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同学,咱们聊一聊钱

分享到:

定价:¥8.00

  • 出版时间:2004年12月
  • 页数:124页
  • ISBN:7-100-04238-0
  • 主题词:同学咱们聊一聊钱
  • 人气:147

显示全部出版说明

         <STRONG><FONT size=3>“同学,咱们聊一聊”丛书说明

</FONT></STRONG>

  中学生活有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难的功课,有比以前任何时候都多的问题:培养学习能力,认识和家长的关系,结交新的朋友,建立消费观念,适应身体的发育,面对社会现象和处理各种社会关系…这些都是忙忙碌碌的中学生活的组成部分。


  如果把中学生比作成长中的一棵树,这套丛书的每一本就是放大了树在生长过程中可能长出的某一个枝杈并提出相关建议,这些枝杈修剪处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树是否能茁壮成长。


显示全部序言

  读了写给中学生朋友的“同学,咱们聊一聊”丛书,联想颇多。

  早在1983年,我在北京出版社出版过《中学生心理学》。我之所以写这本书,固然因为我是一名心理学工作者,然而,更重要的是,我当过13年的中学教师(自1965至1978年)。我热爱中学生,也熟悉中学生。处于青春发育期或青少年期的中学生阶段,是人生的黄金阶段之一。青春是美好的,青春期也是人生最宝贵而又丰富多彩的年华。青少年最突出的表现是朝气蓬勃、风华正茂、富有理想、热情奔放,他们释放着聪明才智,身心都在迅速成长。青少年期是一个过渡时期,其首要特点是过渡性,即从幼稚(童年期)向成熟(成人期)过渡,是一个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是独立性与依赖性错综复杂、充满矛盾的时期。

  青少年希望受到人们的重视,把他们看成“大人”,当成社会正式的一员。他们思想比较单纯,很少有保守思想,敢想、敢说、敢为。但是,在他们的心目中,什么是正确的幸福观、友谊观、英雄观、自由观和价值观,还都是谜。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在增强,对于别人的评价十分敏感,好斗好胜。然而,他们的思想也具有片面性,容易偏激,容易摇摆。他们的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等高级情感在逐渐成熟。他们很热情,也重感情,但有极大的被动性,情绪情感的两极性明显,激情常常占有相当的地位。他们的意志特征在发展,在克服困难中毅力往往还不够。他们往往把坚定与执拗、勇敢与冒险混为一谈。他们精力充沛,能力也在提高和显露,但性格未最后定型,有时难以找到正确的活动途径。总之,青少年处于人生的十字路口阶段,难怪国际心理学界赋予他们种种“桂冠”:“心理断乳期”、“疾风暴雨期”、“反抗期”、“危机期”。所有这一切,亟需教育与培养,亟需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的配合,从而使青少年度过人生有意义而动荡的阶段。

  商务印书馆十分重视处于青春发育期或青少年期的中学生的教育和培养工作,引进了美国出版的《同学,咱们聊一聊》的中学生读本。我仔细阅读了10册内容,觉得有四点值得充分肯定:

  第一,讲究科学性,即上能根据教育目的和教育任务内容,下能针对学生特点,以便达到应有的效果。这套丛书作者的目的,不是就某个问题给青少年一个简单的答案或道德方面的评价,而是根据中学生读者的特点,通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帮助青少年澄清一些问题,提供一些不同的选择,并引导他们思考,然后作出某种抉择。

  第二,强调可读性,即从社会学、生理学、心理学等学术的角度出发,以个案研究的结果,用种种不同的故事,通俗易懂地阐述问题,给出每个问题的当代同龄人的生活背景和生活知识,贴近读者,突出了可读性。

  第三,强调实效性,即讲究效果。这里的10册书的内容包括中学生每天要接触的社会、学习、生活现实问题:钱、抽烟、家庭、家长、欺侮、死亡、学习生活、学习障碍、青少年赌博、心理障碍,通过实实在在的晓之以理,无形的德育尽力落到学生的观点和行为实处上,以便取得实用的效果。

  第四,注意严谨性。这些“同学,咱们聊一聊”,毕竟译自美国的作品,中美的文化背景有差异,教育内容有区别,生活方式也不同,所以,商务印书馆编辑倪乐严格把关,取其精华,让中学生更健康地欣赏外国的作品。

  我恳切地希望广大中学读者喜欢这套丛书,用自己的审阅能力,消化各种内容,并热忱地为作者、译者和出版者指出不足。

  是为序。


                              林崇德

显示全部前言

           <STRONG><FONT size=3>中学生:我像一棵树</FONT></STRONG>


  在中学生活中,我们有比以前任何时候都难的功课,有比以前任何时候都多的问题。正因为这样,我们比以前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关注和帮助。

  有空闲的时候,可能我们会静下来想一想,应该怎样学习,应该怎样面对生活,应该怎样克服各种困难、应对各种麻烦。有那么多的事情摆在我们面前,等着我们处理,我们目前要解决的是每天的功课、作业和各种考试,过些时候我们还要考虑中考、高考和就业。

  我们都想有快乐的生活和顺利的学业,都愿意和老师、家长保持良好的关系,和同学、朋友和睦相处。因为,无论是突然之间还是循序渐进,我们都意识到,不能总依靠家长,我们要有自己相对独立的生活,包括约会、参加社会活动和解决学习上、心理上的问题。但是我们离不开家庭的养育,离不开老师教导,况且我们身上总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总会惹出各种麻烦事,需要家长和老师帮助才能解决。

  如果有什么人想用一句话概括中学生的形象,或许可以这样回答吧——中学生像一棵树。的确,中学生正处在身体、知识和生活经验的成长积累阶段。在这个重要的过程里,自然会发生很多意料之中和之外的事情,就像一棵树会长出枝杈,这些枝杈有的以后会变粗,有的可能必须被砍掉或被整形。这些枝杈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这棵树是否茁壮,是否可以成材。而这些事情中有一些是中学生必须面对的,如培养学习能力,认识和家长的关系,结交新的朋友,建立消费观念,适应身体的发育,面对社会现象和处理各种社会关系……这些在中学阶段生出的枝枝杈杈,就成了忙忙碌碌中学生活的组成部分。


  可是中学生们是否想到过,解决这些问题最主要的依靠是什么?

  我们通过出版这套“同学,咱们聊一聊”丛书,把我们对中学生的想法告诉大家。每本书名都直接给读者点明一个问题,也就像在一棵树的图画上放大局部的一个枝杈。其实,书里讲的无非集合了成年人的经验和比较科学的道理。同时,每本书里都穿插了一个或几个美国中学生的故事。这些故事无非是告诉读者,他们对这些问题的态度、分析和解决办法。因为我们知道,解决这些问题离不开自己不断提高的能力和知识,离不开和朋友、家长及老师等人的沟通和他们的帮助,而所有的这些无不体现着对自己、对别人的尊重和爱护。这就是我们人类特有的情感和理念,它叫“人文关怀”。在人文关怀的文化中,每个中学生是都能够成材的。


  我们还要告诉大家的是,这套丛书的翻译工作得到了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的大力协助。


                           商务印书馆编辑部

                              2004年12月




              <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4>有关钱的思考</FONT>

<FONT face=楷体_GB2312>

<FONT size=4>钱为什么那么重要?</FONT>

</FONT>

  “有钱能使鬼推磨。”

  “钱是万恶之源。”

  “钱不能买到幸福。”

  “生命中最好的东西是自由。”   

   你听到过多少这样的话?这都是人们对钱的一些说法。对你而言,这些说法可能都对,或者只有一部分对,也可能全是错的。但无论哪一句,都是在告诉你一件事:钱对人是非常重要的,是人们想的和议论的最多的一件东西。

  钱为什么这么重要呢?因为起码我们生活中诸如吃、穿、住等很多方面都取决于钱的多少。我们有多少钱甚至能决定像住房、教育和医疗这些基本需要的档次和水平。

  在这个基本水准以外,还有人觉得,钱的多少能说明一个人重要不重要。如果一个人没有“足够”的钱,如果他们买不起想买的或者朋友有而他们没有的东西,有时候,人们就觉得自己没本事。有的时候,人们觉得钱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东西,是能让其他的东西正常运转的因素。当人们在经济上遇到麻烦时就特别容易相信这一点。

  钱不只影响一个人或一个家庭,它对国家,还有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都起着很大的作用。比如,一个大公司从一个小镇子搬走了,全镇的经济都会受损失。在这个公司工作的人丢了工作——能花的钱就大大地少了。这还可能导致当地商店的收入也少了,在商店工作的人可能也得失业。同时,这个公司不再给当地政府上税,因此,当地政府能花的钱也少了,能帮助失业的人的社会福利资金也就少了。

  同样,某个银行集团倒闭(不再营业)或者某些股票上扬,这些事件对整个国家,有时对全世界都是巨大的冲击。这也是有必要了解钱在我们生活中的运作和用途的一个理由。

  为此,这本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钱和经济”,帮你一般性地了解钱。第一部分的第一章告诉你钱是怎么发明的;为什么人们更愿意使用货币做交易而不用简单的以物易物方式;货币体系是怎样变化和发展的;这一章还告诉你美国是怎么发展它的货币体系的。第二章告诉你货币怎样影响着美国经济的一些重要方面。这一章还谈到银行、股票市场和政府开支怎样影响着个人的生活。  

   这本书的第二部分“钱和你”,谈的是钱的个性化。这部分的各章将帮助你明白怎样获得和保持住一个工作职位;怎样做预算,或者说是有计划地用钱;怎样和家人讨论钱,讨论的内容可能是增加零用钱,也可能是家长为什么买不起你想要的东西。

<FONT face=楷体_GB2312>

<FONT size=4>你是怎么看待钱的?

</FONT></FONT>

  在咱们讨论钱在你的生活里有什么实际的作用之前,不妨先看看你对钱的一些态度。这里有一些关于钱和经济问题的说法。拿一张纸列出1到10,然后用“同意”和“不同意”表示你的看法:

  1.有一个自己喜欢的工作比有一个挣钱多的工作更重要。

  2.重要的是家长能给孩子经济保障和一个良好的教育。

  3.我愿意为大的消费存钱,比如,买一件皮夹克或立体音响。其中的意思是,我甚至可以放弃其他想要的东西。

  4.人们普遍认为,我们社会里的人太注重拥有贵重的物品了。

  5.我相信,一般来讲,富人一生工作得比穷人更辛苦,所以他们那么成功。

  6.家长应该只能在孩子完成家务活时给他们零用钱。

  7.如果我现在有机会,我就找个工作,每周工作几个小时,那样我就能多有一些钱。

  8.如果外地有好的职务,失业的人就应该到外地去。

  9.政府有责任满足人们的需求。

  10.如果你能偿还你的贷款或者信用卡的透支,负债并不是坏事。

  你可能猜到了,这些观点都没有正误之分。实际上,这里的每一种观点都有争议。在你认识的人中找几位问一问,你可能就会发现他们对每一种观点都有差别不小的见解。

  众所周知,持有以上任何一种观点都能引导出人们对生活方式的非常不同的选择。不同意1.的人能从事纯艺术事业吗?艺术事业可能收益不会太好或者需要提供很多经济保障,有的人可能会更看重钱和经济保障而不做这个选择。另一方面,同意4.的人愿意做一种枯燥乏味可是收益很好的工作吗?如果他真的认为“我们社会里的人太注重拥有贵重物品了”,就不会愿意。

  因为在我们的社会里人们对钱有各种态度,所以就钱的价值展开讨论对你是重要的。钱是如此的重要和有争议,以致很多人为了钱而和他们的家长、伙伴,或者和他们的朋友打架。比如,两个人约会,如果其中一个人非常看重钱或者物质的东西,而另一个人却认为我们的社会把物质的东西看得太重了,那会出现什么情景呢?可以想像,这些差异可能导致争斗。如果每个人都认为自己的观点是完全正确的,争斗就会更严重。

  孩子和家长对钱经常持有不同的看法。家长可能认为存钱是最大的满足,孩子却更愿意今天花得更自由一点而不顾今后。或者家长可能认为孩子应该自己挣零用钱,而孩子可能觉得,他们有权利得到足够的钱,使自己能和朋友们一样可以去参加喜欢的各种活动。

  家长和孩子因钱产生的矛盾更为复杂,因为通常家长是有钱的人。就是说,无论怎么不满意,孩子都得让步。甚至孩子通过给人看孩子或者打零工,自己挣了钱,还可能有矛盾。有的孩子可能特别想在上学前或放学后挣钱,而家长可能认为读书比挣钱更重要。也有的家长觉得,孩子如果想要零花钱就应该自己挣,可是又限制孩子去做他们可以做的工作。进一步说,可能比所有这些矛盾更糟糕的是,家长和孩子双方都没有意识到:这是因为他们的价值观不同,而不是谁对谁错的事。

<FONT face=楷体_GB2312>

<FONT size=4>对待钱的不同看法</FONT></FONT>


  可见,人们对钱有许多不同的看法。而不同的看法是根据不同的家庭和不同的文化背景而产生的。和别的国家的人相比,各种美国人对钱的看法更是千差万别。

  有一些因素能影响人对钱的看法,比如:

  •钱多、钱少或者钱差不多的人同在一个社区。

  •和特别没钱或特别有钱的人交往的密切程度。

  •是否经常听到关于特别没钱或特别有钱的人的消息。

  •有没有特别有钱或特别没钱的亲友。

  •家长早年有关钱的经历。

  •家长的现金状况和自己成长过程中的状况差别是否很大。

  •家长的现金状况和家长成长过程中的状况差别是否很大。

  •他们和他们的家庭把自己的情况与电视、电影或者课本里的人物比较以后的感觉。

  •家长是否喜欢自己的工作。

  •家里有没有赌徒、购物狂或者在花钱上有问题的人。

  •家里有没有“守财奴”似的成员——自己极端地攒钱或极其不愿意花钱,即使是必要的食品、衣服和医药品。

  •所属社区是否遇到类似因财务问题而撤销某建设计划的事情。

  •所属社区是否因受到歧视,而导致某种贫穷或失业。

  •政府裁减开支是否影响所属社区。

  这些因素都在用不同的方式影响着大家。有的家庭因为没有钱而觉得羞愧,这种家庭的家长可能为买不起想要的东西而生气或发脾气。他们为不能给自己的孩子提供孩子的朋友所能拥有的玩具和所能得到的待遇而感到特别窝囊。当然,如果每个邻居家都是这样,这些家长可能对自己经济状况的感觉会好受一些——和电视、广告图片上的人相比,他们还是感觉沮丧。

  有的家长教导孩子对经济拮据不必羞愧,甚至还可以有些骄傲。这种家庭的家长可能抱有这样的态度:钱的匮乏是一种令人兴奋的挑战。他们可能鼓励孩子为全家齐心协力面对挑战而自豪,甚至可能鼓励孩子对不必付出艰苦的创造性的努力就能轻松地有钱的人有些小小的看不起。

  有时,家长对钱是一种态度,而孩子对钱是另一种完全不同的态度。家长为孩子用劳动挣些小钱的能力而自豪,而孩子却因不能买和朋友同样的衣服和玩具而难过;或者家长为不能提供更多的贵重的东西给孩子而羞愧,可是孩子却真的对此视而不见、满不在乎。    

  不同文化中的人对钱有不同的态度。在有的文化中,家族永远是第一位的,任何一个家庭成员有需要,每个人都来帮助解决,不仅包括家长和孩子,还有叔姨甥侄,祖辈孙辈。在这样的文化中,血缘关系比钱重要得多。

  在有的文化里,人们在经济上对自己负责,如果需要补贴一个亲戚,那是作为“额外”的责任,而不是基本责任。在这种文化里,家长更愿意为自己和孩子提供良好的生活,而不是对比较疏远的亲属提供帮助。

  对有些文化来说,重要的是家长能花时间陪孩子,甚至可以为此不惜减少收入或者减少工作责任。家长评判一个工作的好坏时,更注重它能提供给孩子多少教育和物质的东西。在这种文化里,家长愿意牺牲时间和孩子们在一起,以此来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在有的文化里,孩子是最重要的家庭成员。家长认为,他们的首要任务是保证孩子有良好的教育、质地考究的衣服、充足的玩具、舒适的成长环境以及各种享受和“额外”开销。在另一些文化里,家长和年长的成员要比孩子重要。在这样的文化中,孩子别奢望会有玩具或得到好的待遇,因为要省下钱来给祖父母提供“额外”开销。孩子甚至不得不缩短受教育的时间,提前工作挣钱来赡养家长或其他长辈。

  看看,对钱的看法,与人们的价值观紧紧地联系着。一个人对花钱和挣钱的态度可能会传达给你好多关于这个人的文化、家庭和生活方式的信息。

<FONT face=楷体_GB2312>

<FONT size=4>时期不同 态度不同</FONT></FONT>


  就像不同的文化中人们对钱有不同的态度一样,不同的时期人们对钱的观点也不一样。20世纪90年代和30年代或者40年代——甚至80年代的态度都不一样!    

  上个世纪初,人们对钱的态度比现在要保守得多。借贷或欠账被认为是没有道德,几乎是一种耻辱。节约和存钱被人们高度赞扬。靠借钱保持收支平衡被看成粗心、赖账、奢侈和不可靠。那时美国经济的焦点是在像铁路、石油和其他提供基础商品和服务的一些大公司上。

  后来,20世纪20年代,经济有了变化。一个大的银行网和金融组织发展起来,钱的流动通过经济领域变得快捷和容易了。同时,经济更多地关注消费产品——服装、汽车、房地产以及其他个人购买的东西。为了推销这些东西,顾客被鼓励赊购——买东西不用当时付钱。如果他们买不起,商店或者银行可以借钱给他们,他们可以分期付款或一部分一部分地还钱。这样人们就能够马上拿走东西,甚至当时一点钱都不用付。  

  信贷消费和分期付款让人们对借贷和花钱的态度有了变化。大家的榜样不再是厉行节约、只买必需品的人了。取而代之的是广告和时髦的形象,受表扬的是那些在房间里摆上漂亮的家具和节省劳力的机器的人。比起那些知道怎么用少量的钱买尽量多的东西的人来,不精打细算的人好像更受人尊敬。

  到了20世纪30年代,美国和欧洲的一些地方遇到了一场大的经济危机——就是那场“大萧条”。几乎三分之一的人失业,很多银行破产,也就是说有存款或投资的人们失去了他们所有的储蓄。

  在这样的经济“气候”里,人们对钱的态度又有了变化。大萧条让人们目睹了极端富裕能急转直下、令人措手不及地沦为赤贫。大萧条时期的人——现在有六十岁以上了——都知道,无论你怎样节省和谨慎都没有永久的财富保证。他们还知道,亲身经历贫穷、失业和失去储蓄会有怎样的痛苦和混乱。一些新的观点出现了,其中之一是,精打细算、节省开销,为保护财产的平安尽最大努力。

  美国的大萧条结束于20世纪40年代初期,第二次世界大战救了美国经济。战后,经济又聚焦到生活用品的消费上了。贷款和分期付款的信用形式又有了起色。漂亮的、耀眼的东西又在广告、电影和电视上放出光芒。20世纪50年代,东西越新、越容易更换越好,代替了原来东西用得越久越好的标准。一辆保养得好的汽车卖不出去,因为它老了;相反,人们看中的是最新款的汽车和有最新装置的洗衣机。“消费文化”这个词流行开了,用于形容一种以消费者——买东西的人为重点的经济。

  在20世纪50年代消费文化里长大的孩子,在60年代对钱有了新的态度,他们对50年代的财富观不屑一顾,他们造了前十年重视物质财富观点的反。好多60年代的孩子认为“生命中最宝贵的是自由”,为了买新款汽车和洗衣机而做没有意思的工作其实是个圈套。他们还认为,把文化的重点放在钱和物质上是浪费,而且有害于社会生态发展。不久,态度又变了。这一次变为:做工作是为了快乐而不是为了钱。按他们的意思,如果有必要,大家应该尽量少买东西,尽可能重复使用或者废物利用,躲开为了享受高水平的生活而在无聊的工作里拼命挣钱的“陷阱”。

  这样的价值观在20世纪70年代经济严重倒退时期有所改变。60年代的很多人还能够靠便宜的生活方式,就是靠做志愿者或打零工过日子,到了70年代,生活可就比这难多了。

  到了20世纪80年代,价值观又变了。过日子更困难了,就像在30年代,很多人有了突然永远地失去财富的经历,他们丢了工作、投资和储蓄。同时,社会关注的重点从褒扬财富和物质需求转向更多地关注贫穷、无家可归以及不大会挣钱的人。

  可见,有关钱的观点随着许许多多的因素起着变化,这些因素中包括经济形势。刚才我们所描述的只是就一般而言,绝不是某个时期某一个人的态度。在20世纪初,有人相信大手大脚地花钱不是罪过;20世纪20年代,有那么多人怀疑信贷消费、买新产品;20世纪80年代,人们批评注重财富、忽视无家可归者和穷人的态度。综观所有这些,有助你看清楚你和你的家庭生活。它们说明坚持某种价值观是容易的也是困难的,沦为贫穷和失业是容易的也是困难的,以及在同学和邻居中保持特有的价值观或者坚持固有的文化价值有多容易或多困难。

<FONT face=楷体_GB2312>

<FONT size=4>关于钱的总的看法</FONT></FONT>


  了解钱到底能带来多少压力是一件令人沮丧的事。很多影响你和你的家人观念的因素乍一看会令人头晕目眩,好像那些因素那么强大,你根本控制不了。

  但是你越了解这些对你认识钱有影响的各种因素,就越容易选择自己的态度,在这个生命的最重要的领域做出你的决定。知道了自己的观点是从哪里来的,能帮助你弄明白,你同意或不同意朋友、家庭和社会的哪些观点。明确了自己的观点能帮助你在对待钱、在选择理想的工作,以及在对所有政治的、社会的、关于钱和经济的事情上,做出比较满意的决定。

  这本书就是你的参考,通过它你可以了解更多钱的运作方式和经济作用。还可以了解更多你和其他人对钱的想法,促进你未来对待钱的态度的形成。你越是思考这个问题就越能控制钱以及它带给你的影响。

显示全部内容简介

  为什么钱在我们生活中这么重要?钱的概念是怎么产生的?钱是怎样影响着我们的?怎样和家长讨论钱的事情?面对钱的问题,每个人都得有一个独立的和实事求是的态度。

显示全部目 录

前言 有关钱的思考


第一部分 钱和经济

1 钱的历史

2 经济:工资、价格、银行、股票市场和美国政府


第二部分 钱和你

3 钱的意义

4 挣钱的途径

5 怎样聪明地存钱和花钱:预算和其他有帮助的提示

6 钱和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