研究,逐渐形成了发展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吸收了增长理论的一些原理,但更强调研究发展中国家经济制度和经济结构的根本转变,以及转变的途径和政策。至此,增长与发展两词有了不同的含义。增长理论与发展经济学虽有不同的研究领域,但两者是密切联系着的。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又有向发达的现代化国家迈进的宏愿。因此,我们既需要根据我国实际情况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也要了解和借鉴国外经济增长与发展的理论、政策和经验。这样,适时出版国外著名经济学者有关经济增长与发展的中译本,便既是学界的殷切期盼,也是我馆责无旁贷的义务。
在学界的大力支持下,我馆自60年代以来已陆续翻译出版了一些有关经济增长与发展理论的国外著名经济学者的著作。30年来,集腋成裘,初具规模。但是由于这些著作过去均以单行本印行,印量小而分散,既不便于学界的考查研讨,又不利于学术的积累薪传。故此,我们从这些单行本中精选了一些重要著作辑成丛书,使其相得益彰,蔚为大观,以飨学界。
由于本辑著作都是在原有的单行本基础上辑选而成,版式格式难见一致,译文体例无法统一,对此尚希读者见谅。
商务印书馆编辑部
1998年7月
<FONT size=3><STRONG>中文版序言</STRONG></FONT>
本书将拥有包括研究者、学生和政策制定者在内的更多的中国读者,我对此感到十分高兴。其主要原因是我相信本书的整个分析框架以及其中的许多具体分析材料特别适合中国的发展模式,对那些有兴趣分析中国经济过去、现在和将来的人能有所帮助。
从总体分析框架可以看出,本书与其他有关研究经济发展的专著或高级教材的区别在于它采用了动态演进的研究方法。例如,它着重分析农业社会通过二元结构实现向现代经济增长的转轨。许多经济增长和发展理论在本质上是与历史无关的,它们假定均衡状况且忽视制度维,而制度维倾向于在不同的经济部门行为中产生对称,本书提出另一种理论,认为市场出清假设在短期可能是不准确的,甚至当存在向新古典单部门均衡移动状况时,从长期来看也可能不是准确的,例如,在实现现代经济增长的情况下。本书坚持认为二元经济中农业部门的劳动力市场运行状况与城市非农业部门的截然不同,而且在后者的行为构成方面也存在重要差别。
我已故的朋友、本书的合著者C.H.费景汉始终思考和研究转型经济的发展问题。我不敢称自己为中国经济问题专家,但我多次访问过中国,在北京大学和南开大学任教过,参加了由美国国家科学院和中国教育部合作修订经济学课程的项目,并且一直跟踪和研读有关中国近25年经济发展的文献。如果我的理解是正确的话,这充分证明我的观点是正确的,即在人民公社时期和在1979年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时期,大农业部门确保向每一个成员提供“饭碗”,而不是遵循“工资等于边际产品”的新古典规则。农业生产率超过工资或收入的变化为中国发展乡镇企业、服务和城市非农业活动提供了动力。中国是一个在转型中劳动力过剩的最好例子,不必把它作为同质的单一部门世界对待,但在这个劳动力过剩的经济中,农业、乡镇非农业、城市商业和城市非商业活动以非常具体和动态变化的方式随时间变化相互影响。如果我们将能够充分分析整个体系的运行,那么需搞清楚生产食物的农业部门和农村副业,合作制企业与私营企业、乡镇企业部门(或混合部门)、国有企业之间相互关系是如何变化的。
另外需要强调的是本书在关注经济增长的同时,非常关注平等,消除贫困和人类发展,这些问题及其政策同样是整个分析的核心。增长是福利分配改进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它由选择的增长路径的本质决定——而不是其速度,它与技术选择和技术变化方向之间的关联在本书中得到高度重视,而且,我认为,它是当今中国政策制定者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
最后,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面对一个日益开放的世界,本书特别强调,尤其是在最后的政策部分,经济发展依旧主要依靠自身力量。虽然,贸易、外国投资、技术引进和人力资本流动对经济发展非常有帮助,但它们不能替代正确的国内经济发展政策和行为。
作为WTO的成员国以及外国资本和技术的流入和引进表明更多的机会已经、正在并将会被利用;但是,尤其是像中国这样一个经济大国,成功的经济发展首先依靠的是国内的改革,通过制度创新提高国内各种重要市场的功能。只有那样,源自国际交往的巨大的潜在优势才会实现。
古斯塔夫•拉尼斯
于美国康涅狄格州新港
2001年9月
<STRONG><FONT size=3> 序 言
</FONT></STRONG>
本书中的研究多年前就已开始。最初是应布莱克韦尔(B1ackwell)出版社要求,对1964年出版的《劳动力剩余经济的发展:理论与政策》进行修订。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最初的想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在很多方面对以前的研究作了较大的改进和发展,尽管我们没有放弃原先的二元经济基本模型。
最重要的是,本书采取了演进的观点,试图分析从重农主义关注的农业时代最终转向现代经济增长这一“希望的土地”的发展过程。对转型过程、所有的发展时代、渐进式发展和各个发展阶段的模型分析时,我们部分依赖于经济思想史的“工具箱”,部分依赖于从新古典生产函数中演绎出来的增长方程体系。我们还适时地回应了新古典微观经济学对刘易斯和我们所支持的“剩余劳动力”概念的批评。原先的封闭经济现在已经在贸易、要素流动和技术上开放了。在同样的演进观点下,我们也分析了与增长相关的公平、贫困和人类发展等不断出现的关键问题。本书的最后部分,也是一个重要部分,通过对亚洲、拉丁美洲和非洲经验的比较,探讨了我们的发展观的经验、政策和政治经济学含义。
感谢《美国经济评论》、《国际经济评论》、《发展经济学杂志》、《经济学季刊》和《世界发展》的编辑允许我们选用我们原先研究中的部分文献。感谢加里•费尔德斯、速水祐次郎、雪莉•郭、加里•萨克森豪斯和弗朗西斯•斯图尔特的评论,提供的文献和相关建议。感谢瑞安•施奈德和米歇尔•王的研究帮助。感谢格伦纳•埃姆斯在图表绘制上的帮助,感谢梅甘•韦勒和洛拉•莱莫希的文字录入和他们的毅力。
令人悲痛的是,在本书最后的编辑阶段,我的好朋友和长期合作伙伴费景汉在1996年突然离开人世。谨以本书的出版表示我对他的怀念。
古斯塔夫•拉尼斯
中文版序言
序言
I 导论
1.增长与发展:概论
1.1 引言
1.2 跨时代式增长和转型式增长
1.3 现代经济增长时代
1.4 农业时代
1.5 殖民遗产与类型敏感性
1.6 相关发展理论的演变
1.7 本书导读
Ⅱ 农业社会与二元经济
2. 从封闭和开放型农业社会到现代二元经济
2.1 从封闭型农业社会开始的渐进
2.2 从开放型农业社会开始的渐进
2.3 有Z—商品的开放型农业经济
2.4 土地供给充足的开放型农业经济
3. 封闭型二元经济的发展:总的观察
3.1 引言
3.2 二元经济的运行
3.3 二元经济中的基本行为模式
3.4 劳动力吸收分析
3.5 农业部门的劳动力释放
3.6 工农业部门之间的相互作用
附录:过剩劳动力的微观经济学
Ⅲ 增长与发展分析
4. 新古典生产函数、增长和发展
4.1 导言
4.2 新古典生产函数的特性
4.3 静态生产函数的偏弹性
4.4 增长等式的推导
4.5 创新强度和增长:应用
4.6 创新的要素倾向
4.7 与要素价格和要素贡献份额相关的增长等式
5. 增长系统的一般分析
5.1 引言
5.2 从哈罗德-多马到索洛
5.3 增长的冲突和技术变迁
5.4 结构的二元性
6. 现代经济增长的应用
6.1 引言
6.2 古典学派经济增长理论
6.3 马克思主义的增长观
6.4 熊彼特的增长理论
6.5 哈罗德的“充分就业增长理论”
6.6 结构二元性
6.7 成熟经济中的增长
Ⅳ 在二元经济中对增长和发展的应用
7. 封闭二元经济的转型式增长
7.1 导言
7.2 平衡增长与劳动力再配置的必要性
7.3 发展成功的基本条件
7.4 劳动力再配置过程的历史分析
7.5 就业/产出之间的权衡
8. 开放条件下二元经济的转型式增长
8.1 引言
8.2 劳动力过剩型经济的国际贸易与增长
8.3 要素流动性
8.4 技术
9. 增长、公平与人类发展
9.1 引言
9.2 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
9.3 减少贫困、基本需要及人类发展
V 政策性结论
10. 向现代经济增长转型的政策与政治经济学
10.1 引言
10.2 演化导向的方法论设计
10.3 经历各阶段的演化
10.4 转型过程的促进增长政策
10.5 政策的政治经济学:演进观点
参考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