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商务印书馆,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言外的语言学

分享到:

定价:¥21.00

  • 出版时间:2005年12月
  • 页数:373页
  • ISBN:7-100-04261-5
  • 主题词:语言学
  • 人气:212

显示全部序言

<STRONG><FONT size=3>          中文版序言</FONT></STRONG>

  自从我见到了S.C.列文森的《语用学》(Pragmatics,1983)一书以来,就对语用学产生了强烈的关注。至今为止的语言学理论,总的说来是为了理论的理论。但是语用学由于在解释句子的意义时考虑了说话的环境因素,为我们提供了分析言外之意的方法。也就是说,使语言理论也可以应用于文学和文艺等方面了。因此,我尝试对语用学作了自己的理论解释,探讨了应用的方法。特别是在指示与推意方面下了较大的功夫。
  1987年秋,我有机会在中国黑龙江大学日语系为研究生讲学,第一次讲授了语用学。当时,无论在日本还是在中国,几乎无人知道语用学是怎样的一种语言科学。我注意观察研究生们的反应,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解释了语用学。回国后,很快就整理成书,由三省堂书店出版了《言外的语言学:日语语用学》(1990)。实际上,本书的框架是以在黑龙江大学讲课时的内容为基础的,因此本书一开始就与中国结下了很深的因缘。
  而后,我的同事日本关西外国语大学的余维先生在中国语用学研讨会上介绍了本书,何自然先生也极力推荐将本书翻译并介绍给中国读者。后来,由余维先生提议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陈访泽先生等共同翻译本书。2001年夏,我出席了在苏州召开的第7届中国语用学研讨会,见到了陈先生,也见到了会长何自然先生。
  本书除了语用学的理论解释外,每一章节都插有趣闻,因此翻译起来一定是相当费心思的。幸好翻译期间陈先生受聘到日本神户女学院大学,所以联系起来较方便,三人得以互相商讨确认,我为能够完成如此优秀的中文版翻译而感到由衷的高兴。另外,也对何先生予以审稿深表谢意。最后,我想在此祈祷已故的刘耀武先生的冥福,他为我提供了在黑龙江大学讲授语用学课程的机会,同时也衷心祝愿本书能对中国的语用学研究有所贡献。

                         小泉 保
                        2003年3月2日

                <STRONG><FONT size=3>序</FONT></STRONG>
<STRONG>              何 自 然</STRONG>

  小泉保教授著《言外言语学:日本语语用论》(Implicational Linguistics,Japanese Pragmatics)的中译本面世了!汉译日本语言学家的著述本来就不常见,给中国读者介绍日本语用学的专著,这应该算是第一本。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日本资深学者毛利可信出版了《英语①语用论》(1980,大修馆书店),受到西方学者的注意,在美国的Iong240ge杂志作过介绍,认为那是亚洲的第一本语用学专著。我当时托友人在日本购得此书,细读之下,深感受益,其中精彩之见解与例证,在我后来出版的几本拙著中都曾多次引用。早在80年代末我就曾经约请我校李东杰教授及钟吉穗女士共同翻译了该书,李东杰先生于90年代初留学日本期间还专程拜望过毛利教授,他老人家得知他的著作有可能在中国出版十分高兴,答应为中译本作序,并亲自与大修馆书店联系版权事宜。当时正值我国加入版权组织的时刻,国外学术译著索要版税问题影响了我们当时为出版而付出的努力,致令毛利教授的专著始终未便付梓。毛利教授本人已于数年前作古,他生前未能实现出版这本著作的中译本,不能不算是一件憾事。现在,我得知我们又有学者不辞艰辛,再一次尝试译介日本语言学家撰写的语用学著作,而且是一本讨论日本语的语用学著作,我为此当然十分高兴,十分支持,这是中日语言学界学术交流的一件大事。
  本书作者小泉保教授同毛利教授一样,是日本语言学界的前辈,他于上世纪50年代初毕业于东京大学语言学专业,获文学博士学位,曾任大阪外国语大学教授,现在是关西外国语大学教授、日本音声学会、日本语用学学会会长。他一直从事语言教学和语言学、语用学、语言用法方面的研究,著有《教养言语学习一只》(1984,大修馆书店)、《言外言语学:日本语语用论》(1991,三省堂)、《日本语教师言语学入门》(1993,大修馆书店)、《言语学》(1995,大学书林)、《一卜语用论》(1997,大修馆书店)等专著十多部。这次我校陈访泽教授等三位学者连同日本关西外国语大学的余维教授合作翻译了小泉教授的《言外言语学:日本语语用论》。这本专著在日本语言学界很有影响,堪称日语语用学的经典。该书初版于1990年,此后多次重印,十多年来,该书为在日本语言学界介绍语用学、开展日本语语用学的研究作出了重大贡献,培养了一批日本的语用学学者。
  小泉教授同我国已故著名学者、黑龙江大学的刘耀武教授曾有学术往来,而我与他则是通过余维先生的联络于本世纪初才开始了学术上的联系。小泉教授曾将他的几本语用学专著相赠,并于2001年来到我国参加我们的第7届全国语用学研讨会,同我国语用学界学者广泛见面。从那时起,我们就产生了翻译小泉教授的语用学专著的意图。
  《言外言语学:日本语语用论》这本书的内容翔实,除在绪论中总的介绍了语言的内含意义和具体意义、语义学和语用学的区别、意义和语境、语境和含意之间的关系等有关语用学的入门知识之外,全书再分成五章:分别就意义、指示、推意(含意)、前提和言语行为等普通语用学必论的基本课题进行了详尽的讨论。小泉教授一反语言学专著的艰涩难懂、枯燥无味,他的这本书读起来明白生动、饶有趣味,对书中的每个论题,他总爱引用日本的或外国的典故或传说作为引子,这些故事题材广泛,涉及日、外的文学、社会、文化、民俗,读者阅读本书,不但了解到论题中的语用现象,而且还增长了不少文学、历史、文化和民俗方面的知识。仅凭专著的这种安排,我们就不禁为小泉教授的渊博学识而折服。本书讨论的虽然是日语语用学,但小泉教授在里面对日—英、日—汉(甚至包括日语和法语、德语及其他欧洲语言)作了大量的对比,使读者从中不但深刻了解日语的语用特征,而且还对日语与其他语言在语用方面的异同有所认识。
  承担这本日语语用学经典著作翻译任务的学者之一余维教授是小泉教授的同事,余教授酷爱语用学,是日本语用学学会的发起人和热心的组织者。他多次回到祖国参加学术会议,与我国学界广泛交友,对语用学同侪感情尤深。余教授精于日—汉语语用学的对比研究,对日—汉指示语的对比尤有心得,成绩斐然。这次他参与和联系本著作的翻译事宜,功不可没。本书的其他三位译者陈访泽、刘小珊、许罗莎教授等都是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中青年学者,在日本接受过语言学方面的训练和深造,有的在日本取得博士学位,有的在日本完成了博士学位课程。我作为他们的译作的第一个读者,深感他们这项译事的艰巨,也为他们深谙语言学、语用学及其他相关学科方面的知识、为他们具备扎实的文字功底和优秀的文学、文化素养而备感欣慰。
  从事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教学与研究的年轻学者,除了具备汉语语用、英语语用的理论与实践知识之外,还应了解东、西方其他语言的语用问题。日语语言学教学与学术研究队伍是外国语言学教学与研究队伍中的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日语的语用研究成果对我国正在不断发展和扩大的对外交往将发挥出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本书中译本的出版,不但使我们对日本语用学学界有更多的接触和了解,而且还有利于我们将日语语用学的研究成果用于日语语言教学和语言实践。

                       2003年5月
                      于广州白云山

显示全部前言

<STRONG><FONT size=3>           原书前言</FONT></STRONG>

  学生时代,曾对德国哲学家狄尔泰(1833~1911)所提倡的“活的哲学”产生过兴趣。他有一个术语叫做“全人(Ganzmensch)”,意思是说某一个人之人格的总和,即人的全部。对每个人的评价,应该综合其公共活动与私生活,即对其人生表里的全部作出结论。所谓“了解某人”,我认为就是对某人掌握他的这种“全人”。这同样也适用于语言的分析,如果只从语音和语义上分析某一言语行为,往往是不全面的。我深信只有将该言语行为置于语境之中,从多方位视角去观察其语言功能时,才能够获得活生生的语言真相。
  乔姆斯基将语言能力的分析限于理想化的母语使用者,然而阐明这种蒸馏水一般的语言,也是接近语言本质的一种方法。我一直在思索一个问题:难道就没有一种方法能够通过在现实的环境中跃动的语言生态,去逼近语言的核心吗?当时,使我产生强烈震撼的是格赖斯的《逻辑与会话》(Logic and Conversation1967)。我产生了一种希望:根据他的观点,这或许能够找到用于研究言语行为的全部内涵的手段。于是,虽然为时较晚,我从此开始了语义学与语用学的研究。
  语言是在某一语言环境中使用时具有实际传达功能的东西。语义与其功能结合,才构成实际的意义。语义学虽然早就认定了这样的事实:词义的多样性根据所使用的场合可以决定其单一的意义,但是却一开始就放弃了如何面对千变万化的语言环境,而采取了将词的实际运用全部推给语用学的态度。为此,语用学被看成是语义学的“废纸篓”,凡是语义学所无法处理的,都放逐到语用学中,语用学被当成了身体健康而身份不明者的流放地。然而最近以来,语用学自身致力于内容的整理,推进了各领域的体系化,逐渐具备了作为学问领域的体制。如果将探明词语的词典性意义作为语义学的领域,则探求所谓的“言外之意”正是语用学的中心课题。语言学如此深入到了实用的领域,表明了其作为人类科学的确确实实的进步和威力,可以感觉到其可靠的潜力。总之,语用学是跟现实的语言生活及各种文化层面相衔接的,所以其应用范围极为广泛。
  迄今为止,在日本有关语用学的介绍通常都附在语义学之后,主要是在英语学的领域内进行。最近,出版了一些构成语用学一部分的“言语行为”方面的专著,其中也有关于语用学其他内容的补充性说明。但可惜的是,基本上都是关于英语的语用学考察,从语用学的角度正面论述日语的用法却很少见。因此,本书题名为《言外的语言学》,尝试将语用学的普通理论也运用于日语。当然,本人才疏学浅,挂一漏万之处一定不少,有心接受指正。著成此书,但愿能为日语研究和语言学探索助一臂之力。特别是通读了列文森的《语用学》(Pragmatics,1983)之后从该书获益匪浅,但力戒仅为现学现卖其学说,而是论述可以接受的观点,并加上了理论的修正和自己的主张。
  为了增加可读性,每一项目都插入一个趣闻,以此引起读者的兴趣进入本题。另外,本书还可作为语义学和语用学的教科书,各处都设有习题,以便确认内容的理解。顺序为先略叙语义学,然后进入语用学。各章独立性较高,可从任何一章读起。本书是以对语言学及日语学有兴趣的知识分子及学生为对象的语用学入门书,尽量做到通俗易懂。读者若能从中稍微了解语用学的概貌与功能,笔者将喜出望外。
  最后,谨向接受本书出版的三省堂出版局以及在实务方面提供全面帮助的高桥昭先生和有关人士表示由衷的谢意。

                      小泉 保
                      1990年初

显示全部后记

<STRONG><FONT size=3>           译者后记</FONT></STRONG>

  自从语用学作为语言学的一门新兴的独立学科诞生之后,中国和日本都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相继介绍和研究语用学。在不到30年的时间里,语用学在两国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我国从1989年开始每两年召开一次全国语用学研讨会,至今已经召开了8次,并且于2003年成立了“中国语用学研究会”。日本于1998年成立了“日本语用学学会”,每年召开一次全国大会,至今已经召开了6次。
  本书作者小泉保先生现任日本语用学学会会长,是日本语言学界的前辈,著有多部语言学专著。《言外的语言学——日语语用学》这本专著初版于1990年,后来又多次重印,是日语语用学的经典之作。中译本是根据该书第7次印刷的版本译出的。译者之一的陈访泽90年代在日本求学时看到此书,即为其通俗的语言和新颖的理论所吸引,产生过将其介绍给中国读者的想法。1999年5月经何自然教授的介绍,陈访泽结识了侨居日本、在关西外国语大学任教的余维。当时余维也正在寻找合作者,打算将小泉保先生的这本专著译成中文。两人一拍即合,决定由余维联系在日本的作者和原书的出版商,取得翻译此书的授权,由陈访泽在中国再寻找两名合作者共同承担翻译的工作。2001年初,余维从日本寄来了小泉保先生和日本三省堂的书面的翻译出版承诺书。当年8月在苏州大学召开第7次全国语用学研讨会时,小泉保、余维和陈访泽都出席了研讨会,有机会当面商定了翻译此书的一些原则问题、翻译的进展计划和出版联系事宜。回到广州后,陈访泽随即邀请了两位同事刘小珊和许罗莎共同参与翻译的工作。2002年4月,陈访泽有机会赴日本神户女学院大学任客座研究员1年。利用地理上的便利,陈访泽和余维多次见面协商,共同讨论翻译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和重要术语的确定,并且还当面向小泉保先生请教了书中的问题。
  全书的翻译分担情况如下:绪论和第5章由刘小珊翻译,第l章由许罗莎翻译,第2章和第4章由陈访泽翻译,第3章和小泉保的中文版序言、原书前言由余维翻译,凡例、参考文献和中日文语用学术语对照表由陈访泽制作。中译本的初稿于2003年初完成,然后由余维对绪论至第2章,陈访泽对第3章至第5章进行审读。全书的体例统一工作由陈访泽负责,最后由何自然教授对全书(重点是术语)进行了审阅。
  为了增加可读性,原书差不多每一章节前面都用了一个典故作为引子。为了保持原书的风格,翻译时我们尽量保留了这些典故。但是对于一些带有不健康的思想和意识形态色彩的内容,在不影响原书内容的前提下,并征得作者的同意之后作了必要的删节。另外,原书中不少地方都设有练习题,但这些练习题主要是针对懂日文的读者,而且并不是每章都有,体例上不统一,因此在征求作者的同意之后予以删除。懂日文的读者可以通过阅读原著来了解练习题的内容。为了使不懂日文的读者也能阅读本书,书中的日文例子都加上了中文译文。原书最后的索引,改成了中日文语用学术语对照表,以方便读者对照原书。
  本书中译本的出版,得到了商务印书馆的大力支持和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日本语言文学省级重点学科建设经费的部分资助,在此谨表谢意。

                         译 者
                        2004年7月

显示全部目 录

中文版序言

原书前言
凡 例
绪 论
  1.内含意义
  2.具体意义
  3.语义学和语用学
  4.意义和语境
  5.语境和含意
  6.语用学的功能
第1章 语义学
  1.语义成分
  2.语义函数
  3.对变化的认知
  4.存在函数和移动函数
  5.修饰关系
  6.始动与使役
  7.语义结构的类型
  8.状态持续与移动运动
  9.移动的改变
  10.行为函数
第2章 指 示
  1.人称指示
  2.空间指示
  3.时间指示
  4.话语指示
  5.状态指示
  6.社会指示
第3章 推 意
  1.推意的效用
  2.合作原则
  3.解读与推意
  4.转换与推意
  5.推意的方法
  6.逻辑句
  7.准则的违反
  8.推意的性质
  9.尺度的推意
  10.从句的推意
  11.规约推意
  12.比喻
  13.推意作用
  14.关联的演绎法
第4章 前 提
  1.前提
  2.两个否定
  3.前提与含意
  4.前提的孔与栓
  5.前提的过滤
  6.含蓄动词
  7.叙实性谓语
  8.非叙实性谓语
  9.状态变化动词
  10.移动动词
  11.时间副词从句
  12.疑问句的前提
  13.真值条件语义学
  14.投射功能
  15.前提的浮动
第5章 言语行为
  1.言语行为和施为动词
  2.言语行为的分类
  3.合适条件
  4.施为性分析
  5.言语行为的类型
  6.间接言语行为
  7.施为性分析再探
  8.会话规约
  9.礼貌原则
参考文献
中日文语用学术语对照表
译者后记