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区域经济规划

分享到:

定价:¥20.00

  • 出版时间:2007年04月
  • 页数:364页
  • ISBN:7-100-04172-4
  • 主题词:区域经济规划
  • 人气:107

显示全部序言

<STRONG><FONT size=3>           总  序

</FONT></STRONG>  区域经济学是目前我国经济学门类中发展最为迅速的新型应用经济学科之一,由于社会需求巨大,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任务繁重,教学和研究队伍正在日益扩大。然而,作为一门相对年轻的应用经济学分支学科,在各方面还不尽成熟,其中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迄今为止还没有一套完整的区域经济学专业研究生系列教材。正是基于这种状况,我们着手撰写、陆续出版这套教材。
  中国人民大学区域经济与城市管理研究所(原名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所)是国内设立的第一个区域经济教学与研究机构,也是全国最早确立的两个区域经济学博士点之一,2002年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长期以来,我们努力坚持严谨求实、开拓创新的学风,力求始终站在学科发展的前沿。在长期的学术交往与合作中,得到了兄弟院校和科研机构的许多支持帮助,深受同行关注,也期望我们在研究生层次的教材建设方面作出贡献。这些都是我们决定编写这套教材的重要动力。
  教材建设是学科建设的“基础工程”,只有打好这个基础,才能保证学科的持续发展。这套系列教材是我倡议编写的,得到了全所教师的一致响应。为了编好教材,我们曾多次进行了封闭式研讨。每本教材的大纲都是先由责任人拟定初稿,经集体讨论,提出修改补充意见,最后确定下来。参加编写的教师都是我所的中青年学术骨干,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显著的科研成果,他们都具有博士学位,大多数曾游学国外在著名学府学习或研究。精干的队伍为编好这套教材提供了重要保障。由我来撰写总序,并不表示我的学术水平比他们高,而仅仅是因为我作为所长担负了组织协调工作。
  全套教材共计六本:区域经济理论、区域经济分析方法、区域经济政策、区域经济规划、区域融资与投资环境评价、中国区域经济问题研究。这些内容也是我所为硕士研究生开设的主要专业课程。此外,城市经济学和城市规划等课程也在专业课之列,因为以后还要编写城市经济与管理系列教材,故未列入其中。
  编写区域经济学专业研究生系列教材是一种新的尝试,我们参考了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在内容和结构上进行了新的开拓和探索。由于能力所限,加之时间紧迫,难免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和缺陷,希望得到同行们的批评指正。在此,我们要感谢商务印书馆,作为我国最负盛名的出版机构之一,他们对本套教材的出版给予了大力支持和鼎力相助。

                              陈 秀 山
                中国人民大学区域经济与城市管理研究所
                    2003年春,于中国人民大学宜园

显示全部后记

  本书是中国人民大学区域经济与城市管理研究所区域经济学专业研究生系列教材之一。本书的整个写作思路和提纲都与其他几本教材保持统一,以利于学生系统地学习。凡是在《区域经济理论》、《区域经济政策》和《区域经济方法》等书中阐述过的理论、方法和公式,本书不再重复,读者可根据本系列教材的统一体系去阅读。
  在撰写过程中,作者吸收了国内外的已有研究成果,并以国内的理论和经验为主体进行阐述。凡在书中直接引用的成果,在每页的下面都作了注释;对书中借鉴的内容,在每章的最后列出了参考文献;对于由于我本人的疏漏而未加注释的,在此表示由衷的歉意。
  鉴于区域经济规划的成型教材很少,本书的内容是在总结我多年从事区域经济规划课题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并参阅了国内其他学者的部分研究成果,他们是:陈秀山教授、张可云教授、叶裕民教授、杨开忠教授、魏后凯研究员、程选研究员、陈耀研究员、金风君研究员、王礼茂研究员、吴殿廷教授和李国平教授等,我平时与他们互相交流,得到过他们许多帮助,在此表示由衷的感谢。而我在从事区域经济规划的研究工作中,得到了国内老一代区域经济学家的关心和教诲,他们是:胡兆量教授、张敦富教授、邬翊光教授、陈栋生教授、胡序威教授、祝卓教授、郭振淮教授、周起业教授、祝诚教授、杨吾扬教授、姚建华研究员等,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感谢中国人民大学区域经济与城市管理研究所付晓东教授、李丽萍教授、胡铁成教授、姚永玲博士、文余源博士、刘玉博士,大家经常在一起探讨区域经济理论问题,使我受益匪浅。办公室的张晓惠老师和林勇老师,以她们出色的工作帮助我顺利完成本书的写作,在此更要表示我衷心的感谢。最后,对我在本书中引用和参考的文献的作者表示由衷的谢意。
  区域经济规划的内容很多,本书难免挂一漏万。由于著述匆匆,存在问题和缺陷在所难免,希望广大读者不吝赐教。
  本书除了我撰写的内容之外,马顺撰写了第9章第2节,王涛撰写了第9章第3节,王震浩绘制了书中的地图。

                             孙 久 文
                 2004年3月1日 于中国人民大学 科研楼

显示全部内容简介

  本书不仅详细地介绍了有关区域经济规划的一般理论问题,还结合中国的具体情况重点探讨了中国西部地区在进行区域经济规划中遇到的问题并提岀建议和对策,为地方政策决策者制定地方经济的发展战略以及具体实施方案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及可行的建议。

显示全部目 录

1.导论
 1.1 区域经济规划的基本概念
   1.1.1 定义
   1.1.2 性质
   1.1.3 任务
 1.2 区域经济规划的主要类型
   1.2.1 分类方法
   1.2.2 区域发展战略规划
   1.2.3 区域开发规划
   1.2.4 区域空间规划
   1.2.5 各类规划之间的关系
 1.3 区域经济规划的发展历程
   1.3.1 花园城市理论
   1.3.2 国外100年来的区域经济规划
   1.3.3 中国区域经济规划的演变
   1.3.4 中国经济区划的演变
 1.4 本章小结
2.区域经济规划的客观基础
 2.1 政府在区域经济规划制定中的主体地位
   2.1.1 区域经济规划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性质
   2.1.2 政府主体地位的形成
   2.1.3 政府应用区域经济规划的领域
 2.2 制定区域经济规划的政治和法律基础
   2.2.1 政府干预区域发展的理论
   2.2.2 政府干预区域经济规划的政治和法律依据
   2.2.3 影响政府制定区域经济规划的主要因素
 2.3 制定区域经济规划的经济和科技基础
   2.3.1 区域经济增长的概念
   2.3.2 区域经济发展的机制
   2.3.3 社会经济因素对区域经济规划的作用
   2.3.4 科技发展对区域经济规划的作用
 2.4 制定区域经济规划的资源环境基础
   2.4.1 影响区域经济规划的自然因素
   2.4.2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
 2.5 本章小结
3.区域经济规划的系统设计
 3.1 区域经济规划的基本过程
   3.1.1 区域经济规划过程的一般模式
   3.1.2 区域经济规划过程的国内实践模式
 3.2 区域经济规划的指标体系
   3.2.1 指标体系设立的基本原则
   3.2.2 指标体系设立的主要内容
 3.3 区域经济规划模型
   3.3.1 模型分析的主要内容
   3.3.2 模型的结构
   3.3.3 模型预测的方法
 3.4 区域调查
   3.4.1 区域调查的内容
   3.4.2 抽样调查的调研报告写作
 3.5 项目说明书与规划文本写作
   3.5.1 项目说明书
   3.5.2 规划研究文本写作
 3.6 本章小结
4.战略模式和发展目标选择
 4.1 区域经济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区域定位
   4.1.1 指导思想
   4.1.2 区域定位
 4.2 区域经济规划的战略模式
   4.2.1 战略模式的特征
   4.2.2 区域经济规划战略模式的一般类型
   4.2.3 中国区域经济规划战略模式的类型
 4.3 区域经济规划的环境与条件评价
   4.3.1 国内外经济发展环境评价
   4.3.2 区域经济发展条件评价
 4.4 区域经济规划的目标体系设计
   4.4.1 区域经济规划目标的性质与设立程序
   4.4.2 规划目标的设立基础
   4.4.3 规划目标的分类
   4.4.4 规划目标的分解
   4.4.5 确定规划目标的方法
 4.5 本章小结
5.区域空间结构设计
 5.1 区域空间结构的构成
   5.1.1 构成要素
   5.1.2 空间要素的作用和空间系统
 5.2 区域空间类型划分
   5.2.1 区域类型
   5.2.2 区域空间类型及其划分
   5.2.3 我国落后地区基本社会经济特征分析
 5.3 区域空间结构设计
   5.3.1 区域增长中心的确定
   5.3.2 中心城市与外围吸引区域的关系协调
   5.3.3 区域发展轴、发展带的确定
   5.3.4 产业园的区位选择
   5.3.5 其他功能区的确定
 5.4 影响区域空间结构规划的因素和政策措施
   5.4.1 制定空间结构规划的影响因素
   5.4.2 实施空间结构规划的政策措施
 5.5 本章小结
6.产业发展方案设计
 6.1 区域产业类型和发展的条件
   6.1.1 规划产业的类型、特点和作用
   6.1.2 规划产业发展的条件
 6.2 区域比较优势与主导产业选择
   6.2.1 比较优势的衡量指标
   6.2.2 比较优势的类型
   6.2.3 地区主导产业的选择
   6.2.4 主导产业的升级
 6.3 区域产业结构
   6.3.1 区域产业结构的概念
   6.3.2 影响区域产业结构转变的发展环境
   6.3.3 区域产业结构规划
 6.4 区域产业发展的市场竞争力分析
   6.4.1 产业竞争力的构成与分析方法
   6.4.2 产业竞争力规划的内容
 6.5 产业规划的方案设计
   6.5.1 宏观设计
   6.5.2 重点发展领域选择
   6.5.3 产业布局
   6.5.4 政策支持与措施建议
 6.6 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产业选择问题
 6.7 本章小结
7.城镇体系规划
 7.1 区域城镇体系的特征和形成条件
   7.1.1 区域城镇体系的特征
   7.1.2 区域城镇体系的形成条件
 7.2 城市化与城镇体系发展战略
   7.2.1 战略思想
   7.2.2 战略目标
   7.2.3 发展途径
   7.2.4 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的基本内容
 7.3 人口发展与城市化水平预测
   7.3.1 人口预测
   7.3.2 城市化水平预测
 7.4 城镇体系规划方案设计
   7.4.1 城镇体系等级规模结构规划
   7.4.2 城镇体系职能结构规划
   7.4.3 城镇体系空间结构规划
   7.4.4 城镇土地利用总量平衡结构规划
 7.5 本章小结
8.社会基础产业配置
 8.1 社会基础产业配置的原则
   8.1.1 社会基础产业的概念
   8.1.2 社会基础产业配置的基本原则
 8.2 基础设施产业的规划与建设
   8.2.1 能源产业发展规划
   8.2.2 交通运输产业发展规划
 8.3 社会服务产业规划
   8.3.1 城市基础设施规划
   8.3.2 防灾抗灾设施规划
   8.3.3 科技教育文化体育设施规划
 8.4 本章小结
9.国土资源开发、土地利用和环境保护规划
 9.1 国土资源开发规划
   9.1.1 国土资源开发的作用和意义
   9.1.2 区域特征分析
   9.1.3 产业发展规划纲要
   9.1.4 政策建议
 9.2 土地利用规划
   9.2.1 区域土地利用和规划的作用及其意义
   9.2.2 土地利用规划的目标与任务
   9.2.3 土地利用规划的核心内容
 9.3 环境保护规划
   9.3.1 环境保护和制定环境保护规划的重要性
   9.3.2 区域环境保护规划的基本原理与工作程序
   9.3.3 环境保护规划的分类
   9.3.4 环境保护规划的原则
   9.3.5 环境保护规划的指标体系
   9.3.6 环境保护规划的一般程序和各阶段的主要任务
   9.3.7 环境保护规划制定的方法
 9.4 本章小结
10.政策体系设计
 10.1 区域经济规划中的政策体系
   10.1.1 政策体系设计的必要性
   10.1.2 政策体系的作用
   10.1.3 政策体系的类型
 10.2 区域资源与产业发展规划中的政策体系
   10.2.1 资源开发规划中的政策体系
   10.2.2 产业发展中的政策体系
 10.3 区域合作和区域援助的政策体系
   10.3.1 区域合作政策
   10.3.2 产业转移政策
   10.3.3 区域援助政策
 10.4 吸引外商投资的政策体系
   10.4.1 吸引外资的条件分析
   10.4.2 规划地区吸引外资的类型定位
 10.5 本章小结
 10.6 结束语:将区域经济规划转化为区域经济决策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