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城乡良性互动战略

分享到:

定价:¥18.00

  • 出版时间:2004年10月
  • 页数:280页
  • ISBN:7-100-04205-4
  • 主题词:城乡良性互动战略
  • 人气:62

显示全部序言

  赵勇同志的力作《城乡良性互动战略》付梓之际,邀我为本书作序。说实话,我本人对我国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相互关系的确缺乏系统的研究,因而也就难以为此书写出真正有见地的序。或许是因为赵勇同志在北大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做博士后研究工作期间,我作为合作导师,与其在学术上有较多的交流,尤其是这部力作本身又是其博士后出站的主要研究报告,因而,围绕其中的基本命题,我们、同时也多次邀请多方面的老师和朋友进行过热烈而又深入的讨论。所以,我较为了解赵勇同志研究这一问题的初衷,较为理解赵勇同志投入这一研究的热情,我也特别尊重支持作者执着研究这一命题背后的历史责任感。因而也就很高兴以作序的方式,将我所感受到的和理解到的这部著作的价值做一扼要的阐释,也算是与其他读者间的一种交流吧。

  对于一个有着悠久农业文明历史、一个长期以农立国并且至今仍拥有着最大数量的农业劳动力和农村人口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城乡间如何实现协调、均衡的良性互动,事实上是构成我国工业化、现代化历史进程中最为艰辛的命题。因为,这命题当中所包含的社会运动的历史内涵太丰富,所蕴藏的矛盾冲突太尖锐。在处理这一复杂凝重的历史命题过程中,既要协调工业化进程中的农产业与其他非农产业间的结构矛盾运动关系,又要特别考虑在这种结构矛盾运动中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既要积极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又要特别注重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升和对农业这一相对弱质产业及耕地的必要保护;既要努力缩小城乡之间发展水平和生活方式诸方面的差距,又要在相当长的时期中不得不承认客观存在的差距以保证效率优先的原则得以贯彻;既要不断提高经济社会发展城乡间的一元化和社会生活方式的城市化程度,尤其应至少使城市化与工业化程度相统一,同时又不能不充分考虑国情的约束,在城市化的方式、路径、速度等方面摸索具有中国特色的道路;等等。也正因为经济发展中城乡关系命题的复杂、艰辛,才使得处理这一命题成为实现真正意义上发展的关键。

  我们经常说,经济增长不同于或不等于经济发展。因为,增长是数量上的扩张,或者说,增长可以是在社会经济结构不发生变化的条件下,通过增大要素投入量而实现的数量扩张,而发展至少是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实质性的演变。其实几乎所有表明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经济范畴都是结构差异意义上的,而不是简单的增长数量方面的。比如,我们说一国处于落后的传统经济状态,称其为农业国,指的是在结构上该国经济仍然以农业占据优势比重;我们说一国完成了工业化,是工业化或新兴工业化国家,同样也指的是在结构上该国工业制造业替代了传统农业占据优势比重的地位;我们说一国是发达国家,往往在结构上称其为后工业化国家,指的也是在结构上非物质产品生产的服务业占据优势比重。因而,可以说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发展在于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而结构的变化又必然是长期累积而成的,不可能在短期内取得明显的进展,因此,以结构演变为本质特征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也是发展不同于简单的增长的重要方面。数量上的增长在短期内,甚至在年度之间就可以有显著的变化,比如GDP年递增率可能超过10%,但结构变化上,比如农业劳动力就业比重多长时间才能下降10%,恐怕绝不是年度间可能实现的。正因为结构演变构成发展的实质,而城乡结构关系的变化恰恰又构成发展中国家社会经济结构变化的根本。所以,城乡结构变动,本质上构成发展中国家实现发展的根本。

  既然城乡关系问题是实现发展最为困难的症结所在,同时又是实现发展的最为本质的根本所在,自然也就激发了相当多的学者解释和分析这一命题的兴趣。而在这些研究、探索者中,但凡能够有所成就的,大都首先是那些对社会发展,特别是对自己国家现代化进程具有强烈历史责任感的人。赵勇同志这部著述的突出价值,便在于著作中所体现出的作者深厚的历史责任感,而这种历史责任感首先又源于对我国广大农村的深入了解和热爱。这种了解和热爱并不仅仅因为作者曾经有过长时期的农村生活和工作经历,更为重要的在于作者对中国农村、中国农业、中国农民难以割舍的理论关怀。当然,这种理论关怀如果仅仅站在农村、农业、农民的立场上,根本无以得出科学的认识,因此,必须从整个中国现代化进程出发系统地加以考虑;这种对乡村的热爱如果仅仅出于激情,也难以取得建设性的成果,因此,必须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展开深入的理性分析。赵勇同志的这部著作,应当说是这种激情和科学精神努力结合的成果。事实上,赵勇同志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不仅兴趣极浓,而且由来已久,他的博士论文及博士后工作报告,始终都是围绕这一命题展开的,并且在实际工作中又极为重视探索城乡良性互动的具体方式。我想,高昂的热情和冷静的科学态度相结合,质朴的尊重实际与系统的理论分析相统一,构成赵勇同志这部学术著作最为突出的特点,同时,也形成人们对这部著作以及透过著述所体现出的作者的研究态度和学风应予以尊重的缘由。我想,我们若都以这样的态度和学风来对待我们所要研究的问题,那么,无论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遇到的问题有多么复杂和艰巨,以我们伟大民族的智慧,是完全可以寻找到解的。

  是为序。


                             刘 伟

                         2004年6月6日于北大

显示全部前言

               导    言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要“统筹城乡发展”,“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实现这些目标,是人民的愿望,是时代的呼唤,是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

  本书着眼于统筹城乡发展,系统地梳理了建国以来城乡关系的历史变迁,从城乡购买力动态平衡的新视角,创造性地提出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在于构建城乡良性互动的新体制,并描述了城乡良性互动的战略框架。

  全书共分八章,从理论基础、实践依据、主要内容和政策主张等方面展开研究,力图从理论上、方法上有所创新,系统深入地回答我国为何和如何实施城乡良性互动战略的问题。第一章开篇提出我国正处在向城乡一体化加速发展阶段迈进的历史拐点上,以期准确把握我国城乡发展的历史方位,在回顾城乡关系进程和综述文献的基础上,开宗明义提出了树立“城乡良性互动”这一新的国家战略观。第二章对城乡良性互动战略的重要理论基础——城乡购买力动态平衡论进行了考察。第三章考察城乡良性互动战略的实践基础。从新中国成立后实施赶超战略的逻辑起点出发阐述了以户籍制度为核心的城乡分割发展制度的内生形成和演变,着重分析了长期推行城乡分割发展制度的严重后果和继续推行的重重困难,指出实施城乡良性互动战略势在必行,应当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从财政、金融、产业发展、体制改革、城乡互动主体培育等方面采取切实适当的政策措施,分三个大的步骤逐步实现城乡良性互动的战略目标。第四、五、六、七章分别围绕城乡产业结构调整、人力资源配置、金融资源配置和社会发展这几个城乡关系的主要方面探讨实施“城乡良性互动战略”对策。第四章在分析传统经济体制下我国工农业失衡发展和改革开放以来工农业关系演变的基础上,重点讨论了政府和市场在城乡产业结构调整特别是工农业的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强调把农村工业部门建设成城乡产业结构调整的良性互动区。第五章从银行巨额存贷差与农村外源融资严重匮乏并存的现状出发,分析了城乡金融资源低效率配置的制度基础,提出构建国有金融和非国有金融并存、正规金融和民间金融共生的农村金融服务双二元结构体系,是促进城乡金融资源良性互动的关键所在,着重探讨了积极推动农村民间金融规范发展的问题。第六章对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与城市劳动力就业再就业的关系进行了论析,提出促进城乡人力资源配置良性互动的根本方向是建设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同时必须充分发挥非市场力量的作用,综合运用市场和非市场手段,构建人才资源东西互动、城乡互动的新机制。第七章从基本公共服务的统一提供和城乡衔接、发挥公共财政和政策性金融的支农功能、建立健全促进城乡良性互动的组织体制等重大问题入手,探讨了促进城乡社会发展良性互动的基本途径。第八章以城乡良性互动与中国现代化为主题,对本书主旨进行总结性阐述,认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已经到了全面实施城乡良性互动战略的新阶段。只有顺利实现从城乡分割发展到城乡良性互动的转变,并经过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及其后更长时间的努力奋斗,中国才能最终实现较高发展水平上城乡一体化的现代化目标。全面实施城乡良性互动战略的历史时期,是中国现代化道路上不可逾越的发展阶段。

显示全部后记

  本书是我于2001年9月至2003年11月在北京大学经济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期间研究报告的修改稿。

  我在中国人民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时候,系统地研究了城乡购买力动态平衡的基本规律。北京大学肖灼基教授、刘伟教授认真审阅我的博士论文后,觉得我对城乡关系研究有新的突破,热情邀请我到北京大学就城乡关系进行深入研究。这满足了我由来已久想到北京大学学习的愿望,给了我一个难得的学习与研究的机会。

  肖灼基教授一直对我关心备至,早些年就经常给我指导和帮助。后来同为全国政协常委,工作之余,也经常给我指导。做博士后期间,他多次在家中给我授课,我深深地感谢这位恩师。刘伟教授知识渊博,思维敏锐,为人厚重,对我的研究课题给了许多指导和帮助,让我受益匪浅。我还要感谢雎国余教授、胡坚教授等院领导,以及冯支越老师、李梅老师、何华民老师、肖治合老师对我的关心和帮助。

  团中央第一书记周强同志对我完成博土后研究及形成本书给予了许多指导和帮助,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我对这个问题的系统研究是1999年在中央党校学习时开始的。当时,我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认为就农村解决农村问题没有前途,就城市解决城市问题同样没有前途,应该把城乡捆在一起,统筹协调发展。基于这一认识,提出了城乡购买力动态平衡理论。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之后,我围绕学习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地思考,进一步认为应该把实施城乡良性互动作为一项新的国家战略,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资源,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我的研究还是初步的,希望有更多的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共同来研究这一关乎中国现代化能否顺利实现的重大课题。


                              赵 勇

                       2004年6月6日于中央党校

显示全部作者简介

  赵勇, 1963年出生于湖南,经济学博士,2003年9月从北京大学理论经济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出站。现任共青团中央书记处常务书记、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主席、全国政协常委。在湖南历任乡长, 省民政厅副处长、处长,县委副书记, 团省委副书记,在团中央历任副部长、部长、书记处书记。著书《城乡购买力动态平衡论》、《农村救灾合作保险》等,在《经济研究》等报刊上发表学术论文40多篇。

显示全部内容简介

  本书作者从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高度,从制度变迁,体制调整,发展经济学理论创新的角度,创造性地提岀统筹城乡发展关键是构建城乡良性互动的新体制,提岀将城乡良性互动战略提升为一项国家战略。
  本书主要对城乡良性互动战略的理化基础,实践依据、主要内容和政策主张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并分别围绕城乡产业结构调整,人力资源配置,金融资源配置和社会发展这几个城乡关系的主要方面提岀了城乡良性互动的务实对策。

显示全部目 录

导 言

第一章 从二元结构向城乡一体化加速迈进

  一、中国正处在向城乡一体化加速发展阶段迈进的历史拐点上

  二、从推行城乡分割发展制度到实施城乡良性互动战略

  三、文献简要述评

  四、本书的基本思路和结构

第二章 城乡购买力动态平衡论

  一、经济思想史上的发展理论主张

   (一)二元经济理论模型述评

   (二)平衡和不平衡发展的理论和战略

  二、实现城乡购买力动态平衡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三、行为互动与博弈均衡:实现城乡购买力动态平衡的基本路径

第三章 城乡良性互动战略的实践基础

  一、城乡分割发展制度的形成和演变

   (一)赶超战略与传统经济体制的内生形成

   (二)以户籍制度为核心的城乡分割发展制度

   (三)城乡分割发展制度渐变与城乡关系的初步改善

  二、城乡良性互动战略的必然选择

   (一)长期推行城乡分割发展制度的严重后果

   (二)继续推行城乡分割发展制度困难重重

   (三)实施城乡良性互动战略势在必行

   (四)把城乡良性互动战略提升为一项国家战略

   (五)实施城乡良性互动的战略目标和政策选择

第四章 城乡产业结构调整良性互动

  一、我国工农业的失衡发展

   (一)传统经济体制下工农业发展失衡及其形成机理

   (二)改革开放以来工农业关系的演变及其成因

  二、政府、市场与工农业的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

   (一)工农业协调发展的含义

   (二)市场机制与工农业的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

   (三)政府与工农业的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

  三、农村工业部门:城乡产业结构调整的良性互动区

   (一)三元经济结构的生成与发展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经济结构转换的必然选择

   (二)城镇化是三元经济结构发展与转换的轴心

   (三)推进三元经济结构发展与转换的城镇化对策

第五章 城乡金融资源配置良性互动

  一、银行巨额存贷差与农村外源融资严重匮乏并存

  二、城乡金融资源低效率配置的制度基础

   (一)金融二元结构相关理论

   (二)发展战略、经济改革与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变迁

   (三)二元结构模式与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构

  三、构建农村金融服务双二元结构体系

第六章 城乡人力资源配置良性互动

  一、户籍制度与劳动力市场保护

   (一)改革前后的户籍制度

   (二)户籍制度得以维系的制度原因

   (三)城市政策悖论:户籍改革还是就业保护?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与城市劳动力就业再就业

   (一)发展经济学家对劳动力流动的理论分析

   (二)劳动力市场城乡一体化是现代化建设的必要前提

   (三)农民进城务工与城市职工就业再就业相容互补

   (四)以产业政策促进城乡就业联动互动

  三、根本方向是建设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

   (一)创造促进劳动力市场城乡一体化的前提条件

   (二)着力开发进城务工青年人力资源

   (三)构建人才资源东西互动、城乡互动的新机制

第七章 城乡社会发展良性互动

  一、基本公共服务的统一提供和城乡衔接

   (一)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体制改革问题

   (二)城乡养老社会保险制度的衔接问题

   (三)推动城乡信息和文化良性互动

  二、充分发挥公共财政和政策性金融的支农功能

   (一)确保公共财政支农力度刚性增长

   (二)确保政策性金融支农力度刚性增长

  三、建立健全促进城乡良性互动的组织体制

   (一)强化经济和社会管理综合部门职能

   (二)建立城乡关系状况预警机制

   (三)设立区域开发机构

   (四)构建产业型服务体制

第八章 结束语:城乡良性互动与中国现代化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